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张永作为正德时期军中有名的人物,当年兴王府为朝廷采购的望远镜,他是有份得到的,当唐寅拿出望远镜,张永就知道唐寅也算是行家
。
李道:「唐军门是说,以这能升空之物,在高空用望远之物,刺探敌情?」
张延龄冷冷呛一句:「敌人又不在此,刺探什么?」
张永笑道:「建昌侯或有不知,这是提前做防备……所谓登高望远,若是能在半空中,配合望远之物探查,鞑人只要杀来,必然能提前预警,这可比烽火台有效多了啊。」
「本侯就不信了!」张延龄冷声道,「就算看到了,怎么传信?他们飞回来,怕是黄花菜也凉了。「
唐寅道:「会有专门的传信信号,这不难。「
正说着,远处热气球突然晴空发出一个红色的信号弹。
张永突然紧张起来:「这是有敌情?」
「没有,这是每个时辰要报的情况,表明平安没事,并且他们也没遇到什么危险,无须他人驰援……现在这热气球只是在居庸关一处使用,回头还要用在紫荆关和倒马关。」唐寅微笑道。
张永疑惑道:「这是咱大明造的东西?从京城走的时候,没听说过啊。」
唐寅笑了笑,没多做解释。
其实他也是到了西山军工厂后,才知道有这玩意儿。
而且朱浩还特地让锦衣卫训练了哨探,所用都是前兴王府嫡系人马,在西山时遇到晴天就放出去,观察天气和风向,同时也监视西山周围是否有盗匪出没,这东西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已培养出一批相对懂得操控的人手。
但因为技术相对落后,只能在晴空、无风或风力低的时候派出去,并且可能会遇到临时「迫降」的情况,用在前线第一线,可能会出现偏差。
现在等于是在以战代练,靠在内三关周围放飞,刺探周围是否有鞑人袭扰内三关。
「好了,还是由李将军带我们去检阅一下城中兵马,最近本官带来的人马,也都驻扎在城内,希望不要引起什么纠纷,有事的话要严格执行军纪……城头这边,本官打算多派一些人,顺带把刚铸好的火炮运上来,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炮手!「
唐寅自信满满。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一十九章 政治涵养
检校三军回来。
到了临时设立的内三关总督衙门,蒋轮兴冲冲跑了进去。
同是勋贵到西北,与张延龄如丧考妣不同,蒋轮就感觉自己已拿到权贵阶层的敲门砖,虽然他已是玉田伯,但在都督府中丝毫声望和地位都没有,他就靠这次机会为自己正名,也想在新皇体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连以往只精通诗画的唐伯虎都能一飞冲天,凭什么我蒋孟载就不行?
「老唐,你可真有本事,看你在那些军将面前,说话丝毫不怵,就知道你有大将之风,看来这次军功唾手可得。」
蒋轮一脸恭维之色。
他就没好意思说,你在得到军功的同时,一定要记得提携一下兄弟我,你吃肉我喝汤就行,若是再有点骨头渣渣那就更好。
唐寅叹道:「什么军功,我何等模样,别人不清楚,你还不了解?」
蒋轮撇撇嘴道:「你这怎还谦逊起来?安陆时,谁不知你的军功卓著?要不是这样,当初兴王……兴献帝也不会对你那般器重。」
「呵呵。」
唐寅自嘲一般笑了笑,「孟载啊,你是不知道敬道在那次战事发挥的作用是吗?要不是他,别说是军功,怕是我早就被宁王派来的盗寇给擒获,现在坟头草都老高了。」
「哈哈,伯虎兄,就算朱先生厉害,当时不也要靠你来为他撑着门面?不然光凭他一介稚子,谁听他的话啊?再说了,这次不是还有朱先生在背后为你出谋划策?他到底怎么说的?咱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出兵跟鞑靶人决战了?」
蒋轮越说越来劲。
唐寅闻言皱眉,心想这货哪里来的自信?
你当打仗是好玩的事情呢?
唐寅道:「他说要出击,但前期得诱敌深入,把鞑靶人吸引到内三关关口来,不一定是哪边,先前我已派人知会内三关各处守军将领,告知他们会从西山调运一批辎重进去,同时还会有大批工匠进驻,就地进行取材和配制。」
「配制啥?」
蒋轮瞪大眼。
唐寅想了想道:「就是先前那种猛火药,炸贼寇营寨使用过的,因为不太稳定,所以需要带材料到地方后再进行配制。」
蒋轮兴奋道:「如此说来,我好像明白了,你想想咱现在有那个叫热气球的东西,飞到高空,若是把鞑靶人吸引过来,咱从空中把那东西给丢下来……乖乖乖,这叫神兵天降,他们不死也得脱层皮。」
「别总想好事。」
唐寅白了蒋轮一眼,「当战事那么好玩的?鞑人会那么听话摆个营地铺开随你炸?再说了,难道鞑鞋人不会预警?那猛火药虽厉害,但主要的作用体现在震慑敌军,而不是用以造成多大死伤,真要炸,怕是所有猛火药一起用上都不够炸半个营的……」
「嘿。」
蒋轮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还是老唐你懂得多些……我都听你的……」
唐寅叹道:「其实敬道跟我说的,也有这方面的意思,若是真有机会,飞临敌营上空炸他丫的,最好不过,配合骑兵突击,能收获奇效。但那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单说一个风向……就很不好把握。
「现在已经入冬,天气骤寒,西北风很大,用以袭击敌营必然要夜晚出击,夜晚的风更大……你以为容易吗?」
蒋轮坐下来,认真点头:「有道理。「
唐寅道:「所以我们还是要做好苦战的准备,当然现在我们先做守城之事,保证内三关的安稳,比什么都重要。」
蒋轮笑呵呵道:「***来了,有机会的话一定让我上阵前去看看。」
「咦?你想冲锋陷阵?」
唐寅皱眉。
蒋轮连忙摆摆手:「可不是去送死,是想站在城头上,看看那些火铳、火炮什么的发威……光是运过来时,听那些工匠在那儿谈论,就感觉很厉害的样子,他们吹得很邪乎,但谁都没真正见识过威力,若真有机会,非要好好开开眼界不可。」
唐寅这才知道,蒋轮是觉得大明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强,再加上有一股「天朝上邦战无不胜「的心理作崇,以为此战必胜。
他没好意思打击蒋轮的积极性。
毕竟西北战事中,大明军队一向保持守势,靠的是关隘的险峻和人命不值钱般往里填才保住疆土,真要跟鞑人血拼……在双方兵马、武器等条件对等的情况下,大明军队很难讨得便宜。
.........
........
京城内,有关新人入阁之事正如火如荼进行。
廷推已经开始。
但第一次廷推,除了朱四提出的刘春之外,只有石和丰熙二人得到了提名,但显然石班和丰熙在声望上不如刘春,一时间刘春入阁的呼声高涨,连翰林院中很多人都觉得,这次入阁的机会非刘春莫属。
可也有人认为,礼部尚书毛澄应当入阁,若是毛澄出来应选的话,那几乎是十拿十稳的事情。
但毛澄自己对此事却没半点兴趣,甚至都没做相关的运作,也是他知道,现在留在礼部还能当一部大佬,能做点事情,或是在某些事上不受杨廷和的管控,可若是入阁……那就彻底成了杨廷和附庸和小弟。
毛澄可不傻,这种给自己找麻烦的事,他才不会去做呢。
第一次廷推后,杨廷和私下跟蒋冕、毛纪二人商议。
毛纪直言不讳道:「我看明日陛下很可能会再有动作,现在怎么看,事情都好像有些不对头。」
蒋冕神色拘谨,未予以评价。
杨廷和则感觉到,此事多半跟杨一清或者谢迁回朝入阁之事有关。
毛纪问道:「介夫,不知你作何感想?」
杨廷和道:「若是再无人选推出,或当以刘东川入阁,如此既能安人心,也能让陛下不再于此事上纠缠。但要确保入阁者,只有一人。「
「这……」
蒋冕和毛纪对视一眼,二人眼神中都多少带着些许不理解。
其实这就是格局了。
杨廷和在朱四登基后,一直采取的是强硬但不失委婉的方式去跟小皇帝沟通,看起来杨廷和很强势,但其实在大礼议、人员调度等方面,杨廷和表现出了极高的涵养,明知跟小皇帝死争到底会破坏君臣间和谐的关系,所以在很多事上都选择妥协。
自打新皇登基开始,从六部尚书的任命,以及对王琼陆完等人的定罪,还有让袁宗皋入阁,对唐寅入朝之事的妥协……
每一件事上,杨廷和都是多少有些利益损失的,也就是说,杨廷和不是那种为了强硬而强硬的人,他懂得审时度势,心胸豁达,乃是个会做实事的权臣。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杨廷和在朝时,即便跟朱四矛盾重重,却能得到善终的根本原因。
当然君臣间还是会有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先前杨廷和表现最强硬之事,就在于拍卖煤矿、征收矿税,当时杨廷和也是觉得自己被小皇帝给戏弄,本来可以跟小皇帝好好商量,后来干脆以硬碰硬的方式逼迫小皇帝收回成命。
但最后还是「各退一步」,小皇帝放弃继续拍卖煤矿,但杨廷和也同意西山继续开采煤矿……双方没有闹到彻底撕破脸的地步。
这次的事。
杨廷和也是体现出极高的政治涵养。
其实这也是他内心选择妥协的结果。
相比于让杨一清回朝入阁,杨廷和更能接受刘春入阁,虽然刘春不是自己派系的人,但至少是正统翰林学士出身,在朝的声望也不低,刘春入阁之后也还难撼动他杨廷和内阁首辅的地位。
可若是杨一清入阁,那情况就大为不同,杨廷和承担不起这最坏的结果,所以只能选择妥协,选择答应听小皇帝的建议,把刘春给安排进内阁。
.....
........
毛纪和蒋冕多少也听说过杨一清要回朝的事,但因为杨廷和没明说,他们只能猜测,可能与之有关。
等翌日再朝议时。
由内阁次辅蒋冕走出来提议:「陛下,臣也认为,以翰林学士刘春入阁,较为妥当,他在朝日久,掌诰敕之事一向都中规中矩,严守大明法度……「
一上来,由蒋冕代表内阁对刘春吹了一顿彩虹屁。
内阁人员出来表达态度,这事就变得很微妙了。
本来很多杨廷和派系的,准备继续出来据理力争,表明刘春入阁之事有多不适合,再论断一下丰熙和石珠入阁有多少好处……毕竟石班也做了几个月的吏部尚书,从吏部尚书退下来当了翰林学士,不入阁真是可惜了。
但现在蒋冕代表内阁出来说话,就等于说是告诉朝堂上的人,内阁已在谁入阁的事情上,达成了共识。
谁再出来反对刘春入阁,那就有些不识时务。
朱四听完蒋冕的话,皱眉道:「蒋阁老,朕没听错吧?先前好像……朝中对刘卿家入阁的事,多有抵触,怎么今天突然……」
蒋冕道:「臣只是想问一句,陛下此番是要一人入阁,还是……多人?「
朱四笑了笑道:「一人也可,再多找一人……都是为了给你们分担辛劳。」
此话一出。
很多人听出来问题所在,好像皇帝昨天嘴上说很支持刘春入阁的事,但今天听内阁支持刘春入阁,不太满意,还要临时再加个入阁人选?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二十章 刘阁老
皇帝的话一出,杨廷和便感觉自己好像押对了。
小皇帝的目标果然是杨一清。
自以为做事机密不露痕迹,却不知你要跟杨一清会面,这种事你能瞒得住朝中人,你能瞒得住我一个内阁首辅?
想让杨一清回朝?
等他死了以后吧!
蒋冕继续道:「陛下之意,如今廷推人选可是还要增加一人?若再行变动的话,只怕要费一些周章,臣以为只以一人入阁为好。请陛下钦准。」
言外之意其实是在要挟皇帝。
我们同意刘春入阁的条件,就是你不能再提出增加内阁人选,算是「各退一步」。
朱四道:「朕之前一直在寻觅有能力的前朝老臣,若是他们同意回朝的话,朕还是要为他们留个位置的……」
蒋冕礼貌回道:「此等事,以后再议也不迟。」
也不是堵上你把杨一清和谢迁等人召回京师的途径,我们说了,再议。
但那时我们是否同意增加内阁人选,是不是要继续据理力争,两说。
至少这次,你别再提什么让杨一清回朝入阁之事,就算他回朝,也往六部里给安排,请不要干涉我们内阁的运行。
「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吧。」
朱四环视一圈,问道,「诸位卿家,对于刘学士入阁,可还有异议?」
言语间听不出是喜是悲。
换作是对普通皇帝,比如说朱厚照说了这话,那杨廷和等人都要琢磨一下,不会是中了皇帝的圈套了吧?
或者皇帝本来的目标就是让刘春入阁?
但现在对象是朱四。
朱四当皇帝后,一反常态的举动可太多了,朱四越是表现出积极的样子,文官反而越喜欢配合。
你这假当皇帝的不是喜欢这么做吗?
想玩欲擒故纵的把戏?
我们成全你便是!
「臣等无异议!」
群臣皆俯身作答,看得坐在龙椅上的朱四一愣一愣的,随即想到什么,不由哑然失笑。
........
........
没有任何悬念,刘春入阁之事敲定下来。
刘春将以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入阁,排次将会在现有四位阁臣之后,排在第五位。
因为内阁人手多了起来,自然会有朝臣认为,皇帝想把排在前面四位赶走一个。
杨廷和不会退下去,费宏刚回朝不久,加上费宏还是内阁中的「中间派」,是小皇帝要极力拉拢的对象,所以也不会退,那若是内阁要有人退下来的话,基本就在蒋冕和毛纪中来选择。
而往往次辅大臣,也就是蒋冕,是比较危险的存在。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开刀基本就是从他入手。
一个部门中二把手往往做事是最多的,但遇到什么事,也最容易被针对,大概任何一个时代,都逃不出这规律。
刘春入阁之事定下来后,对此最为意外的反而是刘春本人。
倒是孙交对此好像早就料到了。
孙交大概弄明白了小皇帝的套路……
以刘春入阁为幌子,或者说让杨廷和以为这是幌子,暗地里却派人跟杨一清沟通,让杨廷和觉得小皇帝的目标其实是让杨一清入阁,以此让杨廷和做出一定的妥协,同意让刘春入阁……
兜兜转转,最后目的还是那个目的,但事情看起来,就比那些蛮横直上的举动要有技巧多了。
尽管孙交也不太确定这件事一定能奏效,或者说他也不知道朱浩哪儿来的自信敢确保能把刘
春推进内阁,但现在看起来,结果是好的。
刘春入阁,翰林院的人算是彻底炸锅了。
总体来说……
支持多于反对。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杨廷和党羽。
再说了,我支持杨廷和,难道就不能支持刘春?刘春好歹是翰林学士,还是执掌翰林院的学士,平时跟这些翰林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刘春,再加上刘春这两年待人和善,很多人觉得跟刘春的关系不错。
刘春入阁,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靠跟刘春的良好关系上位,自然对刘春入阁之事就很推崇。
翰林院的人都跑去跟刘春道贺。
唯独杨慎没有去。
好像这件事跟他没任何关系,如今在翰林院中,虽然也有人为杨慎做事,但却总感觉少了余承勋和朱浩在身边时那种圆润自如、如臂指使的感觉,做事有人可以商议,偶尔还可以插科打诨,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用修,为何你未去见刘学士?」
杨慎正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发呆,一人走了进来。
居然是刚以翰林学士接任翰林院事的石。
石斑作为曾经的吏部尚书,很长时间都只是作为一个不痛不痒的翰林学士而存在,之前他以詹事府詹事的身份管理詹事府,但詹事府的主要职责是栽培太子,现在皇帝年少且刚大婚,没听说皇后和后妃怀孕,就算生下皇子也要八岁才能出阁读书,所以处境非常尴尬……
随着刘春高升,石斑终于有了实缺,不用再像以往那般只能管经筵日讲之事。
杨慎起身:「石学士,您这是……?」
石斑显得很随和,笑道:「刚得到朝廷调令,说要我过来掌管翰苑事务,结果来了后,发现所有人都去贺刘学士入阁,我这不就到处走走看,就看到你在这儿发呆。」
现在的石斑,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作为曾经的吏部尚书,何等的位高权重?
但当了不久就被撤换下来,足以说明在皇帝和杨廷和眼中,石班并非什么有能力的大臣,至少在管理部堂事务上,不是什么人才,再加上这次入阁之事,石斑未能突出重围,反而是连杨廷和嫡系都不是的刘春入选……
就算石斑现在以翰林学士掌管翰林院事务,别人也不会太把他当回事。
谁知道几时就被人撤换下去?
杨慎道:「我一介翰林修撰,就不去凑那热闹了。」
杨慎的落寞,其实也体现在石斑身上,二人都能理解。
明明是杨廷和嫡系,也明明在理想的规划中都有光明的未来,明明在翰林院中根深叶茂、地位稳固,但别人就是对他们会进入那种「敬而远之」的模式。
随着朱四皇位坐稳,谁都觉得,杨廷和在朝的时间不会太长久,以至于现在杨廷和在朝廷的影响力,已远不如一年前。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巴结杨廷和,把杨廷和派系的人当神明一样供奉,但现在谁都只对杨廷和亲信和党羽保持礼数上的尊敬。
「用修,我觉得你在翰苑中日久,该让你更进一步了……听闻你在日讲中屡次得陛下赞许,不如回头由我来牵头,让你进侍讲?」石斑一来就以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身份,给杨慎画饼。
杨慎急忙拱手相谢,却礼貌性回绝:「此等事,在下并不强求,望石学士能理解。能在翰苑中混个耳根清净,已是难能可贵!」
杨慎的落寞写在脸上。
而石斑至少现在还有雄心壮志。
从吏部尚书位置上退下来,这一年时间几乎都是半赋闲状态,好不容易有机会执掌翰林院,那还不得好好表现一下?
或许下一个入阁的人,就是他了呢?
..
...
刘春在得知自己入阁之事后,一天下来,就没停止过接待前来道贺的亲朋故旧。
这比先前朝廷放出风声以他为入阁人选时,来的人都多。
有很多刘春都不认识的中下层官员也跑来相见,更有人带了厚礼前来,让刘春颇为尴尬。
好不容易等跟石班做了职务交接,回到家准备接受朝廷的朝服,来日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朝谢恩,并正式接受新官职进入内阁值房时……门子来报孙交登门拜访。
当天被挡在刘春府门外的官员不在少数,也只有孙交这样户部尚书级别的官员前来,才有资格登堂入室。
刘春甚至还亲自到院子里相迎。
「仁仲啊,都未来得及跟你说声恭喜,你可算是得偿所愿了。」孙交上来便笑着恭贺。
刘春则是以自嘲般的口吻道:「距离致仕的那天又近了。」
「哈哈。」
两个老家伙相视一笑,随即进入正堂内。
坐下来后,茶茗奉上,下人都退走后,厅堂内只剩下二人。
「却说今天你这府门口可真是车水马龙,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这是要办喜宴呢。」孙交感慨了一句。
刘春问道:「给你带来一些麻烦?」
孙交道:「这是自然,我进来的时候,有同僚围上来,要与我一同前来拜访……你说这算怎么个说法?「
「唉!」
刘春叹道,「过去几年,也曾期冀有生之年能入阁,如今真入阁,心中却是百味杂陈,道不出个滋味来。」
孙交笑道:「都入阁了,还想那么多作甚?你前途无量啊。」
「呵,什么前途无量,这内阁之中,有我刘某人一席之地?却说明日到了文渊阁,指不定要闹出怎样的事情来,就怕介夫那边……唉!」
刘春人前没表现出什么,但到了孙交这边,却开始唉声叹气起来。
别人听说自己入阁,那真是做梦都能笑醒,刘春却感觉自己好像被人扣了个屎盆子,脸上阴郁之气弥漫。
孙交道:「有些话,不能对你明说,但我把话撂在这儿,以后你在内阁的作为,定不容小觑......「
锦衣状元 第七百二十一章 军情紧急
刘春没想到孙交会给自己戴高帽。
他其实很纳闷,为何孙交一早就确定他能入阁?现在他真入阁了,又对他有着如此高的期许?
难道孙交这样明哲保身的人不知道如今朝堂的局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