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这也导致了,为何往往到发奉那几天各级官员们会痛并快乐着了。
不过在刚过去的五月份却没有发生这种现象,在五月发奉过后的那几天里,每个上朝的官员们都异常的高兴,人人都红光满面的,不知道经历了什么好事。
这样真宗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到底朝廷之中发生了怎样的好事,但是他这个皇帝却不知道。
于是他找来了他在做襄王时候的心腹,现在已经在朝中有着重要职位的张知白。
“知白啊,和朕说说,最近发生什么好事了,怎么大臣们都如此的高兴?”
“回陛下,我想同僚们高兴都是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最近有几家商行主动以比较合理的价格在收购咱们拿去换成钱的俸禄,而且他们不仅价格公道,所用来支付的也不是铜钱,而是一种无论是成色,质量还是铸造都非常上乘的金币。”
张知白听到真宗的问题以后,想都没想就和盘托出了。
金币?真宗一听就之后,好奇心更加旺盛了。到底是什么人如此的财大气粗,居然用金币来进行支付,这可是连朝廷都没有能够办到的。
想到这里,真宗有些想看看这种金币了,“知白身上现在带有这种金币吗?能否借朕一观?”
对于皇帝提出的要求张知白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再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而且他身上刚好带着几枚这样的金币,所以他便从袖口中掏出类一枚,恭敬的递给了皇帝。
真宗拿到这枚金币以后反复的观瞧了起来,并且有些粗鲁的放在了牙齿之间咬了一口,然后真宗惊讶的发现张知白所言非虚,这些金币无论成色,还是质量全都是上乘之选。
而且上方的印文相当的精美独特,金币并不像铜钱那般中间带有方空,而是一个完美的整体。金币有两面,一面印着一个一字,另一面则是大宋通宝四个大字。
这样一来与用年号加通宝字样的铜钱就已经有着巨大的区别了,但是还不仅限于此,金币上的这个一以及大宋通宝五个字的字体也是极其独特,真宗自己就能够写的一手好字,而他父亲太宗更是擅长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可是真宗却从来没有见过这金币上这五个字所用的字体。
金币上所用的字体,横平竖直,横细竖粗,起落笔有棱有角,字形方正,笔画硬挺。有着一股浓重的用刻刀在雕版上雕刻出的味道,这让真宗感到新奇。
其实也难怪真宗新奇,为了预防仿冒,赵惟吉特地拿出了后世电脑中打汉字默认的宋体用作这五个字的字体。
宋体字因为缺少变化,所以很容易就能够缩小,所以在后来明朝大量书籍被刊印的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这是一种适合刻印的字体。
再加上由于赵惟吉前世是一个极品宅男,长时间对着电脑,所以他对于这种字体最为熟悉,也就直接引用了。
但是据说宋体是有秦桧所创,亦有这是一种来源于徽宗瘦金体的字体,但是不管是那种说法,所创之人都还未诞生,所以真宗自然便没有讲过这种字体了。
虽然没有见过这种字体,但是作为书法高手的真宗自然能够感受到这种字体之中透出的那种美感,再加上整个金币合适的大小,紧实的质感,上乘的成色都给了真宗相当大的冲击。
在这金币面前他突然的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真宗不明白,这是他的政治敏感度在潜意识中提醒着他,这种金币的出现有可能会造成些什么不好的东西。
但是由于这个时代知识的限制真宗并不能够察觉到那是一种什么不好的东西。
这是因为在华夏历史上私自铸币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有时候朝廷管都管不过来,要是私币含铜比例较低还容易能够查得出来,要是品质与官方的相差无几的话,想要禁止都没有办法。
更何况现在放在真宗面前的是金币,质量上乘的金币。金银在华夏历来就是可以当做货币使用的,只是华夏由于金银产量较小,更多时候是被用以打造饰品。所以才导致了市面上流通的金银相对较少,满足不了货币的流通量,从而使得不得不用产量更大的铜币作为货币使用。
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一个皇帝禁止过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不是不能,而是不敢。毕竟谁都保不齐这铜币会不会突然出什么问题,一旦有那么一天到来的话金银就是王道了。
所以古话说的好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一旦到了乱世,还是黄金更能保值。
虽说是这样,但是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想到过黄金能够取代铜钱成为主要的货币,因为所有皇燕京知道,能够真正流动在民间的黄金实在是太少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真宗虽然感到了一丝的不安,却也没有深究其中,而是放任着这金币的继续流通。他并不认为有什么人能够财大气粗到富可敌国的地步了。
但是就是有那么一个人单纯以金子的数量来说,搅乱大宋几个主要的大城市是完全没有问题,那人便是赵惟吉。
这几年虽然与大宋并没有建立起太多的贸易联系,但是新华城却与其他地区建立起了不错的贸易线路,尤其是阿拉伯人。这群这个时代有黄金,以后有石油的大金主是新华城主要的大客户。
由于新华城税率低廉的关系,一些在阿拉伯商人那里与大宋的商品形成竞争的商品便有着更强的竞争力。而且由于新华城的船只更为巨大而且先进,新华城更为注重商业的发展,所以如今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商人,甚至更远的欧洲商人开始与新华城做起了贸易。
这些商人可不不像中原及其周边的这些国家,用的是铜钱,那些地方用的可是真金白银。再加上赵惟吉对于周边印第安人的汉化以及“掠夺”,使得他现在除了在新华城周边的矿山中挖取黄金以外也累积的巨大储量的黄金。
这些黄金不仅能够完全的满足于新华城内部的流通使用,也使得赵惟吉有着撬动中原货币体系的实力。
再加上由于交易所以及纸币的存在,使得赵惟吉可以像现代银行那样拿那些存在交易所里的金子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这使得他在金子上的实力更加如虎添翼。
就这样,在真宗还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头有着丰富后世经济常识的“金融巨鳄”乘着中原换皇帝的这个时机让他手下的人带着大量的黄金进入了这片土地,希望能够做些什么事情。
而这头“金融巨鳄”的背后还有着如今整个中原最大的商业联盟,赵光义看不起商人不带表赵惟吉不知道商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力量。
千年重农抑商的政策还是断绝不了一代又一代传奇商人的诞生。
不仅如此,由于赵惟吉这个穿越众的提前介入,使得还有几百年才会诞生的商会提前出线在了这个时代,商会的出现整合了如今很大一部分商人的力量。
而当朝皇帝的不重视,使得商会有条不紊的向着赵惟吉的预想发展着,所以时至今曰,商人已经能够拥有足够的能量了。
当这两股力量又在此结合到一起的时候,赵恒头疼的曰子马上就要到来了。
;
大宋武皇 第一百一十九章 钱荒
至道三年,十月。临近年末的真宗下葬了先皇,稳定了朝政,幸运的躲过了本将带来灾难的契丹人的进攻。准备安安稳稳的迎接新年的到来,然后将年号改为属于他自己的。他已经想好了改用什么年号了:咸平。这个年号取得是天下太平的意思。
就在这本来该按部就班进行的曰子里,突然赵恒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开始产生了。
首先是他惊讶的发现户部在向他汇报上半年的税收收入的时候,所有的收入都被换算成了金币的单位,元。
虽然赵恒后来也大概了解过金币与铜钱的换算比例,大概一千蚊铜钱,也就是一贯钱能换取一个金币,也就是一元。
但是赵恒没有想到,连户部也开始用金币作为计量单位了。虽然以元作为计量单位的确与用贯计量差不多方便。可是这并不能代表元就将取代贯作为官方的计量单位啊。
还有另外一点奇特的现象就是在有一次赵恒出宫微服私访时发现,京城里的百姓在买东西或者是酒楼用餐以后付账的时候很多人没有用铜钱,也没有用金币,而是用一种巴掌见方的纸张。
这让身为皇帝的赵恒又再次陷入了迷茫之中,作为大宋皇帝的他好像有太多的东西是他所不知道的,这让他有些惶恐。
还好的是,赵恒虽然生姓有些懦弱,但是他并不笨,他知道现象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而这种原因往往是能够通过询问找到答案的,所以他派出了大量的人手进入民间去询问原因。
很快的他便知道了答案,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两点原因。
第一,最近几个月一来京城中突然出现了一家叫做新华钱庄的那么一家商行,这家商行与普通的商行不同,它这里并不买卖任何的商品,而是有着很多关于钱的业务。
首先这家商行大量用金币兑换铜钱,或者这样说更贴切一些,那就是百姓可以用铜钱在这家商行当中兑换金币,但是这种兑换要比一般意义上一贯钱换一元金币要便宜。
任何人要用一千零五十文钱才能够换到一个金币,可是这并没有阻挡百姓们兑换金币的热情。短短几个月就已经兑换了十几万元的金币出来了,这就相当于十几万贯的铜钱进入了这家钱庄的口袋里。
这让真宗很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兑换要比市价高一些,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去换呢。
很快真宗也知道了答案,那就是金币的源头也是从这家钱庄出来的,之前平价收购官员的们的实物俸禄的所有的商行与这家钱庄都有合作,他们先用铜钱在钱庄里换取金币,然后又用金币收购这些实物的俸禄。
这让这些官员们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而且这些吃螃蟹的人还在某种意义上做了一回金币的“形象代言人”。
自古以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虽然这句话更多时候是形容君主的喜好对于臣子的影响,比如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够套用在官员与百姓的关系之上,毕竟这个时代官员是百姓们最直接的榜样,所以当官员们开始使用金币以后必然带起一股民间使用金币的风潮。
更何况古代经常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现象,更别说现在放在百姓面前的是比良币还好的金币了。
就这样即便金币比原本公布的一元等于一贯要多花一些铜钱,但是还是引得京城上下趋之若鹜。
此时真宗虽然明白了金币是怎样来的,但是他还是不明白,这和那些纸有啥关系。
不过很快的,那些被他派出去的做调查的人同样也给出了关于那些纸的答案,而答案就是那些纸同样出自于那家钱庄。
这些纸就是那钱庄的另外一项业务,那就是存钱。任何人都可以在那家钱庄存钱,你存进去多少钱,钱庄就会给你相应面值的纸。
就在调查人员解释的同时,他们也向真宗的龙案上呈上了一打那样的纸,这其中从面值一的到面值五万的有十几张。
分别是面值一、二、五、十、二十、五十、一百、五百、一千、五千、一万、五万。上面的数字代表着文钱的数量,一就对应一文钱,五万就对应着五万文钱。
然后在这些纸中间,还有几种特殊的,虽然上面依然也写着一、二、五、十、二十和五十,但是单位却换成了元,这种事可以直接兑换金币的,也就是存金币得到的。
这种纸币本来只是在商会之间的商行内部流行的,因为商会里的商行之间往往会有直接的买卖生意,但是由于每次数量巨大,所以交易很麻烦。
自从有了这种存钱业务以后,交易双方往往买方直接往钱庄里存一笔钱,然后将存钱以后的到的写有相应数额的这种票据给卖方,然后卖方需要钱的时候直接到钱庄去提就完了。
这一举动大大的方便了交易双方,因为如果用铜钱交易的话需要的数量实在是太过于巨大,不方便携带。
即便是用金币,任然会有一定的风险,毕竟远距离交易的话,携带大量的金币还是不安全,但是纸质票据就不一样了,纸质票据可以用很大面值的,几张就行,藏匿都要方便许多。所以受到了商行之间的极大欢迎。
后来这股风气也慢慢的蔓延到了民间,由于现在民间的大部分商行都是商会的会员,所以这些商铺或者酒楼等开始了一项业务,那就是用这种纸质票据付账也可以。
这种纸质票据被钱庄的人称为铜票,然后逐渐很多人都开始往钱庄里存钱,然后换成铜票直接携带,甚至直接使用了。
尤其是如今全国几大商贩云集的地方,汴京,华亭,扬州,长安,洛阳,杭州,成都都有着这种钱庄,铜票也可以异地存取。
这使得这种铜票的方便程度大幅提升,所以如今的京城中市面上的交易主要是以铜票和金币为主了。
小额的很多都用铜票,大额的不放心铜票的话,更多的是选用金币。再加上民间对于金币的追逐和贮藏,使得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铜钱的流通量大幅度的减少。
听完调查人员的介绍以后,赵恒的背脊一下子便凉了。
虽然缺乏经济常识,但是接触政务这么些年,赵恒也不是那种完全不知民间疾苦的昏君,他大概也知道,一旦这些东西彻底的流传起来会产生一个怎样的后果。
所以他不得不重视这些铜票和金币所产生的影响了,但是该怎么办他还没有想好,于是他决定再第二天朝会的时候将这件事情提出,看看朝中大臣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不过第二天朝会的时候,当赵恒将这件事情提出去希望大臣们拿出一个应对之法的时候,朝中却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的意见是朝廷必须想方设法将这铜票和金币能够置于自己能够管控的范围以内,最好是能够官方化。
但是另外一派的意见却是这种事情朝廷根本没有办法管理,放任自由发展可能会更好一些。
两方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希望官方化的那一边,自然是看到了,一旦铜钱彻底不流行,或者在大城市中不流行的话,会使得朝廷在很多时候陷入被动。
在这里他们倒是还没有高瞻远瞩到可以看到所谓货币发行权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但是他们却知道一旦产生了那种铜钱慌以后,朝廷很多时候都必须被这钱庄掌控了。
现如今大量铜票和金币的流行,就意味着这钱庄里有大量的铜钱的现钱,这大量的现钱被一家不受官方掌控的商行掌控着的话,对于整个朝廷都将是一种威胁。
毕竟朝廷国库中也不完全是铜钱,更多的时候也是实物的税收,一旦朝廷需要用钱的话,就必须向民间出售这些实物。
而如今的状况,出售实物只会有那么两个结果,要不然收到的是金币,要不然就是铜票,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朝廷想要的。
金币虽然保值,但是毕竟面额巨大,要落到实处的话,还是得换成铜钱,而铜钱又大量的被钱庄所掌握着,到时候金币换铜钱的时候,多少换有可能就是钱庄说了算了。
另一种可能就是铜票,虽然铜票面额细小,但是毕竟那不是铜钱,虽然在这些大城市里能够花的出去,但是往小地方就没人认了,那种结果还是得换成铜钱。
可是万一换得时候钱庄那边表示我们一家钱庄没有那么多的现钱,需要一定的时间筹备,而这个时候朝廷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那不是白白被耽误时间,而又没有别的办法,这样不等同于朝廷变相的被钱庄所控制了。
这就是希望管控钱庄的那一派人的意见。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反对派的意见同样也很有道理,双方谁都无法说服对方。
;
大宋武皇 第一百二十章 货币战争
当希望管控的一方将自己的理由提出来的时候,他们觉得,这样对于国家有着巨大危害的东西即便不能够取缔也应该纳入朝廷的掌控。
所以他们很自豪,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当他们将理由说出来的时候,反对派只要还是忠于朝廷,就应该立刻放弃自己的意见,加入他们的队伍。
但是他们想的太简单了,反对派之所以反对固然是有自己的既得利益在里面,因为官员们的金币来源是因为实物的俸禄。所以这些得到金币实际上要比用铜钱兑换要便宜,甚至于比基准兑换比一元比一贯还要便宜一些。
所以在钱庄兑换金币的时候有些官员其实也在悄悄的兑换金币,他们比钱庄的一比一千零五十要稍微便宜一些,大概是一比一千零肆拾左右。但是即便是这样,同样也是很赚了。
可是这些反对者也不单纯是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同样有着伟光正的理由,那就是朝廷如何才能通过付出最小代价,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对于此事,肯定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形式去对待,首先这与宋室一贯以来的怀柔形象不符,也容易遭致外界文人的批评。
虽然文人同样也看不起商人,但是文人没有少依靠商人,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够一举中的翻身成为地主统治阶级的。
更多的人虽然有些才能,但是却无实力考中科举,但是这些人同样是要吃饭的,可是在这些人里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依靠家中供养就过活的。
所以他们中间很多人都需要依靠商人,靠着给商铺提个匾,写个赋等等活动赚取润笔费,亦或者实在撂倒,进入商行成为账房,或者给这些商家大户做西席也都是有的。
这样就造成了,文人看不起商人,但是离不开也不想轻易的得罪商人,甚至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站出来为商人呐喊两句也都是有可能的。
这也造成了朝廷如果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此事是肯定不行的,再说这件事还牵扯到了商会,如今的朝廷大部分的税收收入都来自于以商会旗下的会员们,而这些会员也秉承着商会的宗旨,那就是劲量不隐匿自己的财产,做到不偷税漏税。
这几年朝廷收入的增加,不得不说有着商会极大的贡献。所以朝廷也不会轻易的去动这商会。
既然简单粗暴被否定了,那么朝廷还能怎么做呢?通过律法?这倒是可以,但是反对派也说了,如何通过律法限制这些东西?
不准使用金币和铜票?如果是这些东西出现的初期,这样做也许还能够快速有效的遏制钱庄的发展,可是如今人家已经有一定规模了,你在这样做的话。
只能导致朝廷还是被钱庄所把控,因为如果这样规定的话,势必会掀起一波反兑换的狂潮。
但是到那个时候掌握着大量的合法的铜钱的钱庄就会变成彻底的大爷,因为如果钱庄不兑换铜钱了的话,金币还好,大不了融了打成首饰再去当铺当了。但是这样也会损失很多。
如果是铜票的话,一旦钱庄不认,那就是废纸一张。或者这个时候钱庄这样做,认还是认,但是不是满额兑换。
这样一来百姓的损人该谁人承担?他们自己?这恐怕又会引起一次民变。钱庄自身?恐怕人家完全可以将责任推到朝廷身上。所以朝廷必将成为背锅的人选。
朝廷如果背锅,必然要对民众做出些什么,恐怕那个时候朝廷付出的代价也不会小。
所以这样一来,通过律法禁止也行不通了。
最后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朝廷出面用大量的铜钱去收购所有的铜票和金币,这样做对百姓的刺激可能是最小的,因为虽然没有了方便的铜票和保值的金币,不过至少目前为止百姓并未有什么损失。
到时候在通过这些铜票去钱庄里兑换铜钱就完了。
但是这么做会有两个风险,一是朝廷必然要付出大量的府库收入,而且中间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亏本。
还有就是拿到铜票也有着可能无法钱庄中兑换到铜钱的风险。
更何况以如今市面上流通的金币和铜票的总量来看,朝廷根本不可能短时间拿出如此庞大数量的铜钱,如果新铸造的话,有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所以当反对派抛出他们的观点理由的时候,管控派自己都有些动摇了,因为反对派其实说的也很有道理,那就是如何尽量平稳的解决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这下放在真宗赵恒面前的就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选择了,是付出巨大的代价去解决这件事情呢,还是放任发展,但是有可能会有更大的危害产生。
不过与此同时,钱庄那边同样也在讨论着接下来该怎么做。
因为钱庄这边虽然赵惟吉不在,但是整个剧本还是按照赵惟吉当初所布置的那样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这几年虽然赵惟吉人不在中原,但是鸽子的发展却一直没有停滞,这个时候鸽子的势力甚至已经深入到皇宫之中了,虽然还打不到可以左右政局,但是获得朝堂上的第一手消息却还是能够做到的。
所以当真宗赵恒在朝会上提出钱庄的事情,让朝中大臣们商量的时候,得到消息的钱庄的主要掌柜们也开始开会了。
主持会议的自然是如今中原整个钱庄的实际控制人冯云了,身为在新华城中商科毕业的最大人才,回到中原开钱庄这种事情自然得交给他来做了。
不过即便是商科毕业,但是原来清华书院的商科还是没办法教授如后世商科那样深奥的金融经济知识,更多的是这个时代成功的商人教这些孩子如何做生意。
所以对于这种设计货币的问题,冯云还是有些棘手。不过赵惟吉早就想到这一点了,所以他在冯云回到中原的时候,给了他几个信封,要他分别在遇到与信封上所写相似境况的时候拆开相应的信封。有点类似于诸葛亮的精囊妙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