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朱浩倒没什么好担心的,叮嘱道:「我这儿有件棘手事,你派个值得信任的之人,帮我完成。」
陆松不解地问道:「去哪里?」
「靖海卫!去见罪臣陆完,我要他在靖海卫,继续向朝廷参劾朝中的一些人,来年或有大事,现在需要更多罪证。」
朱浩没对陆松说太明白。
之前朱浩已利用过陆湛卿的关系,让陆完在狱中攻击杨廷和跟宁王谋反有关。
后来朱浩拿到了吴杰的「口供」,现在朱浩还要更进一步,不但要利用陆完,还要充分调动那些受陆完案牵连之人。
去年宁王案只是惩罚了陆完这个魁首。
一年下来,刑部已在杨廷和授意下,以交通宁王之罪,让京师、南京、江西等处几十名官员因交通宁王而落罪,也不是每个人都下狱,但导致很多人丢官去职,还落下很不好的名声。
想要利用这些人,必须要有一个牵头的,由陆完来当那出头鸟最好。
而朱浩设想中将杨廷和拉下马的时间,大概是在嘉靖二年。
留给他和杨廷和的时间不多了。
……
……
唐寅帮忙在吴中等地招募的工匠,于五月初抵达京城。
正好唐寅也从西山回来。
这些人来得比预期晚了些,而第一批人中,主要有两个姓氏的族人构成,一共十三名手工匠人,分别来自鲍家和黄家。
唐寅回到京城就去找文徵明,跟文徵明详细说了西山开矿之事,大概意思是想征召文徵明,专司负责开矿事宜,但文徵明却有些犹豫。
先前让文徵明帮忙联络工匠,文徵明以为有正经的官可以当,但现在却是让他去监督开矿,就算给个官品,文徵明也嫌名声不好不太满意,有推诿之意。
唐寅见过鲍家和黄家的人,回来跟朱浩说明情况。
而此时朱浩正在跟朱四用沙盘讲诉有关西山煤矿和工坊的产业布局。
「……这里是西山最大的煤矿,沿着这条路把煤运下来,在这里完成卸货和堆放,后面是烧炭的地方,这里是冶炼工坊,目前这里只能用成铁,也就是生铁,冶炼出的钢材质量很不错,炼钢炉都是特别修造的,这一片将会建起一些屋舍……工匠和力夫在这儿,另外这边会设几个村,集中安置工匠和力夫的家眷……」
唐寅见两个少年在那儿,一个讲一个听,都很认真。
他也在旁听了一耳朵。
以唐寅在西山这几个月的见闻,大概知道朱浩不是信口开河,就算一些建筑和布局没完全落实,但已在按照朱浩的设计图纸完成。
「朱浩,不是要造船吗?船在哪儿造?朕想乘坐大船……」
朱四听了半天,却像个傻帽一样不得要领,最后岔开话题提起了造船之事。
唐寅清了清嗓子,提醒道:「陛下,这里是西山,就算有河流从附近流过,也跑不了船。」
朱四侧过头:「唐先生,你几时来的?」
张佐苦笑:「陛下,唐先生来了好一会儿了,先前提醒过您,您或是没留意吧。」
「哦。」
朱四先前注意力都放在了听朱浩讲产业布局上,就算当时应了一声,也只是下意识的举动,并没有真正留意。
朱浩指了指另一个沙盘:「船厂在这儿……我们会在渤海沿岸造船厂,第一步我们先在天津卫附近选址,第二个船厂设在山海卫和抚宁卫之间的秦皇岛……后面我们还会把造船厂放在辽东去,到时得迁移大量人口前往。」
「为什么要设在辽东?」
朱四不解,「有点远啊。」
朱浩没法解释。
大明未来败就败在辽东失守,建州卫那些家伙虽然眼下还不成气候,却也不得不防,而大明一向视辽东为方外之土,在辽东没有布局工商业,遇到战事便守着几座城,跟内陆的联系不强。
既然朱浩有意开启大航海,当然要把辽东的资源好好利用一下,让这片土地焕发熠熠光彩,有了大批舰船,辽东跟中原的联系不再只有山海关一条路,到时水陆并进……朱浩完全可以再辽东打造一个完善的现代化军事基地。
「人多的地方,涉及到土地耕种,征募人手时也会又麻烦,不如建在辽东,那里地大物博,更容易发展,再说那边有很多地方都适合建港口。」
朱浩随口解释。
唐寅问道:「你这地图……准确吗?我见过的山海图,好像跟你这个……有些不同。」
朱浩心想,你所见过的地图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这年头绘制的简易地图,指向性很差,如果按照这时代的地图赶路,十有八九会把自己带进沟里。
而我这个……
「很准确。」
朱浩肯定地答道。
朱四道:「唐先生,你别打岔,听朱浩说。」
朱浩道:「现在我们初步计划,是先把西山这一块给搞起来,先得有钢铁,再谈其它。」
「朕还是喜欢造船,炼出这么多铁有什么用?煤用来烧着取暖,朕还能理解……对了朱浩,你不是说还要造炮吗?什么时候造?」
朱四瞪大眼。
朱浩笑看唐寅,意思是让唐寅来说。
唐寅郑重道:「回陛下,西山已在开始造火炮了,用的……就是朱浩冶炼的精钢!非常沉重,已经在准备试射了!」
锦衣状元 第六百三十九章 谁都不保
朱浩在西山推进的基建和工业筹备,比朱四想象中快许多,毕竟五六万两银子砸进去,还有朱浩成熟的技术跟进,想慢都慢不了。
第二批又是四五万两银子加持。
虽然看起来已经是神速,但距离朱浩的预期还是差了点。
朱四嚷嚷着要去看试炮,纯粹是一厢情愿,没人会同意皇帝离开京城这安乐窝,把试炮放到京城周边也不可能,毕竟还要对杨廷和等文官势力保守秘密。
等朱四跑去吃饭听评书时,唐寅不由摇头叹息:「陛下如你一般,好似着了魔似的,不管不顾全力推进……却不知做这些,到底能为你收获什么?靖东南海疆?还是征服大漠?唉!」
唐寅不理解朱浩工业化大明的目的,觉得朱浩太过折腾,连累他也很疲累。
朱浩笑着宽慰:「后续事务,会让人接替你,先生且留在京城安心帮陛下处理朝事,还有皇庄之事,恐怕也要先生来打理。」
管理皇庄的户部主事之位一直空缺,事情总还是要人来处理,别人不行,只能劳烦唐寅亲自上阵。
唐寅抱怨道:「以为回到京城能消停两天,谁知……累人啊。」
……
……
这天朝堂上。
朱四宣布重启对过去几年朝中大案的复查,杨廷和率先出列表示反对,随后君臣间在年后开矿事了后再一次针锋相对。
朱四态度坚决,直接宣布摆脱三法司的束缚,直接以东厂和锦衣卫来进行核查,因为不涉及扩大谳狱的问题,最后此事在双方激烈博弈中取得结果……皇帝有权动用厂卫体系对朝中案子复查,只要不加牵连,杨廷和很难反对。
结果就是……
刑部尚书张子麟在朝堂上直接提请告老还乡,虽然张子麟连六十岁都还没到,身体也没有任何疾病。
朝中主要大臣,在新皇登基后,已是多次请辞归乡,绝大多数都是对君臣关系的一种试探,谁都知道皇帝不会应允,还会极力挽留,先前张子麟在四月初就提过一次,这次重提,分明是对新皇施压。
皇帝说要复查大案,过去几年,朝中大案无非涉及到宁王逆党案和江彬、钱宁等女干佞勾连案。
这不分明是想替一些定罪的大臣翻案?
因为之前朱四已提过要启用一些正德朝时的老臣,诸如王琼等,以安定西北军心,所以朝中大臣理所当然认为朱四此举是拔擢那些被杨廷和打压的旧臣,形成另一个派系,跟现有的文官体系分庭抗礼。
即便皇帝说复查,不会伤害到谁的利益,甚至只是一种例行的复查,还是遭遇文官势力极大的反弹。
张子麟请辞,朱四自然出言挽留,但张子麟态度异常坚决,表示身体疲弱不堪支应朝事,朱四再三挽留无果,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大有让张子麟自行滚蛋之意。
内阁值房。
四名阁臣回来后,杨廷和面色冷峻没吱声,毛纪凑近对杨廷和小声道:「据说唐伯虎从西山回来了……这两天陛下在一些事务上表现得很激进,或与此有关。」
言外之意,这次所谓要复查过去几年朝中大案,应该是出自唐寅的手笔。
杨廷和打量值房一角正在跟蒋冕闲谈的费宏,此时费宏谈笑风生,一点都不在意这边杨廷和跟毛纪说什么,也是因为费宏的亲儿子费懋贤得以进国子监读书,新皇要收买和拉拢费宏的意思太过明显。
新皇收拢费宏的目的,自然是为对抗杨廷和,朝中君臣关系不睦的前提下,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杨廷和有意无意提到:「如今似也该考量,该由谁来坐镇刑部了。」
「哦?」
毛
纪一听,就知道杨廷和倾向于把刑部尚书张子麟给换下去。
张子麟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帮杨廷和做了很多事,可以说上一次朝堂大清洗中,刑部是前锋甚至主力,虽然大多数案子,张子麟都「秉公执法」,比如说要想治一个人交通宁王或是江彬等女干佞的罪,一定要有实际的证据,但牵连很大,有很多人分明可判可不判,都被杨廷和涵盖其中。
就连王守仁年初也感受到莫大的危机,在其父王华死后,几次上疏请辞新建伯的爵位,并想就此还乡不再过问朝事。
王守仁在嘉靖初年的激流勇退,便是王琼跟杨廷和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照理说王守仁立下平定宁王之乱这么大的功劳,正德末年受到冤屈,还有人攻讦他跟宁王是一伙的,只是因为利益划分不清楚而反水,还说如此也能解释为什么宁王之乱能被他这么快平息,就因为宁王势力的人以为他会相助云云……
到了嘉靖期,王守仁明明被封为新建伯,好拔擢为南京兵部尚书,却直接请辞回乡,这里面很有讲究。
可以说,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中间,杨廷和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就算是在杨廷和致仕后,还能发生左顺门事件,足以说明杨廷和在朝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毛纪道:「就算想有人来替换,只怕威望也不够吧?」
以毛纪的意思,张子麟作为刑部尚书,已开罪那么多人,换一个上来,难道不会被新皇拉拢?
既然张子麟能为你做事,干嘛还要将此人给换掉呢?
其实毛纪也很清楚,张子麟这个人……虽然名义上倾向于杨廷和,但君臣间,很多时候都「明哲保身」。
比如说当日张子麟的请辞,看似给新皇施压,更多是一种避免卷入漩涡的自保,因为张子麟的直面请辞提前没跟任何人商议过,甚至连杨廷和这边也没打招呼。
杨廷和看来,这样的骑墙派不配为自己做事。
过去一年中,很多王琼和陆完的党羽,明明可以重判,最后都只是施以轻刑,有很多明明可以问罪却只是被革职、降职了事。
这就是忠诚不绝对,那就绝对不忠诚。
杨廷和觉得,刑部尚书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多,甚至觉得此番皇帝要复查过去这几年朝中大案,还有张子麟在背后暗中出力……总之张子麟现在已经是两面不讨好,离开朝堂乃板上钉钉。
「林待用不是已在赴京路上了吗?」杨廷和突然提了一句。
「嗯?」
毛纪一怔。
林待用说的是林俊。
这位弘治末、正德初的名臣,曾做到刑部尚书,历史上林俊跟孙交是同时被起用,二人年岁相当,都是七旬老人。此番因为有了朱浩的存在,孙交被蒋太后直接拉来京城,提前了许多,而历史上孙交跟林俊一样都是嘉靖元年辗转才到京城。
因为林俊是福建人,历史上比孙交还晚到,大概要四五月份才抵达。
历史上林俊被起用为工部尚书,后来才转刑部尚书,此番林俊到京师,却是准备委以左都御使之职,现在看起来……林俊没到,杨廷和就已准备把刑部尚书这位子留给他了。
「这会不会太……」
毛纪不知该说什么好。
君臣间真要闹到这样吗?
张子麟退就退了,非要把林俊也拉到自己阵营中来,难道不怕新皇把林俊栽培成他的人?
你跟新皇争用人,还以内阁首辅的身份,直接决定谁当刑部尚书……那朝中人事任免岂不真的是你一个人说了算?
这算不算擅权?
杨廷和很严肃:「林待用一心为朝,定不会在朝事上模棱两可
,进退维谷,这几日就可以再廷推上举荐此人。」
毛纪很无语。
张子麟还没退下来呢,新皇那边也没表态,你就直接说要廷推林俊当刑部尚书?
再说了,你怎么确保林俊能跟你一条心?
毛纪想不明白,也就不问了,觉得大概杨廷和跟林俊私交不错,或是有什么书信来往,才能对林俊的「为人」如此笃定。
……
……
张子麟请辞之事,最初朝臣都以为是意气之争,新皇跟杨廷和两方都会挽留。
谁知才一天时间,张子麟请辞内阁那边便已决定下来,并在朝会上正式确定。
速度之快,连朱四都有点始料不及。
怎么回事?
朕是很不喜欢这个杨老头的爪牙,但为什么杨老头那帮人也不挽留?昨日朝会朕虽然拂袖而去,更多是被你们逼的,没说就应允张子麟请辞啊。
「……朱浩,这是怎么回事?狗咬狗吗?」
第二天散朝后,没等到下午,朱四就跑出宫,找到朱浩问及此事。
朱四现在想的是,张子麟退下来后,赶紧找个能为他所用的新大臣,把刑部这个坑给占下来。
所以朱四很着急。
朱浩摇头:「此举是为更迭……因为杨阁老对张尚书不太满意,想换个更忠心他的人上去。」
「谁啊?」
朱四不解。
朱浩叹道:「若是所料不差的话,应该是会在五月抵达京城的林俊,那人曾经在正德时期做过刑部尚书。」
「他?不是老臣吗?年岁比姓杨的都大吧?会听他的?」
朱四难以置信。
别说是朱四,就连毛纪都不理解,为何杨廷和会这么信任让林俊来接替张子麟。
朱浩有些话不好说得太明白。
简单说来,历史上朱厚熜掌权后,对杨廷和派系进行清洗时,林俊可是被列在「首犯」之列。
而林俊拢共在朝不过一年,就能让朱厚熜恨之入骨,也足见这个人跟杨廷和之间搅合有多深,才会令朱厚熜恨得如此咬牙切齿。
现在林俊没来,朱四甚至还觉得这是个可以拉拢的老臣。
朱浩很想说,你这个小皇帝还真是天真无邪,不知人心险恶啊。
锦衣状元 第六百四十章 刑名之争
次日朝议时,张子麟的致仕请求得到了最后确认,朱四特地赏赐了车马、财帛和奴婢,以很高的规格送张子麟回乡。
党派立场上,张子麟虽然跟杨廷和过从甚密,属于杨党,但张子麟毕竟是正德与嘉靖朝转接的重要人物,张子麟主持下的刑部对正德时期的旧臣进行清算,间接上也帮朱四逐渐坐稳皇位。
于公于私,朱四都不能对张子麟太过刻薄。
随后廷议时,自然提到了接替张子麟的人选,随即一个名字果然出现在了朱四耳中,正是朱浩跟他提过的林俊。
朱四心说:「还真被朱浩算中了。」
林俊作为廷推人选之一,并不是由杨廷和或是内阁提出,反而是由户部尚书孙交最先提请。
廷推时不能只提出一名人选,需提出三名甚至是四五名大臣作为候选来进行商讨,随即朝官们提出跟林俊竞争的官员,一共有三位。
第一位乃刑部左侍郎颜颐寿。
这位先前在张家兄弟械斗的案子时便出场,没什么作为,但作为资深的谳狱学究级人物,他被作为候选人属于名正言顺。
第二位则是挂刑部右侍郎,却在二月被调去提督宣大军务的臧凤。
第三位则是之前朝中的「网红」,刚被召到京城当吏部左侍郎,一直嚷嚷着自己病得很严重,需要早日回乡养病的胡世宁。
四名候选者。
只有林俊有当尚书的经验,属于旧臣重新启用。
至于其余三位……
臧凤和胡世宁明显都不是正统刑名官员出身,让他们坐镇刑部尚书力有不逮,加上胡世宁现在正在生病,拿他出来充当候选人根本就是滥竽充数。臧凤也才刚被调到宣府,急招他回来不现实。
于是乎……能跟林俊形成竞争关系的,只有刑部左侍郎颜颐寿一人。
颜颐寿很识相,当即表面自己能力不足,愿意多跟林俊学习。
朱四心里简直要骂娘。
这是在廷推吗?
看起来很公允,一下推出来四个,但有两个人压根儿就不能成为候选,唯一一个能竞争的还主动避让,这其实跟内定差不多。
朱四不由打量内阁那一帮人,杨廷和虽然没出面,但其实事已经定下来。
而张子麟致仕,跟林俊成为新任刑部尚书,居然在同一次朝议中定下,足见杨廷和根本没打算给小皇帝面子,也不给任何转圜的机会……我们的人退下去,就必须要由一个我们指定的人顶上来,别人休想染指刑部。
朱四问道:「你们对此就没什么意见吗?」
在场科道言官一个说话的都没有。
朱四气恼地问道:「先前是说,让林卿家回朝,坐镇总宪,现在这职位该由谁来担当?」
因为这件事提前没详细商议过,便由内阁大臣毛纪出列提议:「可由右都御史金献民升任。」
朱四心想,好家伙,你们都设计好了是吧?都定好了那还在这里演什么戏?
「还有别的人选吗?」
朱四冷声问道。
这次连廷推的人都没有了,左都御史作为都察院之长官,却是连个跟金献民竞争的人都没有,让朱四颇为气恼。
最后只是定下让林俊回朝当刑部尚书,左都御史空缺则交给以后再议,一场朝会便不欢而散。
……
「气死朕了!」
朱四回到乾清宫后,面对张佐大发雷霆。
张佐低头不敢应声。
朱四道:「朱浩是不是说,刑部和都察院,我们现在拿不回来?」
张佐想了想,好似朱浩没这么说过
,当即摇头:「奴婢不知。或是……有此意吧。」
「刑部朕都不能掌控在手,那岂不是说,那些王八蛋想惩治谁,就惩治谁?」朱四有点气急败坏。
张佐急忙解释:「陛下,这不还有锦衣卫诏狱吗?若是陛下认为有官员不该逮捕下狱,或是三法司审讯不公,可以下旨将人迁至诏狱便可。」
「哦,对吼。」
朱四脸色瞬间不那么难看了。
反而有了笑容。
张佐没想到小皇帝脾气如此阴晴不定。
朱四笑嘻嘻道:「幸好朱浩一上来,就教朕把锦衣卫牢牢掌控在手,随后连东厂也控制住了,如此就不用受朝中那些大臣的闲气。对了,把黄锦给朕叫来,问问他,让他跟朱浩合计合计,找两个不开眼的官员,下锦衣卫好好审审,朕也好敲打一下那些文臣。」
「陛……陛下!」
张佐一听急了。
听皇帝话里的意思,这是要打开谳狱,随便安个罪名就要对大臣动刀子?
如今君臣关系相对缓和,皇帝此举岂不是要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
「让你去救赶紧去,这事又不是你来负责,朱浩会好好斟酌。」
朱四坚持地道。
……
……
黄锦提督东厂,压力也很大。
他跟张佐一样,只是兴王府内侍太监出身,手头有了权势,但能力偏弱,正在翻看卷宗,学习前任的经验。
现在皇帝给他出了个难题,要在朝中找两个人出来「杀鸡儆猴」。
这种事朱四已不是第一次想做。当朱四对朝中大臣,尤其是杨廷和派系不满时,就会拿诏狱说事,以为利用东厂和锦衣卫的权限,可以惩治朝中任何一名大臣。
理论上是如此,但要师出有名,尤其现在朝中杨廷和作为实权宰相掌控一切的情况下,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盯着。
若做得不当,就会被人攻讦,舆论会对小皇帝和他身边人很不利。
黄锦急忙跑去找朱浩,商量对策。
黄锦面色严肃:「陛下此番必须要揪出几名贪赃枉法的大臣,以此来警示朝中文臣,还请朱先生一定要找出此等人,下狱惩办。」
朱浩道:「这贪赃枉法之人,又不会把自己的作为写在纸面上供人查阅,脸上也没有标记,还能临时抓人充数?倒是……听说杨阁老的弟弟,前兵部侍郎杨廷仪,好像行为不端,若是……」
黄锦一听蔫了。
还能这样?
是让抓几个贪官污吏出来树立典型,你直接就把杨廷和的弟弟抓了,这事可就真要闹大了。
朱浩随手拿出一份奏疏:「这是兵科都给事中许复礼参劾杨廷仪的奏本,你说这事也挺凑巧啊,说不定正好利用上了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