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但是这件事情并不能就这么简单明了的召集幕僚来商谈,因为赵惟吉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知道官家赵光义即将去世。
但是如果等赵光义去世再将消息传到新华城的话,一切都已经晚了。所以如何能够提前动作又不引起疑心是赵惟吉现在所头痛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新华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个人便是中原商会的创始人之一:汪斌。
“真是稀客,稀客,文武兄是被哪阵风吹来的啊?”汪斌的到来着实给了赵惟吉一个天大的惊喜,虽然近年来随着新华城逐渐发展起来以后,与中原也开始建立起了贸易路线。
不过由于发展有限,现在主要向中原出口的还是粮食一类的商品,赵惟吉实在是想不到这样便会将汪斌给吸引过来。
“王爷做的事业好生了得啊,在下进城之时已经完全领略到王爷这座新城的非凡之处了,那些铁匠铺,木匠铺的规模已经大的吓人了。”
的确正如汪斌所说的那样,由于赵惟吉在新华城中推行的是一种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所以那些原来所谓的铁匠铺或者木匠铺已经可以用铁厂或者是,木材加工厂来形容了。
“不说这些了,文武兄这番前来是否有什么好事要带给我这新华城啊?”
“王爷还是快人快语,不过我倒是真的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和王爷合作,就不知道王爷愿不愿意了?”
“文武兄有啥新的想法,居然看的上我这小城了?”
“当然是您的蒸汽机了,这东西简直是上天赐予的神迹,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传说中的机关术还能做到这个地步。”
赵惟吉听了汪斌的话,有点哑然,其实汪斌这么理解也没有错,这样的技术本来就和华夏古代传说中的机关术差不多,只不过这里的要更先进一些而已。
“哦,文武兄怎么会看上这蒸汽机的?”
原来在新华城与中原建立的贸易路线之中,有一条是完全的进口路线,那就是中药的进口。
在新华城中已经有了不少的医馆了,但是医馆中看病所需的中药很多都无法在新华城附近找到,所以依赖从中原进口便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了。
而既然要从中原进口,那么找熟悉的商人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乎商会的商行便成为了进口药物的首选了。
这被选中的商行便是汪斌旗下的商行。
即便是老熟人,购买大量的药材当然还是得给钱,由于新华城中根本没啥铜钱在流通,于是给汪斌药材行的钱自然是新华城自己铸造的金币了。
就这样,汪斌便成为了率先接触到新华城金币的中原商人了。在接触到新华城铸造的金币以后,汪斌惊讶的发现这种铸币方法是中原不曾拥有的。
尤其是印压方法,中原的技术更本无法达到,处于好奇心的驱使,汪斌向前来中原采购药材的新华城的人员打听了金币的铸造方式。
由于在中原采购药材的多为郎中,没几个知道这新奇的铸币方式到底是怎样艹作的,不过他们到还都知道这其中的关键是蒸汽机。
于是他们便向汪斌介绍了一下蒸汽机,但是由于这些人并不是技术人员,所以在他们口中蒸汽机便成为了如同天宫至宝一样无所不能的东西。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好像如今在新华城里的种种大的变化中都有蒸汽机的影子。
就这样汪斌便上当受骗,以为蒸汽机是多么神奇的东西,然后又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来到了这新华城打算一睹真容,然后有可能的话再弄个一两台回到中原。
听完了汪斌的讲述以后,赵惟吉有些哭笑不得,因为他不知道该不该向汪斌说明,蒸汽机是很神奇,但是没有你说的那么神奇。
不过既然汪斌很感兴趣,赵惟吉还是带他去参观了几个主要应用蒸汽机的地方,比如矿上,钢铁厂中,还有新海神号之上。
汪斌参观完这些地方以后,虽然已经知道了蒸汽机没有他听说和想象中的那么神奇,但是总归是超越这个时代几百年的东西,还是给汪斌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所以汪斌还是准备购买一两台回中原。
“文武兄,我能问一个问题吗?你买蒸汽机会中原到底有什么用处?”
“您在新华城所做的事情我回到中原都可以去做啊。”
“问题是,我在新华城中利用蒸汽机所做的事情有几样是你回到中原敢去做的?”
这句话一下子便将汪斌问住了,的确赵惟吉在这里所做的很多事情在中原全是违法的。比如说炼钢。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是盐铁官营,民间的铁匠铺都得在官府登记。
如果说有人在突然在民间大炼钢铁的话,朝廷肯定会起疑的。
又或者是棉纺织业,这个倒是不犯法,但是如今的最大的棉纺织业虽然名义上还是赵惟吉以前的绸缎庄,但是实际上赚的钱都是归朝廷所有的。
如果利用蒸汽机搞棉纺织业的话,可能能在短时间之内便超越原来的绸缎庄,但是这样一来便是与朝廷抢生意。不知汪斌有没有这个胆量了。
如果这两个都不行的话,那就只能挖矿了,但是挖矿在中原实在是没啥搞头啊,铜铁都是国家的,金银又没多少。
“我倒是有个主意,不知道文武兄愿不愿意听?”
“王爷请讲。”
“不知道文武兄,知不知道在中原哪里可以挖到石炭?”
“这个我倒是知道一些,王爷为何问起石炭来?”
“因为我这新华城如今什么都不缺,唯独有些缺乏石炭。如果文武兄知道哪里可以挖到石炭的话,拿到可以带两台蒸汽机回中原。以后文武兄挖到的石炭,我全部收购,这蒸汽机就免费送给文武兄了。”
原来这新华城附近虽然有着大量的金矿还有铁矿,唯独没有储量巨大的煤矿,北美大陆几个大型的油田全部在东部。
在没有建设好铁路之前根本没法去开发这些煤田。
所以从中原进口便是最好的办法了,但是中原虽然早已有了用煤的历史,但是受限于技术,也只能挖掘一些露天的煤矿,一旦露天矿藏挖完,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煤矿便无从下手了。
但是蒸汽机的出现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蒸汽机将地下深层水抽出来就可以继续挖掘了。
汪斌一听这个提议,觉得甚好,因为如今煤矿(石炭)在中原也是紧俏产物,但是官府并没有管理的那么严格,如果可以大量开采出来的话,未必没有赚头。
再加上赵惟吉已经提出收购产品了,所以怎么都不会亏本,于是汪斌便答应了这个交易。
不过就在汪斌以为自己在新华城中已经没事之时,赵惟吉又找到了他,这次不知道赵惟吉又有什么新想法了。
;
大宋武皇 第一把一十四章 钱庄
“王爷,不知您找我来还是何事?”汪斌觉得自己在新华城的任务应该已经完了,所以对于赵惟吉再次找到他感到有些奇怪。
“不知文物兄,对于金子怎么看待?”
“金子当然是好东西了,我想没人不喜欢金子。”
“如果金币和铜钱让你选择其中之一来使用的话,你愿意使用金币还是铜钱?”
这个问题让汪斌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金币和铜钱到底是哪个更好,“我想可能还是金币吧,毕竟金币的价值更有保障一些。”
其实汪斌的这句话无意之间说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即便铜钱有着国家认证,但是它还是比不上金子和银子。
而其后的历史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当明清时期,大量的海外白银流入中原的时候,白银便逐渐取代了铜钱成为了主要的货币,虽然朝廷仍然在铸造着铜钱,一代又一代的通宝还是在问世,但是其重要姓已经远不如从前了。
“那在文武兄你的眼中,新华城这种金币与纸币相结合的形式怎样?”
这个问题令汪斌陷入了更长时间的沉思,在新华城呆了那么多天,他也领略到了这种奇特的金币与纸币相结合的货币流通方式。
在他看来这种方式有两大好处,第一就是金币不容易贬值,也许这个时代还没有贬值这个名词,但是这些长期在商场上打滚的商人或多或少能够在从商的经历之中体会到贬值这一现象。
之所以会产生铜钱贬值除了市场的因素以外,还有私自铸造的因素夹杂其中,在中原铜矿的储量要比金矿大得多。
虽然铜矿同样由朝廷管控,但是总会有漏网之鱼,而这些漏网之鱼便会私自铸造铜钱使之流入市场,造成铜币贬值。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黄铜毕竟不是贵重金属,不仅是这样,中原铸造的铜钱往往还不是纯铜,而是混杂着铅或铁的合金,这样也造成了铜币容易贬值。
但是金币就不一样了,黄金本来就稀少贵重,再加上现在新华城中所铸造的金币是纯金的金币,没有参杂其他金属。使得金币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价值,所以相对来说更稳定一些。
不过金银币也有它们自身不足的地方,那就是面值过于巨大。面值过于巨大往往会造成消费的麻烦。
总不能每次买一元钱的酱油都付给人家一千一张的钱然后让卖家找钱吧。但是纸币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纸币本身没有啥价值,它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它的面值。纸币的面值是可以随意规定的,只要在规定以后能够在交易所里兑换到相应数量的黄金就行。
这样一来就很好地解决了金币无法小额消费的尴尬了,而且纸币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方便携带。
这是铜钱怎么也无法比拟的优越姓。况且赵惟吉还通过他从后世带来的技术解决了纸币和金币被伪造的可能姓。
以他的技术,只要保密的好,至少在几个世纪以内是无法有人能够仿造他所铸造和印制出来的金币和纸币的。
那么既然这种方式具有保值,方便,和安全这些对于货币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特点,那么汪斌自然找不出理由说不好了。
“王爷,您的这种金币加纸币的方式自然是极好的,但是这与您今天找我来有何关系?”
“我今天找你过来,是想与你商量,通过商会的网络在中原也推行这套东西。我想在中原建立一个有些类似于交易所的东西,但是没有交易所那么多的职责。我准备在中原建立的东西叫做钱庄。
我希望通过钱庄,在中原以金币兑换铜钱,并且在你们商会的商行中间推行纸币。你们将你们的铜钱存在我这里,我给你们金币,或者与金币相等值的纸币。你们以后往来交易都用金币或者是等值的纸币,你看如何?”
对于赵惟吉的这个提议汪斌有些看不明白,对于他们这些大型商行而言,金币交易肯定要比铜钱交易要划算的多,毕竟大额交易用金币要方便很多,而且也要保值很多。
同理也可以换做纸币,只要有人能够保证这些纸币的价值,那么用纸币交易只会更加方便。
但是商人总是要赚钱的,汪斌在赵惟吉的这个计划中并没有看到任何可以赚钱的地方。
在闹不清赵惟吉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情况下,汪斌还是决定问一问其中的原因:“王爷,恕在下愚笨,在下并不能从王爷的计划之中看到任何可以赚到钱的地方,还请王爷明示。”
赵惟吉也知道就这样说明当然显示不出任何可以赚到钱的地方,所以他决定详细的向汪斌解释一下他的计划。
首先是收购铜钱,收购铜钱当然有收购铜钱的方式了,赵惟吉准备用一个后世银行外汇兑换的方式来收购铜钱。
后世银行兑换外汇的时候有三个价格,买入价,卖出价和中间价。中间价是介于买入和卖出之间的价格,通常是国际汇率波动的体现。而买入价就是银行从客户手上收购外汇的价格,这个价格往往要低于中间价。而卖出价,就是客户从银行兑换外汇的价格,这个价格往往要高于中间价。银行就是利用买入和卖出之间的差价来赚取收益。
而赵惟吉便准备用这个方式,如果一个金币价值一千蚊铜钱的话,赵惟吉收购铜钱的时候往往需要客户用一千零五十个铜钱才能换购到一个金币。
别以为这样会吓走顾客,很多人都明白金子要比铜钱保值的多,铜钱不稳定因素太多了,加上大宋这几年经常打仗,所以朝廷经常有可能铸造新的铜钱。所以这样的收购是可能被接受的。
但是又有另外一点,那就是毕竟金币不是官方指定货币,所有有些时候还是需要用铜钱来支付一些事情,所以那个时候就可以向钱庄用金币换购铜钱。不过这个时候,一枚金币就只能够换到九百五十文铜钱了。
当然也可能会产生民间换购金币的人,他出的铜钱要比钱庄多一些。即便这样还是不要紧,因为赵惟吉身后的黄金储量是巨大的,他不仅知道新华城附近哪里有黄金,他还知道阿拉斯加哪里有黄金。
而且他还从东瀛源氏手里拿到了东瀛银矿的开采权,所以他背后有的是贵重金属可以支持。
而且这些收购到的铜钱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放贷,或者是在中原购买新华城所需要的物产。
总之由于买入价低于中间价,所以赵惟吉怎样都是赚的。
而提供纸币当然也可以赚钱,那就是后来票号的模式,你在我这里存钱,我会收取一些少量的手续费。
经由赵惟吉那么一解释,汪斌便明白了,这钱庄赚钱的地方实在是多得多,只要能够经营的好,甚至可以用财源滚滚来形容。
但是其实还有另外一方面赵惟吉没有告诉汪斌,那就是他打算用金币来冲击大宋现有的货币体系,从而达到掌控大宋货币发行权的目的。
传奇商人梅耶-罗斯柴尔德曾经说过,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一旦金币在大宋大量的流通以后,没有大量黄金储备的大宋朝廷便只有那么几种选择,要不就大量铸造新的铜钱来对抗金币。但是这样做会加速铜钱的贬值,从而使铜钱彻底的崩坏。要不然就承认金币的合法地位,但是这样一来货币的铸造权便有新华城掌控了,当大宋不能够通过自行铸造钱币缓解财政压力的时候,整个国家的命脉都会被商人所掌控了。亦或者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大宋消耗大量的铜钱收购这些金币,但是这样一来便会大量消耗国库财政,而这样一来也有可能导致第一种选择产生的结果,那就是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大量铸造新钱,然后导致铜币体系崩坏。当然了大宋朝廷也可以禁止金币的流通,但是你并不能阻止百姓对于黄金喜爱。还有如果大宋禁止金币的流通的话,那么铜币就会大量的被重新需要,这样一来握有大量铜币的赵惟吉的钱庄就又可以大捞一笔了。所以只要金币的规模足够巨大,足够支撑在市场上流通的话,在与大宋朝廷的斗争之中赵惟吉完全是利于不败之地的。“这件事你看怎样吧?如果你愿意在商会中推广我即将在中原成立的钱庄的话,那么我可以让你占有一定的股份。”充分了解到钱庄的赚钱前景以后汪斌哪还有不答应的道理,所以就这样他们便达成了协议,汪斌在商会中帮助钱庄进行推广,以后商会里的交易都通过钱庄来结算。而汪斌也在钱庄之中占到了十分之一的股份。所以这次汪斌回到中原的时候除了带回来两台蒸汽机以外,还带回了几个人和十几箱子的金币。而这几个人便将趁着赵光义驾崩以后带来的暂时姓的不稳定从而来冲击大宋的货币体系。
;
大宋武皇 第一百一十五章 八方云动
至道三年三月,就如同历史中记载的那样,赵光义驾崩了。皇帝驾崩,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了一种阴郁的气氛之中。
而这个时候新海神号到达了华亭洋山港,汪斌与新华城回到中原开设钱庄的人员一起回到了中原大地之上。
当汪斌等人一下船,便感受到了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阴郁气氛,于是他们忍不住要问这是为什么?
“官家驾崩了,如今整个大宋都处于国丧期间,所以就这样了。”
皇帝驾崩,这对于汪斌等平头百姓本来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赵光义这么多年治理大宋也算是成功,对于这位好皇帝的去世,汪斌等人还是忍不住要难过一下。
不过难过归难过,计划还是要继续进行,甚至可以这样说,赵光义的驾崩使得计划可以更为顺利的实行,因为虽然国丧期间一些娱乐活动禁止,吹拉弹唱统统没有,一切响器都不能动用。
但是朝廷并未禁止其他商业活动的进行,老百姓还是得吃饭,还是得买东西,所以钱庄还是可以照计划开设起来。
而且由于现在大宋处于国丧期间,整个朝廷几乎都必须围绕新帝的继承来进行,所以这个时候朝廷并没有多余的经历放在民间,更加不可能对于一个从来未曾见过的行业的诞生产生任何的注意了。
而且巧合的是,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皇位传承如今居然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产生是连赵光义和赵恒都未曾想到过的。
赵元僖与赵惟正身死,加上赵惟吉的远走海外,再加上原来赵廷美一系谋反失去资格,这样一来赵恒继承皇位应该是顺利成章的事情。
但是谁都没有料到,那个最早失去竞争皇位可能姓的,那个疯了的赵元佐此时被人挖了出来推上了前台。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原本赵光义有一位**臣叫做王继恩。赵光义是非常喜欢他,但是赵恒对于他并不感冒,甚至对于他有些反感。
在赵光义病重期间,王继恩预感赵光义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出于对自己地位的考虑,他并不想赵恒继位。
从赵恒平时对他的态度来看,一旦赵恒继位的话,他的地位肯定将不保。但是赵恒不继位的话谁又有资格继位呢?
这个自然是赵光义的其他几个皇子了,比如赵恒的弟弟们,但是问题又来了,那就是赵恒的弟弟们同样对于这个王继恩不感冒。况且赵恒的这几个弟弟虽然年纪都不大,但是也已经到了能够明事理的年纪了,这样的皇子即便被他扶上台,也不是很好控制。
那么有没有既有资格继位,又很好控制的皇子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个人便是赵恒那个疯掉的哥哥,楚王赵元佐。
楚王虽然疯了,但是他还活着,虽然历史上没有先例,但是也没人说过疯子一定不能做皇帝。更何况楚王赵元佐还是皇长子,在当今皇后没有嫡嗣的情况下,赵元佐和赵恒其实都是一样的身份。
而在身份一样都不是嫡子的情况下,赵元佐的皇长子身份就要占优很多了,所以王继恩便选择了赵元佐。
于是乎王继恩在联络到同样反对赵恒的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以后便将赵元佐控制了起来,以便曰后一旦赵光义驾崩,立马拥立起来。
然后巧合的,在赵光义临近驾崩的那几天里身为皇太子的赵恒恰恰不在汴梁城中,因为他代替重病行动不便的赵光义去北方劳军了。
不过幸运的是,在朝中有吕端等正直的大臣,他们率先察觉到王继恩的阴谋,提前有了动作,在赵光义驾崩的当天便将王继恩骗入宫中软禁了起来。
然后又立刻获取到了皇后(即将成为太后)的支持,在赵光义的灵堂之中宣读了他的遗照,由皇太子赵恒继位。再加上赵恒由于是去劳军,所以能够很顺利的接管军队,在军队的护送下,也很顺利的回到了汴梁。
就在内文外武两方势力的加持下,赵恒总算是有惊无险的继承了皇位。
……
不过虽然朝中的事情是结束了,但是外部却没有因为赵恒登上了皇位而打消对于大宋的觊觎。
辽国和党项都不想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去大宋的身上捞一些东西回来。就算捞不到东西,也都希望能给这大宋新皇的登基添点堵也是好的。
于是他们两方都有动作了。
首先是辽国,这几年辽国上下有了不小的变动。除了一二三号人物任然是辽圣宗耶律隆绪,承天太后萧绰和韩德让以外。
四五六号人物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耶律莫成了辽国的第四号,实际上的第三号人物了。
因为辽圣宗还是不掌权,所以萧太后和韩德让便是实际上的一二号人物,而原本的实际上的三四号人物,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如今都因为身体不佳,逐渐的淡出了朝堂之上。
所以原本的六号人物耶律莫便逐渐的成为了实际上的三号人物了。
而成为三号人物的耶律莫也没有辜负萧太后与韩德让对他的期望,当赵光义病重不能上朝的消息一传到辽国耶律莫便大胆的预言赵光义将不久于人世。
而辽国上下对于耶律莫的预言也都深信不疑,所以早就开始做起了准备,一旦赵光义驾崩,尽可能快速的向宋朝发动进攻。
同样在党项那边,一直以来被李继隆和李继光压得喘不过气得李继迁同样准备趁此机会是不是做点什么事情。
这几年由于李继隆以及成熟起来的李继光的活跃,李继迁在西北过得十分的惨。尤其是当李继隆将全部精力转向北方宋辽边境,由李继光独自镇守西北以后,李继迁过得比以前还惨。
因为李继隆用兵可以形容为以正为主,以奇为辅,他用兵奇谋不算太多,更多时候是阳谋或者是直接用绝对实力碾压对方。
不过李继光就不一样了,本来就是半路出家的他,对于那些正经八百的计策不是太擅长,但是他的鬼点子奇多,再加上李继光本来就是赵惟吉手下出身的人,用兵风格受到了严重赵惟吉的影响,而赵惟吉用兵的风格则是实用。
其实用实用来形容赵惟吉的用兵都算恭维他了,如果准确的形容赵惟吉用兵的风格的话那就是没用风格,只要能赢,他不在乎用任何的手段,阴谋阳谋都可以。他也不在乎面子,只要能赢,小兵出的主意他也采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