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她需要更多的才气和威望。
她胆子也很大,直接翻出几本农书、工匠技艺的书籍,以及兵书去书局。
现在赵氏的书局和纸坊已经开到陈县来。
和其他作坊不一样,书局和纸坊目前只在西平和陈县有,其他地方的书多从这两个地方进。
赵含章将书交给书局,道:“刊印出来,每一本都刊三千册,交给珍宝阁的管事。”
珍宝阁的管事会让各路客商送出去。
钓鱼嘛,自然是用什么饵料就要钓什么鱼。
但这还不够,赵含章一边看着她的百姓们努力挖大坝挖水渠,一边情真意切的给皇帝写了一封折子。
在天灾之下,没有哪个地方可以幸免,明年开始,中原以北的地方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灾难。
包括刘渊所占领的并州、冀州一带。
甚至最大的灾祸就在冀州。
干旱从幽州和冀州开始,蝗灾也从幽州和冀州开始,飞蝗大军会从幽州和冀州向西向南,所过之处,片草不生。
灾祸会波及到并州、司州、雍州和秦州,还有豫州北部地区,六州百姓和豫州北部的汉人会苦不堪言,本来就连遭几年粮荒,这一次过来,汉民十不存一。
按理来说,赵汉也讨不到好,但到那时,赵汉一发狠,不仅强征粮草和马匹,还强发兵役,举大军南攻,趁着中原蝗灾严重,直接灭了东晋。
所以永嘉只有五年。
可现在,东海王提前两年死了,皇帝也迁都离开了洛阳,她不知接下来的命运是怎样。
但人可以迁徙,洛阳也能够易主,天灾却不会改变。
所以她得防范,不仅她防,皇帝也该让各州防范。
但她想写的不仅是天灾而已,她即便有心逐鹿天下,也不是想抢皇帝的位置,她希望他还能稳稳当当的坐在那个位置上。
他在的一天,天下就暂时稳一天。
所以赵含章给皇帝写了天下大势,告诉他,虽然刘渊野心勃勃,但您也有我和苟晞将军,暂时他打不过来,所以我们应该趁此机会多多发展农业,安抚百姓,广积粮,固城墙,以防备有一天赵汉再次南攻;
又告诉他,您是天下共主,现在百姓还在闹饥荒,所以我们抽不出空来,但没关系,我们先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心耕作,多存粮,等我们实力强劲了再一举北攻,把失地给抢回来。
绕来绕去,还是一条,多安抚百姓,多存粮,多存钱。
赵含章写了自己的建议,希望皇帝发布诏令安抚天下百姓,尤其是兖州百姓,消去他们的恐惧,轻徭薄赋,多耕作田地,多多存粮,以防万一……
赵含章洋洋洒洒写了不少,最后把折子先交给书局,和他们道:“刻出来,多印刷一些,给各学堂发去,让他们以后去支援各地修建水利时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书局拿到折子都呆了,问道:“这个要印多少份?”
赵含章道:“先来个一千份吧。”
书局就松了一口气,印的还挺多,他还挺害怕的,怕印的太少,不划算。
工匠照着折子凋刻,赵含章不免忧虑,“以后我再有公文想要公布到学堂里,都要这样一版一版的凋刻,不仅费时间,也费材料啊。”
傅庭涵就道:“活字印刷需要很多识字的人,目前还不能广泛运用起来,再等两年吧。”
他道:“再过两年,第一批学生就毕业了,他们认得绝大多数字,可以到书局中工作。”
赵含章摸着下巴道:“三年的时间,难道他们字还没认完?”
傅庭涵就抬头看向她。
“好吧,是我操之过急了,行吧,那我就再等两年,不过书局掌握活字印刷了吗?”
傅庭涵道:“胡锦试过木活字,还试过胶泥活字,我让人给他找了锡、铅和铜,让他一个一个的试。”
对于活字印刷,傅庭涵和赵含章一样,都知道大概的原理,但想要做出来,却不容易,毕竟细节上的东西,谁做谁知道。
他只能交给胡锦带着工匠们去研究,能做到哪一点就看他们自己的了。
“现在胶泥活字倒是可以用了,但因为识字的人不多,排版也挺困难的,目前只在西平得用,陈县这边还没人能做。”傅庭涵道:“我会让胡锦培养两个恭敬送到陈县这边来的。”
赵含章正想说这事呢,没想到傅庭涵就接上了,她赞许的看了他一眼,问道:“你说我在洛阳也办一个书局怎么样?”
“不怎么样,”傅庭涵道:“纸坊我能帮你造出来,但书局,我人手是真的挤不出来了。”
书局的工匠是最难找,也最难培养的。
赵含章只能惋惜,然后继续盯着学堂里的少年们发呆,这些可都是人才啊,各行各业都需要他们。
书局用了两天的时间刻好折子,然后开始打磨,上墨,印刷……
赵含章的折子送往郓城时,印刷出来的稿子也被放到各郡县的学堂里,同时流传出学堂,被抄录后送往各处。
她的学生们很得她的真传,看过折子后立即领悟了她的意思,再被派出去支援修建水利时,就一边干活,一边和役丁和短工们说使君在这时候兴修水利的原因。
告诉他们,使君是想大家更便利的种地,将来若遇天灾可以多些应对,为了让你们多存粮,使君会减轻赋税巴拉巴拉……
但是,外人的关注点则和赵含章及学生们不一样,他们一眼就盯住了赵含章前半部分论天下大势的观点上。
魏晋干饭人 第672章 此法不行
皇帝收到赵含章的折子,看得热血沸腾,他感受到了她的忠诚和尊敬,于是将折子传递下去,让各位将军和大臣一同
然后让将军们加强训练,“只待时机成熟,我们便可联合赵将军一起收回北地。”
坐于最末的周昌等了许久,见皇帝只说到招兵买马和操练士兵之事,不由道:“陛下,赵刺史还提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之法。”
他道:“信上言,有知天象之人预感未来两年会有旱灾和蝗灾,因此要趁农闲时间修建水利,为免百姓因劳役而困苦,不仅要避开农忙,还应减免赋税,以鼓舞之……”
见皇帝听得认真,他继续道:“臣也略懂天象,这几年洛阳的气候也反复无常,只怕真如赵刺史所言,正酝酿着大灾,所以臣请依赵刺史所书,减免赋税,征发劳役以修水利。”
大臣们面面相觑,大家也都赞同,可问题是……
“陛下,若减免赋税,国库怕是不能维持运转,不如先发劳役。”
皇帝抿了抿嘴,现在他能掌握的也就兖州和青州一带,豫州那头,他就是给税收任务,赵含章还能真给他运钱粮过来吗?
最多是支援一些,杯水车薪。
可兖州和青州的赋税被苟晞和苟纯兄弟俩层层加税,百姓早已经不堪重负,若是再不减免赋税,还拉人去劳役……
皇帝自己都不忍心。
大家都等着皇帝的决定。
皇帝最后看向赵仲舆,“赵卿以为呢?”
赵仲舆:……
他垂眸想了想,反正已经得罪苟晞兄弟俩许多,倒也不缺这一次了,于是上前道:“请陛下减免赋税,征发劳役。”
有了大臣的支持,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咬咬牙道:“今秋需要上交的丁税,成丁免两成,半丁免一半,各户需要上交的赋减两成,征发劳役,修建水利。”
群臣闻言齐声应下。
减了赋税,国库收入就减了,皇帝想了想,还是发出减免赋税的圣旨,同时督促各地向朝廷上交一定额的赋税。
他表示,本来是需要你们交这么多的,但现在因为要减免赋税,所以我减半收取。
不过呢,皇帝就这么说,想也知道地方不可能足额上交。
赵含章早有预料,收到圣旨后就把准备好的粮食和钱让人押送去郓城,同时去的还有一封折子。
她送去的粮食没多少,最主要的是她给了两车钱,咳咳,新钱!
不知道皇帝收到她的钱会不会高兴,希望他高兴一点儿吧。
皇帝还没收到赵含章的东西,所以此时还不知道高兴与否,他只是头疼。
因为预见了从别的地方收上来的赋税不会很多,所以他还是得自己开源节流。
皇帝想了半天,除了卖官外,实在想不出他有什么开源的法子,所以就只能节流了。
于是节流的皇帝最先减少了大将军府的用度,他收买,哦,不,是收服了苟晞的好几个手下。
所以他不仅能够悄悄把掌控国库的人换成了自己的人,还在接收各地赋税的人中安插了自己人。
苟晞的人手就截留不到足够的钱粮了。
而苟晞的大将军府如今光仆人婢女就养了一千多人,侍妾快速增长到二十多位,受他宠爱的婢女更是快要突破两位数了。
钱粮一少,他的生活质量立即就受影响了。
笑话,他的美人看上了一支金钗,从前他都是大手一挥说买了,结果现在一挥手说买了,管家竟然告诉他,府中现钱没多少了,须得节俭一些。
苟晞现在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结果他竟然给侍妾买个金钗都买不起?
苟晞大怒。
管家只能连忙跪地请罪,但这不是买一根金钗的问题,而是买了一根金钗,紧随而来的珠钗,宝钗和银钗……
后宅争宠就是如此。
而苟晞还要喝酒呢,一坛好酒的价格可不比一根金钗的价值低,管家敢委屈侍妾,却不敢委屈了苟晞。
苟晞一问才知道皇帝竟然把持国库,他拿不到钱来了,甚至连兖州他说话都只管一半用。
连日被酒精腐蚀的神经勉强清醒了一些,苟晞生出些许危机感,立即问道:“苟纯现在何处?”
管家连忙道:“二郎君在青州。”
“那傅温和温畿等人呢?”
管家一脸茫然,“将军,两位将军自然是在各自的军中领兵。”
苟晞饮酒过后更加的喜怒无常,闻言大怒,“我能不知他们在军中吗?我是问他们在军中都干了什么,最近可有与什么人见面,明预呢,让明预来见我!”
喊完苟晞才反应过来,明预跑了!
管家跪在地上,死死地低着头,不敢再开口。
苟晞眼睛瞪大,喘着粗气,半晌才气恼的一脚踢飞了桌子,脸色阴沉道:“刘会呢,召他来见我。”
刘会是苟晞门下的一个中郎将,是他的心腹之一。
管家低着头应下,躬身退了出去,连忙去叫刘会。
于是没多久,赵含章给皇帝的折子就被抄录一份送到了苟晞手中。
苟晞紧紧盯着折子上的内容,心绪起伏不定,以他的见识来看,他知道赵含章说的不错,也是最有利大晋的一条路。
但……苟晞头疼,他放下稿子,挥了挥手道:“去热一壶酒来。”
“是。”
苟晞一边喝酒,一边重新看稿子,但要完成此举,势必要经营许多年,还要吃苦耐劳,所有物资都要倾向军队。
苟晞皱眉,“匈奴骑兵之利,若想克之,需十倍步兵与之,而我们也不能没有骑兵,一支合格的骑兵,一人至少得两匹马,这是轻骑,重骑,得三匹,这需要多少钱粮来养?”
要是一年前,苟晞或许有这个心志,但现在,他没有了。
刘会也微微抬眸看向苟晞手中的酒壶,心中叹息,这要是一年前,大将军看到这封折子,一定会拍桉叫绝,说不定还会和赵含章合作。
但现在,他只是皱着眉头担心钱粮。
刘会微微弯腰,恭敬的问道:“所以将军以为?”
苟晞道:“此法不行。”
魏晋干饭人 第673章 我要去洛阳
“不仅钱粮,我与赵含章之间也全无信任,我焉敢将后背予她,她又敢交付我信任吗?”
这才是最客观的原因。
一年的时间里,苟晞和赵含章之间信任全失,如今能维持表面的平和不过是因为大势所趋;
想要他们合作收复失图,想也不可能。
赵含章这折子也就能骗骗皇帝那样的人了。
但和皇帝一样有此想法的人却是不少,他们认同了赵含章折子上的论天下大势,自然也认同了她的收复失土的想法。
逃亡南方的士族在看到流传出来的折子时,便有不少人决定北归。
祖逖和王玄便是其中之二。
祖逖是去年洛阳粮荒时逃出来的,当时与他一起逃出来的足有百家。
洛阳粮食日渐减少,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往外逃,祖逖曾托人几次和皇帝进言,希望他能够迁都。
洛阳如此,已经是守不住了。
但皇帝被东海王裹挟,朝中诸臣大半因为利益不愿迁都,而祖逖已经能看见洛阳会陷于战祸,自然不愿再多留。
他就只能和邻里乡朋一起外逃,出京时,又在路上碰到了一些逃亡的百姓,大家便结伴而行。
他废了很大的力气,才带着家小逃到了泗口,今日看到赵含章的折子,他心情澎湃,当即决定去洛阳投奔赵含章。
祖约对此很不能理解,“阿兄,我们好不容易才从洛阳逃到这里来,一路上遇盗贼险阻,才刚到泗口,为何又要回去?”
祖逖道:“我们逃是因为看不到前路,洛阳没有活路,所以只能外逃求存,但现在洛阳又有了活路。”
他道:“晋绝对不能失中原,否则匈奴铁骑长驱而下,江北再难保住。”
祖逖将从书商手里买到的小册子拿出来道:“这是豫州赵含章进言陛下的奏章,这里面论尽了天下大势。”
“现在来看,赵汉的确威势汹汹,我等难以掠其锋芒,但书上也说了,赵汉乃匈奴、羯胡和汉人混杂,其中匈奴和羯胡占了多数,他们多以放牧为主。”
“农耕对放牧,我们的骑兵是差,但守城之战,我们不惧,只要粮草足够,我们完全可以将失土一点一点再抢回来。”祖逖目光闪亮,“何况,赵汉也不是铁桶一块,刘渊想要以汉治国,但他手下各部族首领和将军却不认同,他有六子,其中四子刘聪军功卓着,聪明才智远在长子之上,他却久不立太子,你且等着,只待刘渊一病,赵汉便可图谋。”
祖约:“可赵汉的大将军们都不是吃素的,我们几次交战都被压着打……”
“哼,我们是被压着打,但他们也没讨到好,他们有大将军,难道我们没有吗?”祖逖道:“苟道将连败汲桑、吕朗、刘根、公师藩和石勒等人,虽然他这一年来时有荒唐之举,但武功在那,晾也差不到哪里去;赵含章也连败石勒、刘景、王弥和刘聪等人,她手下又有北宫纯那样的勐将,只要两边一心,完全可以将失土收回。”
祖逖越说越兴奋,道:“若能抢回并州和冀州,那大晋之后外患暂消,百姓便可安居乐业,不受战祸之苦。”
所以祖逖要去洛阳投奔赵含章,助她收复并州。
祖约忧虑道:“阿兄莫不是忘了,昨日琅琊王才派了人送来书信,想要求您出任徐州刺史,您已经接了书信,这突然要离开……”
祖逖垂眸沉思片刻后道:“琅琊王礼贤下士,我是接了书信,但没有答应他,你待我写信回绝了他。”
祖约很不能理解,“兄长做徐州刺史也能助陛下收复失土,为何一定要去洛阳呢?那赵含章也不过是豫州刺史罢了。”
祖逖闻言苦笑道:“刺史和刺史也是不一样的,她虽然只占了豫州刺史之名,但现下还占着洛阳一带,直面匈奴,且她可与陛下直接通话,为当今天下第三人。”
“豫州占着地利,又统郡国十个,几乎占了中原的三分之二,而徐州只辖郡国七个,琅琊王说要请我做徐州刺史,但实际上掌权的还是他,”祖逖道:“我这个徐州刺史不过从旁协助,就算我有心北伐收复失土,他不同意,我便一点办法也没有。”
“琅琊王怎么会不同意呢?”这可是他们司马家的江山,有人愿意为他们打回来他还不愿意啊?
祖逖却是面色严肃道:“上次与他一谈,琅琊王只有守这一方土地的想法,并无上进之意。”
只不过,不知这是他真实的想法,还是假的。
祖逖垂眸掩饰眼中的思量。
若是没有赵含章和苟晞,祖逖或许就应了司马睿的招揽,当下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洛阳守不住,郓城也未必能守住,一旦陛下……
司马睿雄踞徐州,又悄悄往青州渗透了一些,倒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可有赵含章和苟晞这俩人在皇帝左右,司马睿就不够看了,这也是祖逖隔了两天也没应下司马睿招揽的原因。
祖逖主意已定,和弟弟道:“我意已决,待我写信去回绝琅琊王便走,你带着家人留在泗口。”
祖约瞪大眼,“我们不与兄长同行吗?”
祖逖摇头,“洛阳并不安全,赵含章既然有北伐之意,兴兵在所难免,你们就留在此处,何况,此去洛阳,路上也不会太平。”
因为乱世,盗贼横行,他们南渡时就感受到了,再往回走,难道要再经历一次盗贼打劫吗?
虽然祖逖不怕,但伤亡在所难免。
他不愿族人再有所损伤。
祖约心中害怕,他不太有主意,一直依附于兄长,这会儿祖逖要丢下他,还要他照顾家人,他瞬间懵了。
祖逖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我走以后,琅琊王若招揽你,你只管应下,最好不做主官,任副职。”
祖约想哭,“阿兄,此事重大,要不您再和嫂子商量商量。”
许氏认真地听完丈夫的解释,立即道:“你去吧,我会照顾好家里的。”
祖逖欣慰的看着妻子,伸手握住她的手道:“家中便辛苦你了。”
祖约:……
距离泗口不是很远,刚和朋友们从匪窝里逃出来的王玄也机缘巧合的看到了这一本装订的小册子,他仔细看了又看,握紧了拳头,当即决定,“我要回洛阳!”
他的朋友们惊吓不已,“眉子,不是说不回了吗,我们这一路都遭遇九次贼匪了,两次落入匪窝,下次可就没这么幸运了。”
“是啊,这次差点便死于贼匪之手,要不是你机警,说了要投效他们,你又长得俊俏,我等差一点点就要死了。”
魏晋干饭人 第674章 卫玠
他的朋友们挤在他身旁,叹息道:“下次再遇贼匪,他们若没有好眼光,不看你的脸,那我们必死无疑。”
王玄脸都黑了,道:“我父亲死了,我得回去为他收殓,何况我姐妹还不知下落,我得回洛阳。”
“现在又加了一条,”他扬了扬手中的册子道:“我要去投奔赵含章,为父报仇,收复失土。”
“不论是为公为私,我都要回洛阳。”
朋友们见他主意已定,便叹息着没再劝了。
王玄也知道路上危险,所以他没有要求他的朋友们跟他一起走,他道:“这里距离琅琊不是很远了,你们不如去琅琊投奔琅琊王。”
他道:“中原已无安定之日,倒是徐州之上有青州阻挡,暂且无碍,只是路上贼寇也不少,你们小心。”
剩余三人大惊,“你要一人去洛阳?”
王玄指着一旁瘫倒在地的下人道:“我还有一个长随,够了。”
够个屁呀,他们之前加上护卫和下人足有三十多个,到现在就活下来十二个,这样还是几次从贼匪手里死里逃生出来的。
真让他们两个就这么走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悄无声息的死在贼匪手中了。
他几个朋友迟疑了一下,当即有人道:“我与你同行吧。”
王玄看得出他没有必去洛阳的理由,伸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大声笑道:“罢了,你就别跟着我奔波了,真要同行,我还得照顾你呢。”
王玄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我自己走,快马加鞭,速度还快些。”
裴阳迟疑的问道:“你哪来的马?”
其余俩人也一起扭头看着王玄,对呀,你哪来的马?
不断的被抢,遭遇贼寇,他们又刚从匪窝里跑出来,别说马,他们身上连吃饭的钱都没了。
王玄也僵硬住,但他很快乐观起来,挥手道:“不打紧,待我找到人家,与他们写一篇赋。”
三人想到王玄的字,精神一振,都乐观起来。
王玄乃他们这一辈的翘楚,赋写得不错,字更不错,他的字虽比不上其父,但也相差不远。
只要能找到当地士绅,写下一幅字,题上名,盘缠就有了,说不定还能有马有车呢。
于是大家纷纷拽着起身,高兴的呼唤道:“走走,快快前行,莫要耽误了时间,天黑就不好找人了。”
大家簇拥着王玄去找日子看起来过得不错的人家。
和祖逖、王玄一样被赵含章这封折子打动的士族不少,她在文中论述的天下大势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她所展望的未来也挑动了不少人的内心。
其中以被迫南迁的士族为最。
他们是这两年因为动乱而陆续南迁的士族,但在南方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虽然这里没有战祸,但被当地士族和豪绅排挤,轻视,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要说谁最想收复失土,安定北地,非这些士族莫属。
年长者已无斗志,但年青人中却不少心怀壮志。
此时的大晋虽然混乱,但还没有十年后的颓靡,所以不少人和祖逖王玄一样,合上册子便要收拾东西北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