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生活在明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某某宝
“嗯。”那男子点头,不急不燥地打量起铺子来。
苏瑾在仓房找了半晌,终于在角落里,两只小号地湖笔,举着进了铺子,刚绕过货架,却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苏瑾一愣,缓缓走近,笑道,“原是三位要买湖笔,不巧,铺子里只余下两支了……”
“无防,无防……”陈尚英和赵君正连连摆手,“……我们两个地笔够用,是仲晗兄要买……”说着并退出苏家铺子。
“原是陆要买……”苏瑾微怔片刻,便将笔放到柜台之上,看这几人都身携带行李,便笑道,“……想必是今日便要赴济南府待考么?”
“嗯。”陆仲晗微微点头,伸手在柜上放下一小块银子,取了笔。
苏瑾忙摆手,“数次劳陆援手,这笔,算是苏瑾附赠地……”
陆仲晗手势微顿,随即将银子收起,含笑道,“……如此便多谢了。嗯,有苏慷慨赠笔,陆某此去,或能一举高中?”
“那是自然地”苏瑾含笑点头。
陆仲晗似乎只是来买笔而已,闲话并未多说,收了笔,便拱手告辞。
苏瑾微施一礼,便自铺子回到院中。
不多时便听见东邻家院门开合的声音,以及林寡妇的送行声。
赴济南考试的四人共乘一辆马车,离开梁家巷子。
车内,陈尚英和赵君正二人相对偷笑。他轻咳一声,问道,“……仲晗兄,都说了些?”
“买笔”陆仲晗将手中的笔扬了扬,含笑回道。
“啊?”不知内情的林延寿看着那两只笔,惊讶地道,“怎的考试在即,三位学弟如此马虎,笔墨要早早备好才是,家母每样各备三份,若不够使用……”说着便去翻的包袱。
陈尚英和赵君正望着陆仲晗暴笑起来。
笑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大考在即,有些事还是次要地。赵君正思量一会儿,问陆仲晗,“那日之后,山长叫陆兄,可是说了何事?”
“嗯。”陆仲晗点头,又轻瞄淡写地道,“斥责。”
赵君正倒不担心这个,笑了两声。又问,“那日陆兄当众叫那汪颜善难堪,因怕他在学籍之事上使坏,你说有对策,是何对策?”
此言一出,这另外二人也担忧起来。
“无事。”陆仲晗微摇摇头,“已托人打点……”说到这儿,微微摇头,轻轻一笑,离家外出游历,他已有几年不曾这般冲动过了。
“哦”虽然自那日之后,陆仲晗也与几人粗略说了自家地家境,虽不算大富之家,却正是书香门第世家。但若说缺财,却又与大茶商程家是姻亲。若肯求助与人,这等小事并不要如何费心。
只是赵陈二人这些日子是见惯了他事事皆亲力亲为,生怕他在这件事儿上也使性子,非要解决。听了这话,三人便一齐放下心来。
“合该如此!”赵君正拍拍他的肩头道,“……场内文章自然要靠的真本事。至于这考籍么,虽说朝廷管得不甚严,但,俗语云:小鬼难缠。切不可因此而误了功名。”
“正是正是”陈尚英连声附合,一行人渐走渐走远,出了旧城,向码头而去。
此时归宁府码头熙熙攘攘,往来的船只依旧。除了往常来来往往的小商户们,这两日还多了些,南下准备出海的商人,并一些将赴考场的学子以及送行的家人。
程记的吴掌柜亲自在带着几个小伙计,在码头等候,神情轻快。这表少爷终是吐了口,此去若能一举高中,再往徽州报喜,想来他不会阻拦了。
正思量间,突见一群人拥簇着个衣衫鲜亮,容貌俊雅地男子,往码头而来。觑眼看了两眼,正要转回视线,那人群中快步走出个中年男子,圆滚滚的身子将深蓝锻子绣福字长袍几次撑裂开来。
“呀,这不是程记的吴掌柜?”来人满脸堆笑,连连拱手,热情致极。
“你是……”吴掌柜望着这张油胖谄媚地脸,确认并不认得他,有些迟疑拱手,“……敢问这位兄台如何称呼?”
“在下姓陈”这男子对吴掌柜的迟疑并不在意,连连拱手,自我介绍,“……姓陈名达庆,在胡家大掌柜的寿宴上,曾与吴掌柜见过一面儿”
“原是陈老爷”吴掌柜拱手施礼,实则仍未记起他是谁。只是胡家大掌柜的寿辰,他确实是曾去过。望了望他身后,“……陈老爷家中也有学子要赴济南考试么?”
“是,正是”陈达应连连应声,又叫汪颜善上前来,要与吴掌柜介绍。
身后的汪颜善看到舅父这般媚态,颇为不喜,却叫汪老太爷推了一把,“……那人必是有财势地,快去见见”
汪颜善皱了下眉头,看了汪老太爷一眼。整整衣衫,缓步迈。却不行晚辈之礼,单等吴掌柜与他先见礼。
吴掌柜微微摇头失笑,莫说程记不止是单纯的商户,便只是商户又如何?程家家主所到之处,能与当地的地方官平起平坐。虽他只是程记茶庄的掌柜,知府衙门却不晓得去过多少遭儿,一个小小的秀才,也敢在他面前张狂
正这时,眼角一转,看见陆仲晗地身影。心不在焉地拱手道,“在下等地人来了,失陪”
便带着七八个平头整脸衣衫鲜亮地小伙计,迎着那边。
“善哥儿”陈达庆见气走了财神爷,甚是不悦,低声喝道,“……你怎的这般作态……”一面循着吴掌柜的身影望去。
见他迎上几个年轻学子,又奇怪地问,“善哥儿,那几个学子你可认得?似是你们书院的学子……”
汪颜善正因吴掌柜的怠慢着恼,并未注意,听了这话才抬头。
一看之下却怔住,吴掌柜亲热迎接的人正是他恨得牙根痒痒地陆仲晗等四人。眉头霎时拧起来,疑惑问陈达庆,“舅舅……方才那人是谁?”
“是谁?”陈达庆气急败坏地喝道,“是你岳丈想做茶地生意,求见都见不得一面儿地人”
…………………………………………………………………………………………………………
是 由】.





生活在明朝 130章 变化
八月初八,乃乡试第一场。济南府贡院外,一群兵丁威风凛凛,带刀站立门前,气氛森严。众学子敛容肃穆,等待贡院龙门大开。
陆陈赵林四人,也立在人群最外侧,静静等待着。
“……陆学弟”汪颜善自人群中挤来,笑着将他上下打量,别有深意地道,“没想到,陆学弟真能在我山东省应考……”
“你这话何意?”陈尚英压低声音喝道。跟随陆仲晗而来,此时已立到人群最外围的吴掌柜,看到这边动静,忙挤,“何事?”
陆仲晗摇头,“无事。你们自罢龙门快要开了。”
吴掌柜虽不信无事,却不好插话,缓慢退至一旁。
“在下不过关心陆学弟罢了。”汪颜善淡淡拱手,似笑非笑。
陆仲晗淡淡拱手,语调平静,“多谢关心。不过,陆某想借机问一句,汪学兄读书科举是为了?”
“?”汪颜善似是没听清楚一般,下意识反问。
“读书科举,说大是为谋国,说小是为谋官。”陆仲晗平静地望着他,语调仍然平淡致极,“……谋官也好,谋国也罢……必先谋自身。”
汪颜善嘴角挑起一抹嗤笑,此时想说大道理?
然陆仲晗下一句,却让他变了神色。
“汪学兄,你我同读《左传》《论语》《春秋》十余年,……谋身之道,汪学兄懂的,陆某也懂。”
赵君正笑起来,这话是说大家同是读书人,谁还没几个心眼儿?不屑不等于不会
“啊……我突地记起来,汪学兄有悔婚之事,自已要……”陈尚英也笑起来,插话道。
赵君正一本正经地摇头,“……有周学道巡临济南府,悔婚算得了?解元公说不得已内定了……”
正这时,远处一声炮响,一匹快马驰来,马上的人亦长声道肃静,学道大人到——”
陆仲晗各看了二人一眼,淡笑着向汪颜善拱拱手,“汪学兄,龙门将开……请”
汪颜善脸色铁青。狠狠瞪向这几人,转身挤到人潮之中。
陈尚英一掌拍在陆仲晗肩头,“你素日不声不响,原来是个狠角色”比起汪颜善的悔婚来,巡临济南府的周学道,是汪颜善的福星,也极容易落下口实。
若他不高中不发难便罢,一旦高中又从中使坏,一个科考舞弊的流言便是他难以承受地。
赵君正兴灾乐祸地笑道,“谁叫他如此招摇。”
苏瑾坐在院内墙荫下看书,又消磨掉半日的功夫。自书中抬起头来,看那果实累累的枣树,仲秋的阳光洒在上面,已有微微泛黄的叶子,和泛了红地枣子。
放下书,伸展一下身子。算算日子,苏士贞一行已走了二十来日,按正常船程,此时大约到杭州,正在转船往松江府,不晓得路途可顺……
因开海禁而在归宁府掀起的喧嚣热闹仍在继续,几乎每天她都可以听到或自梁直,或自常氏,或自外出贩货归来的梁富贵和张荀转述来的谁家又歇了铺子,准备下海的消息。
但她的日子却过得十分平静,并在这份平静中感受那份不可逆转的变化。事件其一,便是姚玉莲订亲了。双方已换了庚帖,听闻姚家双亲单等姚大郎一行归来,便行纳吉礼,甚至于成亲的日子也掐算过了,就在来年五月里。
这种变化给苏瑾很奇特的感受,大约象是前世高中或大学毕业前,各奔的感觉。朝夕相处的人乍然要沿着各自的生活轨迹前行……愈行愈远……
突地一笑,真是太闲了,竟然有想这些。
常氏自厨房,看见她笑道,“,若在家中无聊,去常家坐坐罢”
“常婶婶可没我这般闲……”苏瑾笑着摇了摇头,常家有湖北那些老乡们,又有掌珠姐弟三人在家相伴着……
“那叫小青和出去走走?”见苏瑾摇头,常氏随手将挂在枣树枝上的竹篮子取下来,又笑道,“……那就费费心,想想中秋的礼单,如何?”
苏瑾笑着点头,“好。奶娘去罢”
常氏依言出了门,苏瑾进东厢房,翻出黄历来,仔细数了数,苏士贞这一行,走了整整二十五天,或许已到了松江府?
就在她思量的时候,苏士贞和常贵远一行刚刚到达杭州码头。两人再次同到这熟悉而繁忙依旧的杭州码头,感慨万千,缓步下船,在船工安置行李的空档,立在岸边左顾右盼,寻找当年熟悉的点点滴滴。
“苏伯父,常叔叔……”依旧一身白色墨竹纹长袍地孙毓培大步行来,拱手道,“去松江的船只已订好,是的船,银钱等物已叫人安置到船上,两位到岸上略作休息,再启程如何?”
苏士贞拱手还礼,道,“孙自去忙罢,此时离开船不足两个时辰,我们只在岸边坐坐便好。”
直到船出了山东地界,苏士贞才与常贵远说了税监之事,并简略说了孙记的状况,常贵远亦十分感激,不敢再耽搁他地,也跟着道,“一路行来,多谢孙看顾,听闻贵府有事,盼你急归,速速罢。”
孙记杭州分号的掌柜就等在码头,显然是别居在此的孙二已得消息,派人来迎接。
“也好。”孙毓培神色微顿,随即拱手,“搭乘德王府船只出海地商人,都齐聚一处,两位到松江之后,可直接到聚集地客栈,孙某若有,必定在开船前探望。”
苏士贞和常贵远再次拱手道谢,叙了几句话,又看那等侯的人显然有些心急,几度欲上前来催。便不敢再耽搁他地,催他赶快。
目送他大步离开,苏士贞与常贵远走向不远处的船只,此时,常家跟随而来四个伙计已将钱物等安置妥当,立在船头等着二人。
常贵远转头和苏士贞道,“士贞兄当真不去朱家打个招呼么?”
苏士贞苦笑,“我倒是想去地。我那岳丈……若只被他骂一通倒也罢了。若他真要去归宁府将瑾儿接来……不晓得这祖孙二人会闹成模样。”
顿了顿又叹道,“……接到杭州,此处便不比归宁府。在朱府,总得按朱家的规矩来,瑾儿……”
说到此处再叹,“若她的性子能收一收,自是在外祖家我放心些。”
常贵远笑起来,“罢了,是小弟我的不是,叫你头痛成这般模样。……至于瑾儿,她一向倒也听贱内的话,有她在必不碍地。”
两人说着闲话,到了船上。常家下人到岸边的小酒楼里,叫了桌简单的席面,又有两个商人上了船,看样子也是去出海地。几人便凑到一处吃酒,相互攀谈。
“少爷”孙毓培刚在杭州别院门前下了马,先到一步的张茂全便迎了上来,“……大老爷也到了,路上累了,现已歇下了。”
“大伯?”孙毓培微怔,眉头拧起来,“……事情很棘手么?”
张茂全跟在他身侧,低声道,“……说是刚探来的消息,宫里似是有意叫我们这些大商号买矿山……”
“买矿山?”孙毓培一愣,随即嗤笑道,“我大明朝还有可买、值得买的矿山么?不过是捞银子的借口罢了”
“哎哟,少爷,你小声点”张茂全连连摆手,又低声道,“……听大老爷的语气,这事似是早就内定好地,如今再托官上书……”
孙毓培长叹一声,买矿山?这要再凑多少银子才够买一座矿山?眉头紧紧拧着,先去孙二的院落。
这间别院乃是孙记在全国所有分号中最大的一座,与孙记在宁波的老宅相差无几。孙家三房在此各有独居的院子。
刚一脚踏进院门,便见张保家的立在正房门外。
她看见孙毓培神色一喜,连忙向里面通报,“大少爷了”
又迎上前来行礼笑道,“大少爷一路辛苦了。”
孙毓培并不理会她,脚步也不停,自她身边大踏步而过,向正房走去。
张保家的一礼拜空,闹了个没脸,讪讪直起身子,不敢再往跟前儿凑,借口去了厢房。
“培儿,一路辛苦了”孙二看见他,眉目舒展,甚是喜悦,连忙叫小丫头,“快给少爷上茶”
早先传的消息,实实在在叫她在族人面前长了脸儿,十五万两的货物,德王府分文红利不收,这对孙记来说,不止是一大笔财富,更叫族人对孙毓培刮目相看。
孙毓培行了礼落座之后,顾不得闲话,径直问道,“母亲,大伯所言可是真的?”
他急切的这样子反叫孙二更加欢喜,点头,“当是真的。你便好了……买矿山,必得你亲自去挑才好……”
孙毓培微怔,他自是明白孙二的心意,只是他心中有事,并不想再去他处奔走,拧眉,“……毓元一向跟在大伯身边学着做生意,此事叫他陪着大伯去不更好?”
孙毓元乃是孙家三房的长子,现年十八岁,与孙毓培相反,他素来是个喜做生意地。
孙二笑意微敛,“你乃下任家主,此等大事,怎可叫他前去?”
“可定了叫我们在何处挑矿山?”孙毓培决定先不和孙二讨论这个话题,扯开话头。
“许是云贵二地……”孙二迟疑了一下,又道,“……官府尚没给明确地说法,且等你大伯醒了,问问详情再说。”
………………………………………………………………………………………………………………………………………
是 由】.




生活在明朝 131章 安排
孙二说到“云贵二地”时,孙毓培的神色明显微松。云南铜铁锡矿众多,孙记若能挑到好矿山,即便不开矿,转手出去,这笔生意必是大赚的。
但,随即他的眉头便又拧了起来,这二地已开矿多年,余下的且不说有无好矿山,即便是有,与那些大商号们也要有一番争夺。
“培儿,这便是娘为何叫你去的原由。”孙二不动声色观察着他的神色,此时心头更喜。孙家的儿孙即便本性不喜,对生意之道也是通的。何况孙毓培是自小被她说教的:下一任家主。骨血里对孙记仍有一份推不开的责任。
“……咱们是一定要争座好山的。但也不能因此与其它商号撕破了脸……毓元性子严谨不知变通,做生意丁是丁,卯是卯。你大伯每到夏秋之交,因旧疾,总要静养月余。现今,正是该你为孙家出力的时候。”喝了口茶,孙二继续慢慢的说服孙毓培。
孙毓培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站起身子道,“……事情尚未最后确定,先不说此事也可。先回房换了衣衫,等大伯醒了后,再商议罢。”
“等等”孙二将杯子放下,叫住他,声音略有些不悦,随即又笑起来,“先坐下,娘还要问你出海的事儿如何安排。……这次所需的十五万两银子,自各分号调运来八万两,自你外祖家拆借了七万两,现都存放在杭州分号的银库里。置买些货物出海,你心里可有数?”
听到“外祖家”三个字,孙毓培的眉头又拧起来。突地想起孙二初次到归宁府,在丁氏那里,两次三番提到在蒋家拆借银子的事儿,那时是暗示,此时未必不是。虽然拆借银子是事实,可仍然让他心头烦闷不已。
立着的身子并未坐下,思量片刻道,“……此事尚无决断,也待大伯醒了,一道商议罢……”
孙二叹了口气。摆摆手,“也罢,你且先去歇着罢。”
孙毓培行了礼,出了正房。
望着打晃的门帘儿,孙二脸上的笑意敛去,片刻深深一叹,将身子靠在椅背上,双目微微闭上。
“……”宋五家的转到她身后,替她轻柔肩头,一边低声劝道,“大少爷必是不想叫太过忧心,再者他这一路急船,必定也累了……”
孙二摆手,打断她的话头,“归宁府来信儿没有?”
“这次的信还未到,我这再去瞧瞧”宋五家的忙自孙二身后走出来,轻声回道。
“算了,必定是没到。”孙二微微摇头,叹了一声,“他打量他在归宁府做地事儿,我全然不知呢。这孩子……若说那苏家的丫头会生意,气度大方沉稳,倒也合我的心意。只是,培儿终是太年轻。生意做到我们孙家这份儿上,最怕的是?最怕的是银钱周转不济,最怕的是官府刻意针对……孙记若有真有灭顶的祸事,平时再交好的商号也不会借我们半分的银子,他们呐,巴不得我孙家倒了。这时候唯有姻亲,唯有姻亲肯出手助了一助……”
“是……”宋五家的轻轻应了声,又移到孙二身后,继续轻揉着,“当年孙家老太爷做家主时,和人做生意顶了头,若非自咱们蒋家拆借了三十万两银子救急……”
“若没那三十万两银子,孙记至今也不知是个模样了。”孙二闭着眼睛接过话头,“……我这是给他铺路……”话未完便是一叹。
宋五家的不敢再接话,轻轻揉着。半响孙二又道,“给少爷寻亲的事,莫走露了风声。且等孙记这一关过了再说。”
宋五家的点头应声。孙二自回到杭州,已将江南等地大商号的适龄女子都打听了个遍儿,除了济南李家之外,尚还有两家与孙家门户相当,家中亦有未出阁的,年龄也相配……
孙二闭着眼睛想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我记得丁氏说过,辽东祁家也有一个适龄的?”
宋五家的偏头想了想,点头,“是,盛是提过一句。只是辽东……”
孙二她想说,笑了下摆手,复又将身子靠在椅背上,“你莫小看那些荒蛮之地。如今江南的商人反倒不如他们的生意好做。只拿这税监之事来说,单江南便派了七府,北方只派个了山东的归宁府……晋商中如今也有几个大商号,但此次山西却一府未派,皆是因他们当地百姓不富,顶了个穷名……”
“拿辽东来说。辽东的参药,皮毛等物全国有几个有钱人家是用不上地?”
宋五家的点头笑道,“是,还是思量的周全。莫非有意?”
孙二长叹一声,“说到底这都是为了培儿,为了孙记。若那苏家有些家底,我也自不会阻拦……多与他挑几门,叫他也好有个挑选的余地。我只这么一个,也不想过份委屈了他。”
正这时,外面响起小丫头的声音,“,二老爷叫人传话儿来,今儿在别庄歇下了……”
“嗯。我了。”孙二眼皮微抬,轻轻摆手,声音不喜不怒,平淡无波。
待小丫头退下后,孙二才自嘲地笑了笑,“……瞧瞧,总不能叫培儿也过我这样的日子。”
宋五家的暗叹口气,整个孙家,只有这二老爷对生意是真正的半点兴致也无,每日只爱泡在他的别庄之中,种种花儿,养些鸡鸭,看半日的书,品半日的茶,结交些穷酸的士大夫……偏是个好强的性子……
忙接话道,“思虑得是。不若明儿再去看望盛,顺道问问这位祁家的情况?”
孙二正要。张保家的在外面轻轻回话,“信到了。”
孙二神情一振,扬声道,“你进来。”
“,是阿广的信儿。”张保家的进了室内,自怀中掏出一封书信,恭敬递,悄声笑道。
“嗯。”孙二接,撕了信封,刚扫了两眼,脸色便沉下来。
“?”宋五家的小声询问。
孙二将信看完,缓缓坐下,半晌,将信揉作一团,递给宋五家的,“烧了。”
宋五家的忙的接,自里间取了小炭盆来,拿火石将信纸点头,一片火光之后,只余上几片薄薄的灰烬。
“,可是出了事?”张保家的倒了新茶,递了到她手边儿,轻声问。
“我处处为他操心,替他着想,他居然……”孙二抓着扶手的手背透白,声音低沉。
这二人自然都这个“他”指的是谁,相互对望一眼,大气不敢出。这来信的人乃是归宁府分号的帐房,此人是孙记的家生子,一家子人都在孙记做工,其妻女皆在孙二院中当差。
1...5354555657...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