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晚清神捕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乔尼小样儿
但这些统兵将领派系不一,各自为政,意见分歧,且他们深恐与回民军硬拚,胜败难保,“不如击之使走,捷报频闻,可为幸功邀赏之地”。
所以清军虽曾攻陷回民军占领的固原、盐茶厅、平凉等地,而起义军的实力却未受到大的损失。陕西、甘肃回民军互相配合,采用避实趋虚、飘忽靡常的游动战法,仍打了不少胜仗。
回民起义军不断向清军进攻,使其文报梗塞,粮饷奇绌,省城兰州处于孤立地位。清王朝在甘肃的统治力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以致陕甘总督杨岳斌在奏折中哀叹:“现在河狄之贼扰于南,平固之贼扰于东,宁灵之贼扰于北,凉肃之贼扰于西,几于剿不胜剿,防不胜防。臣若株守省垣,则饥军终虞坐困;若出省剿办,则根本时虞动摇。外察赋势,内度兵力,实属不敷分拨。”
同年月,捻军首领张宗禹按照“前进甘陕,连结回众”,以成犄角之势的战略思想,率西捻军三万余众自河南进入陕西华阴、渭南境内。清廷害怕回民军与西捻军联合,急令湘军援陕。
提督刘松山统老湘军十八营由河南前往,一面奏调防守中卫的穆图善部移驻甘陕交界的泾州,防止回捻合势,一面率三十营清军从陕西西部的陇州、邠州一带东下,专力攻捻。
回民军与西捻军虽然各自为战,但仍时离时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战略上相互配合的作用。
甘肃回民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个反清斗争中心:
一个是马化龙领导的以金积堡为中心,包括宁夏府和陇东在内的起义地区。
一个是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回、撒拉、东乡族起义地区。
一个是先后由马文义、马桂源和马本源领导的以西宁为中心的起义地区。
一个是马文禄领导的以肃州为中心的起义地区。
陇东的董志原,则是陕西回民军的根据地。
由于陕甘总督杨岳斌对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束手无策,大清调派闽浙总督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
67年月,左宗棠从福州取道江西到达汉口,随即进行各项准备工作。2月,清廷又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催其迅速北上,督办陕甘军务。





晚清神捕 第462章 左宗棠的策略
左宗棠深知回军和捻军联合后更加难以对付,因此他向清廷进陈方略说:“方今所患者,捻匪回逆耳。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宜急,剿回宜缓;以用兵次第论,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然后客军无后顾之忧,饷道免中梗之患。”
又说:“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然后饷道常通,师行无梗,得以一意进剿,可免牵掣之虞。”
这个方略的核心是“先捻后回”、“先秦后陇”,关键则是“不令捻回合势”。
7月,左宗棠所部楚军近二万人由湖北樊城分三路到达陕西。按照其“先捻后回”的既定方针,以先期入陕的刘松山所部老湘军、郭宝昌所部皖军、刘厚基所部湘军和新到的高连升部楚军共二万一千余人进攻捻军,以帮办刘典所部楚军和黄鼎所部川军共八千余人驻陕甘边界,对付回民起义军。
其余楚军万余人,分驻凤翔、宜君、华州、华阴、渭南、临潼等地,策应各军,为“兼讨回捻之师”。西捻军识破了左宗棠的阴谋,迅速跳出包围圈,在回民军配合下,向陕北挺进。与此同时,陕甘回民起义军仍不断从甘肃进入陕西,与西捻军共同抗清。
0月至月间,西捻军和回民军取得了连克陕西安塞、延川、绥德等城的胜利。左宗棠智穷力竭,不得不上奏“自请严议”。
可是,由于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等原因,回民起义军和西捻军的联合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直处于“时离时合”的松散状态,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集中领导,也没有共同作战的长远计划。
更由于回民军的领导权又掌握在上层贵族手里,强烈狭隘民族主义思想,让回军排斥捻军。回民军与西捻军之间的互相攻杀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回军和西捻貌合神离。
之后西捻军为救援东捻军,由宜川东面的壶口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回民起义军在陕西处于孤军作战的不利地位。
左宗棠率清军主力入晋追击西捻军,在几路人马围攻之下捻军首领张宗禹投河自尽,西捻大部肃清,只有少部分的捻军,尚留在甘肃。
此时左宗棠参加镇压西捻军之后回到西安,他以陕西大局已定,遂加紧进行甘肃的各项整肃。
第一,整顿部队。
驻陕清军,除左宗棠所部楚军外,还有刘松山的老湘军、郭宝昌的皖军、黄鼎的川军等;驻甘清军更为庞杂,这些部队不但待遇差别很大,而且编制很不统一,有的名为一营,实际只有二三百人,有的则多至数倍。为了整齐划一,左宗棠下令淘汰疲弱,一律按楚军的编制加以整顿,统归其指挥。同时,在陕甘就地招募新兵剩女媚惑天下-江山红颜定。左宗棠和刘典直接统辖的楚军就有步队五十五营、马队十五营,共三万人左右。
第二,诱降饥民武装。
在西捻军退出陕西、回民起义军大部转入甘肃以后,董福祥领导的饥民武装仍在陕北一带活动,对清军威胁很大。董福祥与金积堡和董志原的回民起义军都有联系,是左宗棠进攻甘肃的一大障碍。于是,左宗棠在榆林、绥德、延长各驻一军,截断董福祥东渡黄河之路;又派刘松山率部从山西渡过黄河,由绥德西行,直逼董福祥的根据地镇靖堡。刘松山通过收买董福祥的父亲董世有,诱使董福祥投降。
刘松山收其众十多万人,从中挑选精壮,按楚军编制,编为“董字三营”,由董福祥、张俊和李双梁各带一营。董福祥的投降,不仅使回民起义军失去了一支同盟军,并直接威胁到金积堡和董志原的安全。
第三,改革税收机制。
在陕甘地区仿照福建的做法,开办商贾货厘,也就是商品税。按照商品价值,收取百分之二。
招募廉洁朴实的士绅管理厘局,商品税收支的数额,每月张榜公示。设总局由西安知府裕麟总管,将税收转入军需局。
厘税制度剔除了漕粮的积弊,原漕粮浮折,官私取给,规定按每石谷子交纳六两银子。
而当地谷价贱跌,当年一石谷只值四百钱,二千四百钱才能换到一两银子。农民用谷子换钱,再用钱换银子,完纳漕粮,苦不堪言。一个年收入百石谷子的家庭,折合银子去交公粮,要用掉三分之一的谷子,于是拖欠日益积累。
左宗棠通令各州县废除旧规,按照户部规定的章程,每石谷子交纳三两四钱银子,其中地丁四钱,漕米折色一两三钱,加上军需一两三钱,每石谷子增收四钱归县里使用。左宗棠要求各地根据自己的收入,加减定额。
这种办法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加了财政收入。作为农业家左宗棠出漕运、商事税收的弊病,行之有效的改革,让陕甘地区的农业、商业,恢复了生机。
税收、农事是左宗棠的强项,至于创办的军工企业,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总是让胡雪岩替他向洋行借钱,也是他为官一大弊端。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号湘上农人。已经五十多岁,留有浓密的八字须。少时屡试不第,那双金鱼水泡眼,斜睨人,有谁受得了。左宗棠自诩才高八斗,天底下没有他佩服的人,脾气古怪,在大清官场上独树一帜。在天平天国猖獗时,赢得“国家不能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美誉。
就连他的恩师曾国藩也要让着他,等到他羽翼丰满,连曾国藩也不惯,上书攻讦曾国藩,甚至到后来两人闹不和。
左宗棠从来不受贿,未做官时家里就有钱有势。不是他自己有钱,他家境中落,二十岁大龄青年尚未婚配。而是比联招亲,娶了湖南湘潭县周姓大族的才女周诒端,做了入赘女婿。婚后夫妇蛰伏“桂在堂”吟诗唱和,谈经论史。又一道钻研方舆学和农学。在此度过了三试不第,充满坎坷的十三年。这十三年也正是他夯实基础、蓄锐待发的十三年。
太平天国之乱,让左宗棠有了用武之地,凭借他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超乎常人的眼光,从胡林翼的幕僚成为炙手可热的统帅,陕甘总督,军机大臣。
左宗棠正在为经费绞尽脑汁,年关各地官府封印,而下半年的楚军以及湘军的饷银到此时还未见朝廷拨来,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兵部不会认老账。这也是惯例,朝廷从来不会按照兵册的数额,下发军队的饷银,最多按照九个月的饷银发放。兵部早已做出的规矩,让左宗棠徒呼奈何,他手下的兵卒比花名册上的数字还多。
“难呀!还是按照老办法来。”想到要抚恤死去的各部战士,左宗棠哪有瑞雪兆新年的好心情,对着手下的平庆泾固道员魏光焘大叹苦经。
“大帅,再难也要过年,将军们一路劳顿,好酒好菜总要准备,下官先去安排一下末世之美女保镖。”魏光焘是税务改制的制定者,为四品道台衔,被左宗棠从湖南调入陕甘,执行新的税收改制政策。
左宗棠想起一事,心里忿忿然,问道:“魏道台,那个押运使李国楼,如今到哪了?我怎么连他的消息也没有,他难道不用快马传递消息吗?”
道员魏光焘露出一丝苦笑,回道:“大帅,别提那个押运使李国楼,自以为对社稷有功。把国家财物当做私财,我发文问劼他物资具体数字,他竟然语焉不详,均以一批,来敷衍我。反而要我们陕西地方为他提供2200人的食宿,000匹牛马的饲料,这种公文倒是没少发,从未见过有这么嚣张的官。”
“哎,他是要来讨要军功,男爵的爵位,虚位以待。不满足他的私欲,就要掐我的脖子,和李鸿章一副德性,我不求他。”左宗棠断然说道,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魏光焘愁云布满那张方脸,捋须道:“大帅,朝廷对我们向洋人借款颇有微词,那个李国楼还说要把海关的关税权,收归国库,不再给予地方关税抵押给洋行的担保。我怕他为了泄愤,真的会干得出来。”
左宗棠西部用兵,支出巨大,动辄便是百万以上白银。户部无力为继,是由官商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出面,向《英国渣打银行》等几家国外银行、钱庄借钱,就是以各地的关税厘金来作为还款的担保。若是地方海关的关税厘金全部收归国有,作为地方的总督等于少了很大一块财政补贴,连活络的银子也没有了。
魏光焘告诫左宗棠与李国楼翻脸的很可怕恶果,你不给他果子吃,他也不会让你好过,大家一拍两散。不给李国楼受封男爵机会,他一定会报复的,而且绝不止一个手段,他可是在朝堂上站着,无事也能煽风点火。
左宗棠着那张陕甘地区的巨大模型,肩上承担太多的责任,那张乖张跋扈的脸,慢慢变得平和。他懂得变通,进京面圣也给太监孝敬,两宫皇太后的寿礼,从不会忘记,该孝敬的菩萨总要磕头。他亦是拜在恭亲王奕訢门下的弟子,同样属于洋务派。
一个派系的人也相互侵辄,大清有祖制“没有军功不能封爵”。所以李国楼才会穷凶极恶,带了近千名军人押运军需品,故意刁难左宗棠的阴招早已图穷见匕。
左宗棠沉思良久,波澜起伏的心态归于平静,露出老成持重的神情,捋须道:“魏道台言之有理,探花郎一心为国,本帅理应以资鼓励。给布政使林大人发文,押运使李国楼的粮草要妥善布置好。再给李国楼发去公函,让他把直接将物资运送至董志原前线,直接交予果勇营徐占彪所部,战事紧迫,望押运使能以国事为重,早日让将士们见无敌神威砲的威力。”
“大帅这么多军用物资,交予徐占彪所部,我怕其他部队会闹事的呀。”魏光焘有些不敢相信,徐占彪十二营是四川客军,并不是左宗棠的嫡系楚军。
“哎,魏道台,这个你不懂,攻打堡寨还是川耗子好使,要想徐占彪所部效死,就要对他们视如己出。只有这样李国楼才不会大甩卖,在山西境内四处买好,给你来一个一批军用物资来敷衍你。现在他在我的表态,我给他面子,接下来普鲁士的进口物资,他就不会以海防重于边戍刁难我,汉人的那些花花肠子,也就这么几招,你要学着点。”
黄土高坡上的堡寨,以及陇东地区的地势,制约了大清军队展开大面积攻势,打一个个堡寨、军事壁垒都需要用命去填,还需要攀爬工事。人小灵活的山地民“川耗子”自古是山地战的好手,故此这次董志原的前线总指挥交予川军总兵徐占彪。
魏光焘洒然而笑道:“还是大帅高明,李国楼只是一个跳梁小丑,丞相肚里能撑船,不与他一般见识。”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左宗棠那张老脸不由笑了,战略布局早已了然于怀,冬季小股部队部队穿插,不给敌人逃窜的机会。到了春季,大兵压境,一举收复董志原。




晚清神捕 第463章 大清国的群英会
左宗棠的各部整顿还在进行,乘着冬季休整,闹军饷的部队也窝在军营里,没有出现哗变的征兆,不过各营将官,知道他们除了从回军那里抢掠来的财物,下半年的饷银又化为泡影了。
各营将官对于收编董福祥的“董字三营”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一面让他们撤裁军队,整训军务。一面却让“董字三营”虎口夺食,拿一份朝廷俸禄。
大清的军队别俸禄打折扣,像左宗棠的军队饷银被兵部打对折。上去非常清苦,战士们怨声载道,其实就是苦了手下的士卒,军官可是财源广进。但有军队就有地盘,朝廷会安排一个驻防区域,这一个地区的创收由军队统辖。差一点的地区务农、放牧,自种自收,混个温饱没问题。好一点的地方经商、走私,发财致富,不比地方文官收入少。
别这些军官现在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说什么出门在外打仗,战士们连饭都吃不饱。只要给他们扩编的权力,再大的窟窿也敢扛着,谁也不会嫌弃身上的虱子多。
从古至今军队皆是如此,但谁也不会向朝廷表明他们已经是大财主了,都是一个劲向朝廷要粮要饷。身处塞外的军队,好似边塞寸草不生,边陲的牛羊皆属于老百姓。
湘军提督刘松山、皖军守备郭宝昌、湘军总兵刘厚基、楚军守备高连升、楚军甘肃按察使刘典和川军陕安道黄鼎等人,骑着高头大马,在戈什哈护卫之下踏着积雪,走向总督行辕,一路上满腹牢骚,都对左宗棠将降将董福祥的回兵整编成三营不理解。
陕安道黄鼎统率的川军一万人,郭宝昌统率的皖军七千人,张曜统率的豫军六千五百人。这些军队都有对太平军和捻军的实战经验,其中有七千五百名骑兵,他们加强了左宗棠的五千骑兵,成为机动部队的主力。
川军巴里坤总兵徐占彪应在董志原前线指挥战斗,没有回西安总督行辕,陕安道黄鼎是他的副手。
淮军总兵张曜资格最老与湘军提督刘松山并辔而行,谈笑风生。
张曜号亮臣,字朗斋,乳名阿牛,祖籍浙江上虞,妻蒯凤仙,系张曜表妹,是一位才女。张曜不耻下问,拜师于妻,传为佳话。
张曜起初在河南固始办团练起家,咸丰初年,他智退捻军有功,深得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赏识,后又以御捻护城有功被咸丰帝赐号霍钦巴图鲁抗战侦察兵。他又抵御李秀成围城立功,在咸丰十年擢升为知府,又晋升为道员,第二年擢升为河南布政使。不久即被御史刘毓楠以“目不识丁”弹劾,由文官转为武官,降为总兵。
自此,他发愤读书,并镌刻“目不识丁”四字印章,时时佩戴在身以自励。同治年间,督师抵抗捻军及太平军,多次获胜,所部被人称为继湘军、淮军之后又一支劲旅。
张曜四十岁不到,身体偏瘦,一张干瘪的脸上留有山羊胡须,身穿二品官袍,盘领大袍,胸前、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武官绣兽,为狮子,以示威武。外罩一件黑貂皮大衣,胯下一匹黄骠马,若不是骑马,上去像个文官。
“衣冠禽兽”这个词就是由明清的官服演变而来,“衣”指的是官服,“冠”指的是顶戴花翎,“禽兽”指的就是文官胸前绣飞禽,武官胸前绣走兽。
张曜声音洪亮:“刘军门,这大雪封路,大帅把我们招来,你要替我们说话,花了这么大力气,才包围了叛军董福祥所部。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一招负荆请罪就是自己人啦!十万张嘴,还要管他们吃喝拉撒。董福祥就是丐帮帮主,他那点家底都是抢来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样的人也能当官。那块妈妈的!让我与这种货色为伍,我还是人吗?对得起三晋大地死去的那些老百姓吗?没天理啊!”
“瞧!老天爷都在哭泣呀!”皖军守备郭宝昌是客军,怪话最多,指着苍茫茫飘散的雪花,牢骚满腹。
董福祥所部全部投降对左宗棠制定的战略大局是好事,对于他们这些在最前线的队伍就是如雷轰顶,没有机会抢掠了。董福祥所部以饥民为主,都是依靠抢掠发财致富,跑到哪抢到哪,在回乱的几支军队里,作恶最甚。可以用无恶不作来形容,这支乱军穷凶恶极,打仗凶猛,以不怕死著称,作恶同样罄竹难书,三晋地区的百姓听到董福祥名字,都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噬其肉。
提督刘松山四十余岁,身形魁伟,右脸颊上有一道疤痕,三寸许的疤痕像一只鲜红的蜈蚣爬在脸上。是最早一批跟随曾国藩的乡勇,身上留有好几道伤疤,战功累累依靠一刀一枪打出来的。
他是曾国藩一手提拔上来的人,老湘军仅存十三营,但都是能征惯战的老兵,在这一群人里,官职他最高,资格他最老,兵马数他最雄壮。穿着打扮与身旁的 张曜相同,官职为从一品,故此官袍上的补服绣有麒麟。
“诸位言重了,大帅自有安排,我们听令便是。董福祥是位孝子,万事孝为先,对于董福祥不要苛求,人都会改好的嘛。至于过年嘛,能打下几个堡寨最好,打不下嘛退守防区,做到万无一失,饿不死人的。大帅爱兵如子,你们哪个部队饿死士卒,这官也当到头了。”刘松山没有趋炎附势,随大流说话,几句话便把旁边的几名军官的话给顶回去了。
“刘军门,你呀越老越没血性,过去你可不是这样的呀。什么事都肯替弟兄们争一争,哪有胳膊肘往外拐的道理。你们说是不是?”郭宝昌脸色通红,好似要找人打架。
他们这些带兵之人,一见面先拥抱,然后就是夸耀自己的部队功劳大,而后就是算账,帮过兄弟部队,吃过哪些亏,都要辩个明白,最后就是不醉不归。战场上来打出的交情,谁若是见死不救?以后别想坐到一块,疙瘩在心里面,一辈子也解不开。
“对!刘军门变了,变成胆小鬼了。”其他几名将官都对刘松山表示不满,劝降董福祥事宜就是刘松山一手包办的。让他们刚打了几次胜仗,还没过瘾,就要开一面,放董福祥一条生路。
“哎,你们要知道,朝廷已有旨意,对于回回以抚为主。只要肯受降,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我哪有不想发财的道理,大帅要我背黑锅,还得不到弟兄们谅解,让我有冤无处申啊。”刘松山徒呼奈何,谁不想杀一个血流成河,一干二净。可是事关民族政策,国家制定的国策不能轻易变更。
刘松山发表法,其他人尚在旁咋呼,也就对他发牢骚,认他当大哥。真的见左宗棠,一帮人连屁都不敢放。
刘松山没有儿子,跟在身后一匹白马上面一名英俊年轻人剑眉朗星,在后面戈什哈里面特别出挑,这是他侄子,名叫刘锦棠,因作战有勇有谋,已经积勋至州同,为从六品都市桃花运。应有父亲厚荣和叔父刘松山萌阴,他在老湘军里地位超凡,刘松山到哪里都喜欢带着他,把他当做接班人培养。
刘锦棠,字毅斋,湖南湘乡人,父亲刘厚荣、叔父刘松山,都是湘军中的军官。刘锦棠0岁时,其父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丧生。成年后投入叔父所在的湘军,随同叔父刘松山荡平太平军和捻军,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
年关将至左宗棠将各营将官招来,是要统一思想,打好接下来的仗。正所谓决胜千里之外,真正的统帅是以战略眼光来指挥各部,只要战术意图得到实现,接下来的战斗就好办。地图指挥战斗,将回军分割包围,围而歼之,是他一惯的战术作风。
皖军守备郭宝昌坐在马上,不安分的把头扭来扭去,四周的军官带了些什么送给大帅,瞥眼刘锦棠马鞍上包裹的两个大布包,狡黠的一笑道:“刘锦棠,你又带了什么礼物送给大帅?”
刘锦棠颇为自豪的说:“郭守备,我打了一只斑斓猛虎,泡了一坛子虎骨酒,还有嘛你懂的。”
“哟,不出嘛,梁山好汉武松转世,还知道送大帅一张虎皮,小心被大帅骂出辕门,敢向大帅行贿,你胆子可不小啊。”郭宝昌取笑,引来一阵大笑声。
刘松山颇为自得的捋须,将门出虎子,年轻一代崛起,后继有人。
此时猛虎出没山林并不稀奇,虎皮也不是很珍贵的毛皮,紫貂皮大衣比虎皮都要贵重,有身份的人绝不会身穿一张虎皮出门,古代是猎人才穿虎皮,还有就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虎皮只是用来做饰物,帽子、衣物的花边、垫子。不过敢向左宗棠送一张虎皮,也知道会不会被左宗棠扔出去?
刘锦棠呵呵一笑道:“试试才知道,大不了晚上这顿酒,我不喝了,大帅哪能打笑脸人。”
“哎,小白脸总是受欢迎,大帅哪会跟你翻脸,这份礼我替大帅收了。”郭宝昌能在这么多军官里占有一席之地,揣摩上官的心思自有一绝,彷佛已经见左宗棠露出难得的笑容。
辕门将至,一班将军立刻不敢说笑,俱都跳下战马,牵着战马而行,神色变得凝重。
军号嘹亮,仪仗队迎接一班武官,天色暗淡了下去,雪花无声无息的在晦色冥冥中散散荡荡飘落而下。左宗棠站在辕门下,向一班爱将,刘松山、刘锦棠、张曜、郭宝昌、刘厚基、高连升、刘典和黄鼎,这些跟随他打江山的军人,忠君爱国,吃苦耐劳,替君父分忧,为国家解难,大清国的群英会由他主持。
1...205206207208209...3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