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孙老是觉得我在枉法吗?眼下,不过是借陛下宽仁治国的理念,让犯官可以得到保全,这从新皇登基后,便一直奉行此原则,也是为休养生息,连杨阁老和刑部林部堂他们都没有提过意见。反倒在孙老这里,觉得不妥?」朱浩反问。
情况是你提出来的,现在我把事做了,你却觉得我做错了?
孙交叹道:「敬道,老夫怎么都不会想到,你在朝中,会牵涉这么深,做事的果敢,远非一般年轻人可比。老夫本不该说,但总还是觉得……你这么做,会有后患。」
朱浩笑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也挺好?做什么事能一点后患都没有?」
「好!」
孙交道,「你既然如此说了,便代表你早有筹谋,那老夫也无须多言。户部钱粮之事,我不跟你多掰扯,只是现在东南海防突然增加预算,这点我不赞同,回头我就会代表户部跟陛下好好理论一番,你做好准备吧!」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七十七章 狗不理到万人迷
孙交要出招了。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
我孙某人在朝经历过那么多惊涛骇浪,现在皇帝和首辅大学士都拿我掌控的户部当作交战的主战场,以为我没脾气,不会悍然反击?
不过孙交出招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在正式有所行动前,特地跟女婿打一声招呼。
大概是怕朱浩乃至其身后的皇帝没做好准备。
孙交离开后,次日早朝,他当着众文武大臣的面,把自己有关减少东南海防用度之事,奏报上去,并以历年海防所用钱粮数字来驳斥皇帝有关加强海防预算的决定。
孙交的话音落下,朝会上很多人没反应过来。
你孙老头不是皇帝的人吗?
怎么现在主动跳出来跟皇帝唱反调?难道是被杨中堂收编了?没听说这家伙最近跟杨中堂的人走得近啊。
朱四听了孙交的话,不由想发笑。
因为朱浩已提前派人通知,今天上朝前,张佐更是亲自告诉他,说朝会上孙交或许会给他出难题。
结果这难题……
听起来就比较温和,甚至可以说有点幼稚。
朱四朗声道:「孙卿家,从去年开始,东南沿海就不消停,朕听闻,东边大海对面那个倭国的上贡贡船已快抵达宁波港,朕此等时候增加东南海防用度,为的是防止盗寇出现,属于防患于未然……此事朕征询过不少人的意见,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同意的。」
孙交听了就来气。
你征询过别人的意见,不会说就是征询了朱浩、张佐的意见,也问过杨廷和,唯独没问过我这个户部尚书吧?
好像我们户部才是出钱出粮的衙门。
我这个户部尚书就这么不受待见吗?
朱四没有继续说下去,转而看向几名内阁大臣所在的方向,大声问道:「不知内阁对此有何见解?」
这话分明就是问站在队列最前面的杨廷和。
最近杨廷和行事极为低调,能不在朝堂上发表意见就不发表,尽量避免跟皇帝产生言语上的冲突,形成君臣不和的现象。
因为杨廷和知道,跟皇帝关系不睦,会严重影响她的名誉和声望,首辅跟皇帝发生矛盾,下面做事的人难免胡思乱想,进而离心离德。
这时代的人都受「三纲五常」熏陶,正所谓君为臣纲,具体表现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绝大多数朝臣都不敢开罪皇帝,哪怕现在暂时归附杨廷和,但其实还是要看皇帝的脸色。
只有皇帝对杨廷和表现出足够尊敬和信任,杨廷和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他的首辅之位才坐得稳。
蒋冕出列:「东南海防,过去百年,虽然经常有盗患滋生,但大致未造成恶劣影响,地方卫所也能恪尽职守……过去数年,报上来东南海防卫所逃户增多,战力下降,或跟地方屯田不利,朝廷调拨钱粮不足有关……」
蒋冕说这话比较圆滑。
既说明要在东南地方增加用度属于小题大做,也阐明现在东南沿海的确需要朝廷调拨钱粮,等于是说出个几乎两不沾的观点,滑不留手。
朱四皱了皱眉,道:「去年海患情况比较严重,朝廷本议定增二十万两帑银作为开销,实际调拨折合白银十三万两,结果却是,用到实际的连五万两都不到,甚至有部分被地方挪作他用。
「朕今年不过是提出,一次增加三十五万两开销,以保证东南沿海地区不出现去年海患频发的境况,难道这也不符合规矩吗?」
皇帝突然把详细账目,当着众大臣的面说了出来,让人觉得,皇帝是有准备而来。
加上之前孙交突然没来由反对皇帝增加东南
海防开销的主张,难免会有人觉得,会不会是皇帝跟孙老头唱双簧?
欲扬先抑!
先让孙交站出来反对,借机把这件事提出,皇帝再借题发挥,跟大臣们算账,既体现出皇帝的英明神武,事事关心且账目等张口就来,又能体现出皇帝对地方事务的重视,是个明君圣主……
众人仔细想想。
有此可能!
蒋冕作为先前代表内阁说话之人,此时表现得很镇定:「陛下,若要增加开销,当以户部如今实际情况为准,不知户部是否可以增加这部分调拨……或者交由臣僚廷议而决。」
增加开销而已,又不是用在修建宫殿和内府私用,不用上升到坏规矩的地步。
就事论事,皇帝你要增加开销,不能刚愎自用,专断独行,最好是先问过我们的意见。我们之前不反对,但不代表现在事情公开后没人跳出来唱反调……出现这种情况,绝对不是我们内阁给你找麻烦,而是那些看不过眼的大臣觉得其中存在问题。
比如说……
孙交这个户部尚书。
孙交反对你,不是我们反对!
于是乎,孙交被架到了高处。
你不是出来反对皇帝的主张吗?
我们现在觉得你在跟皇帝唱双簧!若是你现在退下来不说了,谁都会瞧不起你,就看你怎么往回圆。
但孙交压根儿没想过退缩,今天之所以跳出来,一心跟小皇帝对抗,这不是为了帮杨廷和,纯粹就是站在户部尚书的立场上反对。
孙交道:「陛下,老臣实在想不明白,只是倭人派使节到大明,何以就要凭空增加一笔开支?如今户部是有一些结余,但距离年底还有漫长的时间,如果西北出现鞑靼寇边的情况,或者一些地方出现灾情,都需要户部出钱出粮,留下这部分钱粮以备不时之需岂非更好?」
孙交既反对皇帝,还间接抬高自己。
正德年间,户部年年入不敷出,现在新皇登基不到两年,户部在他孙交打理下才一年多时间,已经开始有结余了。
就问你们,我孙某人这户部尚书干得不赖吧?
朱四若有所思都:「朕听闻……也仅仅是民间传闻,倭国内部纷争不断,派系林立,他们中有的地方势力派人来大明上贡,想要代表倭国,但其余势力的人不答应……他们若是各自派人来,只怕会引起一些外交纠纷……更甚者,若他们在我大明境内大打出手该如何?岂能毫无防备?」
「哇!」
皇帝此言一出,在场的人炸锅了。
说你勤于政务,那是看得起你,你再勤有你便宜老爹孝宗勤吗?
说你知晓天下事,你居然装起来了?当皇帝的,坐在皇宫足不出户,居然连大海另一边倭国的事都听说过?
你怎么不上天呢?
孙交皱眉不已:「陛下,此等事道听途说,就算倭国国内情况真如此,那也与我大明天朝上国无关。若是为了倭国内乱,大明就要增加开销,加强海防,那不是给倭人长脸了?」
哎呀。
众大臣对孙交有点刮目相看了,你这反对得很彻底啊。
皇帝已经开始装了,但听你话里的意思,好像是在给皇帝泼冷水,这唱双簧的意味就降低了很多。
朱四转而望向杨廷和:「杨阁老,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君臣生出嫌隙,意见僵持不下时,朱四理所当然想找内阁首辅来为其撑腰。
先前在会试舞弊案上,朕帮过你,现在有人出来质疑朕,你总该帮朕一把了吧?
杨廷和此时不得不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也认为,不必大费周章。既然去年
海防用度有数万两缺口,补上便是,若无端增加,只怕……令府库各处预算捉紧,还是留有一定余地,以防今年各处天灾人祸发生。」
小孩子不知道节俭。
当了家也不知道柴米贵。
有点结余,就要往东南海防撒钱?
还三十万万两之巨?
最多拨十万两过去,大致问题便解决了,剩下二十五万两存着,留作修理大江大河和西北用度,或是地方上发生天灾人祸后用以赈灾,它不香吗?
难道陛下忘了去年冬天西北用度吃紧时,各方为了钱粮事而费尽心力的时候?
虽然东南海防的确需要银子,防患于未然也对,但现在朝廷只是稍微有点结余,结果这就开始大手笔花钱,那是不知勤俭持家啊。
朱四无奈地叹了口气,道:「朕本来是要防止东南有大事发生才如此……若你们觉得,朕是无中生有,妄自让朝廷增加不必要开支的话,就当朕没提过。不过,调还是要调的,至于调拨多少,就交由户部重新拟定吧。」
说到这里,朱四有点灰头土脸。
孙交一脸懵逼。
我出来劝,只是例行公事,或是给自己找点存在感。
就这么把皇帝给劝住了?
这不像是皇帝的风格啊。换作以往,他不是应该吹胡子瞪眼,跟在场大臣死争到底的吗?这是什么情况?
……
……
朱四说要妥协,就真的妥协了。
真把事交给孙交重新拟定,看是调拨五万两合适,还是十万两……总之大笔开销不会有,但小的补缺还是要给的,这样孙交就有了一定自***,同时也让人觉得,孙交是一个称职的文臣,跟杨廷和为首的文臣可以心连心。
孙交走出奉天殿时,还没有回过味来。
皇帝怎么就被我劝住了?
是不是我不该出来说话?
让陛下觉得,连我这个一向心向着他的中立大臣,在此等事上也激烈反对,陛下觉得是犯了众怒,才迷途知返?
那我岂不是间接帮了杨介夫?
孙交发现周围投过来的目光都柔和了许多。
好像谁都把他当自己人,一下子孙交在同僚心目中的地位,就从狗不理变成了万人迷。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七十八章 没有破绽
杨廷和也没想明白孙交的用意。
回到内阁值房,毛纪直接问他:「孙志同到底是何意?为何今天是他出面?」
杨廷和想了想,事情变得有些微妙了。
看起来又把他杨廷和卷入其中,因为现在皇帝非常喜欢询问他的意见。
就像是让他做选择题一样,你到底支不支持朕?
杨廷和通常都是站在保守的角度考虑问题,东南海防增加三十五万两银子开支……开玩笑呢?
西北一年才用多少?
关键是东南海防用度多是从江南调运,意味着这么大一笔钱就在南户部尚书黄瓒的掌控中。
黄瓒本来就不是他的人,去年海防用度亏空,明显也是因为脱离他掌控所致。
这次三十五万两,能发到实处有多少?
所以只增加个几万两,乃当下最好选择。
孙交那边估计也不会增加太多,预计会压在十万两以内。
「回头你去跟孙志同说一声,最好能把东南海防所需款项卡在五六万两银子上,若再增加……对朝廷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杨廷和对毛纪道。
毛纪问道:「可若是真如陛下所言,今年海防出事,那时……临时调拨,会不会来不及?」
杨廷和本已准备去处置别的事,闻言身体一震。
他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
之前在朝堂上,他一直没搞清楚,若是这件事是小皇帝算计他,想要打压他在朝中的威望,会如何进行……
可要是真如毛纪所言,东南海防今年出大乱子,而朝廷应对不及,那他杨廷和在朝堂上公然反对增加拨款就要担责。
「不会那么凑巧吧?」
杨廷和随即便打消这个可怕的念头,对毛纪道,「东南海疆过去数年虽然一直都不安稳,但都是些小波折,料想出不了大事,不过是一群草寇、海盗而已,能成什么气候?」
杨廷和还是站在保守的角度,思考有关海防问题。
说大的破绽,没有。
就算真有,海盗和倭寇闹事,派出地方兵马剿灭便是,这也能把责任赖到他身上?除非真发生什么逆天级别的大乱,或者让大明朝廷颜面尽失的那种……
有此可能吗?
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大明王朝建立至今,海盗和倭寇还没有造成太大的麻烦,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碰巧今年就撞上了?
哪里有那么凑巧?
还是不做这种盘算好!
……
……
朱四自信地回到乾清宫。
张佐跟随其后,看到皇帝心情大好,心中有些意外,他本以为这次朝会上朱四属于「铩羽而归」。
毕竟在海防之事上,朱四已经做出的决定,被人生生顶了回来,杨廷和本来都没反对,这次却因为孙交出面搅局,把皇帝的好事给坏了。
就这样皇帝还能开心得起来?
「真是个好天气。」
朱四看了看头顶的大太阳,笑眯眯道,「朕想出去走走,好好欣赏一下外面的风景。说起来,好些日子朕没听戏了。」
张佐陪笑道:「陛下,眼下京城内,殿试尚未完成,不用急着出宫吧。」
朱四瞪了他一眼:「你是想说,因为殿试没举行,京城很混乱,是吗?那些可都是斯文的读书人……再说了,落榜的举人应该都踏上回乡的路途了吧?还有几个留下来?考中贡士的人,毕竟是少部分,出不了大乱子……哦对了,我还没问朱浩,这批贡士中哪些人堪当大用。」
张佐笑容变得苦涩起来。
皇帝真是什么事都听朱浩的。
现在连用人,也要完全倚重于朱浩?
可朱浩作为上一科状元,又没有在吏部供职过,对朝中大臣的能力,会有清楚的认知吗?再说了,这次皇帝只是关心本次准进士谁能力强……朱浩又没参与过会试出题和阅卷,也没跟这些士子接触过,怎会了解那么多?
「走,今天朕不干别的,早点出宫……朕想跟朱浩好好玩玩。再把三姐叫上……最近母后一直催促朕给她选个好驸马,真让人头疼啊。」
朱四不说,张佐差点儿忘记了。
朱三依然云英未嫁。
朱三乃正德元年生人,今年周岁已经十七了,在这时代,绝对是大姑娘。
难怪老太太会着急把她嫁出去。
张佐试探地问道:「让长公主跟朱先生见面……会不会不太好?」
「嘿嘿,朕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没关系,不这么做,怎么让三姐彻底死心?敬道已经成婚了,除非她愿意当小妾……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皇室的颜面还是需要的……她先前跟朕嚷嚷,说要出家当道姑,真不知她是怎么想的。」
朱四提到这个姐姐,一阵摇头,语气中满是遗憾。
真是一遇朱浩误终身啊。
谁让朱浩那么优秀呢?
而且朱三跟朱浩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朱浩幼年时,还从潭水里把朱三救上来,这件事别人不知道,朱四作为弟弟,当时可是亲身参与者,他记得很清楚。
……
……
朱四见到朱浩,已是午后。
朱四自己跑去火锅店,煤窑包间,就在底楼大堂里大快朵颐,甚至连个验毒的环节都没有。把张佐和随同的骆安等人担心得不行。
「真是大惊小怪,你看朕吃饭到现在,不活蹦乱跳的?他们又不知道朕的身份,还会毒害于朕不成?反而是宫里的膳食,朕才担心呢,谁知道那些做饭和送菜的太监、宫女,心思怎样的?」
朱四带几人回到思贤居,嘴里一直在絮叨。
最近他很少出来见朱浩,除了跟皇后和后妃说话外,其余时候也就在朝会上说两句。
但因为他高高在上的身份,与人对话不可能是那种平等的态度。
朱四虽然当了皇帝,但也感受到一种孤家寡人的孤独,很需要交朋友,而朱浩就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只有在朱浩面前,他才会显得随心随性,毫不拘束。
「敬道。你来了?」
朱四正说着话,看到朱浩从门外走进来,立即热情洋溢地打招呼,「朕刚去你的火锅店吃过饭……真香!可惜你火锅店客人太多了,朕吃完想多待一会儿听听食客说什么都不行,真扫兴。」
朱浩道:「火锅店要赚钱,全靠翻台率高,中午时通常一张桌子要坐两轮客人,想来活计见您吃饱喝足,却占着位置不动弹,这才赶客……下次陛下想吃火锅,直接叫人送火锅锅底和食材到这边就行了,不用那么麻烦。」
朱四嘿嘿笑着:「那不一样,朕想感受一下民间百姓的生活,在那儿吃,格外香。活计不知道朕是谁,态度不卑不亢,赶客情有可原……哈哈,想想就好笑……」
朱浩叹道:「陛下出宫在外,行事还是要小心谨慎些。」
「没事,真有人对朕不利,那也是你的事,谁让你的火锅店里有人心怀不轨?算了,跟你开玩笑呢。」
朱四心情很不错,眉飞色舞地转变话题:「阳春三月,本以为北国的天气会很冷,谁知走在街上,阳光撒在身上,浑身暖洋洋的,真舒服。街头街尾柳树抽条儿,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赏
花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多了起来,一个个花枝招展的,看着就心痒痒。」
此话一出,周围几个听众心中都是一阵恶寒。
眼前的小皇帝,有往正德帝胡作非为方向发展的迹象。
要知道如今这民间女子敢从家门里走出来,抛头露面,开春时节还能稍微装扮一下,就因为她们知道大街上强抢民女的正德皇帝已经死了,若是先帝在,谁敢这么行事?
朱浩道:「京师之地,民风本就相对开放一些,越是封闭的地方,民风越保守。另外,女人愿意出门,也代表京城治安大幅好转,民众出行有安全感。不过,陛下还是少在民间走动,这人多眼杂……安保方面很难顾全。」
「哎呀,说这些干嘛?朕不想听这些说教……哦对了,不是让人去请唐先生了吗,他怎么还没来?」
朱四问一边的张佐。
张佐道:「回陛下,唐先生那边派人前来传话,说现在他已然是众矢之的,出门容易被人认出来,若让人知晓他去了何处,只怕不利于隐藏陛下行踪。」
「哦,也对,他现在是跟以往不同,如朱浩形容的那般……他现在可牛逼了!」朱四骚话张口就来。
「这……」
张佐不知该说什么好。
当皇帝的,哪能这么随心随性呢?
……
……
几人坐下后,只有朱浩可以跟朱四对桌而坐,算是平等的关系。
朱四上来就问及有关东南海防之事。
「……你只说会出事,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事吧?」朱四问道。
朱浩道:「以臣猜想,再过一个多月,倭国两批进贡、互市的使臣,就会抵达宁波市舶司,他们可能会因为争朝贡权而起纷争,甚至大打出手,南京那边只能委托地方卫所和官府打理……现在想要直接委命和嘱托,只怕很困难。」
朱四叹道:「若真如你所言,那可就糟糕了,不是说,先前南京守备徐鹏举,已算投靠朕了吗?」
朱浩很想说,现在你虽然贵为皇帝,但手还延伸不到江南区,那些勋贵可比想象的还要难缠多了,当下委婉道:「事情没发生前,很难提前防御,咱们只能尽量减少损失,同时看看后续如何弥补。」
朱浩所说正是历史上嘉靖二年所起的「争贡之役」,这场因为倭国两大势力为了互市而争夺的战事,本来只是两方大打出手,最终却演变成了在大明境内的火并,进而影响后来几十年。
后续倭寇之患,主要也是因此事影响,大明只留下广州市舶司,倭国再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跟大明做生意有关。
当然也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太多的失败势力头领带领武士流窜大明沿海有关。
朱浩总不能去跟这时代的人讲未发生的事情,况且也未必一定发生,只能提醒小心些,看形势最终如何发展和演变。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七十九章 走火入魔
朱浩再一次见到了陆湛卿。
这是朱浩回京师后,第一次跟陆湛卿会面。
眼下的陆湛卿,看上去比先前更加成熟美丽,诱惑十足。
她见到朱浩后,以妾礼相待,随后就在朱浩面前拿出了一份文稿。
「……这是诛女干臣的告文,妾身平时闲来无事,在闺中编撰,望公子斧正。」陆湛卿恭恭敬敬地把文章交给朱浩。
朱浩大概扫了一眼。
文辞算不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