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家扬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40章 天京大屠杀
太平门和其他门一样防守严密,杨小山自然是不会看中这里,他看中的是那道六十多米的大缺口,湘军是从这里突进来的,他们万不会想到杨小山会从这里突出去。
杨小山让大部队在后面等着,他带了几十个装束整齐的亲兵先走了过去。
“忠君!”杨小山穿着总兵的装束,先报出口令。
“爱国!”缺口处一个把总正带着二十多个人在修补城墙,他听到口令下意识地接口道。
“兄弟们辛苦了,这都入夜了,九帅让我派人来接替你们。”杨小山拉了拉帽檐,紧握刀把道。
那个把总早就忿忿不平了,其他队伍都去抢钱了,就他这二十多个人在这里补城墙,肚子里憋了一股气无处发泄。一听杨小山这话,喜出望外,也不问问是哪支队伍,急不可耐道:“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弟兄们,还不快走啊,东西都让人快抢完啦!”这把总连忙指挥部下向城内飞奔而去。
杨小山支开了这些人,松了一口气,向后面挥了挥手,就这样一千多人的队伍跟着他从缺口处跑出天京城。
曾国藩入城后,一、找不到天王洪秀全,二、东王杨小山也不见踪影,让他头皮发麻,冷汗直冒,即使攻下天京,这两人找不到,那胜利就失去了意义,无法对朝廷交代。
后来一个天王府的宫女供出了洪秀全已死的消息,曾国藩无比郁闷,从天王府把洪秀全的尸首挖出来,鞭尸后挫骨扬灰,总算泄了心头之恨。且给朝廷上奏说是洪秀全因觉得大势已去,畏罪自杀而死,把功劳间接安在了自己的头上。
让曾国藩最在意的杨小山却怎么也找不到,即使他在天京挖地三尺也没找到。
湘军把怒火发泄在了天京城内的百姓身上,他们开始大肆屠城,无论老幼,秦淮河尸首如麻,其残忍令人发指。
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所谓伏尸百万,除了战死者,就是曾国藩在城内外屠杀的平民。“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显然这次屠杀最保守估计也该在50万人以上,清人所说的伏尸百万也是有可能的。而屠城和对城市的毁坏程度也是历史应之冠。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他的《能静居日记》中记载,“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作者每次读到“戮以为戏”这四个字,心头都会不由颤抖一下。湘军入城后的残暴令人发指,他们以残杀为乐,看到这里作者不由想问那些小知识分子比如高、袁之流。这天京城的大屠杀,到底谁是匪?到底谁是邪教?对天京百姓下此毒手,这曾国藩何以被捧为圣贤?不要说晚晴了,就算是古代儒家的观点,屠城也是政治不正确,是要受到天谴的。
曾国藩甘做满人走狗,屠杀天京百姓,当时就被人称为“曾剃头”,这个黑点是怎么也洗不掉的。而后世他却被各种成功学包装,成为励志的典范。这些商人真是为了钱,什么都敢写。
高、袁等人每每说太平天国起义造成中国死了一亿多人,把责任甩给太平天国,可作者查阅资料更多看到的是湘军及淮军对所攻陷城市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杀。
《太平天国史料译丛》记载了1862年5月13日《印度泰晤士报》发表的一封英国军人的信,剥皮见骨地揭露了满清统治者及其英法雇佣军疯狂残害中国人民之狰狞丑恶的面目。信中说:
我跟一大群人去看清军屠杀俘虏的太平军,这批俘虏是英、法两国军事当局交给清朝方面处死的。英、法的军队既然帮助清朝俘虏太平军,自然他们也赞同清方这样残暴地屠杀俘虏。……
这批俘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刚出世的婴孩,到80岁蹒跚而行的老翁,从怀孕的妇人,到10至18岁的姑娘,无所不有。清军把这些妇女和姑娘,交给一批流氓强奸,再拖回来把她们处死。有些少女,刽子手将她们翻转来面朝天,撕去衣服,然后用刀直剖到胸口。这批刽子手做剖腹工作,能不伤五脏,并且伸手进胸膛,把一颗冒热气的心掏出来。被害的人,直瞪着眼,看它们干这样惨无人道的事。还有很多吃奶的婴儿,也从母亲怀里夺去剖腹。很多少壮的男俘虏,不但被剖腹,而且还受凌迟非刑,刽子手们割下他们一块一块的肉,有时塞到它们的咀里,有时则抛向喧哗的观众之中。
……上帝纵使宽恕英国参加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但如何能饶恕它参预对无防御力的妇女和柔弱无知的孩子们的疯狂屠杀呢?我们从贫苦的英国人群压榨来的金钱,拿来帮助两手染着鲜血的恶徒们在中国作战,这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从中国得到黄金的买卖吗?!
天京浩劫的制造者和罪魁祸首是曾国藩和其胞弟曾国荃及其亲信将领。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不对部下的胡作非为稍加制止,而且不少人还都亲自参与。曾国荃“也子此中获资数千万”,“除报效若干外,其余皆辇于家。”
经过这样的浩劫,天京几乎变成一片废墟。满目残墙断壁,遍地破砖烂瓦。连曾国藩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说,自五季之后生灵涂炭殆无逾于今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面对这幅残破景像也感到“善后无着手”,说“一座空城,四周荒田”,“无屋、无人、无钱是管,葛居此亦当束手”,似居百年之后度旧。其残破可想而知。
湘军著名的大屠杀有九江、安庆、天京三次,淮军在苏州杀降,最重要的就是曾国藩对人命的漠视。他在《曾国藩致李元度书》中说:无惑于妄杀良民恐伤阴陟之说,斩刈草菅,使民之畏我,远于畏贼!
这段话明白表示:无辜老百姓的人命,在曾国藩眼里就是一根草,他就是要草菅人命、杀人如割草。
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在湘军以狠毒著称,但仍有良心颤抖的时候:攻占安庆后,曾国荃曾于一天之内惨杀上万“战俘”(其中有许多是老百姓),终于杀得“于心不忍”,曾国荃写信给曾国藩说:杀人太多,害怕报应;曾国藩丧心病狂地回信说: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曾国藩家书》之《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与国荃国葆书》)。”
曾国藩满嘴仁义道德,却满手鲜血淋漓,死后还能得到文正的谥号,实在是一种讽刺。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41章 突围
天京城外,侯家村是南部一道至关重要的卡口,这里建立了坚固的营垒,是防止太平军南逃的最后一道屏障。出了这里,相当于出了天京的控制范围了。
一位卡口的千总在深夜里搓着手骂道:“特娘的,太不公平了,攻城的时候用到我们,打下来后就把我们撤出来了,什么玩意?”
旁边一名把总也附和道:“谁叫咱头不是大帅的亲戚呢?人家是一家人,当然照顾着。”原来这些人都是鲍超的手下,天京城破后,他们被曾国荃赶出城,让他们在外面坚守,防止长毛突围逃跑。
这些人当然心里不平衡,曾国荃的部下在城里吃香喝辣,抢钱抢女人,他们在外面喝西北风,都是湘军,差距太大了。
黑夜一轮明月发出淡淡的银辉,一支神秘的骑兵飞驰而来,看上去似乎很着急。
这就是杨小山带领的天京城最后一支太平军,突围而来。
“忠君!”千总举起火把,报出口令大声问道。
“爱国!”杨小山这边回答道。
口令对上了,千总松了口气,又问道:“那边的兄弟,这么晚了,怎么经过还经过我们这里?”
杨小山让人拿出几瓶酒,贿赂那名千总,还摆出一副很郁闷的样子,“不谈了,被九帅派出来给淮军那边报信。”
千总结果递过来的酒,心里乐坏了,大半夜的没有白执勤,总算捞到了一点好处。听到对面说的话,他也非常同情,都是苦命人啊,城都攻下了,还都没机会享受下。于是手一挥道:“开闸门,放行!”
杨小山正要高兴准备通过的时候,突然又来了一拨人,为首的那个喝道:“等等,什么人要通过,有腰牌嘛?”
杨小山的心一下提起来了,他倒是在尸体上捡了一名营官的腰牌,但就怕左问右问对不上,那就暴露了。
“有,有。。。。。。。”杨小山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准备贿赂这位来巡查的清将。
两人相会到一起,双方都惊讶得差点叫了起来。
杨小山见到此人,差点忍不出拔刀就要准备战斗,原来这位来巡查关卡的清将就是冯子材。
冯子材也差点叫了出来,他万没想到杨小山居然到了这里,天京城都被围城铁桶了,这东王居然还能逃出来。
“是你?”冯子材眉头一动。
“是我!”杨小山双眼紧紧盯住冯子材的眼睛,一手递过腰牌给他,只要他有任何异动,自己就会毫不犹豫砍了他。
冯子材接过腰牌,看了一眼,交还了过去,嘴里大声道:“原来是九帅的人,你们走吧。”
等到杨小山准备拿回腰牌,冯子材手里一紧,低声道:“我们两清了,从此以后两不相欠,再见就是敌人。”
杨小山收回腰牌,感激得看了冯子材一眼,抱拳道:“多谢,告辞了!”
杨小山带着一千多太平军有惊无险地通过了侯家村的关卡,终于逃离了天京。
这么多人通过缺口,连夜向南,这种异常的现象肯定有引起有心人的注意,曾国藩在天京城找杨小山都找疯了。当他得知这条消息后,立刻意识到杨小山肯定是外逃了。于是他立刻让鲍超带人去准,自己的弟弟曾国荃紧跟在后,一定要抓到杨小山,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鲍超追来的速度比杨小山想得还要快,杨小山队伍里不少天国的文臣不善骑马,走得并不快,还没有到达句容,鲍超就带了几百精兵咬住杨小山的后尾了。
杨小山没有办法,只能让李秀成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一杆文臣先走,自己领着五百人掩护他们与鲍超死磕。
而让杨小山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然出了意外,他们本来是准备去句容和吴如孝汇合的。谁知在杨小山抵挡鲍超追兵的时候,李秀成为了躲避清兵的追剿,选择了一条绕远的路,阴差阳错地遇到了杨辅清派来救援的队伍,情况危急李秀成只能选择保着幼天王跟着杨辅清的人走,留下洪仁玕去与杨小山联络,结果想不到从此就与杨小山分开了。
鲍超带着亲兵直奔杨小山而来,他这么多年顺风顺水,战无不胜,却连续载在杨小山手上数次,让他被曾国藩责罚数次,丢尽了面子。这次曾国藩对他说了很重的话,追不到杨小山提头来见,所以鲍超看到杨小山眼珠子都快突出来了。
杨小山从容不迫,他要为幼天王等人离开赢得时间。他从马鞍上取出佩剑,双腿一夹马镫,迎了上去。
鲍超惊讶于杨小山这份从容,要知道鲍超是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他没有背景,草根一个,就凭军功一路升到提督。就凭着这股杀气,与他交战的人还没动手就胆寒几分,想不到杨小山似乎一点都没有畏惧,反而有种吃定自己的感觉。
鲍超用刀一指杨小山,大喝道:“本提督今天就要抓住你这匪首,还不下马受降。”
杨小山反唇相讥道:“头就在我的肩上,有本事就来取吧。”
两人再不答话,战在一处。其他太平军也和鲍超的亲兵拼死混战,双方都要把对方置于死地。
杨小山与鲍超打了十几个回合,这鲍超的确有两把刷子,以杨小山现在的功夫一时间还拿不下他,他的刀法非常实用,全是战场上练出来的,杨小山很久没遇上这么难缠的对手了,就算他看出了鲍超几处破绽,但想无伤杀死此人,杨小山还没有这个把握。
杨小山见李秀成等人已经走远,自己这里得赶快离开了,清军肯定会来支援鲍超,必须离开摆脱他。
于是杨小山卖了个破绽,把剑一收,扭头策马就跑。
鲍超太着急了,以为杨小山力乏不敌,策马就追,一边追还一边喊:“追啊,莫让杨逆跑掉。”
杨小山故意激怒他,把马兜回来,与鲍超又战了几个回合,扭头再跑。
鲍超气急又追。
这一次杨小山要搭他手了,他弯下腰去,从马鞍上取出弓箭,回首一连三箭。
鲍超的战场直觉实在是好,三箭袭来,这样的瞬间他根本看不清箭身,用大刀条件发射似的连续拨开两箭。但最后一箭他实在躲不过,被杨小山这第三箭击中胸膛,射下马来。
主将落马,清军士气大落。杨小山趁机率众迅速离开。
“继续追!”鲍超被亲兵扶起,吐了一口鲜血,胸口的护心镜救了他,但巨大的冲击力还是让他全身发麻,硬是凭着强健的身体,鲍超才捡回这条命。
不出杨小山所料,鲍超后面的援军纷纷冲他而来,到处都是清军的影子,慌乱中又找不到李秀成等人。于是杨小山只能且战且退,鲍超的队伍不是吃素的,不知不觉中已经包围了杨小山这几百人,形势对杨小山大为不利。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42章 顾王来迎
东头山战、松山战、石子涧再战。。。。。。杨小山连续七八场大战,三天三夜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往往是刚打完一仗,准备休息,结果清军又摸上来,只能再打一仗。
刚刚又结束了一场战斗,杨小山身边不足二十个人了,旷野上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有被长枪刺穿的,有被大刀砍死的,还有被手臂勒死的,空气中弥漫着让人作呕的血腥味。
“伪东王杨逆在不在这里?刚才听到这里有厮杀声,应该就在这附近。”一名清军游击将军拿着画像带着几十名士兵在尸体堆里到处寻找,曾国藩的悬赏令下来了,捉住杨小山的人赏银一万两,官职连升三级。这样的巨赏让清兵为之疯狂,这杨小山的人头太值钱了,谁都想发这笔横财。
这名游击将军话音未落,地上十几具尸体突然跳了起来,抡刀就向清军砍去。原来杨小山等人趴在地上装死,等敌人靠近,发动突袭,刀锋反着月光,左劈右砍,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为首的游击将军被杨小山一剑刺死,他旁边的几名清兵也被杀死,其他人吓得鬼哭狼嚎,掉头就跑。杨小山带着手下追杀了一百多米,就立刻转身离开,消失在夜幕中。
石狮镇外一处山梁上,一直在句容躲藏的吴如孝带着队伍前进到这里。他前些日子刚刚派人送走了苏巧妹等人秘密去了上海租界。突然得知天京城外似乎发生了战斗,很可能是杨小山已经突围,所以立刻把部队集中起来,要找到杨小山与他汇合。
但杨小山的队伍被打散了,吴如孝只能先驻扎在这里,另外在派出几十支侦查小部队寻找杨小山的下落。
“顾王,侦查队回来了一支。”一名卫兵过来报告道。
吴如孝有些坐不住了,立刻迎了过去。
“有消息了吗?”吴如孝没等侦查队长进屋就立刻问道。
“没。”侦查队长面色有些痛苦,看上去似乎受了伤,“只是就救了几名受伤的兄弟。”
吴如孝点点头,立刻招呼军医,“快来给兄弟们治疗,扶好了,轻一点。”
一支又一支侦查小队回来了,还是没有杨小山的消息,吴如孝心情有些沉重,杨小山可是天国最大的希望,他可千万不能有什么意外啊。
“顾王,你看谁来了?”一名卫兵喜悦地过来报告道。
吴如孝高兴地一抬头,有喜悦又有点失望,原来来的人不是杨小山,是干王洪仁玕。洪仁玕也是回来找杨小山报告李秀成情况的,他也没找到杨小山,却遇上了吴如孝的人,把他带了回来。
“怎么?你们也没找到东王?”洪仁玕也有些着急了,眼看周围清兵越来越多,这里也不是久留之地,再找不到东王,这里就有被发现的危险,要向南转移了。
“是啊。这样吧,干王你在这里看家,我去找东王。”吴如孝猛地站起来,一拍大腿道。
洪仁玕连忙抱住他,“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外面形势太混乱,这事我去,我去找。”
就在两人在争执的时候,忽然有人往山下一指,大喊道:“这不是张师帅的老黑马嘛?怎么没看到他的队伍?”
众人举目看去,果然山下的小路上,张师帅的老黑马背上似乎伏着一个人,缓慢地向山上走。
吴如孝、洪仁玕立刻率领卫兵飞身下山,很快就到了老黑马的身旁。
大家定眼一看,这马背上的人不正是大家望眼欲穿要找的东王杨小山嘛。
原来张师帅找到了杨小山,为了掩护他,张师帅把马让给了受伤严重的杨小山,自己带队却全部牺牲了。这老黑马虽然年纪大点,但非常通人性,驮着杨小山就往回跑。
一人一马,现在都已经筋疲力尽,杨小山周身全是鲜血,也分不清是他自己的还是敌人的,战袍也被扯得跟乱布条似的,只有佩剑还被杨小山下意识抓得紧紧的,都已经昏睡过去的他似乎还在立刻准备战斗。
“东王!”吴如孝和洪仁玕立刻围了上去,把杨小山扶下马。
杨小山隐约中似乎听到有人在叫他,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嘴角抽动了几下,眼窝深陷,眼神恍惚,好不容易从嘴边挤出几个字:“水,水!”
“快拿水来!”吴如孝立刻吩咐手下道。
水刚刚送过来,还没给杨小山喝下,他就又晕了过去。
“老吴,东王怕是失血过多,你看他的肩头,背部,腰部,小腿都在流血,你扶住他,我给他撒点金创药,先把血止住。”洪仁玕还是心细,发现了杨小山昏厥的原因。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杨小山抬进屋,把占满鲜血的战袍脱掉,给他敷上药,包扎好伤口。
“顾王,咱们现在怎么办?辅王杨辅清的队伍已经到了安徽,李秀成被他的先头队伍接到了,正带着幼天王去安徽呢,咱们也跟着去吧。”洪仁玕建议道。
“不行,在进天京前,东王就交代过,只要能突围出来,千万不能向内陆跑,要向沿海走。东王交代过,要是没有地方可以去,可以去台湾,罗大纲等人在那边可以接应我们。”吴如孝反驳道。
洪仁玕点点头,这话东王也对他说过,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变化,这也不能怪李秀成,这生死时刻,杨辅清领兵来救,只能依靠他,无论如何幼天王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我们的小东王自起兵就有通天之称,他的预判从来没有错,他现在没有醒来,我老吴不能违反他的安排,我们要按计划向沿海突围。”吴如孝对杨小山的忠诚显然高过了幼天王,杨小山的命在他眼里是第一位的。
洪仁玕左右为难,幼天王毕竟是他洪家的人,按亲情他得跟着幼天王走,但他的理智告诉自己,东王杨小山才是天国的基石,没了他天国根本无法东山再起。现在杨小山这样的伤势,一定要保住他才行。
洪仁玕前思后想,终于下定了决心,“行,我跟你们一起走,保护东王,冲出重围。”
吴如孝高兴地拍了拍洪仁玕的肩膀,然后对手下招呼道:“赶紧集合,迅速撤离此地。”
吴如孝、洪仁玕带着几千人迅速往南下了山。说来也巧,忽如其来的大雾相当给力,掩护着大家走出这方圆十几里的重峦叠嶂,向着南方前进。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43章 侍王来接
天京的陷落在精神上对太平军产生了巨大的打击,曾国藩对杨小山非常重视,派出大部分人马就盯着杨小山这一路追。鲍超一直盯着不说,曾国荃也被派来一起追击。吴如孝的队伍是一路突围,处处挨打,要不是这是一支两广老兄弟居多的队伍,那早就在这巨大的打击下崩溃了。
吴如孝和洪仁轩带着队伍拼死拼活来到了苏州附近,驻扎在野外一处隐蔽地点。由于敌众我寡,实力悬殊过大,又要确保杨小山的绝对安全,还未走出江苏省,太平军就折损过半,士气非常低落。
“王旅帅借口打粮,都快一天了,还没有回来,毫无消息,怕是开小差了。”洪仁玕垂头丧气道,王旅帅是他的部下,想不到患难时刻还是经不起考验。
“别怪他们,现在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咱们整顿整顿还得赶路。”吴如孝这些年看多了这样的情况,见怪不怪了。
两人正在低头叹气,忽然从远处来了一支队伍,是太平军,熟悉的军旗,熟悉的头巾。吴如孝和洪仁玕很是诧异,这苏州附近哪来的太平军?一起迎了上去,看个究竟。
“干王、顾王!我来晚了。”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老熟人侍王李世贤,他的队伍跟着顾王放在外面巡视的哨兵一起走来。
吴如孝和洪仁玕大喜过望,“啊呀,侍王,终于把你给盼来了。”
李世贤脸一红,道:“惭愧。我只带了五千多弟兄。”
原来李世贤奉命去浙江金华他的大本营,准备带兵来救天京。殊不知他的大本营出了乱子,旗下康王汪海洋畏惧淮军实力,率部南下去了福建。他原本属于石达开麾下,后来在广西脱离了,辗转到了江西一带投了李秀成,天京被围后又被拨在了李世贤的旗下。汪海洋属于典型的“外将”,半路加入,对太平天国忠心有限,只顾着自己抓队伍抓权利。
历史中李世贤在漳州被围时,急令汪救援,汪为保存实力借故不应,世贤兵败,汪惧罪,同时担心兵权为李所夺,刺杀了李世贤。杨小山的到来改变了李世贤的命运,他和汪海洋彻底分道扬镳,北上来接东王杨小山,无形中反倒救了自己一命。
1...105106107108109...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