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魏晋干饭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郁雨竹
赵含章干脆仰着脸让他擦,擦完了才问,“你有什么要求我的赶紧说,我一会儿还得去城中巡视呢。”
赵二郎立即道:“阿姐,你把盒子里的另一个枪头送我好不好?”
赵驹才拧开竹筒喝水,闻言咳嗽起来,被水给呛住了。
赵含章看了一眼他,和赵二郎道:“你不是练刀吗,怎么要枪头?”
赵二郎眼睛发亮道:“我觉得长枪更威武,也更方便在马上杀人,而且还和姐姐用的兵器一样,所以我要换!“
赵含章倒是不介意,不过:“那枪头是庭涵的,你要还得问过他。”
她顿了顿后道:“算了,还是我去问吧。”
这是傅庭涵特别送她的礼物,她要转送人,得问过他才行。
赵二郎一听,立即跟着她回县衙去。
一下马,他就赶在她前面跑进去,一路跑到书房,果然,傅庭涵正在桌前写写画画。
赵二郎立即跑上前去,“姐夫,我叫你一百声姐夫,你答应我一件事好不好?”
傅庭涵抬头,“什么事?”
“你答应我姐姐把盒子里的另一支枪头送我好不好?”
傅庭涵挑眉,“你现在都能说这么有逻辑的话了?”
他问道:“这句话是别人教你的,还是你自己说出来的?”
赵二郎一脸懵,“我自己说的啊,怎么了?”
傅庭涵问:“你让我答应你姐姐,那你姐姐呢?”
“这儿呢,”赵含章从门外进来,抱怨道:“特意比我快一步跑进来,也不知道何时学得如此精明了。”
赵二郎憨憨的笑。
傅庭涵笑了笑,不等赵含章开口便点头道:“我答应了。”
他在一旁的画稿里翻了翻,翻出往下第二张的画稿给她,“这是我给你画好的枪身,你看可有修改的,要是没有我就让工匠去做了。”
赵含章看到枪身上还有图案,不由凑近了看,“这是什么图案?”
“这是你名字的大篆。”他顿了顿后道:“我本不想加东西的,但铭伯父说,你既然想要常用枪,那这枪还是应该有自己的标识才好。”
最主要的是,这枪一看就贵重和厉害,不加上点儿什么,赵铭觉得浪费。
赵含章一点儿意见也没有。
傅庭涵这才看向赵二郎,“那一会儿你也去练一下长枪,我给你设计一下枪身。”
赵二郎眼睛大亮,立即开始叫,“姐夫,姐夫,姐夫,姐夫……”
见他大有马上就把一百声姐夫叫完的意思,傅庭涵连忙阻止他,“不急,等你以后有空了再叫也行。”





魏晋干饭人 第247章 工匠
傅庭涵看过赵二郎练枪,画下适合他的枪身以后就一并交给了工匠去做。
而陈州的人也带来了两个工匠,哦,不,是一个工匠,一个学徒。
赵含章在县衙前堂看见他们时都惊呆了,她没想到常宁还真说服了对方把人送来。
赵含章打量了一下俩人,问道:“你们都叫什么名字?”
站在最前面的青年躬身道:“小的胡锦。”
赵含章就看向另一个。
另一个其实和胡锦差不多大,但身高体壮,他也躬身道:“小的吕虎。”
声如洪钟,很是洪亮。
赵含章怀疑的看向他,“你也是工匠?”
看着不像呢,倒是很像她军营里的勇士们。
吕虎闷声道:“小的还是学徒。”
赵含章就点头,问道:“你们学雕版多长时间了?”
很巧,俩人学雕版的年纪是一样长的,都是六岁就开始学,到现在十二年了。
胡锦已经是可以独立领头的工匠,而吕虎还是学徒。
这是陈州的管事说的。
陈州的管事表示,虽然他们愿意送工匠给赵含章,但也要询问过他们的意思,而目前只有这两人愿意过来投奔赵含章。
其中胡锦的技术很不错。
赵含章闻言一脸的感动,抬头却瞥见吕虎有些不甘愿的低头。
赵含章就问:“不知他们可有家人,能不能将他们的家人也送来?”
管事就笑道:“胡锦的家人跟着他一块儿来了,吕虎家中就他一个。”
赵含章点头,立即让人去安排俩人的住处,就在书局附近,务必要把人招待好。
她没有立刻承诺什么,管事也懂事,完全没有提饕餮宴的事,把人送来后便起身离开。
等人一走,赵含章立即去找俩人问,“你们是奴籍还是匠籍?”
俩人皆恭敬的道:“我等皆是匠籍。”
赵含章更加满意了,让他们带着籍书去西平县落户,从今天开始,他们及其家人就是她西平县的人了。
赵含章直接带他们去书局,当然,直接开工是不可能的,她不过是想问一问他们雕版印刷的过程,好掌握一下他们的能耐。
吕虎基本上就听着,全程是胡锦在解说。
雕版关键技术就在雕刻,上墨和雕版保养上,胡锦都很熟练,看得出,他的确是个成熟的工匠。
赵含章写了一行字让他雕刻。
胡锦知道这是在考验他,也不慌,将纸印在木板上,然后拿出自己的刻刀就开始照着痕迹雕刻。
赵含章一边看一边问,“你认字吗?”
胡锦顿了一下后道:“认的不多,只认得几个而已。”
“那我写的这一行字你认识吗?”
胡锦就放下刻刀,拿出那张纸一字一顿的道:“老,子,天,下,第,一。”
赵含章很满意,说道:“其实你可以不必停顿的。”
她看胡锦刻完阳文,处理了一下后便开始上墨印刷,印出来的字跟她的字迹相差不大。
她眼中闪着亮光,看着这张新鲜印刷出来的字,很是满意,“给你们两天的时间安顿家里,两天之后你们去学堂里挑选几个机灵的学生过来帮忙,我会给你们文稿,你们照着雕刻。”
胡锦迟疑了一下后应下。
赵含章笑道:“放心,你们好好与我干,我不会亏待你们的,工钱比照着陈家的高三成,你们有其他要求也可以提出来,若能满足我都满足。”
虽然赵含章说的很宽厚,但俩人都没敢提条件。
书局也是由赵庆管着的,赵含章对书局很感兴趣,最主要的是,她首先印的书是她默写出来的两本启蒙教材。
所以她暂时没让赵氏管着,打算自己来摸索一遍再说。
最主要的是,也只有两个人,并不需要怎么管理。
赵含章一走,胡锦就看了一眼吕虎,迟疑了一下问道:“师弟,你要不要去我家?”
吕虎转身就走。
赵含章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的事,她刚才验过胡锦的技术,很承陈州的这番美意,于是和常宁道:“去和陈州说,让他准备准备,后日的饕餮宴,我带他去。”
常宁一看便知道她很满意,笑着应了一声后问道:“要不要派人去查一查俩人?”
赵含章不在意的挥手道:“书局里并没有什么秘密。”
连技术人员都全是人家的,能有什么秘密呢?
常宁觉得也是,但,“那吕虎怎么可能一个家人也没有?还是应该去查一查。”
赵含章叹气道:“先生啊,我是不介意多查一查的,但我现在手上人手不够呀。”
常宁就不说话了。
最后,他的疑心病和谨慎还是让他从县衙里找了两个衙役去安成县调查。
吕虎……还真有家人,但……咳咳,他被分家了。
消息回来得很快,就在他们去饕餮宴的前一个晚上,傅庭涵跟着赵含章一起听到了一个学渣悲伤的故事。
“胡锦和吕虎一起跟着吕工匠学习,哦,那吕工匠就是吕虎之父,他有三个儿子,都跟着他学习雕版印刷,不过吕虎天资很一般,十二年了,即便吕工匠徇私,他也还是个学徒。”
连赵二郎都听住了,握着筷子呆呆的听着,还追问,“然后呢?”
“然后他就被分家了,”常宁抬头看了一眼赵二郎后道:“他们家把他分了出来,衙役打听了一下,听说他再不能出师,那就要去打杂工了,陈家书局的学徒是从小养着的,能上手以后也是有工钱的,听说他至今没往家里赚到一文钱。”
太可怜了。
赵二郎想到自己,很同情对方,忙去看他姐,“阿姐,你会把他赶走吗?”
“赶他干嘛?”赵含章笑道:“他不适合做工匠,不代表不适合其他工作,不过是因为祖上就是做这个的,所以他只能选择这个。”
虽然少了一个能用的学徒,但赵含章并不怎么惋惜,反正都是她的人,这个地方不适合,换个地方放就是了。
“现在书局里没人,虽然他手艺一般,但在书局里干了十二年的学徒,见识总比一般人强,让他给胡锦打下手,以后把人培养起来再说,”赵含章道:“我们这边要培养自己的人手,那边还是要继续寻找工匠。”
这和常宁不相干,他没有这个人脉,这些事都是汲渊在做的。




魏晋干饭人 第248章 助人为乐
上蔡庄园大变样,围绕着赵氏的庄园,一间间长工和部曲的房屋建起,将赵氏别院和佃农的村庄围在了中间。
整个上蔡都在安静的过冬,除了这一片。
这里每一天都很热闹,人来人往的劳作,有许多村民从上蔡县另一面赶来,哪怕不为工钱,就为这里包了一天两顿饭,也值得他们在这里干活。
汲渊有序的做着这一切,同时还要处理从京城来的消息。
汲渊正看得入神,赵通疾步进来,禀道:“汲先生,柴县令来了。”
汲渊将桌上的信件都放进盒子里锁好,问道:“他来干什么?”
赵通顿了顿后道:“看脸色,似乎不是什么高兴的事,我问了一下跟在柴县令身边的人,听说是因为上蔡好多人跑去了西平县。”
汲渊顿时有些一言难尽,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把人请去前厅,我这就去。”
赵通应下。
柴县令很不高兴,他刚收到消息,今年好多靠近西平县村庄的人都跑去了西平县,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回来。
赵含章也太过分了,抢了他的常宁不说,竟然连他治下的百姓也要抢。
汲渊在上蔡代表赵含章,自然不能让她和柴县令的关系恶化,他道:“这其中说不定有误会,县君是怎么知道他们去了西平,且不打算回来的?”
柴县令哼了一声后道:“他们的里正说的。”
汲渊想了想道:“不知我可不可以见见这几位里正,就汲某知道的,我们女郎并无夺人的意思,如今流民遍地,西平县要是缺人,收拢流民就行,何必和邻县争人闹不愉快呢?”
柴县令瞬间被他说服,觉得他说的也很有道理,当即就带了汲渊去见来告状的里正。
里正们:……
快过年了,冬天越来越冷,里正们怕底下冻死,饿死人太多不好,所以到下面的小村子里巡视。
一进到村里才发现村里很多青壮都不在家,连十二三岁的少年和三四十的中老年(泪流满面)也不在,他们当时就吓得不轻,以为村里的人出去落草为寇了。
一问才知道是去隔壁县干活了,而且还去了挺长时间。
里正们等了几天,见他们过了发工钱的那天也没回来,越发担忧,很怕他们就此留在西平县不回来了。
最要命的是,一个里正心中一慌,就找隔壁里正谈了一下这件事,然后发现隔壁里正手底下也有不少人去了西平……
于是一个里正找一个,大家一串联,发现去的人好多呀,还是一个村带一个村,特意避开了他们在的村子过去的。
最要命的是,虽然避开了他们所在的村子,但他们村里也有人听到了消息偷偷跑去,就瞒着他们呢。
好害怕啊,过完年就是春天了,春天到就要春耕了,他们要是不回来,春耕可怎么办啊?
所辖之地人口大量流失,县令肯定不好过,而县令不好过了,他们这些里正还能好过吗?
于是里正们一商量,就结伴上县城告状了。
我们已经报上来了,能不能把人从隔壁西平县手里抢回来,那就是你们县令之间的较量了。
汲渊觉得他们一定没有确凿的证据,果然,一问他们还真没有,一切只是怀疑而已。
于是汲渊放心了,脸色一沉就开始驳斥他们。
他们家女郎高风亮节,心地善良,会是那种抢夺邻县人口的人吗?
她不过是心疼上蔡县百姓冬日困苦,所以才招他们做工,好让他们赚些钱养家。
这是西平和上蔡友谊的表现,你们这些里正怎么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汲渊脸色沉沉的历数赵含章这么做的理由,“上蔡和西平一样,皆是我们女郎故乡,别忘了,我们女郎的祖父可是上蔡伯,食邑就在上蔡!”
柴县令眼睛微亮,是啊,他怎么忘了这一点?
连里正们都自我怀疑起来,难道真的不是为了抢人?
当然不是!
是,汲渊也能给他驳回去。
成功安抚下柴县令和众里正后,汲渊便要回庄园给赵含章写信,出衙门时,想了想,汲渊还是道:“县君,今年两次加税,百姓日子难过,眼见着要过年,集市购买年货的人却没几个,可见他们的困顿,县君若能在此时赈济一二,施恩下去,他们必定感恩戴德。”
柴县令叹息道:“我自然知道,但县衙贫困,哪有东西可以赈济呢?”
汲渊张了张嘴,想要献策,县衙没有,但可以联络县中的大户啊。
但想想,现在上蔡县最大的大户就是赵含章,他就把话憋了回去,此事得问一下赵含章。
于是回到庄园,汲渊除了写信让赵含章悠着点儿,上蔡这边对她抢人的行为已经表示不满,就是提及此事。
赵含章收到信时已经从饕餮宴里回来,她想也不想就答应了汲渊,写信道:“带头捐些粮食和布匹,具体数量先生可自行斟酌。”
赵含章道:“不必在意县与县之间的竞争关系,我虽出身西平,家祖却是上蔡伯,不论西平还是上蔡皆是我故乡。”
“其实甚至不必在意是否为两县的人,我们捐粮更多的是为了救人,让受到捐助的百姓能够快乐的过这一个年节,并不是因为他是上蔡人,或者西平人,所以何必拘泥于他是什么人呢?”
帮助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不然古往今来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乐于助人呢?
赵含章也很喜欢帮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她不吝帮助。
赵含章写完信,吹干墨水,将信又看了一遍后把信封起来,忍不住嘿嘿一乐。
坐在不远处书桌上的傅庭涵听到笑声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想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傅庭涵:“……就像今天你在饕餮宴上帮诸传那样吗?”
“那个不值一提,我说的是给百姓捐粮的快乐,”赵含章摸了摸下巴,“上蔡县都有赈济粮过年,那我西平县是不是也应该发一点儿东西过年?也不必都是粮食……”
赵含章思索起来,她得搞个节目,带着治下的百姓欢欢喜喜过大年啊。
------题外话------
明天见




魏晋干饭人 第249章 豆制品
“你说,有什么东西是既便宜,又与民生有关,作为过年的礼物还能让大家都开心的?”
傅庭涵:“你想过年送礼?那送米面粮油不就好了?”
他道:“学校逢年过节都送的东西,持续了这么多年也没衰败,可见它有多受欢迎。”
赵含章一脸迷茫,“很受欢迎吗?”
她这么一问,傅庭涵反倒不确定起来了,“很受欢迎吧,你收到的时候不高兴吗?”
可能是因为太平常了,每年的教师节,中秋节都能收到,所以收到这些福利时她都没有太大的感觉。
不过应用到当下,大家应该会很高兴吧?
赵含章摸了摸下巴,“东西也不用很多,就发一些米面和油就可以了。”
赵含章想起来了,一拍桌子道:“对啊,油,豆油!除了豆油,还有各种豆制品!”
这次她和人在饕餮宴上争执不就是因为豆制品吗?
赵含章哼哼道:“我想好了,这次过年,我要送豆油,豆腐,豆粉,还有上蔡那头,我也要送一些。”
他们不喜欢豆制品,她非要送。
自魏后,大晋奢靡之风渐盛,世家豪族里的人可以吃细的,那就一定不吃粗的。
这样的情势下,世家豪强越来越看不起豆粟一类的粗物,从而演变成了看不起吃豆粟一类粗食的平民。
这是一种畸形的鄙视链,当然也有人不认同,并且反过来鄙夷他们。
但大多数人是顺应潮流,反正他们也不喜欢吃豆子。
但是,天下适种的土地就那么多,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条件要高一些,最重要的是,人力有限!
现在的种植模式已经足够粗放了,产量很低。
这里面固然有种子和肥料的原因,但粗放型耕种也是产量低的原因之一。
而豆子的种植方法要简单很多,每石产量耗费的人力比水稻和小麦要少不少,所以民间多喜欢种豆。
黄豆,黑豆,绿豆,红豆,各种豆,既可以少打理,又能够饱腹,虽然把它们当饭吃是真的不太好吃。
赵含章深知现在她人力有限,而且在她所学的历史知识中,这一段时间的气候颇为无常,不管是小麦还是水稻,种植条件都要高一些,相比之下,耐旱坚韧的豆子就比较容易维持平衡的收获。
所以她希望民间能够尽量开发豆子的饮食广度,让百姓们不仅能够吃饱,也尽量吃好一点儿。
她本来想走从上到下的普及模式,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多东西,尤其是饮食和服装时尚这种东西,民间很喜欢模仿和推崇上流社会。
不过她现在改主意了,她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哼,他们不吃算了,是他们没口福,不就是趋势吗?
她这个县令带头,再搞一下活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她不信百姓会不上钩,哦,不,应该是理解她的苦心。
等他们尝到了豆类食物的好处,什么榨油坊,豆腐摊,豆粉店都可以弄起来,一下就能解决不少人的就业问题。
经济嘛,只要流通起来,那就活了。
傅庭涵见她扯了一张纸开始写计划书,嘴上还碎碎念,显然对今天白天的事还是耿耿于怀。
不由的失笑。
诸传的饕餮宴是在宋家的别院里开的,他的目的很简单,把手里积存的锅卖出几口去,凑一凑回家的路费。
咳咳,当然,他不可能把这个目的告诉别人,多掉价呀。
除此外就是因为他的确好客,很喜欢热闹了。
所以他是很认真的在准备这场饕餮宴,请了不少人,西平县本县的士绅,读书人,还留在西平县的士人,甚至一些比较大的商户他也都请了。
诸传家族不小,虽然在蜀地,但大家都听说过,加上他本人也风趣幽默,所以大家都很卖他面子,接了帖子后都表示会参加。
连赵程都给面子来了。
要知道这一位可比赵铭还难请。
连赵氏族人都难请到他。
所以饕餮宴很热闹。
赵含章一早换好衣服,带着傅庭涵和陈州就要去,临出门时想到这次主要是去吃东西,便让人把赵二郎也给找来。
对于诸传,赵含章还是很有好感的,虽然他不似陈州那么傻,跟她做生意时是真的你来我往的谈条件,但他一旦说定就很大方,而且好面子(不然锅是怎么买走的?)。
所以为了表达对他的支持,赵含章特意和王氏借了家里的厨娘给他送去,助他办好这个饕餮宴。
因为她打入了内部人员,所以此次饕餮宴的菜式,很多都有豆制品参与。
就不说每道炒菜都会用到的豆油了,豆腐,豆芽,用豆油炸过的豆腐泡,豆皮,还有用豆粉做的面条、包子、馒头等,可以说凡是赵含章可以想到的关于豆的菜品,这里都有了。
哦,还有炒豆子,羊筋炖黄豆,大骨红豆汤……
虽然诸传核对过菜单,但真见到摆出来这么多有关于豆的菜,他还是愣住了。
客人们一开始没留意,直到一道道菜被送到跟前品鉴,有下人在一旁解说菜的做法时,客人们才慢慢发觉不对。
赵含章是县令,甭管大家心里怎么想,在西平县里,她就是老大!
所以她和诸传这个东道主坐在上首,傅庭涵则带着赵二郎坐在下首,对面是赵铭和赵程。
底下一溜坐着不少人,花园亭子里还有一些,既然是饕餮宴,那主要就是吃菜,所以菜是一道一道上的,品尝完了一道上下一道。
吃着,吃着,就有人提出疑问了,“怎么尽是豆,连这牛肉都是豆油炒的。”
诸传最喜欢这道菜,闻言问道:“不好吃吗?我觉得这道菜最好,厨娘还加了些姜片,去腥微辣,嚼劲十足。”
见一旁的赵含章看他,他便特意给大家解释道:“这牛之前摔伤了腿,我可是特意留到昨夜才杀的,肉还新鲜着呢。”
1...7374757677...2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