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铁血强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下官
这个时候,只是猬集在一起,也有足足十几骑。
他们委实没有料到,直娘贼的宋人就这般果断,说杀就杀过来了,不过这般举动,难不成还掉头就跑,但凡厮杀汉,从军之初便是想到有马革裹尸的一天,没什么怕死的。
尤其是常胜军这等饥民成军的队伍,早就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每过活一天都是老天爷让自家赚的,人死鸟朝天,没甚打紧的。
不过若是面对主将毫无战意,弃军而逃的情况,军汉即便再能厮杀,再不怕死,这个时候也只有作鸟兽散的结局。
很明显当面常胜军哨骑所部从来就没有想过这般退下去,除了捡回一条性命就是活着也憋屈,白白败坏了常胜军千千万万子弟打下来的声名。
没什么怕的,迎头而上便是。
双方第一时间就是撞在一起,捉对厮杀,战事进行得极快,这等程度的厮杀,毕竟人少,一般都是四五个照面便能分出个胜负,林冲将当年的常胜军士卒挑下战马,上前补了几枪便是驻足冷眼旁观。
战士之所以称之为战士,总要经历一次一次血火磨砺,现下还不是大战,总归要厮杀一场,死了也是活该命不好,吃不了这碗刀口舔血的饭。
约摸过了三刻钟,杀过去的甲士回来的不到三成,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有着血污。
以命换命之下,极为接近一比一的伤亡,常胜军所部,厮杀真的不差,这便是杨凌以及所有人的第一直观印象。
林冲等人将对岸的常胜军哨骑一扫而光之后,便是回返,“大人,业已被扫清干净,俺们接下来该如何做?”
杨凌点了点头,迈步过去:“这涿州就在某的脚下,总有一天,就要带你们踏上燕京城头,将这大功彻底包揽……”
林冲等人就是抱拳,“大人指到哪儿,俺们无非就打到哪儿,没甚好说的,自从离了关西,俺们心中就憋着一口气,战事不利之局,儿郎抛尸荒野不在少数,却还不甚爽利。”
杨凌豪放的笑了一声,“男儿功名不过马上取之,且就在眼下,你们都是能打能熬的汉子,但有所请,总不能亏待了半分,常胜军骁勇,不乏敢战之士,郭药师宿将,哨探之计,便止于此,非得有号令不得再往前而进,后路大军徐徐而进之时,某部但为先锋,这涿州也就是囊中之物罢了。”
“大人说得是,俺们哨探兵马便在此震慑便作罢。”林冲点了点头,当下这番布置自然是妥妥当当,没有半分可以挑剔的,若是杨凌就这般举师而进,倒还轻佻了些,毕竟郭药师所部常胜军大部犹存,数千兵马枕戈以待,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若是等着后路大军跟进,这涿州便是稳稳当当的拿下。
就在这个时候,一骑哨探飞马而来,到了杨凌面前便是行了个军礼,“大人,易州有报,老种相公遣使而来,有要事相商。”
杨凌心中一愣,随即坦然,种师道之名,他在后世当中也是耳熟能详,而今终于是到了收获时节,且看上峰差遣,权衡之下再做抉择。
对着汤怀笑了一声,杨凌缓缓拨马回转,“走,随某回易州,看看这大宋诸公气派如何?”
……
吴玠乃是西军军旅出身,现在在老种相公径源军当中听用,陕西大汉,武功自然是没得说的,很多将门当中的世家子弟都是读过书的,这边关厮杀,死者甚重,虽说保家卫国乃是男儿当为之事,但仔细一想,又有哪家父母,愿意在家的儿女整日厮杀,朝不保夕?
且大宋这个时候科举已经到达一个鼎盛昌明的高度,所以自家父母都是愿意儿孙勤学苦读,考取功名,将来东华门唱出,也是家族荣光,晋身士大夫行列。
吴玠也是如此,但是关西子弟,军伍之风甚浓,吴玠也读了几年书,算得上是习文修武,样样精通,可是不管是家中长辈如何让劝说,吴玠都是更加喜于骑射。
吴玠虽然年少,可是极有主见,只不过这主见自然是气得家里人跳脚,他瞒着长辈,投笔从戎,类似他这种读过书,又打得仗的少年英杰,自然是会在西军当中脱颖而出的。
投军不久之后,凭借家中关系,也在军中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差遣,在与西夏的战斗当中,这个带着有几分书生气的小将,凭借果决和勇敢,以及对战事敏锐的洞察力,屡立战功,崭露出他的峥嵘头角。
后来,适逢多事之秋,蔡京老公相为了奉迎官家赵佶,在江南开收花石纲税务,下头官员更是横征暴敛,逼迫得江南百姓揭竿而起,领头起义的人叫做方腊。
这个时候,大宋的军队除了西军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吃空饷的数额十之七八,剩下在籍军士更是没有了几成战斗力,一时之间方腊声势竟然隐隐有了动摇大宋统治的征兆。
整个都门汴梁都是震动,急调童贯统帅西军精锐赴江南平定农民起义,毕竟西军兵革利器,战斗力毋庸置疑,江南乱事便被迅速平定下来,可是不管如何让西军上下都是憋屈,农民百姓若是不被逼到极处,会造反?
看着他们衣衫褴褛的作战,每个西军将士都好不是滋味,吴玠也是如此,他所在一部,但凡得胜,总不至于赶尽杀绝,就是如此,其在军中威望竟然日益高涨,一时之间竟然得到了老种相公的提拔。





铁血强宋 第九十四章 招揽(三)
吴玠乃是西军之中少壮一脉,而且与刘光世,姚平仲等亲贵子弟不一样,起于微末之中的少年军将,总是要成熟一些的。
镇压方腊起义之后,吴玠便随同西军上下再度辗转,北上复燕,这一场战事,西军上下所立之功都是极少,吴玠也不例外,但是所幸,大战之中,径源军损失不算太大。
谁知道就在这关头,这杨凌仿佛就是横空出世一般,就这样屡次三番立下功劳,瞬间就将局势翻转过来,三军收拾士气,第二次北伐就在眼下。
如此大功,即便是老种相公也不由得动容,这才特地遣了吴玠前来,将其争取过来,这番大功,谁若是到了手中,朝堂之中两派党争,局面说不得就会翻转过来。
吴玠此时此刻正坐在州衙府中,一应茶水,自然有人伺候,令他感到惊奇的是,大战之下,整个城中竟然尽然有序,除了来往巡视的宋兵以外,没有一丝战火的痕迹,百姓生活都是如常,这一点极其反常,但凡破城,哪里有不鸡飞狗跳的道理。
吴玠来到此处,便是直接受到岳飞等人的接待,待得听说杨凌竟然亲身前往涿易边境查探之时,吴玠也是有些惊了,当下便是感叹道,“杨都指挥使太冒险了,这番行事,若是有个好歹,谁来担当?”
岳飞本来就是个直性子,不然后世也不会因为劝高宗立太子而遭君王忌惮,最后冤死风波亭,更不用说此时此刻的他年轻气盛,正是锋芒毕露的时候,当下便是笑道:“吴大人有所不知,俺们杨大人从来行事便是如此,易州夺城也不是稳稳当当,杨大人从来未曾胆怯半步。”
吴玠心中了然,虽然他作战之时也是身先士卒,可是除了那等将死生都看得淡的人,怎么会如此行事?易州城之中尚且感觉不到,当杨凌的捷报传入军中,不知道多少军伍厮杀汉,眼泪就是落了下来,数万西军将士埋骨白沟河,如今总算是可以告慰,他们的袍泽兄弟就在天上看着!
吴玠向岳飞道,“某就在这里,总而言之,杨都指挥使回来之后,立即告知于我,此番大事,不得贻误半分。”
岳飞抱拳道:“俺晓得,大人回来之后,自然第一时间告知。”
岳飞告辞去后,吴玠就坐在此间,手指轻轻的敲打在桌面之上,这北伐三军当中,若是当道诸公,都能如杨凌这般,想必此刻,自己已经站在燕京城头,第一次北伐老种相公虽然任了都统制,可是整个行军布署都是在童贯手中,说到底,老种相公除了能直领径源军以外,其他的军务根本插不上手。
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吴玠深知,就是因为老种相公朝中的后台蔡京被童贯一档整下了台,老种相公也不得不屈服,而西军当中小种所领的秦凤军又一向是为老种相公马首是瞻,姚古的熙河军也是隐隐靠在种师道这头,童贯唯一能倚仗的便是刘延庆的环庆军。
每一个西军将领心中都是暗骂,吴玠也不例外,童贯这贼厮鸟还没开战便是起了包揽大功的心思,整个北伐之事,全都由刘延庆的环庆军打了主场,其余三路要不就是为其侧翼,更惨的竟然负责粮草转运。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宋立国以来,粮草督运自然有其建制,不用正军参与,可是当时的熙河军就真的只是在后面帮忙转运粮草,气得姚古差点闹僵起来。
说到底老种相公的都统制一职,虽然表面上用于统帅全军,并不是常设官职,平时并不给予,兵罢即省,真正的实权还是在宣抚使童贯手中。
都统制直到在后来的南宋才有了临时的实权。
在杨凌的另一个时空,童贯很明显在北伐之前就低估了契丹奚人卫国之决心,惨遭大败,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后,童贯和老种在朝堂之中的角力依旧是童贯赢,赵佶便是如此的一个官家,仅仅凭着一己喜恶行事,童贯是其宠臣,又是宦官,哪一边亲近,一看便知。
更不用说,童贯自有一番说辞,将北伐失利的过错全部都归咎到了老种相公掣肘兵事之上,结果就是吃了败仗的刘延庆反而取代种师道成为都统制,又开始了第二次北伐。
这一次刘延庆又是大败,童贯将西军北伐精锐折损甚重,若不是西军还有部分未曾出关西,否则大宋兵马更加不堪。
种师道就是在西军儿郎死伤无数,北伐大事一而再的失利的情况下积忧成疾,最后郁郁而终。
童贯在镇守边关的二十年并没有像如此这般浑招跌出,相反,他是知兵的,也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封王的美梦冲昏了头脑,只是费尽心思抓稳自己的权柄,将整个大功尽数揽在自己的身上,太祖有云,复燕者为王,而他就站在大门口,就差最后这一哆嗦了。
只不过,此人做得也太绝了些,本来以前的西军上下对童贯也是有些好感的,要不然童贯也不会从里面拉出一支胜捷军精锐,为其效忠,环庆军上下一体都是听其号令行事,纵然有刘延庆的因素在,下面的人就不会阳奉阴违了?
说到底,之前的童贯确实是还是得了部分西军将士的拥戴,可是自从北伐以来,这位宣帅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寒了西军将士的心。
战事失利之下,西军都没了拼命的心思,大不了回转关西便是,可是就在此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竟然凭借着一股子狠劲厮杀除了一条生路,为当道诸公上下打开了一条再度北伐的大道。
没有人想到,局面就这样急转直下,易州一下,涿易二州犄角之势顿时不在,燕京之前,防线大开,只要大军徐徐而进,即便是辽人还有数万兵马,又有高粱河作为屏障,可是西军上下又不是打不得硬仗,更不用说,大宋掌兵者历来都是以稳重著称的。
ps:老妈住院了,有些忙,对不住了,明日恢复三更。




铁血强宋 第九十五章 招揽(四)
童贯虽说一直将老种相公压着打,可是种家在西军当中根深蒂固,几代经营,却不是他能够动摇的。
从此番吴玠动作较之童贯使臣来得竟然还要快便可以窥得一二。
就在吴玠沉思的时候,外间忽然传来一阵阵欢呼之声,吴玠感到有些好奇,就在他准备出门一观的时候,数骑兵马便直抵衙门之前。
便是杨凌与汤怀回转,身侧岳飞引见道,“大人,这便是老种相公遣来的吴玠大人。”
“吴玠?”杨凌吃了一惊,还来不及下马,便是抱拳,“阁下出身可是关西?”
“正是。”吴玠也是抱拳还礼,二人边走边说,不一时便回返到了大堂,各自坐定。
“吴军使是否有一位亲弟,唤作吴璘?”这个时候,直呼姓名倒算不上太失礼,只是呼表字更显得亲切。
可是偏偏杨凌又哪里记得上这两兄弟的表字,只是依稀记得史书之中提过,这两兄弟打仗好像很猛的样子。
毕竟后世流传下来的史料驳杂不齐,两宋之间更是有些混乱,小说传记当中,抗金风采又被岳飞和韩世忠赚了干净,所以一时之间能够为后人耳濡目染的其他英杰,便是少了许多。
吴玠见到杨凌竟然对自己家事有所了解,也是有些意外,心中只是在猜测,“难不成此人的手脚已经伸到了老种相公的身边了?否则,某孤身前往此地,已经是极为机密,杨凌此人若不是事先得知消息,又怎会将某家的情况打探得清清楚楚?”
吴玠虽然是军伍出身,可脑子活泛,兼之少年时候又读了不少书,一时之间便是想到这里,“确有此事,某那二弟,此刻正在小种相公所属秦凤路听用。”
杨凌心中了然,这个时候,才发现唐突过问家事,难免显得有些唐突了,“吴军使莫怪,此事是杨某唐突了,某麾下儿郎有一部分是从白梃军转过来的,平日里闲谈之时提到过吴玠兄弟之名,阁下自报名讳之时,杨某恐怕认错了,这才询问了一遭,未曾想今日确是见到真人了。”
杨凌饶了半天,这才圆过去了,联想这等在史书都能提上一笔的将领,恐怕声名之上,不会太小吧。
吴玠听此一言,心中也是开朗,原来不是杨凌手眼通天,而是自己确确实实想得太多了。
吴玠对杨凌的说辞自然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当下便是道,“此番,老种相公派遣吴某前来,所为何事,杨都指挥使想必心中已经了然。”
杨凌点了点头,扯了半天终于到了正事儿上头,却不知这老种,又会开出什么样的价码?
吴玠上前,细声道,“据某所知,童宣帅给了杨大人保义郎的差遣,可有此事?”
杨凌没有否认,“确有此事。”
吴玠皱了皱眉头,仔仔细细的向杨凌解释道,“保义郎乃是武臣军阶差遣,俺们大宋立国以来都是重文轻武,自始至终,除了少数如狄青一般的功于社稷之臣以外,都难以做到最高的位置上。”
“所以说,而且武臣行事,自然有文官掣肘,平日里,俺们武臣三四品的军阶,见到五六品的文官也得退上一步,童宣帅如此安排,着实是害人不浅。”吴玠慢慢的道出其中的原委,杨凌也知道他说得没有错。
不过当初那般情形,难不成,自己还能拒绝不成?
武臣就武臣罢,大不了自己捏着鼻子认了。
文官和武官在这个时代的差距有多大,从老种被童太监欺负得不要不要的,便可以看出来。
种师道毫无疑问,他的地位已经达到了武臣的巅峰,而童贯却是以文官差遣领武事,现下已经领了枢密使的官位。
枢密使是什么官?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从他的名字当中便是不难看出,这个部门就是地地道道的军务处理所在。
可是这里面,却是清一色的文官?这是为什么,就是充分诠释了大宋以文御武的国策。
原因无他,实在是唐末武人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动乱不休,人心丧乱,最后导致君不君,臣不臣。
当年狄青何等风光,以一配军武夫立下盖世功勋,也当到了枢密使这个位置之上。
可是,狄青功高如此,难免是触动了文官潜规则的底线,最后结局何等凄惨……
所以说,整个大宋,都是宁愿做文臣当中的一个芝麻官,也不愿意做武臣当中的大人物。
杨凌假意叹息了一声:“杨某如何不知,可是厮杀之间,哪里有得其他选择,想要在这燕云之地立下不世功勋,不如此,怎能行事?武臣也是臣,总好过……”
“现下就有一个机会摆在杨都指挥使面前,老种相公在朝中也是所门路,童宣帅虽然已经许了你保义郎的官衔,可是只要公文未曾到达汴梁批红劾审,便做不得数。”对于杨凌的风云际遇,吴玠也是羡慕得紧脱离武臣告身无疑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文武之道一但区分,便难以再转。
类似杨凌这种情况实在是少之又少,老种相公亲自为其打通关节,只要他愿意,便可以转为文官衔。
杨凌心中不由得一动,当下便是问道,“吴军使此言何意?”
吴玠站起身来,“杨大人,只要此番大功能归于老种相公,一个文官差遣自然是跑不掉,而且老种相公说了,你麾下兵马还缺的一个指挥,将会从老种相公的亲军当中选拔,来日俺们泾源军便会当先北上,以你为先,全军殿后,这涿州大功依旧是你的,登上涿州城头的也自然是你。”
杨凌顿时大惊失色,这一番差遣可谓极其之重,首先文官呢差遣自然是不用说了,老种更是拨付自己身边的亲军为其所用,亲军的战斗力何其之重,毋庸置疑,可以说,老种的诚意,到了这里,已经是极深,更不用说最后还抛出了一个相当重量级的鳌头。




铁血强宋 第九十六章 招揽(五)
只要杨凌此番助了老种相公一臂之力,将来整个泾源军数万雄兵威逼涿州,打得郭药师无力再战之时,只为了杨凌最后率兵破城而入,夺得如此大功。
杨凌当下便是拍案,“军使此言当真?”
吴玠点了点头,“老种相公之言,安敢造作半分,某在此立誓,如若虚言,天人共愤。”
杨凌这个时候便是急忙拉住,“哎呀,吴军使没事儿发什么誓,某这里信了便是,如此多不吉利。”
吴玠心中只是想打人,既然如此,为啥不不在俺发誓之前拉住俺,这个时候再制止,你不觉得有点晚了么?
一念及此处,吴玠就忍不住狠狠的抽了抽脸颊,“那童宣帅那边?”
“唉,某这几天偶染风寒,这病有点怪,得四门紧闭,见不得风,且传染性强,实在是不能见客。”杨凌一边说着一边做出一副极其虚弱的模样。
吴玠终于是受不了了,一把拎住杨凌的衣袖咆哮道:“你丫的就不能等我走了再装?”
“俺们sorry……”
吴玠没有停留,得到了杨凌肯定的答复之后,便快马加鞭返回雄州,军伍之人就是这般,行事雷厉风行,面对杨凌之时,他也没有半分拖沓,几乎就是开门见山的说明来意,比起一般的官场之人,倒是少了不少的心机。
不得不说,老种相公看人自然是极为准的,阴差阳错的让杨凌识得了吴玠这样一位中兴名将,所达到的效果自然是出乎了他的意料,吴玠在马背之上,心中只是爽朗的舒了一口气,野地之外,数名跟随自己前来的径源军将士都是喜悦,前番北伐大军颓败之气一扫而光。
杨凌已经夺下了易州,大军就可以以此为据点,缓缓推进,进抵高粱河,大宋立国以来,对于燕地的地形都是了然,原因无他,盖此地对于大宋来说实在是太过重要。
北伐之初,更是将当年太宗北伐之时绘制的地形图都翻了出来,三军上下都是憋着一口气,据此地便可以险要地势,外加长城屏障抵抗胡虏的入侵,实失却此地,马背民族便可长驱直入,大宋除黄河以外,再无可守之地,京都汴梁随时随地都饱受威胁。
宋太祖建国之后便是觉得汴梁虽然是龙兴之地,可是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过差了些,如此繁华,不过就是因为汉家儿女辛苦经营才换来的结果。
但是每年黄河泛滥,都是一大威胁,维修河堤所带来的费用都是不再少数,更不用说胡虏兵锋胁迫。
赵匡胤曾经起了迁都长安的念头,可是遭到了士大夫之辈的强烈反弹,可是依照太祖雄姿,已经是铁了心迁都,便根本不会有动摇,曾经还亲自前往长安巡狩,其中透露出的意味自然不言而喻。
就在迁都之事基本定下基调的时候,烛光斧影迷案突生,宋太祖赵匡胤英年早逝,迁都一事遂作罢不得行,汴梁为大宋都城便是永久的定下了基调,终其灭亡,始终未变。
立国百年,就是因为汴梁地理上缺失优势原因,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西夏,辽,金,前前后后崛起的政权无不是向大宋所要岁币,要说国人心中不引以为耻,那是假的。
现在机会就在眼前,辽国衰弱,趁此良机收复幽云十六州,大宋腹地便再无战乱之忧,杨凌这一番功勋可谓是振奋人心,不仅仅如此,杨凌还收编了部分常胜军为自己一部,再度北伐之时,将这些前辽兵马以之为大军前驱,地形困顿,客军作战之忧立时便解。
再加上西军上下又是能战之军,十五万大军就在高粱河之前驻扎对垒,残弱大辽,休说打一仗硬仗,就是消耗下来,辽国也根本经不起这样架势。
当今官家虽说不喜兵事,但是掩不住其好大喜功的本性,本来政事一向懈怠,这个时候也对北伐局势关乎得紧,不管是老种相公还是童贯,但有所想,都是能在第一时间直达天听。
举国上下,对战事胜利呼之欲出,天时地利人和,大宋这边都是占了上风,若是再拿不下燕云,也忒没用了些……
吴玠这个时候,只是想将这个消息快些送到老种相公的面前,以老种相公行事之老辣,定然能够在第一时间布局,将胜利局面彻底抵定。
这燕京,还不是稳稳的落在了俺们的口袋当中?
朝中局势如何变化,他们厮杀汉是管不着的,谁胜谁负都无关紧要,俺们只是想好好的打赢这场战事,策勋三转,荣归故里,总不能让数万弟兄白死了。
……
张浩之这个时候依旧还在赶往易州的途中,比起老种相公行事,童贯整整慢了一日,说到底,还是童贯排场太多了,生了大事,本该自家立即做出决断,甚为大军统帅,这个时候本来就应该有所警觉,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偏生还召集一番幕僚宣赞好生议事。
1...2425262728...2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