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所以他能够做出大战之中下毒暗算主帅,亦或者是容忍李继光在攻取阆中的时候去偷城而不是来救大部队。
因为胜利才是他追求的唯一目的。
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李继光,在对付李继迁的时候也是采取实用为主的措施。他在西北镇州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的被动防守,而是经常派兵出城到党项族有可能的栖息地去逛几圈,搔扰一下,然后就撤退。
李继光还在西北作出了类似于坚壁清野的举动,他将所有能够种植作物的土地都统计了出来,然后严格掐算收成时间,一旦可以收成,立刻将全部作物全都收获,不给党项族人一点可乘之机。
而且李继光还不光将自己控制的土地掐算准确,他还将党项人控制的土地同样侦查清楚了,一旦到了他们的收获时间,立刻派兵搔扰,一旦党项人有一点松懈,一年的努力都有可能白费。
所以这几年了党项人恨李继光恨得牙痒痒。
不过好在至道二年也就是去年的时候,乘着李继光回京述职,李继迁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然后他立刻袭击了往灵州输送辎重的部队,缴获了近四十万石粮食。
这些粮食总算是缓解了一些党项几年来的困难了。
不过拿到这些粮食以后的代价也是惨重的,李继光回到西北以后,直接将李继迁的党项部落撵出了原住地一百多里,到了更靠近沙漠的地方。
不过这下好了,由于先帝去世,新皇登基,这些在外驻守的主要武将都必须回京见驾以示自己的忠诚。
早已独自镇守西北多年的李继光自然也在其中了,所以当赵光义驾崩的消息一传到西北,他便立刻启程返京了。
李继光一走,留在西北镇守的又是才更戍过来的部队,再加上留守武将又是个愣头青,这个时候西北灵州等地,在李继迁的眼里便如同一个一丝不挂的少女一般,让这个已经憋了很久的家伙有些忍受不住了。
当然,李继光返京的同时,李继隆同样也离开了北方宋辽边境回京了。此时的辽国人与李继迁产生了同样的想法,那就是面对一个一丝不挂的少女根本不用再忍了,直接上就是了。
不过两方想的都挺好,但是却都没有成功。不是这两方无能,也不是因为大宋将领在返京之前做好的充分的准备,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
之所以两方都没有成功是因为这两方居然率先自己先打起来了。
大宋武皇 第一百一十六章 阴差阳错
常言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党项与辽国之所以会起冲突就是因为党项部落之中有人给李继迁当了这么一次猪队友。
这个时期的党项并不像后来西夏王国那样是一个集权制的国家,如今的党项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
而李继迁也不过是这个部落联盟里力量比较大的一个部落的酋长而已,而只不过因为他这个部落的实力比较强大,再加上他又娶了另外几个实力强大部落首领的女儿,所以围绕着他便形成了一个相当有实力的集团。
而李继迁正是凭借这个集团的力量从而坐上了联盟的领袖,但是他虽然身为领袖,却并不代表所有联盟的部落都一定要听他的。
原因很简单,李继迁这个领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停的投宋,反宋,投辽,反辽。这样也导致了他被宋辽双方都进行过压制。
再加上最近这几年李继迁诸部被李继光实在是压制的有点狠,导致他这个领袖的威望更是逐渐低落。
这不,在他好容易逮到机会想趁着大宋国丧期间去灵州等地捞一把的时候,后方不听他命令的部落给他当了一次猪队友,惹了个大麻烦。
事情是这样的,辽国虽然举国皆是游牧民族,大家都在养马。但是马这种动物和人一样,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放在马身上也是同样的。
辽国幅员辽阔,有着无数的马场存在,但是能够养出真正意义上最好的马的马场离辽国首都上京临潢府还是有些遥远的。
那个马场位于辽国西部,大概在后世的疆省境内。虽然那个地方遥远,但是那里产的马却作为上供大辽耶律皇室的供马。每年春夏两季总有大批量的供马从遥远的西部被赶往上京作为预备供马受到皇室成员的挑选。
不过今年春天的那批供马却出事了,因为不知道是哪个党项部落的首领发神经一定要弄到上好的马匹。
因为党项部落其实也属于游牧民族的范畴,他们同样钟情于宝马,而且也有着相应的竞赛。
而且这种竞赛往往成为了党项贵族之间进行赌博的渠道,每年的这种竞赛赌博的彩头都非常的巨大。
而那个发神经的部落首领就是因为连续输了好几届的竞赛,使得他自己心中非常的不甘,但是自己部落培养出来的马又很不给力,于是他便打起了找“外援”的主意。
不过这“外援”岂是说找就能够找到的,党项诸部对于自家的好马看管那是相当严格的,想打他们的主意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
不过巧合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每年向上京进贡的马匹正好路过这个部落所聚集的那个附近。
部落首领并不知道这些马匹是进贡给契丹皇室贵族的,因为他们的部落迁徙到这里也还不久。
但是他部落的手下观察了这些马匹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马匹全都是百里挑一的上等好马,比自己部落里养出的所谓好马还要高上几个档次。
于是在无知者无畏的勇气的感召下,已经贪念丛生的**的支配下,这个首领做下了一件震古烁今的举动,那就是派兵劫了这批宝马。
这下还了得了,本来已经准备攻宋的计划一下子便被辽圣宗叫停了,因为这件宝马被劫的事件实在是太丢人了。
本来马对于契丹人来说就是命根子一样的东西,契丹人对于马的爱护与喜爱相当于后世的人对车子的爱护和喜爱。
后世人只要自己的好车被稍微蹭掉了一点漆都会心痛不已,暴跳如雷。而这个时代的契丹人也是同样的。他们对于自己的马可以用关怀备至来形容。
如今进贡给皇家挑选的御马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党项部落给劫了,这让契丹皇室的心中如何能够不愤怒,这让辽圣宗耶律隆绪的面子往哪放。
再加上由于韩德让的崛起也带动了一大批汉人进入辽国政坛,这些汉人虽然对于辽国朝廷都是忠心耿耿,但是接受儒家文化教育长大的他们行事还是会按照儒家思想所指导的那样。
对于他们来说,即便是与邻国有着世仇,但是人家君主新丧,这个时间对于邻国发起进攻是不道德的。
所以他们一直想找机会阻止辽国此时对宋开战。而正巧这次御马被劫就是一个好机会,因为一旦对党项开战了,那么势必暂时无法对宋作战。
因为党项虽小,但是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够对付的,如果在对党项作战的同时对宋开战的话,陷入双线作战的大辽必然将付出不菲的代价,那样是很不划算的。
所以这些汉人大臣尽皆上疏表示支持对党项部落开战,以此来避免对宋作战。
而这些辽国汉臣为了坚定耶律隆绪对党项开战的决心,将以前李继迁投辽又投宋的事情又在此翻了出来。
用此来表示党项民族都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他们都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大辽对他们是多么多么的好,但是他们不仅反叛大辽,投靠宋朝,而且还劫持大辽御马,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们反复这样贬低党项一族其目的就是要让辽圣宗耶律隆绪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对待党项不能再行仁义之举了,对这种低贱的民族,暴力才是他们唯一听得懂的语言,打服他们才是上上之选。
而这个时候辽圣宗其实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此时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已经年满二十五岁了,但问题是直到这个岁数他仍然没有亲政。
如今辽国的政权依然把持在他的母亲承天太后萧绰的手里,而伐宋,便是以萧绰为首的政治集团集体商议出来的结论。
在这件事情上耶律隆绪并没有什么发言权,这让他有些不爽。
正巧这个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的发生导致朝野上下更多的讨伐党项的声音出现。
这让耶律隆绪产生了可以利用这件事情的想法,因为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声音阻止伐宋的行动的话,就算不能够从母亲手里将政权夺回,至少也能够在朝中树立自己的一种能够读力作出决定的形象,这样对以后政权的交接也会产生一定的帮助。
于是乎,就在朝中对党项进行制裁的声音越来越高涨的时候,辽圣宗耶律隆绪果断的站了出来,他在没有和母亲以及韩德让商量的情况下便宣布了停止伐宋,调转枪头进攻灵州党项诸部。
这一举动有些打了萧太后以及韩德让一个措手不及,这令萧太后有些恼火。不过好在韩德让对于此事还是比较看得开的。
因为耶律隆绪毕竟以及二十五岁了,放在中原,如果太后在皇帝十六岁以后仍不归政的话,朝中大臣都有可能联合起来强行逼太后归政。
而这个时候的耶律隆绪不过是想借此事刷一刷他在朝中大臣心里的存在感,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准备抢班夺权的事情。
所以韩德让便劝说萧绰在这件事情上面不如就顺了耶律隆绪的意思,让他自己做一回决定。
毕竟如今大宋正经历国丧,这个时候伐宋怎么说也不太吉利,况且党项一族是该敲打一下了。
于是乎辽国方面便正式停止了伐宋计划,将本来准备伐宋的兵力都调往了西南与党项诸部驻地所接壤的地方。
而本来的伐宋将军耶律莫此刻摇身一变成为了讨伐党项的将军,率兵出征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李继迁并不知道自己被猪一样的队友坑了这么一把,此刻的他还在一心备战如何攻取灵州等地。
不过就在他好容易等到李继光返京,灵州空虚的时候,辽[***]队突然发动了对于他的进攻。
这让李继迁倍感惊讶于恐慌,现在这个时期,辽国铁骑可是要比大宋强弩还要恐怖的存在。
就算给了李继迁提前做防御准备的机会,他都不可能打得过辽[***]队,更别说这个时候他根本没有对于辽国来犯产生过一丝的想法。
于是乎,毫无准备的党项诸部,就被辽[***]队以碾压的形式屠戮了一遍。
实在搞不清为什么的李继迁只好派人立即去求和,反抗是肯定不可能的了。
李继迁求和的使者到了契丹大营以后才搞明白原来事情的起因是契丹进贡御马被劫,这让李继迁的使者只能够大呼冤枉。
那个时候李继迁所率诸部一门心思准备偷袭大宋,哪有空管这些本来就不太听他们话的个别部落啊。
所以这次的事件,完全是底下首领的个人行为,与李继迁毫无关系。
但是这事不是你说没关系,就能够没关系了的。
最后无奈之下李继迁不仅交出了那人的部落,而且还赔了辽国一大笔赔款,并且对于辽国的这种不宣而战的行为全部都得捏着鼻子忍了。
这样一来,辽国人倒是拿着钱走了,但是党项诸部却损失惨重,没个几年别想缓过劲来,而且好容易等到可以再次攻陷灵州的机会有这样的没了。
于是在阴差阳错之中,大宋逃过了变天以后的第一劫了。
;
大宋武皇 第一百一十七章 后院起火
当辽国大军顺利征讨完党项诸部还朝以后,大宋内部的动荡还没有完全的停止。
因为耶律莫所率领的辽国大军征讨党项的进程实在是太过于顺利了,顺利到耶律莫都没有能够想象的到。
由于过程顺利,所以并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就班师回朝了。而由于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辽国趁着这支军队军心士气正旺,但是并不师老兵疲之时挥军南下继续之前胎死腹中的伐宋计划也并不是不可行。
这样的计划,主帅耶律莫也想到了,并且也向韩德让和萧绰建议了,但是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
这个时候辽帝国的后院起火了,因为本来与中原断绝关系,彻底臣服与辽帝国的朝鲜半岛上的效果高丽这个时候突然反叛了。
这让辽帝国的高层有些没有想到,这高丽为什么会反叛呢。
这高丽与辽帝国的关系长久以来都还算将就,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时代,半岛上的王氏高丽便曾经遣使取到过辽国,但是那个时候高丽并未臣属辽国,而是臣属中原。
因为那个时候虽然中原已乱,但是辽国同样刚刚建立,中原的实力还是要强劲一些,所以此时的王氏高丽虽然与辽国通使,但是却并未臣服。
而此时的辽国同样也知道自身实力还不是那么强大,也就没有要求高丽一定要臣属。
虽然太宗事情曾经攻击过高丽,但是也未能将其征服,直到辽太宗会同二年(939年)以后,辽国与高丽之间突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断绝了联系,这个时间长达了四十余年。
而在这四十余年见,辽国逐渐从一个游牧名族建立小国,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草原上的巨大帝国,尤其是当石敬瑭为了争取到辽国的支持割让给辽国燕云十六州以后,辽帝国逐渐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当然在此期间,中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晋,后汉,后周的相继建立,然后又相继灭亡。而一个叫赵匡胤的人建立了一个叫宋的王朝,这个王朝迅速的灭掉了其他的国家,逐渐的统一了中原。
在宋统一了中原以后,辽帝国突然意识到,有必要加强与断绝联系四十余年的高丽之间的关系。
因为大宋对于中原的统一,使得辽帝国的南方不再混沌,南方强势起来,对于辽帝国自身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而为了全力对抗这种隐患,作为辽帝国侧翼的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就受到了辽帝国的重视,辽帝国意识到为了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对抗南方的宋帝国。
自身的侧翼必须安全,可是这个时候侧翼的高丽并不臣属与自己,相反它的宗主国一直是中原王朝,这时候便是宋帝国了。
对于这种不安全的因素,辽帝国自然不再允许它的存在,于是辽帝国开始要求高丽断绝与宋的来往,臣属于自己,并且开始动用武力威胁高丽。
但是高丽却不为所动,仍然保持着与大宋的联系。
于是辽国便不再忍耐,于992年发动了对于高丽的进攻。高丽并无实力抵挡辽国的进攻,而大宋由于相隔较远也无法施以援手。
所以无奈之下,高丽只能选择投降,臣服与辽国。
而辽国对于高丽的投降与臣属也欣然接受了,并且为了显示辽帝国打过的气度,辽帝国将鸭绿江以东的大片土地划给了高丽。
不过这时候高丽仍然没有断绝与宋的关系,此时的高丽同时臣属与辽宋两个大国。
不过外交上骑墙派一直没啥好下场,尤其是这堵墙矗立在两个敌对势力之间,所以高丽必须选择一个国家。
从高丽王室的心目中来说,他们更愿意臣服于大宋。毕竟中原王朝对待臣属番邦往往都是非常好的。厚往薄来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特点。
再加上这些年来赵惟吉开始向半岛之上贩售钢制兵器,使得高丽的军事实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他们不再向雍熙北伐的时候那样,摄于辽帝国的银威不敢有所行动。
而是派人前往中原,表示如果大宋伐辽,那么高丽一定配合作战。
那个时候太宗赵光义还没有驾崩,他在位期间两次伐辽皆以失败告终,所以伐辽一事一直使他耿耿于怀,如今高丽遣使前来说能够配合,使得太宗有一次产生了北伐的愿望。
不过就在此后没有多久,他却因为箭疮发作,从而身患重病。但是他并没有忘记此事,赵恒之所以在赵光义驾崩之时还在北方劳军就是因为赵光义一直惦记此事,所以才派赵恒去北方劳军,顺便视察一下看看有没有可能再组织起一次北伐。
但是没想到就在赵恒离京北巡以后没多久,赵光义便驾崩了,由于赵光义的驾崩,北伐一事自然就这样停止了。
但是高丽他们并不知道,由于高丽通往中原的陆路被辽帝国所阻,所以每次去往中原都需要乘船穿越大海,这使得消息的传递也受到了影响,所以高丽并未及时得知赵光义的驾崩。
恰巧此时辽帝国对党项开战,这一开战使得高丽以为辽宋之间开打了,因为高丽王室并没有什么可靠的情报系统,他们的判断完全是基于辽国与高丽边境的守备变动。
正好这个时候,由于辽国将本来在宋辽边境的兵马调去攻打党项了,宋辽边境便产生了一定的防务空虚,而为了填补这些防务空虚,自然是调动最近的辽与高丽之间的驻防的兵马了。
于是这一现象便被高丽误读为宋辽开战了,辽国调取驻守高丽边境的兵马去增援南部宋辽边境。
得知这一情况的高丽王室一高兴,便举起了反旗,发动了对辽的最作战。
由于新式装备的装配,再加上以有心算无心的进攻,所以战争初期,对于本就所剩不多的驻防在辽与高丽边境的守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高丽军队很顺利的便推进到了辽国境内,这样一种情况使得辽国朝廷整个都震动了。
韩德让与萧太后都不知道今年是怎么了,怎么宋朝死个皇帝,我大辽接连遭罪,这种平时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小国小部落怎么此时全都开始在太岁头上动土了。
正巧这个时候,耶律莫的部队正好快速的解决完党项诸部以后顺利班师回朝了,于是这个时候韩德让与萧太后也顾不上是否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转头攻宋了,解决眼前的事情要紧。
所以耶律莫的希望再度泡汤了,他继续领着部队出发,不过不是去攻宋,而是去平定高丽的反叛了。
这次的平叛,让一心以大宋为最大敌人,做任何事情都想削弱宋朝强大大辽的耶律莫大为光火。
不是你个小心的高丽搅局的话,这个时候我已经到雁门关底下了。
所以这个时候耶律莫用起兵来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狠。
去打党项已经让他很是不爽了,这下又是高丽,于是他把全部的火气都发在了高丽士兵的身上。
能够杀死的人,他绝不接受投降,一路推过去,高丽士兵的尸体都够做出十几个京官了。
这个时候高丽王室也反应过来不对劲了,怎么应该与大宋交战的辽国此刻会有如此多的兵力来对付他们。
就在他们闹不明白的时候,来了一个大宋的使者为他们解开了疑惑,原来大宋皇帝赵光义驾崩了,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北伐的行动。
这个时候才明白过来的高丽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如今自己的军队是节节败退,眼看已经要被耶律莫反攻到国境之内了。
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去主动求和,因为挑起这场战争的是高丽自己。不能够你说大就大,你说不打就不打。
万般无奈之下,高丽王室为求自保,也只好杀了宋使,然后带着宋使的脑袋,去向耶律莫求和。
希望以彻底断绝与大宋的关系,从而能够换取到辽国停止进攻,使得高丽一国能够保存下来。
高丽使节带着宋使的人头前来求和以后,耶律莫也冷静了下来,此时他已经明白就算他能够推平高丽全境,也无法在得到伐宋的时机了。
况且真要灭掉高丽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即便灭掉,后续的统治也是个麻烦事,既然这个时候高丽使节带着大宋遣高丽的使者的人头前来,也就说明了高丽为了求和彻底断绝了与宋的关系。
所以这个时候耶律莫也就就坡下驴,在得到高丽全心全意的臣属之后,也就停止了对于高丽的进攻,拿到新的赔款,就此再次班师回朝。
两次出征,拿到两次赔款,虽然没有能够如愿攻宋,总归是没有吃亏。但是这样一来在这两场战争上耗费了太多时间的辽国便也同样失去了最好的伐宋机会。
而大宋就这样又逃过了一劫。
但是虽然外部冲击没有了,但是内部变化却在悄悄的展开了,刚登基没多久的赵恒很快便要迎来对于他的第一次考验了。
;
大宋武皇 第一百一十八章 金币
至道三年六月,真宗赵恒继位也有近三个月了,虽然还没有正式的更改年号,但是这三个月下来,他总算把皇帝的宝座暂时坐稳了。
不过在这刚过去的五月份,真宗赵恒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到了发奉以后的斗十天好像很多大臣们都异常的开心,不知道是为什么。
真宗虽然登基没有太久,但是他身为太子参政也有不短的时间了,他在做太子期间也经历过不少的发放俸禄的曰子。
每到那一天,大臣们虽然也很开心,但是从来没有露出过如此喜悦的表情,甚至于在开心之余很多的大臣都会掺杂着一丝困扰。
之所以会这样,那就得从古代的俸禄制度说起了,华夏古代在达到明清之前基本上的税收都是以收取实物的形式进行的。
由于是收取实物地租,所以朝廷在为官员发放俸禄的时候也是以实物为主,主要是绢,还有粟米。
实物大概占了官员俸禄的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才是货币。但是由于实物俸禄主要是绢和粟米,所以官员在留足自家所需的分量以后其他的都必须拿到市场上换成钱,再用这些钱购买其他生活所需的物品。
可是,这一换钱的过程对于各级官员来说便成为了一种麻烦,因为所有各级官员基本上都是在同一个时段内发放俸禄的,这样一来便会在短期之内有着大量的绢布或者粟米涌向市场,所以在此期间往往没法卖出高价,导致官员们经常在实物俸禄这一方面有些吃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