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朱浩,你是不知道,他们可会插科打诨了,朝会上官话那是一套接着一套,朕问他们有什么办法,他们就说尽量,说什么等盐课、夏粮收上来才好绸缪,还说什么已着令南户部抽调钱粮……这不扯淡吗?分明是在给朕打马虎眼呢。」
当皇帝的,包括被世人称颂如弘治帝朱祐樘,面对朝廷乱象时,很多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朱四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很想做出成绩,再加上身边有朱浩耳濡目染,让他又一股责任心想带领大明走向繁荣富强,因此最听不得那些官话套话,他要那些官员做出成绩,但官员都是搞政治的,平时能做点事就算不错了,官僚从来都不是为解决问题而生。
朱浩道:「应付了事,或者说应付陛下,本就是他们的职责,陛下能指望他们做出什么实绩来?」
朱四不解地问道:「他们不应该为大明鞠躬尽瘁吗?」
「呵呵。」
朱浩笑道,「话是这么说,但陛下设身处地想想,若是朝廷府库的确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换陛下遭遇上面催促,会怎么办?」
朱四懊恼道:「总不能不想办法,而光想如何应付上面吧?」
朱浩却面带促狭笑容地点了点头。
「怎会这样呢?」
朱四还是不理解。
少年人有一股纯真的理想,总觉得一切事情都该以最正确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想着敷衍和推诿。
朱浩道:「问题是地方上产生的,地方官员自己想不出应对办法,就把问题抛给朝廷,也就到了陛下这里,陛下要想办法解决,就会委托朝中大臣,大臣无所作为,便敷衍陛下……其实最不关心事情成败的,往往就是这些大臣。」
「何解?」
朱四问道。
朱浩叹道:「下面的人,地方出事会直接威胁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解决但没办法。陛下为了江山稳固,也会着手解决问题……只有那些不上不下的官员,问题是否解决无关乎他们的利益……」
「人都是自私的,如果说朝中大臣人人都在东南海边有自己的田地,那他们办事效率就会比现在高很多……正是事不临头,都想着怎么草草应付了事。」
朱四又被活生生上了一堂课。
张佐凑过来问道:「那朱先生,就没办法解决吗?」
朱浩道:「一两年内,想有个进展很难,杨阁老为了保证朝廷稳定,甚至在我们筹措出十几万两银子时,都能直接予以否决,便足以说明文臣并不在意解决问题,而在于维持所谓的平衡。在这前提下,能保证东南海防不出大事,就是好的了……」
「唉!」
朱四叹道,「那就是说,姓杨的在朝一日,朕就别想做出点事吧?」
朱浩笑道:「陛下别着急,能维持朝堂稳定就算不错了,换个角度想……如此陛下还更省心省力。其实这次开矿,我们已能筹措一些钱粮,但不能拿到明面上……我的想法,一来是增加矿场,尤其是铁矿矿场,二就是前往渤海沿岸的天然优良海港,建造船厂,以此来修造可增强海防的战船。」
「那……很贵吧?」朱四道。
「嗯。」
朱浩点头,「我算计过,船厂修造,前期投入就得超过十万两,以后每造一艘合格的战船,都需要一千两银子左右。造小的船只,根本没法应付大型海战……总之,还是需要时间啊。」
朱四目光坚定:「那就赶紧,若等日后再造,还是
要用一样的时间,而现在开始,说不一定到时候战船都在海上航行了。这件事……还是由唐先生负责吗?」
「是。」
朱浩很直接。
这事非唐寅莫属,倒不用唐寅亲自去,但所有事情的统筹都得由唐寅来负责,唐寅相当于这件事的副总指挥。
毕竟唐寅得到朝廷的许可,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负责开矿事宜,等于是以钦命方式,前去调度。
……
……
翰林院中。
这天杨慎来寻朱浩,这是一个多月来杨慎仅有一次跟朱浩谈正事,显然先前因开矿之事,杨廷和父子对朱浩有了芥蒂,就算没直接迁怒,也会冷落他一段时间。
如此正合朱浩的心意。
只要他人还在京城,能跟杨氏父子走远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
「……户部负责运营官地的主事之职,本来说要裁撤,但后来朝堂上商议,还是应予以保留。家父问询身边有何人适宜此差事,我向他举荐了你,不知你有何意见?」
唐寅年初卸任户部管理皇庄主事之位后,这职位一直空缺。
杨廷和本来想将这职位直接裁掉,再把皇庄变卖出去,或者分割划出去。
但随着张太后出面斡旋,杨廷和也不想跟皇帝再起冲突,后面一个月时间里,这事一直悬而未决。
可随着春耕结束,再有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又是夏粮收获的季节,杨廷和便想把这职位彻底控制在文官体系下。
朱浩有些惊讶,随即道:「我没意见。不去没啥,去了也没关系,反正……我也没有选择的权利,不是吗?」
锦衣状元 第六百三十章 不顾儿子顾女婿
@@朱浩并不是很在意,外调不是不可以,反正现在朝廷人事权基本由文官体系掌控。
一个户部主事的位子,真的只是杨廷和一句话的事。
调朱浩去当这个户部主事,未必一定是打击报复,或是惩罚性措施。或许正如杨慎所言,纵观杨廷和派系中,能跟原兴王府体系有联系且适合这职位的,大概只有朱浩一人。
杨慎没有在意朱浩自嘲般的话语,他早就见识过,朱浩是那种有话直说,绝不藏着掖着的人,话说得虽然不中听,但杨慎却觉得朱浩很直爽,加上之前朱浩的确为杨廷和派系做过事,杨慎未完全将朱浩当成外人。
在得到朱浩「首肯」后,杨慎便回去着手安排此事。
一个普通户部主事,正六品京官,虽说能留京对大部分进士来说都是优差,可朱浩毕竟是状元出身,在没有什么过错的情况下,中状元履新翰林院不到一年就调任六部,怎么看都好像是一种贬斥。
加上管理皇庄的户部主事之位,相当于文官集团跟新皇势力间博弈的着力点,属于众矢之的,相关风声传出去后,孙交对此很在意,特地把朱浩叫到府上,当面交流。
「……今天就是个私宴,你不要客气……」
家宴吃了一会儿,孙交便直入主题:「你听我的,继续留在翰苑,不要想着到户部来,我也会去跟杨介夫说明此事,吏部那边也会打招呼……」
孙交反对朱浩到户部为主事。
朱浩调户部,有个***烦,就是他的岳丈乃户部尚书,等于说是未来女婿要给岳丈做事,这就有点太不懂避讳了,照理说朱浩有尊长在户部当顶头上司,便应该主动回避调户部这件事。
杨廷和却根本不在意这一点,硬要把朱浩调过去,如此非惹人闲话不可。
朱浩道:「孙老认为不妥?」
朱浩觉得很奇怪,你孙老头不是最不喜欢卷入朝廷纷争的吗?请求致仕的奏疏一个接一个,有事没事先请个辞,让满朝上下谁都知道你入朝是被迫的,就这样还节外生枝为我这个女婿争取留在翰林院?
不符合别人对你的固有印象啊!
「敬道,你是聪明人,老夫明说了,满朝上下,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岁的,老夫从未见过像你这般工于心计,莫非你是诚心想调到户部来,以此暗中为陛下做事?翰苑中的差事不好吗?就算忙碌一些,也对你的前途有益。」孙交语重心长。
「忙碌?」
朱浩苦笑了一下。
翰林院很忙碌?
在朱浩听来就好像笑话一样。
翰林院多好啊,没事爱去不去,每天迟到早退俸禄也不少拿,同僚甚至以偷懒为荣,还有比这更好的衙门?
孙交道:「总之老夫不同意。你看着办!下午老夫要去京师仓场,就不多陪你了,让敬宗和敬之陪你用饭,老夫先走了!」
朱浩本以为孙交能说出多大的理由来。
谁知就是勒令一般的一番话,强迫不许朱浩去户部,说是要去仓场,朱浩估计回头孙交就有可能去拜访吏部的人。
别人要想在人事问题上干涉吏部,基本没什么机会,但孙交毕竟是户部尚书,而且属于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类型,是让他不高兴了,他能直接去找吏部尚书乔宇或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发飙。
……
……
孙元和孙京当天都没去各自的衙门。
孙元对朱浩的外调很同情,他明白,能在翰林院中为修撰,比在六部当主事强多了,孙元自己就是进士出身,对于功名利禄什么看得很重,但他不好意思明说。
至于孙京……到底只是个监生,不懂的地方
太多,论见识或许比孙孺强,但论社会地位,远不如孙孺。
「敬道,家父既然说你应该留在翰林院做学问,想来已为你通盘考量过……父亲对于在朝为官并无奢望,只求我们这些小辈将来能有所作为,若是他说话有不中听的地方,王你海涵。」
孙元笑着说和,然后起身向朱浩敬酒。
身为大舅子,孙元却对朱浩殷勤备至,好歹妹夫是正牌状元出身,值得所有科举出仕的官员的敬重。
但明显孙交没有把朱浩暗中为新皇做事这一情况告诉两个儿子,他们只当现在朱浩是受杨廷和派系调遣,要去完成一个很难的差事。
「对对,我们喝酒。」
孙京也不知该说什么好,干脆地举起了杯子。
朱浩道:「我不太会饮酒,便以茶代酒吧。喝酒容易误事。」
说着朱浩自己去倒茶。
孙元笑道:「看来你平时应酬很少……也对,你成名早,年岁太小,换作一般人,考中进士当官后,应酬少不了,别人怎会容许不喝酒呢?翰林院中同僚平时私下交情其实还挺不错,不知怎的……」
话说一半,孙元没有接着往下说。
其实孙元也感觉很奇怪,为何朱浩在翰林院中,好像被人刻意冷落,明明别人都知道朱浩有能力。
他私下揣测大概因为朱浩既是状元,又得到杨慎看重,且多次联名上疏反对皇帝,别人便对朱浩敬而远之。
再加上朱浩年轻气盛,跟同僚年岁明显有代差,有什么酒宴很少有人会叫上一起,虽然朱浩自身也不喜欢这种应酬。
反倒是孙元,别看进翰林院时间短,却经常被邀请赴宴。
朱浩道:「或许是我平时不擅交际吧?」
其实他没好意思说,咱俩出身不同。
我是锦衣卫出身,别人都知道我家族在安陆专门负责盯着兴王府,怕跟我有来往而连累前途;反观你虽然只是翰林院编修,却是户部尚书之子,论后台,你比我可强多了。
你这是有好的资源,却不知利用,当然你那老爹也不太想调动这些关系。
却是在我这个女婿,甚至可说是外人身上,你父亲却坚持要替我出头。
儿子不顾,顾女婿……意思是孙交怕我到了户部主事的位子上,继续「胡作非为」影响朝廷安定呗?
「来,继续喝酒。敬道你就以茶代酒好了……反正今天我不用去国子监。」孙京也不知说点什么好,干脆又举起了杯子。
「好。」
朱浩举杯与之相碰。
孙元叹了口气,明显心里有话,没说出来。
朱浩却在想孙交的目的。
孙交真觉得他在翰林院中能更有作为?
先前孙交知道他那么多秘密,应该很清楚自己能为新皇做什么……或许只是想让自己被困在翰林院这个笼子里,不要出来搅动朝廷那一潭浑水吧。
……
……
孙交当天还真去见了吏部尚书乔宇。
尽管如此做很冒失,但孙交执意如此,甚至直闯吏部衙门,跟乔宇在公衙内私下会面,有点不顾身份和世俗眼光的意思。
「志同兄这是作何?为了朱敬道之事,竟然这般前来,难道不怕外人误会?」乔宇有些为难。
论私交,他跟孙交关系很不错。
孙交性格耿直,在朝中其实没结交太多朋友,但因二人都曾受名臣王恕的赏识和引荐,属于「同门」,孙交入朝早,做事能力更为优秀,此番回朝前,孙交在朝的声望可比乔宇高多了。
但乔宇的才名更高,属于文人典范。
孙交则是职业政客。
孙交道:「我这把老骨头,还在意那些闲言碎语?旁人想说,就让他们说好了;再者,我来其实也是为避嫌而拒绝将朱浩调入户部……他年纪轻轻,在翰苑中无任何过失,草率迁六部,我认为坏了朝廷选人用人的规矩!」
乔宇苦笑道:「就算是一甲进士,朝中职务调动,也属于稀疏平常吧?」
其实乔宇还想说,朱浩下面的榜眼杨维聪,刚进翰林院不到半年就外调了,还是去南京,朱浩这都算晚的,且不是留在京城吗?
「所以就算我这把老骨头出面为他说话,也不能收回成命?」
孙交显得异常执拗和顽固。
乔宇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显然朱浩要被调户部主事,他乔宇非始作俑者,甚至吏部整个都是听命而为,现在谁都知道真正能决定这件事的人是谁。
你孙志同跑吏部来闹,意义何在?
你要找,也该去找杨介夫,找***嘛?欺负我是软柿子好捏吗?
乔宇迟疑后问道:「此事,志同兄还是去跟敬道私下谈谈比较好。敬道虽高门出身,忠良之后,但朱家在朝却无依靠,你就算要为其出头,也要看清楚局势。再说此调任属于临时性质,只要他在户部做事得当,或许几月后就能调回翰林院,就跟去年的达甫一般……」
乔宇还是忍不住提到了杨维聪。
要说这个户部专司管理皇庄主事之职,最先从翰林院调任过去的还是杨维聪呢。
只是因为杨维聪「办事不力」,才早早调回翰林院,后被外放南京。
这其实也算是打了一个样板,明确告诉孙交,你女婿孙交进户部当主事,估计也不会太长时间,看看这个管理皇庄的主事,前后两任,杨维聪和唐寅,哪个干长久了?就算最近两个多月这职位空缺,皇庄运行得还不是好好的?
要想这是朝廷对你女婿的历练,而不是折磨,这样你就能心平气和接受安排了。
孙交好似赌气一般:「不会是因为介夫觉得,朱浩是我这把老骨头的人,所以才刻意将他调到户部来的吧?」
「啊?应该……不会吧?」
乔宇一阵无语。
这孙交怎么这般冥顽不灵呢?
孙交放出了狠话:「那你就去跟介夫说,若是执意要调朱浩出翰苑,去哪儿都行,就是不能调到我户部来!若他执意如此,那老夫这户部尚书便不做了!」.
锦衣状元 第六百三十一章 人脉挺广
@@乔宇很为难。
为了一个不起眼的朱浩,孙交居然跑到他这儿来吹胡子瞪眼,简直没给他这个老友面子。
可乔宇也没辙。
毕竟乔宇入朝时间不长,跟孙交交情还很不错,孙交能拉下脸来找自己,他就没有袖手旁观的理由。
翌日朝议结束,乔宇瞅准机会去找杨廷和叙话。
此时正是散朝后,大臣三三两往宫外走去,乔宇加入内阁的小团体倒也不是显得太过突兀。
乔宇留意了一下,当天孙交以生病为由没上朝,分明就是在闹情绪,若是再不想办法为其出面,可能孙交真要乞老归田。
「……你是说,志同找你谈及他乘龙快婿之事?」杨廷和闻听乔宇的话后,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
朱浩算是孙交的「乘龙快婿」吗?
孙交在嫁女儿这件事上,可说是夹缝中求存,这桩婚姻没有任何一方是胜利者,朱浩跟孙交的联姻只是政治联姻,有关乘龙快婿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打趣。
乔宇道:「志同兄态度坚决,似是不想让敬道履新户部,或是为避免朝中人闲话。」
杨廷和面色冷峻,未置可否。
朱浩当不当户部主事,对杨廷和来说,区别不大,堂堂大明首辅,会在意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孙志同真不识时务!
给你面子,遇到事才会找你商议,结果你蹬鼻子上脸,为女婿之事居然跑去吏部闹,再让吏部尚书找我这个首辅闹?
乔宇继续道:「以志同兄的意思,即便要将敬道调出翰林院,也最好调往其它衙门,只是不能进户部。就算是放地方官,他都浑不在意,或并不是为私利说和,在下不得不考量一番,若是他……」
乔宇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杨廷和伸手打断。
「他的话,你不用多听,或他就是想找机远离朝堂呢?若他有意见的话,直接来找我!」
杨廷和冷冷甩下一句,丝毫也不顾及乔宇的面子,径直而去。
……
……
虽说乔宇和杨廷和都没打算因为孙交的出面,而断了把朱浩调往户部当主事的念头。
但孙交这一闹,调令暂时下不来。
而且有关这个户部主事的任命,杨廷和也不能直接做主,毕竟关系道皇庄官地,难道不要听皇帝的意见?
之前此职位一直空缺,也因为小皇帝对于新任命不上心,而此官职却像是新皇的自留地,外人想干涉至少得让皇帝准允。
调令没下,朱浩仍旧在翰林院供职。
但似乎周围人都知道朱浩在翰林院不长久了。
有次余承勋去找朱浩帮忙整理文稿,无意中发出感慨:「既然上面有调你出翰苑的意思,即便不能调去户部,怕也会外调地方,你还是先做好心理准备吧。」
余承勋倒不是虚言恐吓,或只是出于好心的提醒。
前车之鉴就是杨维聪。
堂堂榜眼,在翰林院中官当得好好的,结果上面有人起了将其外调的心思,就怎么也阻止不了。当然理由也很充分,既然坚持要将你外调,那就说明高层已经认定你这个人不适应翰林院体制,没必要再往翰林学士方向栽培,如此一来只能外发做点实绩,以达到官位晋升的目的。
毕竟大明官场不是只有翰林院,此体系目前被杨廷和完全掌控,由不得旁人来插手。
朱浩给刘春送文稿时,刘春居然也对朱浩的外调很关心。
「敬道,若你实在不愿意,其实应当多跟人说说……老夫觉得你才华横溢,用不了几年,便能进侍讲。」
刘春毕竟被朱浩救
回一条命,心怀感激,作为翰林学士,对朱浩十分照顾。
先前朱浩迟到早退,早就有人跑刘春这里来告状,刘春却没觉得如何,反正大家伙都是如此,不能因为朱浩是年轻人,就否定朱浩爱岗敬业之心,对朱浩采取的基本都是回护的态度。
朱浩笑了笑:「刘学士多虑了,其实外调没什么不好。」
「蠢话!」
刘春板着脸,好像长辈一样训斥,「多少人为能进翰苑,挤破头?那么多人宁可在翰苑中当三年庶吉士再外调,便是为了镀一层金,而你呢,大明状元,明明比别人有更好的和前途,却自甘堕落去做那平庸之辈!你说你是不是愚钝?」
刘春说话的口吻,真的是把朱浩当成了自己的子侄,严词敲打,大有让朱浩醒过来的意思。
朱浩理解刘春的好意,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其实道理显而易见,自己这次外调,完全是杨廷和在背后推动,你刘春不会连这个都没看明白吧?
「老夫听闻,你老泰山正在为你四处奔走,让你继续留在翰苑……老夫没什么能帮你的,只能竭力说和,你最近心无旁骛好好修书,就算真要调你出翰苑,至少也得等《实录》修撰完成,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总不能不讲道理吧?」
刘春最后一句评价,颇具玩味。
好似是在攻击杨廷和对翰林院体系的把控,属于无声的抗议。
朱浩知道刘春是因为杨廷和一直属意让丰熙取代他,而产生的情绪波动。
刘春作为翰林学士,在翰林院、詹事府体系中,已成为实际掌门人,作为掌门人却被「武林盟主」给死死地压着,盟主还总想把他这个掌门人给换掉,他就算不敢发作,心中能没意见?
眼下内阁四名大学士,朝中人公论,若是再有人入阁,必然是刘春无疑。
但因刘春不属于少壮派,跟杨廷和的关系又若即若离,以至于没人提刘春入阁之事,甚至去年要不是朱浩施救,现在的刘春都已经埋进了黄土。
这次为了朱浩的事情,刘春好像要挺身而出,努力抗争。
……
……
朱浩没想到,为了自己是否调出翰林院之事,没等朱四和兴王府体系的人开口,光是孙交和刘春就已在朝中掀起波澜。
我在朝这么有人脉和声望了吗?
朱浩自己也很迷惑,进翰林院后一直都在混日子,怎么就让孙交和刘春对他如此信赖?
要说姻亲和救命的缘故,可孙交以往对他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刘春在这之前也没有帮他做过任何事,这怎么突然就出面了?
一时间。
朱浩成为翰林院中的名人。
当天下午散工后,孙元单独请朱浩出去喝茶,顺带提到工作上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