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虎啸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朱以鋐带头寒暄了几句,很快,话题便进入到了如何防卫兖州抵御流寇之上。
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朱以鋐先向刘知俊请教要如何守卫兖州。
刘知俊呷了口茶,昂然而答:“禀鲁王,在下认为,流寇虽然势大,但其远来,其势必疲。现在兖州府城中,我徐州卫兵马有3000人,李啸兵马有6000多,加上兖州城中的任城卫兵马2000多人,共一万多兵马,正好可以以逸待劳,乘势击之,纵不能一举大破其兵,也可给其重大杀伤。此后,我军再退回城中固守,敌兵锋芒已挫,如何攻得坚城。待其粮尽,我军出城击之,必可大获全胜。”
鲁王朱以鋐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正要说一番表扬之话,却听得旁边李啸冷冷地说道:“刘指挥使如此作战,李某只恐我军又要步刘泽清部5万兵马战败的覆辙了。”
求推荐,求收藏,各种求啊,作者需要动力。。。。。。(未完待续。)





明末虎啸 第二百零八章 李啸定计
李啸这番话刚说完,刘知俊脸上立刻满是怒色,他旁边的家丁队长董茂跳了起来,额上青筋条条绽出,大喝道:“李啸,你口出狂言,竟敢如此蔑视我刘大人!告诉你,我刘大人乃是久经沙场之老将,所提之策,乃是久经考虑,深思熟虑之计也。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李啸冷笑一声,正欲说话,忽听得外面有仆人叫道:“任城卫指挥使冯嚣大人,兖州知府尼澄大人到。”
朱寿鋐连忙让两人进来,然后亲自向李啸等人介绍,随后落坐看茶。
李啸对这个任城卫冯嚣不太熟悉,只见他身体健壮,面皮粗黑,两只大大的牛眼,一脸粗硬的络腮胡子,一副典型的武人外貌。
对于兖州知府尼澄,李啸却因为前世的《兖州史话》一书中,曾对此人详细描写过,故而印象颇深。
尼澄,字登甫,北直隶钜鹿人,崇祯年间进士,崇祯五年时,因前任知府王厂干与鲁王朱寿鋐不和,只干了不到一个月的知府,便被朱寿鋐诬陷入狱,最后死于流放途中。随后由尼澄接任。
尼澄为人,比性格耿直一条筋的前任知府王厂干要圆滑得多,待人接物皆是不卑不亢,和缓有度。但此人内心之中,极有主见,相当机敏决断。在崇祯十一年的清兵入寇山东时,正是此人率领兖州兵将拼力死守,才击溃了来袭的清军,保得兖州府城不失。时任鲁王的朱寿镛大哭而道:“非是尼公救命,我合府皆亡矣。”
尼澄最后由于操劳过度,于崇祯十三年病亡。他死后,兖州百姓集资为他立了德政碑,碑文出自文学大家范淑泰之手。
李啸笑着向尼澄拱手而道:“久闻尼知府大名,今日得见,李某何其幸甚。”
尼澄见李啸如此客气,也拱手笑着回道:“李指挥使少年英雄,多有功业,尼某得见李大人。亦是平生难得机缘矣。”
两人大笑起来,原本紧绷的会议气氛,顿时轻松了一些。
因两人新来,朱寿鋐让刘知俊又将刚才的抗敌策略再讲了一遍。
刘知俊原本以为。自已的这份看似完美的计划,除了李啸居心叵测要加以反对外,其他人应该是皆会赞成了。没想到,他话一说完,那看似粗豪的武人打扮的任城卫指挥使冯嚣。腾地从座位上站起,连连摆手道:“刘指挥使此计,某家看来,甚不妥当。别部兵马,冯某不了解。但某家任城卫这二千多兵马,说实话,非是自贬,皆是久疏战阵之兵,如何能上阵与流寇打野战,某家只怕这点兵马一撒出去。就如肉包子打狗一般,有去无回了啊。”
刘知俊闻言,深深地皱起眉头,还未说话,旁边的尼澄也开口言道: “尼某曾闻,流贼之战,忽聚忽散,从无定势,并且最擅伏击,其左右埋伏。更番迭承,令官军防不胜防。现在敌军已破济宁州,尼某估计,敌兵一路裹胁民众百姓。现在恐有近十万之众,我军所有部队加起来,不过万余人,敌军之数为我军十倍,焉可骤胜!并且我军各部战力参差不齐,号令也难于协同。想与敌兵野战,打个突袭,尼某却认为实在不妥。”
尼澄说完,存心殿内,顿时一阵沉默。
被冯嚣与尼澄轮番反对,徐州卫指挥使刘知俊面红耳赤,低头无言。他旁边的家丁队长董茂一脸不满,嘴唇瓮张了几下,似乎要辩解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终于,一脸灰白的鲁王朱寿鋐,呐呐地说道:“诸位这般说来,那流寇岂非无法可制,如之奈何?”
李啸望见朱寿鋐旁边的泰兴王朱寿镛用探询的目光向自已望来,李啸知道,现在,到了自已说法表态的时候了。
“诸位,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李某认为,流寇之势虽大,但也并非全无弱点与失误。”李啸站起身来,缓缓而道。
朱寿鋐双眼一亮,急急说道:“李指挥使请详细言之。”
“各位,刚才尼知府说了,流寇攻占济宁州,已将队伍扩大至近十万之众,这一招,看似流寇之大胜,但是,李某认为,实为流寇之失误与败笔。”
所有的目光齐刷刷地集聚在李啸身上,李啸继续侃侃而谈。
“试想,如果当日流寇攻克巨野县后,立刻集中兵力直扑兖州,那么,我军哪怕不吃饭不睡觉日夜兼程赶来,也难于赶上流寇进军的速度。待我军来到兖州之时,兖州府城必然已被流寇四面包夹围得水泄不通。若到这般情形,李某认为,便是子牙复生,孙武再世,也难保全兖州城池。”
“李指挥使且说下去。”朱寿鋐在一旁急急而道。
“幸得天佑我大明,给于我兖州城保全之机。那流寇,贪图眼前利益,攻打相离最近的济宁州,虽已取胜,但却大大延缓了其进军兖州的速度。现在我军已入兖州,便可立刻开展兖州防御,从而争取到了宝贵的准备时间。流寇攻克济宁,再到兖州,李某估计,应该还要二天才能到达。这二天时间,对我军守卫兖州之准备,乃是至关紧要。”
“那依李指挥使来看,我军该做何准备呢?”说这话的,是泰兴王朱寿镛,他眨着眼望着李啸,显然听得入神。
“王爷,依李某看,这第一步,便是坚壁清野。”李啸的回答简洁有力。
“哦?”
“鲁王殿下,这二天内,我军现在应该抓紧时间把兖州城外的各个村庄百姓,连同他们的存粮,牲畜,全部紧急拢入兖州府城,以防其为流寇所用。”
未等朱寿鋐回答,李啸接着说道:“与此同时,兖州城中,全部的流民集中看管,不得让其随意在街面行走,各类商铺也全部关张停业,府城中商贩百姓皆居于其家中,亦不得随意在街面上胡乱走动。此举为防止已混入的敌军细作间谍,在城中大搞破坏,甚至与攻城的敌军内外呼应。此为不得不防之举措。”
尼澄在一旁叹道:“李指挥使这般举措,实实极为必要。尼某亦曾闻,贼善用细作,或携药囊蓍蔡为医卜,或缁流黄冠,或为乞丐戏术,或为流民散兵,以观各城虚实,潜为城中内应。他们明作良善,暗施破坏,往来城中,难知其细。现在限制其在街上行走,却可极大地保障我兖州城内安靖平治,没有内患之忧。”
李啸见他插话,连忙点头说道:“尼知府之话,正合李某之意。李某认为,这两日内,城外收拢村庄百姓之事,可以由冯指挥使带任城卫兵马紧急实施。而城内集中流民,整肃街道之事,可由尼知府带全体衙役立刻开展。”
李啸说完这话,双眼目光炯炯地望着鲁王朱寿鋐。
朱寿鋐看懂了李啸的眼神,连声说道:“李指挥使行事颇有条理,孤王心下深以为然。这样吧,这兖州城池的守卫防务,便由李指挥使全权负责,其他各将各人,均受李指挥使调遣安排。”(未完待续。)
p




明末虎啸 第二百零九章 防卫之策
朱寿鋐说完任命李啸为兖州防卫总指挥的话,冯嚣便大笑着说道:“某是粗人,李指挥使说话甚有条理,冯某自是心服,咱没二话,这任城卫的两千兵马,就全听李指挥使的。”
尼澄亦在一旁笑道:“尼某亦唯李指挥使之命是从,要尼某做何事,请李指挥使吩咐便是。”只有徐州卫指挥使刘知俊没有吭声,他低垂着头,没有人能看清他的表情。
李啸也不多理他,继续说道:“从即日起,立刻安排工匠,日夜不可停歇,务必将兖州南门外的的泗水大桥拆断。”
泰兴王朱寿镛跳了起来,他大叫道:“李指挥使,这如何使得!这泗水大桥,乃是南北交通要冲,朝廷花了近三十万两银子历时五年方才修成。你,你竟然要把它拆断?”
鲁王朱寿鋐亦是一脸忧色,他皱着眉说道:“李指挥使,这泗水大桥,实为国朝之重要枢杻,还是不拆为好吧。”
李啸一脸凝重,他沉声说道:“鲁王殿下,泰兴王爷,这泗水大桥,乃是国朝二十四名桥之一,拆除这样的大桥,我李啸心下,亦是有如刀割,极其难过。之所以李某下定决心︽2,要拆除此桥,实有不得已之考虑。”
“李指挥,请详细说下吧。”一直没说话的山东巡抚李懋芳低低地插话过来。
“诸位请看,现在兖州府城,共有三座城门,北面是防山余脉,崎岖难行,又无城门,那么敌寇若来,只能攻打我东、南、西三座城门而入。李某认为。三座城门中,东门的防守压力最轻,因为东门之外,不过数百步便到泗水之处,空地极为狭窄,敌寇难于施展兵力。而相对的。西门的防守压力则是最大,因为西门外,空旷无阻,必定会成为敌兵的主要进攻方向。那么接下来,便是南门,现在泗水从我兖州南面弯折向东流过,这宽阔的泗水之上,仅有这泗水大桥可过,流寇便可从泗水大桥一拥而过。全力进攻我南门,这样一来,南门的防守便会相当吃紧。”
“所以,李指挥使若拆断泗水大桥,那么南门便可与东门一样,因为距离泗水不远,又无舟橋可渡,敌兵同样难于施展兵力。并且敌军要进攻的话,只能从西门城墙之侧勉强挤过来。这样的话,我军的南门防守的任务,便可大大减轻了。”尼澄听李啸说到这里,连忙补充道。
“尼知府说得对,李某之意,便是如此。现在军情紧急。拆断泗水大桥之任务刻不容缓。李某说句诛心之论,若兖州不能保全,一旦城破,这泗水大桥再好,又与我等何干。又与我兖州城中四十万军民百姓何干!”
“李指挥使说得对,军情紧急,保全兖州军民百姓方是第一要务,只要保得兖州不失,这泗水桥拆了后,还可再建嘛。”冯嚣在一旁大声嚷道。
“刘某亦赞成李啸此举,泗水大桥,决不能成为敌寇肆意进攻之通路。”
李啸心中一惊,因为,说这话的,是徐州卫指挥使刘知俊。
这个刘知俊,倒也分得清轻重缓急。李啸心下暗道。他悄悄向刘知俊瞥了一眼,却发现他正一脸思索之状地望着窗外。
“好吧,还是保全兖州城池要紧,就把泗水大桥拆了吧。皇上到时若是怪罪下来,孤王一人担此重责。”朱寿鋐一脸沉重地点头说道。
李啸长吁了一口气,鲁王同意拆除泗水大桥,无疑让整座兖州城池的防务压力大为减轻。
李啸略一沉吟,随即说道:“这拆除泗水大桥的任务,便由泰兴王爷安排吧,王爷亲自出面,事情就会好办很多。为加快拆桥进度,李某让自已的一千多名辅兵,也参与到拆除大桥的任务中去。”
朱寿镛大声说道:“好,那这拆桥之事,便由小王负责了。”
鲁王朱寿鋐在一旁插话:“九弟,可从我鲁王府中,抽去兵将仆人一千人,让他们也前去参加拆桥,务必在这两天内,将泗水大桥全部拆断。”
朱寿镛连声称谢。
朱寿鋐突然问道:“李指挥使,这准备工作完成后,城池防守又该如何安排呢?”
“禀王爷,在下已规划好了。若敌寇来攻,则城外宽阔无阻的西门,必定是敌军的主攻方向,防守压力最大,这里,便由我雄唐卫的虎啸军来守卫吧。至于其它两门,兖州城南门,我安排刘指挥使的徐州卫军兵守卫。东门,则由冯指挥使的任城卫兵马守卫。”李啸平静而清晰地说道。
“李指挥勇担重责,光明磊落,真真令人佩服。”朱寿镛一脸称赞的表情。包括鲁王在内的其他各人,脸上同样均是满满的佩服之色。
刘知俊与冯嚣两人均无异议。李啸把最艰苦的西门守卫一肩挑了,他们只守这两座拥有巨大地利的城门,还能说什么呢。
“李大人,只是这样一来,你的西门守卫,却是极其吃紧啊。”冯嚣脸上颇有担忧的表情。
“放心吧,我虎啸军,一定会把西门守得固若金汤。”李啸笑着回答。
随后,李啸又下令,从今天开始,城外的空地上,要打挖出密密麻麻的大洞坑出来,以增加敌人进攻的难度。这项工作,由各地门的守卫军兵各自包干,刘知俊与冯嚣皆答应不提。
李啸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向尼澄问道:“现在我兖州之中,粮秣库存还有多少?”
尼澄急忙答道:“李大人,兖州府地存粮颇丰,至少有三十万石。”
李啸平静地说道:“这些粮食,看是颇多。但现在战备之时,军民皆要从中就食,粮食消耗还是很快的。我命令,粮秣分配由你负责,优先配给军用,城中那些流民与贫苦百姓,每人每天以最少进食量配给。”
尼澄连声答应,保证会将粮秣供给工作做好。同时,他向李啸提出,再成立一支由城中青壮组成的二千人队伍,以更好地给各守城军队打下手,搬运物品与伤员等,李啸同意了他的做法。
最后,李啸又交待了各种后勤注意事项,与各城墙之间的沟通协作之类,整个兖州守备会议到此结束。
朱寿鋐脸上顿时满是轻松之色,连连招呼各人,说现在宴席已准备好,让各人入席就坐。
李啸拒绝了了他的安排。
他脸色沉重地说道:“鲁王殿下,现在分秒如金,我等还是先去准备战备要紧,这宴席,待兖州城解围之后,再畅饮不迟。”
鲁王朱寿鋐一脸感动,他怔了一下,竟向李啸作揖而道:“那孤王便将兖州全城百姓的性命安危,都寄于将军身上了。”(未完待续。)




明末虎啸 第二百一十章 朱徽姵
李啸随即与鲁王朱寿鋐等人告辞,准备立即返回虎啸军驻地,指挥战备事宜。『≤『≤,
在一名仆人的引领下,沿着来路返回的李啸,行过中殿后侧的大花园时,忽听得一阵宛如仙乐般的琴声从假山之后拂面而来,让他不觉停住了行进的脚步。
琴声琅琮悠扬,有种极其缥缈旷然的意境,李啸不禁沉醉。
忽然,琴声中断,随即一阵细微的脚步声传来。
李啸回过神来,转头一看,一名身着三色纹章青衣常服,内着素纱中单,领织七色黻纹,腰系象玉带的郡王打扮的年轻人,正笑意吟吟地向自已走来。
李啸瞥见,在这名郡王公子后面,缓步跟着一名身穿红纱广袖留仙裙,外罩金绣牡丹花纹帔的年轻女子。
待两人渐行渐近,李啸看到,这名衣饰华贵的女子,梳着扁圆状的桃心髻,上着珠翠穰花青玉钿,乌黑如墨的发髻上,插着镂空金凤钗一支,凤口衔两串长两璎珞珠结。一张秀丽的瓜子脸,淡妆轻描,肤色白腻,尤其是一双眼睛灿然晶亮,虽然不过及笄,却是容色清丽,气度高雅。
李啸不觉看得痴了。
那名女子见李啸这般直直地望着自已看,忙低下头去,双颊之上,红晕飞起。
见那名子这般羞涩之状,李啸方回过神来,连忙掩饰地扭过头去。
这时,引他前行的仆人向两人行礼下跪:“奴才叩见郡王殿下与郡主殿下。”
李啸心下一惊,莫非前面这两位,便是那个朱以派和他的妹妹朱徽姵?
这时,前面的年轻公子已令仆人起身,随后开口对李啸说道:“想必这位将军,便是人称少年英雄的雄唐卫指挥使李大人吧,真真英武雄俊。气度非凡。”
听到这名公子说到李啸,后面的年轻女子那长长的睫毛明显地跳动了一下。
李啸方点头,这名公子又笑着自已介绍到:“小王朱以派,这位是乃妹朱徽姵,方才我在假山之后听吾妹奏琴为乐,今天得见李大人,一解平生渴仰之思,何其幸甚。”
李啸微笑道:“郡主琴艺,真如流水行云,实是令人陶醉。李某久闻朱郡王俊采风流。仪表非凡,郡主清丽脱俗,气质清华,今天得见,更是远卓人言矣。”
两人大笑,朱徽姵缓步上前,微笑着向李啸道了个万福。
“李大人,这兖州城池,防守可有把握。”朱以派敛起笑容。低声问道。
“请郡王与郡主放心,李啸放话在此,有本官在,这兖州。绝不会落入流寇之手。”李啸的话语铿锵有力。
朱以派脸上顿时满是笑容,一旁的朱徽姵脸上亦是淡淡的欣喜之色。
“郡王、郡主,李某防守重任在身,恕不能多陪。就此别过。”李啸拱手向二人告辞。
“李大人,请多加珍重。”朱徽姵启朱唇,开玉齿。有如珠玉落盘般的声音,让李啸心时颇为受用。
李啸回头给了她一个温柔灿烂的笑容,随即再不回顾,匆匆离去。
“此人行事倒是洒脱,可叹啊,我兖州全城百姓,我鲁王全族性命,皆系于此人手中了。”朱以派轻叹一声,缓缓而道。
朱徽姵没有说话,她凝视着李啸离去的背影,明丽的双眸中,向往与担心混杂在一处,让人望之生怜。
。。。。。。
李啸回到驻地,立刻指挥虎啸军开始进行作战布防。
16门红夷大炮与70门普通火炮被虎啸军拉上了西门城墙上,火炮的旁边,各类弹药均堆叠如山。
相比李啸军的火力强大,刘知俊的徐州卫部队与冯嚣的任城卫部队则是寒酸得多。
刘知俊只有20门火炮,而冯嚣只有10门。
所以李啸将自已军中另外30门普通火炮分给他们,李啸将20门火炮分给守卫南门的刘知俊的徐州卫部队,10门火炮分给守卫东门的冯嚣的任城卫部队。各炮的火炮手们,也都临时归他们指挥。
冯嚣满是感激,口中连声说道,欠了李啸这个大人情,战后要陪李啸痛饮三百杯,醉死方休。
刘知俊则是嘴时冷冰冰地说了一句感谢,再无他话。
只是,李啸能明显地感觉到故作强硬的刘知俊的眼中,闪烁着一丝愧疚之意。
一切都在按李啸的计划进行。
到第二天下午,兖州城外的数千名百姓,带着存粮、牲畜进入兖州城中,李啸让尼澄在兖州地内划出一块地方,专门让他们临时居住。
此时,泗水大桥在众多工匠及一千多名李啸军辅兵、一千多名鲁王府兵将仆役的共同协助下,中间部分已全部拆断,只剩一头一尾残余,流寇已断然无法短时间恢复此桥用于作战。
李啸下令,将拆下来的桥砖、桥柱、桥栏等部件,将西门与南门紧紧从里面堵住,只留下东门不堵。
李啸这个安排,让冯嚣有些奇怪,不过他现已习惯服从李啸的安排,故什么也没说。
与此同时,西门外,南门外,均已挖了大片的坑洞,挖出的浮土,则堆放在洞坑一旁,等于更增加了敌兵的进攻难度。而东门之外,李啸经过深思,也考虑到任城卫的军兵这二天重点要去拢聚城外的百姓,便决定不挖坑洞了。
兖州知府尼澄的二千人壮丁辅助队也组建完成,正配合作战的部队来回搬运守城物资与军械。
终于在到这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三面城墙上,火炮均已安放好,各种弹药,灰瓶金汁,砸梯锤等等,均已准备完毕。
鲁王朱寿鋐在侍卫的陪同下,看到兖州的城池防御,已是处处严整,条条有序,心下极其满意。
忙了这二天,一头一脸都是灰尘与泥巴的李啸,与全体军兵一起,饱餐了一顿肉食,为即将而来的大战,作了体力上的准备。聚在李啸周围的军兵,每个人都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坚毅与自信的光芒在闪烁。
在夜晚近子时之际,全部的守城军兵,都从黑暗中,听到了有如汹涌而来的流水一般的哗哗声。
李啸一个激凌,正和衣而卧的他,弹地站起。
他知道,这哪里是什么流水的声音,乃是千千万万条腿在夜里行进时的那细密而宏大的脚步声!
“铮!”地一声,兖州防务总指挥李啸,拔出钢剑,厉声大吼:“全军将士,做好准备,流寇来袭了!”(未完待续。)u




明末虎啸 第二百一十一章 兖州之战(一)
这个烦闷躁热的夏夜里,处处都喧哗与吆喝,铁甲摩擦的哗哗声与刀剑轻碰的叮当声,不绝于耳。同时,一盏盏灯笼迅速被点起,很快,整个城头亮如白昼。
在兖州城各处守卫之军做好准备之时,对面的脚步声,却霎时停住了,高举行进的火把,也渐次熄灭,仿佛刚才的一切,不过是虚幻。
李啸放眼而望,却始终无法透过那黑沉的夜色,看到流寇大军的半点动静。
“大人,现在夜色黑沉,敌兵至此,不明我军实情,估计要天亮之后,方会进攻。”
李啸扭头一看,说这话的是,是幕僚陈子龙。见他一脸沉重的表情,李啸淡淡一笑:“卧子先生说得对,敌兵确实是能待到天明再攻城,只是我军却万不可起了轻敌之心。”
他随即下令,各处城墙之上,皆安排夜间留守之军兵,用接箭报号的方法,努力保持警醒,防此打瞌睡。
1...8081828384...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