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当皇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康保裔
这种情况,说不清是出于韩微的本心确实在乎橐驼的形象呢,还是出于他自己的一种自保之策,反正无论是这两种可能当中的哪一种,郭炜都是很欢迎的。情报机构的负责人确实是越专业越好,任职时间越长越好——只要不会造成尾大不掉。
“德强,这份从辽国过来的情报你看过没有?”
以郭炜和韩微的关系,只要不是太多的外人在场,他一直都是称呼韩微的表字的,至于把头脑中的“契丹”改换成话语中的“辽国”,那自然是南北通好之后的需要了——既然都已经通好了,你还能不承认对方的国号?不过大周上下还是坚持住没有认可对方的皇帝号就是了。
韩微看了一眼郭炜递过来的情报外封,疑惑地答道:“臣已经看过了,陛下是发现了什么异样么?”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二十八章 政治谋杀?
第二十八章 政治谋杀?
郭炜诧异地抬头看了一眼韩微:“这个据说是被盗贼杀死在山道上的萧思温,朕是曾经见过的,也就是当年辽国的南京留守,兵败之后向朕请降献上幽州的那个辽军主将。此人身负丧师失地的重责都不曾被治罪,据说还挂着个侍中闲居于辽主的行宫,新任辽主一继位就任命其为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由此可就此人在两任辽主面前都颇为得宠……”
韩微听着郭炜的分析,心中也是一动,只不过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比郭炜还要多一些,所以也仅仅只是心中一动而已,却并没有很快就下结论而出言回答。
“前段辽国新主继位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朕就和侦谍司一起议过。”郭炜看着目光闪动的韩微继续说道,“耶律述律遇刺,其中疑点颇多,而耶律贤次日就在契丹的行宫即位,并且在当日就以宿卫不严的罪名处死了耶律述律的两个禁卫大将,随后即免了几个重臣的职务,或者将朝臣从中枢调出,继任者无不是因为‘定策之功’,权位之重则以这个萧思温为首。这样的一个新主重臣,怎么可能在陪同辽主行猎的时候被盗贼所杀?那些契丹行宫的禁卫军在哪?而且辽主并没有在当地大肆搜索,更没有在行宫严查是否有人通贼,这些都还不够可疑么?”
“陛下分析得有些道理,不过臣以为这种怀疑不太合情。那个被盗杀的萧思温是辽主酬功的第一人,而且是其皇后之父。若说前任辽主被刺与新任辽主及其亲信有关,那么辽主在一年多的时间之内显然还是不能完全站稳脚跟的,这时候先翦除自家的羽翼,哪怕此人确实是功高震主,那也是于理不合的,更何况此人还是辽主的岳丈,若是辽主使人杀死的萧思温,却要怎么面对其后?”
韩微在郭炜的长篇大论之后稍微沉吟了片刻,随后就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嗯,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郭炜点了点头,眉宇间却是充满了疑惑,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不过这样就更显得突兀了。现任辽主的根基不稳,前任辽主的遗臣反扑击杀萧思温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辽主为何对外宣扬的是盗杀,而且没有趁机将前任辽主的遗臣大力翦除呢?如此名正言顺的清理朝堂、行宫的机会都不去把握,难道还要在前任辽主遗臣的反扑面前坐以待毙不成?”
韩微略有些迟疑地答道:“此中缘故恐怕非常复杂,侦谍司的情报能力相当不足,对辽主行宫动态的掌握更是多依赖于一般汉儿的见闻,他们对于契丹国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把握都未必有侦谍司详加分析之后的结论来得精准,所以很难一言以蔽之。陛下可知道这个死去的萧思温身份到底有多么复杂么?”
“朕知道此人是出身契丹的国舅一族,这个萧姓和耶律差不了多少,而且好像此人还是前任辽主的姐夫,所以即便在他手中丢掉了幽州,前任辽主也不曾深究。至于他参与现任辽主的逆谋,多半是一种投机吧……毕竟前任辽主据说是相当昏庸,任内谋反的契丹贵族是连续不断,萧思温大概是觉得这样的主上难以依靠,所以还不如自己主动找人换马。难道说此人还有更深的背景?说说看!”
听到韩微这么讲,郭炜不由得眼睛一亮,登时大感兴趣起来。
萧思温是契丹的什么汧国长公主的驸马都尉,而那个汧国长公主耶律吕不古就是耶律述律的姐姐,现在要是还活着应该得算契丹的大长公主了,郭炜知道这个情况,那还是在幽州献城之后的事情——当时接纳萧思温的投降,召见安抚幽州的乡老,多多少少都会在言谈之中涉及到这个契丹的南京留守的身份,这样比较公开而且尊贵的身份,郭炜是必然听人提起过的。
不过契丹的耶律皇族和萧氏后族之间与内部那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郭炜还真是很难梳理得清爽。
拜蒙古人修史的水平所赐,《辽史》的杂乱重复和错讹简直是不胜枚举。《宋史》好在有华夏史官的一贯传统,宋朝又是直接亡在蒙古人手里的,有关宋朝的资料非常丰富,蒙古人简单地凑巴凑巴也能修成一部虽然不完善却保留了大量资料的史书,后世的历史学家只要多方参详,还是能够理清有关宋朝的各种历史疑点的,即便是一个历史爱好者都可以做到相当的程度。然而辽国却是亡在金人的手下,距离蒙古兴起中间还隔着很多年呢,辽国自己即便有什么起居注或者实录,在战乱当中估计也是大部分都散逸了,蒙古人搜集史料的水平又不行,修史的能力更差,所以《辽史》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后世的历史学家倒是可以通过有幸发掘出来的辽人墓志铭、碑记什么的,结合《辽史》的粗略记载去芜存菁、去伪存真,但是对于没有条件接触到这些第一手资料的军史爱好者郭炜来说,想要理清契丹国族内部那些纷乱的关系,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再说偶尔出土的辽人墓志铭、碑记也不可能像留存的纸面资料那样丰富而涵盖范围广泛,另外郭炜也没有专研过辽史,所以他对辽国的整体认识是非常粗略的。
所以郭炜在来到这个世界并且逐渐掌握大权之后,对待诸方势力固然还是以兵部职方司、侦谍司甚至锦衣卫巡检司搜集情报为主,但是他自己仅仅凭借着历史的先见也做出了不少惊艳的决策,然而在面对北方强敌契丹的时候,这样的历史先见就很少能够发挥作用了。
因而在听到韩微这么说的时候,郭炜确实有些兴奋,看样子尽管契丹人和汉人文明殊途,侦谍司对契丹的渗透效果极差,远不能和获取南唐、后蜀、南汉、北汉情报的轻松相比——其实也没有很轻松,不过比获取契丹的情报要轻松得多——但是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仍然是有些成绩的嘛~
韩微自豪地挺了挺胸,一时间让背后的橐驼缩小了不少,语调沉着地答道:“这个萧思温的身份远不止那么简单!契丹的萧氏后族都归属国舅帐,国族当中基本上就是耶律一族和萧氏一族通婚,另外有几个汉儿姓氏等同于耶律,有几个汉儿姓氏和渤海姓氏等同于萧氏,不过辽主的正后必须出自国舅帐萧氏,有权袭位的也必须是萧氏所出的嫡子……”
韩微这样详细地向郭炜汇报某部分并非急迫需要的情报,这种情况还是很少有的,一般来说郭炜在这种时候基本上会要求侦谍司提供一份详细准确的文书,不过今天闲着也是闲着,而且有些宫廷和朝堂的争斗也不适合大范围的讨论,所以现在就权当侃大山了。
“一个国舅帐却又分为多部多房,萧思温是国舅大父房的子弟,其父萧忽里没籍籍无名,但是辽国兴起的首任国主耶律阿保机的正后述律平和她的三个弟弟正是萧忽里没的同房近支,所以萧思温的出身在契丹人当中是比较尊贵的。当然,契丹的国舅帐当中尊贵出身的人不知凡几,就是和述律平同房近支的也很多,萧思温之所以发迹,还是因为他娶了辽国第二任国主耶律德光的女儿耶律吕不古,所以在耶律德光之子耶律述律在位期间颇受宠遇……”
郭炜静静地听着韩微向他娓娓道来,虽然前面讲的大部分都是郭炜已经知道的情况,但是他并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烦来,因为他知道更多的料还在后面。
“然而更复杂更惊人的关系却是因为萧思温的三个女儿。”韩微沉浸在从脑海中检索资料的状态,并不怎么雅致的形貌却透出一股睿智,“据侦谍司的情报,耶律阿保机和正后述律平只有三个嫡子,就是辽国的东丹王耶律倍,即当年南奔投唐的李赞华,辽国的第二任国主耶律德光和幼子耶律李胡,辽国的第三任国主耶律兀欲是耶律倍的长子,第四任国主耶律述律是耶律德光的长子,而现在的辽国国主则是耶律兀欲的次子。萧思温的长女却是嫁给了耶律李胡的长子耶律喜隐,次女则嫁给了耶律德光的次子耶律罨撤葛,这二人都是耶律阿保机的嫡脉,有资格承袭国主之位的,当然,他最小的女儿现在已经嫁给了辽国的现任国主耶律贤。”
哦~这倒是比较深入的资料啊……不管史书上是不是记载了,起码是郭炜之前不曾掌握的,郭炜在听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精神一振了。
嗯,萧思温娶了耶律德光的女儿,按理说算耶律兀欲、耶律述律同辈之人,当然也就是耶律喜隐和耶律罨撤葛的同辈人了,然而他又是这两个人的岳丈,现在又同时是比他们更晚一辈的耶律贤的岳丈。这关系,啧啧~
好吧,大概像契丹这种游牧民族,或者说未开化民族,算辈分关系没有华夏那么严格,从他们的皇位传承来看,显然也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宗法制度,因此不能用华夏早已成熟的宗法风俗去苛求他们的传统习俗。而且说来有趣,像萧思温这样的情况,放到后世或许还是某些重口味爱好者的美谈呢~
当然,引起郭炜关注的,主要还不是通过萧思温联结起来的错综复杂乱七八糟的姻亲网以及重口味关系,而是网上的那些人——他的三个女婿尽管辈分不一,却都是具备争位资格的耶律阿保机嫡脉。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二十九章 疑窦重重
第二十九章 疑窦重重
“德强你的意思是……”
郭炜感觉自己有点抓住了韩微话中隐含的暗示,这种在政治上面相当微妙的东西肯定是不会有什么确凿证据的,但是从各种政治事件的发展脉络来分析,从某些重大政治事变的利益相关者来分析……只要掌握的资料足够丰富细致,那么分析得出来的结论距离事实真相也就越近,毕竟没有几个政治人物会抽风,他们的行为多半都是利益驱动的,是有迹可循的。
现在光光是从萧思温嫁女儿的水平来看,这人就非常的不简单,绝对不是自己当年在幽州看到的那副人畜无害的模样。
三个女儿,嫁到了耶律阿保机的三支嫡脉里面去了,完全是平均分配,可以说无论契丹的帝位落到哪一支,他的女儿都是要做皇后的——看看,大女婿是李胡系的嫡长继承人;二女儿是德光系的第二顺位继承人,耶律述律之后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三女儿则是东丹王系存活下来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可以说除非皇帝还是耶律述律,不然萧思温的女儿就会是皇后,不过耶律述律继续做皇帝也不要紧,那样萧思温自己就是驸马都尉,而且还可以看着耶律述律的儿子生出来再追加女儿指标。
况且从郭炜这些年逐步获得的契丹政坛情报来看,好像契丹贵族普遍都不怎么看好耶律述律,都把眼光放到了耶律述律之后,甚至干脆赤膊上阵去搏一个耶律述律之后。契丹使用应历纪年的这十九年,皇族与后族参与的叛乱可是不胜枚举的啊,但凡在耶律贤上位之前成功任何一起,多半都少不了萧思温参与进去分润胜利果实,除了耶律娄国的那一次之外,因为耶律娄国是耶律倍的次子,也是嫡子。
当然,在耶律述律遇刺之前,萧思温的小女儿年龄还小,还没有嫁给耶律贤,如果耶律娄国作乱成功,萧思温未必就没有后招。而事实就是耶律娄国失败了,耶律贤却成功了,萧思温那个本来已经许配给了韩德让的小女儿直接就转嫁给耶律贤了。
另外萧思温把小女儿许配给韩匡嗣的次子,却一直都没有让二人成婚,从而坚持到了耶律贤登基纳妃,未尝就不会是什么计策。因为郭炜还记得显德八年他率军亲征,北伐拿下幽州的时候,见到的萧燕燕大约是**岁的样子,那么显德十六年年初耶律述律遇刺的时候萧燕燕应该有十六七岁了,熬到这个年纪还不完婚,多半就是萧思温一直在做两手准备的证据吧?
“萧思温此人深不可测。”回应着郭炜的提问,韩微明确地答道,“辽国的应历年间,其耶律、萧国族叛乱不休,几个耶律阿保机的嫡脉子弟无不想染指国主之位。仅仅是在应历二年也就是大周的广顺二年,爆发出来的叛乱就有三起——正月辽国太尉忽古质叛乱伏诛,六月辽国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与宣政殿学士李瀚谋南奔事败,七月辽国政事令南京留守耶律娄国、林牙耶律敌烈、侍中萧神睹、郎君耶律海里等谋乱被执。这三件事情看似交替发生,不过在臣看来却似一桩谋叛案的三次暴露,牵连的核心人物就是有资格继任辽国国主的耶律娄国和其舅族萧眉古得、萧神睹,耶律敌烈与耶律海里等辈只是胁从而已,因为萧眉古得和耶律娄国是同日伏诛的。只有这件谋叛案是可以说基本上与萧思温无关的。”
郭炜这时候已经是目光灼灼了:“哦~难道说德强认为辽国后来的那些谋叛案都与萧思温有牵连?可是朕并没有听说任何一桩案子牵涉到他了啊……”
“陛下说得没错,确实没有一个涉案人的口供牵连到萧思温,但是这只能说明其人隐藏极深。应历三年,耶律李胡次子耶律宛、郎君耶律嵇干、耶律敌烈谋反,事觉,辞逮太平王耶律罨撒葛、林牙耶律华割、郎君耶律新罗等人,却没有涉及一个后族萧氏的人,从萧氏与耶律在契丹国族当中的地位关系来看,这并不正常。而且这一次的谋反牵涉极广,德光系和李胡系都有份参与,很有几分过往契丹贵人群推国主的意味,若是事成将会以何人为国主?是耶律罨撒葛、耶律李胡还是耶律宛甚至未曾落名的耶律喜隐?恐怕还是在耶律罨撒葛和耶律李胡之间选择吧,这样的话萧氏一族当中最大的受益者只可能是萧思温了。”
韩微侃侃而谈,越说心里面就越是自信。其实侦谍司并没有做过这么详尽的情报分析,毕竟他们搜集的情报很多,继续分析处理的事项也很多,可没有什么精力用到这些陈年旧事上面去。不过皇帝今天问起来,而韩微对相关的资料也相当熟稔,平时可能也思考过一二,因而在现场临时分析答疑起来竟然毫无滞涩。
“在耶律述律继位国主的头几年发生了这样两桩牵连极广的谋叛案之后,中间还有若干谋反事件,却因为不涉及到那几个有资格袭位者,所以很可能只是谋反的外围联络事泄,也就无从深入分析真正的主使人了。到了应历十年,终于有一个耶律阿保机的嫡脉谋反了,那就是耶律李胡子耶律喜隐谋反,辞连李胡,两人均因此下狱,李胡且死于狱中。这一次的谋反案和应历十八年耶律罨撒葛的谋逆被流放,这两桩案件的背后也未尝就没有萧思温的影子,一直到应历十九年耶律述律终于遇刺,萧思温也就携耶律贤浮出了水面,在定策诸人当中,萧思温的封赏是最高的,显然在其中出力巨大。”
韩微以明确的说词结束了关于“萧思温此人深不可测”的分析,然后就静静地看着郭炜,可是郭炜这时候心里面已经是一片惊涛骇浪了。
事情居然是这样的么?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的么?耶律述律在位期间的这些个叛乱,除了少量杂音以外,背后的**oss都是萧思温?!这人就一直这么韬光养晦着暗地里策划推翻自己的小舅子,外战的时候一点都不用力,宁愿屈辱投降来保命也不愿意拚死作战,甚至在回到行宫之后也从无一言以匡救时政,为的就是这个最终的目标么?
如果事实的真相确实如此,这么一个外战外行内斗内行的人,或者是努力表演自己外战外行内斗内行的人,也算是苦心孤诣的了……只是此人在功成名就之际,不光是自己如愿以偿地执掌国政,而且也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当上了皇后,结果却很快就为盗贼所杀,是不是又太过讽刺了一些?一个终极**oss啊……居然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死在了路人手里。
事情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韩微的分析无疑说服了郭炜,他现在基本上认可了萧思温确实是契丹历年政变的幕后**oss,但是他不认可萧思温的死因——终极**oss不应该在阴谋达成之后死得这么窝囊,他的死也必然是一桩阴谋。
“嗯……”郭炜又敲起了案几,沉吟着慢慢说道,“德强的分析很有道理!萧思温此人的确是深不可测,那么死得好!不过……这种人应该不会那么容易就被几个毛贼杀了吧?他的死会不会是辽主杀伐决断翦除隐患之举?防止此人今后一手把持辽国的朝政?”
“应该不会吧……确实,这种心机深不可测的人,人主肯定要严加防范的,不会等到其尾大不掉了再来想办法除去。只是那耶律贤现在的根基还不能算牢固,在这个时候动手未免太早了一点,完全是在自翦羽翼,只会徒然乱了自家的阵脚,而且对其正后以及其他的定策功臣都不好交代——天下可没有完全隔风的墙。当然,辽国行宫对外宣扬的盗杀之说太过荒谬,其实……其实……臣以为另外一种可能性更大。”
韩微这几句话说得比方才的详细分析论述要慢得多了,也不知道是因为基本资料不足而难以分析,还是因为事情发生的时间距离现在太近而来不及思索,又或者是涉及到帝王心术的东西不方便深入论述。
郭炜眉头挑了挑:“哪一种可能性?”
“陛下,臣方才已经分析过了,辽国的应历年间曾经有过太多的谋叛案,虽然其中的大多数很可能在幕后都站着萧思温其人,但是至少有一起大案基本上是与其无关的。如今耶律述律身亡失位,辽主之位从德光系转入东丹系,在此次巨变当中受损的那些人,还有同样谋叛却不曾获利的那些人,应该是最有可能做下这件事的,也是最有能力做成这件事的。”
韩微分析到这里,语气又转为坚定地说道:“德光系的耶律述律遇刺,耶律罨撒葛事先已经被逐,逃亡期间又被翦除了党羽,想必是无力反扑的;东丹系的耶律娄国绝后,嫡脉就只有耶律贤了,这样受益最大的一支想必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做下这种事情的;剩下来的也就是李胡系,还有与萧思温同样投机却未能获利的国舅一族之人。”
!#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三十章 家学渊源
第三十章 家学渊源
“嗯!嗯!分析得不错。(_《》)虽然侦谍司掌握的资料并不多,德强还是有能力通过有限的资料得出这样详尽而明确的分析,不枉朕布衣之时结识了你,不枉朕将这个侦谍司交给了你。”
郭炜听着韩微的分析,心中非常的兴奋。显而易见的,韩微手头并没有携带什么卷宗,可以说关于契丹皇族、后族以及朝堂内情的资料都是凭着脑袋里的记忆在论述的,而且还是涉及到十几年时间的资料,即使韩微在被召唤过来的时候能够大体上猜到郭炜是因为哪方面的事情找他的吧,提前准备也不可能太充分,可想而知韩微的记忆力水平达到了何等程度。
这简直就是一个人肉资料库和检索机啊……还附带了智能颇高的分析器。这样的一个人愿意待在阴影内专心掌管大周的对外情报工作,对继续升迁并不热衷,还真是自己的幸运。当然,自己也不能太亏待了他,今后肯定是要迁其秩而不易其任的,职司固然不去轻动,勋阶完全可以慢慢地加上去。
听韩微这么一分析,郭炜大体上就心中有数了——杀死萧思温的多半不会是耶律贤集团的人,当然,肯定也不会是明面上的“盗杀”,而极有可能是契丹皇族当中的李胡系或者未能从这一次政变获取利益的国舅一族,甚至有可能是这两个团体合谋,嫌疑最大的应该就是在以前的谋叛案当中蹦跶过的。
不过对于这件事,耶律贤尽管不见得参与了,但是放任凶手行事的嫌疑却很难洗脱,毕竟萧思温是在跟着他行猎的时候出事的,前一个皇帝刚刚遇刺,新任皇帝周围的保安措施会差吗?然而萧思温偏偏就死得这么干脆利落。
事情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耶律贤对萧思温之死反应平淡,还对外宣称其死于盗杀,随后就不动声色地回到上京,这一系列的安排就有另外的一套解释了。
这个契丹的新皇帝,比自己还要小了七岁的人,没想到会这么隐忍。他这是要在明面上彻底麻痹住凶手,然后通过暗中的调查找出对手谋杀萧思温的证据,从而将这股不受他控制的势力彻底击垮。
对了,其实即便凶手不是那帮人,甚至萧思温之死实际出自耶律贤的授意,耶律贤最终还是会这么干的吧?反正萧思温挤占了国舅部的大部分权益,这件事完全属实,国舅一族当中想要他死的人肯定不少,也不算栽赃了。
如果事情真的像韩微和自己分析的这样,那不光是萧思温这人心机深不可测,耶律贤这个契丹新皇帝、北疆新对手也很不简单,对内能隐忍,也能痛下杀手,那么向大周屈辱求和这个姿态背后隐藏的恐怕也是非同寻常的野心。
没想到历史车轮就这么照常带走了一个睡王,给自己带来了一个更为险恶的对手。可惜中原对契丹的内部政治完全没有影响力啊……即便是自己这个穿越者掌握了中原政权。
好吧,这大概是时空管理局没法把自己给抓回去,又不想让自己太轻松了,所以不管契丹在自己的手里遭遇了何等程度的打击,却依然让它按照历史轨迹走向兴盛,好给自己提供一个对手。
真的很想立即奋起一下,将北方这个可能的劲敌扼杀在摇篮之中,就像当初扼杀打算有所作为的李弘冀那样。可惜……郭炜倒是不在乎为此背上“背信弃义”之类的名声,只要真的有条件将耶律贤和他的辽国扼杀在起步阶段,郭炜哪里会在意这个,周、辽之间的和约还不是说撕毁就撕毁?不过真的是可惜了,辽国终究不同于南唐,草原毕竟和江南不一样,契丹人更不是和中原汉人相差无几的江南汉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