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会不会是你多心了》其实……孙部堂并没有要拆台之意?」
唐寅显然难以接受这个说法,但他跟朱浩相处久了,却明白,朱浩不会无的放矢去如此恶意评价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
朱浩在人情世故上的见识,令唐寅很佩服。
朱浩道:「他在拆台吗?没有!他也没打算害我,若是想害我的话,大可将我帮陛下做事,还有西山开矿是我在背后谋划,一并告知杨阁老就行。相反,他这么做,还是因为他欣赏我,觉得是在帮我。」
唐寅摇头苦笑:「怎么愈发听不懂了……」
朱浩笑盈盈道:「我岳丈有一股近乎偏执的顽固,认为只要能让我安下心做学问,让我处于他人监督和管控下,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他会尽可能令我接触不到实务,不让我开衙,或主持一方事务……纯粹是好心办坏事!」
锦衣状元 第六百三十四章 自己开个朝廷
@@唐寅闻言,连连点头。
「听你这一说,连我都想把你塞回翰林院,让你在里面安心读个十年书,不令你过问朝事……但这有用吗?切!」
唐寅只是在打趣,他知道现在新皇势力根本少不了朱浩。
若是朱四刚登基时,没有朱浩就算了,现在既然有这么个算无遗策的军师,为何不用呢?
朱浩笑道:「所以说,唐先生其实跟孙老,对我都是一片好意……我们不探讨此问题,先生之前说,帮我联系江南之地的工匠,现在可有眉目?」
朱浩现在最缺的就是有着一身娴熟技能的匠人。
工部有不少,但以如今朱浩的资历,尚且没有资格调用工部的工匠。
唐寅作为工部员外郎,也没有调动工部匠人的能力,因为他的官职只是在体系中增设,并不能干涉到原来体制内的事情。
现在既要开矿,还要冶铁炼钢,改进蒸汽机,以后还要造船、造火器,这些都需要大批工匠的支持。
吴中有一点好,那就是人才辈出。
越是安稳富庶的地方,越是会诞生一些精通奇yin技巧的匠人,这是社会需求所致,若换作北方,工匠更多是讲究大开大合的泥瓦匠、木匠,放到中原等各处坚持遭灾的地方……手工匠人很难生存,以至于随着明朝社会逐渐安定,大批工匠开始往江南一带迁徙。
现在唐寅在朝做出了一定成绩,可以通过他出身吴中的身份,帮新皇招募到一些工匠。
之前苏熙贵也在做,但苏熙贵毕竟是发迹于江西、两湖之地的商贾,根基尚浅,很难招募到顶级的工匠,因为那些工匠许多都属于豪门巨富,没有正当的名义,很难让别人放手。
「快了。」
唐寅回答,「已有十数人,应约前往京师,就这还是拿出你所制琉璃器皿,让他们觉得大有可为,才会动身北上。让他们学会你的技术,只怕你……」
唐寅的意思是,人家是看中你的技术,才会来京城碰碰运气。
别到时候你不给人家技术,只想把人留住,或是回头让人把你的技术学会了,你不肯放人,到时后悔。
朱浩笑道:「琉璃这玩意儿算不得多金贵,时代要发展,岂能敝帚自珍?放心,既然我把他们请来,就会倾囊相授,就怕他们学不来……或是领悟不到其中精髓。」
朱浩要这些工匠帮他改进技术。
朱浩自己毕竟不是工科出身,很多东西,看似有现成的模板,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朝当官,还是皇帝跟前最重要的幕僚,朱浩根本就没法把所有精力放在试验和改进技术上,就一个简单的蒸汽机,朱浩光在密封这一件事上,就花费了两年时间进行改进,但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
靠一个人来改变时代……始终太过理想主义。
唐寅道:「首批人或者再过三两天就到,到时我让徵仲帮你联络,他最近也想求得一官半职,你有时间见见他……」
徵仲就是文徵明……
唐寅曾经的难兄难弟,到现在文徵明还没有求得很好的出路,一个秀才,在京城能混出什么名堂?
现在文徵明大概一心跟着唐寅混了。
……
……
唐寅第二天就踏上往西山之路。
这一去大概又要半个多月。
随后文徵明主动前来拜访朱浩,得唐寅提点,文徵明虽不知朱浩在新皇体系中的作用,但也知这位小状元来头很大,可能是改变他一生的人物,所以文徵明见到朱浩后非常客气。
「文先生,您是家师的朋友,便是我师长,不必如此
客气。」
朱浩笑着跟文徵明寒暄。
文徵明急忙拱手:「哪里,哪里,在下一介寒儒,岂能与朱大人相比?」
论恭维人的本事,文徵明真有一套。
「大人」在唐宋以前,泛指父母叔伯等长辈,元及以后的朝代,才逐渐出现称呼官员为「大人」,比如《西游记》中,唐僧一行途径诸国城门,皆称门使为「大人」。朱浩心说,以「大人」来对自己称呼的,你文徵明算是第一个。
但问题是,历史上文徵明也算是有节气,拒绝宁王的征召,眼光独到,至少比唐寅那货强……朱浩一直觉得,唐寅***前应该不是不知晓宁王的野心,前去江西为红颜多过其它,或许就是被娄素珍蒙蔽了双眼。
这大概也是为何后来见到娄素珍,甚至是见到心仪女子时,唐寅都很扭捏的原因。
算不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朱浩道:「文先生客气了。今日不过是例行一见,约个地方,回头有事只管派人来知会……唐先生说,过几天会有江南工匠到京城,到时望文先生引荐。」
「要的,要的。」
文徵明显得很欣慰。
自己既是给唐寅做事,又能接触到新皇跟前的人。
相比于朝中官员勾心斗角,文徵明所在意的只是自己的仕途前景,所以朱浩不用担心他出去乱说。
也没人会在意这样一个「小人物」。
尽管文徵明在文坛中地位不低,但在官场,文徵明连个屁都不是,考中举人或还有一点社会地位,一个生员能干嘛?
去当个教书先生,连那些豪门大户的门都进不去呢。
……
……
朱浩给文徵明留下联络方式。
现在朱浩给力文徵明一个联络人的身份,尽可能从江南招募一些士子和工匠,为自己所用。
唐寅和文徵明别的不行,在文坛的号召力还可以。
江南像唐、文二人终于的落魄书生不在少数,郁郁不得志,读书人遍地的江南,有一点学问,会作两首诗,提笔写一幅不错的书法,或是作一幅山水画,便自诩文人,但距离士族阶层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些人心比天高,命却比纸薄。
都是眼高于顶的读书人,本来就算考中举人或进士,走上仕途,也未必有大好前景。
但现在朱浩给了他们一条捷径,可以到京城走上官途。
朱浩又见了孙孺。
孙孺还是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见到朱浩便抱怨:「先生,您让我在国子监中多结交一些人,有什么用啊?朝廷官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我介绍的人都有机会当官,那我怎么现在还在国子监厮混?」
朱浩不但用唐寅的号召力,从江南之地征募士子,也试图从国子监中寻找人才。
指望孙孺这个二愣子不可能,这件事更多是依靠公孙衣。
但从某种程度而言,公孙衣跟孙孺的能力半斤八两,都不是那种极具个人魅力,能让别人心甘情愿投诚并为之所用的大才,在号召力上远不如唐寅和文徵明这样的名士。
朱浩道:「正统官缺,自然轮不到他们,但谁知以后朝廷会不会多出一批此前从未有过的官缺?」
「啥意思啊,先生?」
孙孺听得很糊涂,「听您话里的意思,先生以后要自己开个小朝廷?」
「就当是吧,你有意见?」
朱浩瞪着孙孺。
孙孺顿时没了脾气。
朱浩冷冷瞥着小子一眼。
其实有一点朱浩不是在敷衍和欺骗,他的本意就是要开个「
朝廷」。
要改变时代,就得在朝中新设官位。
矿山、冶炼厂、大型工坊、船厂、火器场……这些不单纯需要工匠,还需要行政和管理人员,若以后朱浩真有机会控制这些新衙门,当然需要跟朝廷原有的体制进行对接,指望那些传统出身的进士?
他们能乐意?
这些人进了新衙门能好好办事?
这些新衙门里,要的可不是职业政客,最好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那种,比如说文徵明。
让其能看到希望,在新衙门里做得好,将来有机会跻身朝廷中枢,升到高位,跳出科举的框架而找到另外一条上升的途径,换个方式实现读书人当官、为国为民的理想。
只有这群人,才会甘心为朱浩卖命。
此设想,朱浩在朱四尚未当皇帝前,就与其提过,得到朱四的大力支持。
现在朱四于朝中受到守旧老臣的极力打压,这就给了朱浩很好的施展空间。
朱浩为何要设计得兜兜转转,让杨廷和对朱四那般强势无礼?
为什么要把老臣给逼到用非常手段?
并不是为了帮朱四,而是要制造一种危机四伏的险恶环境。
如当初朱浩设计把朱四送到京城当人质,只有朱四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才会知道谁对其最好,才会知道应该仰仗于谁,至于杨廷和先前对新皇派系的一系列打压……看起来是杨廷和无奈之举,但更多是朱浩设计便是如此。
「别总去花天酒地,也别想那些酒桌上的朋友。」
朱浩对孙孺一番耳提面命,「入夏前,争取给你调个实际点的差事。」
孙孺一脸激动地问道:「是让我去当知县吗?」
朱浩很无语:「想得美!以你的能力,能当好一县之尊?」
孙孺满脸憋屈,有点失落。随即却觉得先生说得好像也没错。
「别想自己立府,先想想自己能干点什么,或者跟你师祖干,或是调到京城周边的衙门当个属吏,多磨练磨练……」朱浩道。
孙孺支支吾吾:「先生,我明年还要考进士呢……」
朱浩抄起桌上的茶杯就想往这小子身上砸,孙孺马上改口:「我听先生的还不行么?先生啊……您年岁还没学生大,人前就给我留点面子吧,不然别人又要取笑我了!当弟子的,也要脸面啊。」
锦衣状元 第六百三十五章 代君王日常
@@朱浩留翰林院为修撰之事,暂告一段落。
没人再提把朱浩调出去,杨廷和父子暂时也不会再对他委以重用,这对朱浩来说,反而显得很轻松,不用再理会那么多腌臜事。
这几天唐寅也不在京城,开矿什么的全都在顺利进展,朱浩也不用每天都批阅奏疏,但每过两三天还是会有一些相对重要的奏疏送到他这里,非要由他来批复,尤其是朱四自己搞不定的事。
「……朱先生,这几天陛下勤勉,每日都批阅奏本到深夜,多数都能应付自如,但还是有一些……需要您相助。」
张佐这天出宫来,显得有些为难。
嘴上把朱四形容成明君圣主一般,但朱浩知道,朱四平时所谓的忙碌到深夜,不可能全都在看奏疏题本,有些时候也会玩耍。
不过像朱四这样刚登基,就体现出如此用心治国的皇帝,也算难得了。
毕竟大明王朝历代皇帝中除了太祖、成祖以及崇祯外,多以懒惰著称,再加上大明不设丞相,很多事务需要皇帝亲自决定,成华、弘治和正德等朝内阁成员,更多是起到秘书和顾问的作用,只有眼下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做到了事实上宰相的职位,对新皇形成极大的钳制。
「一共十二份。」
张佐将厚厚一叠卷宗送到朱浩面前。
分题本和奏本,列在两边。
有些在外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事,但涉及朝中政治权利斗争,尤其是吏部所奏人员迁选调度等,在朱四看来都应当跟杨廷和好好博弈一番,虽然只有区区十二份,但正常批阅起来,可能也需一两个时辰。
张佐恭敬地把东西放下,起身到了隔壁,不打搅朱浩翻阅。
……
……
第一份便涉及朝廷礼仪之争。
大臣联名上奏,一是确定张太后「昭圣慈寿皇太后」的封号,请求在武宗妻子夏皇后名号,上「庄肃」尊号。
「昭圣慈寿皇太后」是张太后的封号,大礼议之争,一直都是嘉靖初年君臣博弈的主战场,对朱四来说,要加封张太后,等于是打他的脸,尤其是自从蒋太后入宫后便一直跟张太后不和。
说白了就是张太后看不起「兴国太后」。
你只是一个小宗的王妃,怎么能跟正统的皇太后相提并论?
就因为你儿子被我过继过来?你要是不乐意,大不了我过继别人家的……反正谁当我儿子谁就能当皇帝。
就是这么得意!
在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下,张太后在皇宫内于一切礼仪、待遇上压制蒋太后,逼得蒋太后没什么脾气。
没事蒋太后还得经常去给张太后这个「皇嫂」请安。
对宫廷礼数来讲,这不算什么,你蒋太后入宫,得到了正宫太后的待遇,体会到皇帝的孝心,这一切都是我赐予的!
你要是不乐意,大可回你的兴国地界,何必留在皇宫找气受?
现在大臣也在帮张太后明礼,而在张太后封号问题上,年初就已有定论,现在不过是正式遣人祭祀,以告天地。
此奏疏其实朱四可以自己来批,但他实在气不过,便丢给朱浩,让朱浩以自己的笔迹批复,等于是眼不见心为静。
朱浩的批复很简单:「……遣定国公徐光祚、武定侯郭勋、惠安伯张伟、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既定之事,没什么好争,那就祭告呗!
无非是派谁去的问题。
在京勋贵很多,谁去都差不多,给个事情做。
……
……
接下来第二份、第三份奏疏,跟第一份大同小异。
上面是给张太后和夏皇后上尊号,下面轮到给邵太妃,也就是「寿安皇太后」上封号,人没死,还没有谥号的问题。
在就是蒋太后的封号问题。
邵太妃和蒋太后,一个正式的封号是「寿安皇太后」,一个是「兴国太后」,蒋太后甚至连
「皇」字都不能加。
至于遣官祭告,也都不能越雷池一步,让几个勋贵一并祭祀就行。
……
……
前三份都是跟大礼议相关的事情,涉及到皇宫里四个尊贵的女人。
因为大礼议,在清宁宫火灾后其实就已经有了论调,没出什么意外。
本来朱四知道有人在宫廷放火,想要追究到底,但无论是朱浩还是蒋太后,都劝说朱四不要追究到底,这把火等于是对朱四的一个警告,并非天意,而是别人对他母子的一种恐吓,现在之事烧清宁宫偏殿,下一步可能就是烧正殿。
不能把政敌逼得太紧,而且现在杨廷和当朝,张太后声望也在,好不容易因开矿之事皇帝和张太后关系有所缓和,那就得过且过,等以后你皇位坐得更加稳固后,再来论礼也不迟。
如此情况下,后续的封号、尊号等问题,基本都是顺理成章,朱四不是不能批,是不想批。
而从第四份奏疏开始就全部是朝政问题了。
第四份奏疏并不涉及京城事务,而是应天府,也就是南京锦衣卫之事。
自从朱棣迁都后,南京锦衣卫的养护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早在景泰年间,就有地方奏报:「南京锦衣卫等卫屯田旗军,多在应天并直隶庐州、滁州等处地方屯种,递年夺占民田,不纳子粒。」
朱四登基后,南京守备太监戴义,此人也属于被排挤的一派,身处江南急需立功,想早些回京述职,便在正月奏报南京问题。
「……南京锦衣、江淮等卫,原设水军马快战船。永乐间迁都北京,遂专以运送郊庙献新及上供品物,军需器仗。其后管运内臣,假托虚增,肆为女干利。」
当时的请旨内容,是要裁撤舰船。
而正月朱四的回复,是「不宜纷更,如弘治年例,以后不许再议增减」。
这份诏书下去,南京锦衣卫还是有办法赚钱,就是以巡江官校的名义,敲诈勒索过往船只,再次引来民怨沸腾。
朱浩代皇帝批复:「革锦衣卫巡江官校。」
来个一了百了。
……
……
第五份。
涉及到杨廷和弟弟杨廷仪。
朝中有数名言官,以其贪赃枉法,对其参劾。
此人历史上于正德十六年,嘉靖帝刚登基时,便被给事中方凤给参劾贪墨枉法,当时杨廷仪便以疾病为由请辞回乡,而因为朱浩的出现,新皇跟杨廷和势力相斗异常激烈,以至于方凤参劾杨廷仪之事并没有出现。
这就是蝴蝶效应的影响。
到现在,杨廷仪仍旧是「病休」,只是从兵部左侍郎的位置上退下来,却一直留在京城养病。
年初病差不多好了,杨廷和觉得跟小皇帝的争斗有些力不从心,便想把弟弟调回朝廷,在旁辅助。
朱四提出开矿后,杨廷和有意重启易州山厂,以杨廷仪以户部左侍郎来兼领此差事,一来是让杨廷仪打进户部体系,干扰小皇帝在户部内有可能进行的改革,再就是以易州山厂的供求关系,影响唐寅开采的煤炭供应。
但杨廷仪这个人……
有点像杨廷和的二儿子杨惇,完全是扶不起的阿斗,没有杨廷和那么深谋远虑,不是做大事的料。
说白了就是一心想捞银子
,中饱私囊,名声狼藉。
杨廷和要不是看在杨廷仪有点能力,又是进士出身,否则也不想用这个弟弟。
朱浩的批复很简单。
不是有人参劾杨廷仪吗?
那就安抚之。
将参劾的人训斥一番,并对杨廷仪一番褒奖,对其能力予以充分肯定,全篇不提任何有关杨廷仪人品问题,也不提其跟杨廷和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朕知道你有罪,但就是不治你,让你下不来台。
入历史上一样,都是想方设法吧杨廷仪逼走,除非杨廷和兄弟俩能厚着脸皮,继续让杨廷仪顶着舆论压力留在朝中。
……
……
第六份。
武宗皇帝驾崩快一周年了,称之为「小祥」,要派人前去康陵致祭。
又是朱浩能批但不想面对的问题。
朱浩代上朱批:「遣驸马都尉蔡震往康陵,总揽祭祀等事……」
蔡震是明朝外戚,娶英宗第三女淳安公主为妻,正德朝时,以拷问下狱的刘瑾而名声大噪,终正德一朝,一直都负责大明宗府事,明朝的宗人府负责管理皇亲国戚等事务。
朱四登基,一直想排挤朝中守旧派,按朱浩的计划,那就是不断培植依附于皇帝的新势力。
所谓的新势力,就是前几朝中,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勋贵,尤其是不受待见的皇亲国戚,主要以宪宗皇帝的后嗣为主,再往前就是英宗的,这些人本来就是皇亲国戚,声望和影响力都在,还容易掌控。
蔡震很识相,在朱四登基后不断给蒋太后送礼,甚至私下跟蒋轮接触,示以交好之意。
朱浩这属于投桃报李,让蔡震逐步掌握实权,以皇室宗族的影响力,为小皇帝获得人脉支持。
……
……
第七份道第十二份。
全都涉及朝中人事任免。
并不一定是朝中要害衙门,地方布政使司居多。
吏部虽然已有人员报上,但朱四多不想遵从吏部的核选,便让朱浩从中做点文章。
零碎事,朱浩也只能零碎处理。
锦衣状元 第六百三十六章 一棒子打死
自从张太后在文华殿赐宴阁臣后。
朱四便「老实」下来,之后几乎什么事都不去跟内阁争,朝事方面朱四也多听从内阁、六部大臣的意见,朝堂上发言的时候少了,基本不会在朝事上跟大臣争论。
心态看起来平和,让大臣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但一些人还是能感觉到莫名的「压力」。
这天杨廷和跟蒋冕二人早早从内阁离开,临出宫时,看到有几名锦衣卫路过。
蒋冕道:「介夫可有时间?今日府上有宴,不如……」
「嗯。」
杨廷和本来也觉得回家尚早,便于蒋冕一起到了蒋府。
蒋冕的府宅,在前首辅李东阳府宅旁,这里是大明门西侧的官宦人家聚集地,很多大臣的住所都在此,其实平时朱四出宫所到宅子,以及朱浩平时批阅奏疏的「官所」,也在附近。
但京城到底不是弹丸之地,就算同出一坊,彼此间也隔着几条街,平时根本就见不到。
蒋冕府上正有宴席,却是蒋冕的侄子,即蒋冕兄弟蒋昪的儿子蒋冬聚进举人,赴京来拜访蒋冕,蒋冕便在家中设席,宴请亲朋故旧。
杨廷和作为首辅前来,只是在宴席前露了一下脸,就算是对后辈极大的礼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