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全集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作者(美国)戴尔卡耐基译者袁玲
所以,很多人就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一生。实际上他们有能力做得更好,但是他们的犹疑和惰性使他们错过了一个又一个走向成功的机会。他们不愿意做必要的努力,他们更愿意使生活过得轻松和平庸,不想通过奋斗去获得更多的东西。即使来玩对自己完全值得的游戏,他们也总是心存胆怯的。
如果一个人很希望自我提高和进步的话,成功的机会总是能找到的。下面是一个在我们身边天天都会发生的或者说我们参与其中的例子。
许多人凭借自我奋斗的精神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不少的年轻人因为没有起始资金,终日彷徨不知所措,他们等待着机遇的降临,或者别人能给他们一个礼物。但是成功来自于辛苦劳作和坚韧的毅力。成功不能通过蒙骗和贿赂来取得。你付出一分就有一分的回报,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那些本来能力很强的人因为忽视了自我提高的机会,结果沦落到和智力低下的人的结果完全一样。
我和城市立法机构的一个人很熟,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很善良并且心胸宽广,富有同情心,但是他不能张嘴说话,因为他讲的英语怎么听都会让人觉得难受。
在华盛顿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很多人被选到重要职位,因为他们的能力很强,品质也不错。但是他们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缺乏早期的训练而经常遭遇尴尬的局面。
有的人明知自己能力出众,却被困在低级的职位上,因为他们早期受到的培养和训练与自己的能力是极不相称的,如果受到正常的培养和训练,他们能够达到自己可能达到的80%,甚至能达到90%,但是由于无知导致他们达不到可能的25%,这简直是件耻辱的事。换句话说,如果因为缺少培养和训练而在生活中没有很好地发挥才能,的确也够痛心疾首的。
没有什么过错比没有准备好取得更大的事业成功而更令人悲哀的了,再没有比因为没有准备而被迫放弃好机会更痛苦的了。
我知道有一个非常遗憾的例子。因为年轻时忽视了教育,一个天生的自然学家的理想被抑制住了。后来当他懂得的自然历史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多的时候,他却连一个语法完整的句子都不会写,他不能将他的观点付诸于文字或撰写成书,这些都是因为他连入门教育都没有接受过。他的单词量少得可怜,他的语言知识也很贫乏,以至于在多数情况下他很难用语言表达他的思想。
想想这位伟人所受的折磨,他获得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却完全没有办法用语言把他的思想表达出来。
一位年轻的女士在写给我的信里提到,她由于缺乏早期教育而大受限制,她甚至不敢给那些受过教育的人写信,因为她怕在语法和拼写方面犯下愚蠢的错误。从他的信里可以看出,她的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她还是因为缺少早期的教育常常处于不利局面,使自己的才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仅仅因为忽视了早期教育,使人们在很多方面受限制和面对窘迫,这实在是最为不幸的了。
我常常为那些过了学龄还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难过。他们在生活中肯定会因为无知而受到很多限制,即使在他们年龄大了以后,还是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教育,知识准备不足的话,即使他的能力足以胜任领导的位子,他也只能为他人效力。这是多么地遗憾呀!即使他的老板的能力还不及他的二分之一,但由于比他受过更好的教育,有着更充分的知识准备,他只能为这个老板服务了。
生活中,很多职员、技师、雇员所得到的职位之所以和他们的能力不相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相关的教育。他们没有知识,连写封像样的信都很困难。他们讲的语言无法表现他本来很出色的能力,所以只能在这个平庸的职位上无可奈何地工作了。
关于天才的寓言证实了自然界最严厉的法则:“拥有知识的人会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而没有知识的连他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
一个走出大学校门多年的毕业生会惊奇地发现,只有他的文凭才能体现出他所受的教育程度。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由于这些年根本就没有用过,所以全部流失了。当刚刚完成考试,一切知识在他的头脑里都很清晰的时候,他觉得这些知识会永远留在头脑里。但事实上,当他开始停止用这些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就开始慢慢溜走,只有那些他经常运用的知识才会保留下来并得到提高,其余的会渐渐流失掉。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10年后,发现自己在大学4年里学到的东西所剩无几,因为他们这些年从来就没有用到这些知识。不知不觉中他们变得不堪一击了。他们不断地对自己说:“我有大学文凭,我一定有某种本领,我一定能干一番事业。”但是一张大学文凭不可能为你留住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就像煤气喷嘴上的一片薄纸,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管子里的气体的。
任何你不利用的东西都会悄无声息地从你身边流失掉,不利用它就很难再留住它。能力不会永远在我们身上驻留,如果我们不利用我们的能力去做点什么的话,它就会慢慢从我们身上消失。自我提高的工具就在你的手上,不要再犹豫,赶快利用它们吧。
如果你的惰性已成为你前进路上的障碍,那为何还不使自己勤奋起来呢?机会也许有限,但只要你具备足够的能量,努力去争取,并持之以恒,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只满足于眼前成就的人才会故步自封,而善进取者总是不满于现状。因为进步,进取者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如此,这个不断进取的人总是无法满足已有的成就,总是去追寻更伟大、更完善、更充实的东西。
使自己不断地进取
一个年轻人要想成就大事,进取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进取的力量能够驱动你不停地向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一步步走向成功。
进取心是成大事者的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主动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用在别人吩咐以后再去做。
那什么是进取心?我想就是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吧。
人的进取心形象地说就是“往上爬”,“往上爬”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主要指的是:在生活中,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你都应把你的目的不断向前推。也就是说你的生活目的是没有界限的,而真正的界限在于你是继续前进,还是停滞不前,甚至放弃。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往上爬”。成大事者的人对生存进步、达到他们的目标以及实现他们的梦想都具有强烈的力量和渴望。
因为人的生活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这种内在驱动力——“往上爬”——就是我们本能地与时钟赛跑,即争取时间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写作或者其他许多的事情。无论你对自己的人生目的是否有一个较正统的看法,你都会感受到进取心的这种驱动力不断地牵引你。如果你不相信这种驱动力的存在,那么你只要去观察一下那些从癌症中活过来的人以及那些经过九死一生才逃离了死亡的人,观察在他们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你就会对“往上爬”的含义有所领悟了。这些人立即重新估计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他们重新确定了生命中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正是与他们的人生目的相关联的,因此他们决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一个人只有感觉到了这种进取心的驱动力,才会分享到被它不断向前带动的力量。毫无疑问,有许多人选择放弃、逃避、退却。他们都是放弃进取心的人。放弃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放弃攀登。他们拒绝山峰为他们提供的机会。他们忽视、掩盖并且抛弃往上爬,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这一力量的引导,他们同时也失去了生命向他提供的许多东西。
最令人惋惜的人就是半途而废者。这些人与放弃者不同,与攀登者也不同,他们走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停下来,并说:“这是我能(或我想)到达的地方。”他们由于不想继续攀登(甚至害怕),所以就结束了“往上爬”的进取心,并为自己寻找一个舒适的、让人满意的高处,以逃避逆境。
半途而废者与放弃者显著不同的是,他们至少承担了“往上爬”的挑战,他们获得了点什么。他们的旅程可能是挺容易的,也可能是不怎么容易,有时候他们为了得到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还会牺牲许多东西或者努力地工作。半途而废者的“往上爬”是不完整的,更是不彻底的,但有的人可能也会把“成大事者”这个词加在他们头上。这仅仅是那些把成大事者视为达到一个特定目的地的人所说的成大事者。这些人总有一个普遍的误解,他们没有看到整个的旅途,而只看到旅途中的某一点,他们的目的是达到这一点,而不是在旅途中继续努力往上爬。所以,半途而废者虽然成大事者地达到了那一点,但是,由于他放弃了继续往上爬的进取心,他仍是不成大事者的。基于这一点来看的话,进取心是一个人自我改善以及他生命扩展的整体标志。
那些将自己整个生命都献给“往上爬”的人才是真正的有进取心的人。无论背景如何、优势或劣势、好运或坏运,他们都会继续不断地“往上爬”。攀登者是可能性的思想家,他们从不去顾及年龄、性别、种族、身体或精神的残疾以及“往上爬”的途中可能遇到的其他困难。他们的宗旨就是不断进取,因为他们彻底达到了我们人内在的那种驱动力,激活了那种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技能,你都应该力争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永葆进取心,追求卓越,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北极星。它不仅造就了成大事者的企业和杰出的人士,而且促使每一个努力完善自己的人,在未来不断地创造奇迹。
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没有什么比你的进取心更重要的了,这种态度包括你对自己的评价和你对未来的期望。如果你的态度是消极而狭隘的,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平庸的人生。你必须以高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否则,你就永远只是一个小职员。你必须幻想自己能拥有更高的职位,以督促自己努力得到它;否则,你永远也得不到。不要怀疑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否则,就会削弱自己的决心。只要你在憧憬着未来,你其实就是在向着目标前进。
记住,如果你有足够的决心并付之于坚韧的努力,你就一定会成大事者。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决心,那么,你也许会看到那些条件不如你但有着更大决心的人走到你前面去了。如果你不好好利用机会向上爬,你一定会抱怨运气不佳。而且,你往往还感到奇怪,为什么他们升迁得那么快呢?
我们很难想象,自己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某些方面的激励。可以说,人的每一次行动都需要一定的激励。当缺乏内在动力的时候,我们不会自觉地做任何事情。而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生命中最大的推动力往往也是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出人头地的进取心。
所有来自社会底层的成大事者者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都受到内心力量的有力牵引,这种力量几乎无法抗拒。
只满足于眼前成就的人才会故步自封。而善进取者总是不满于现状。因为进步,他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如此,这个不断进取的人总是无法满足已有的成就,总是去追寻更伟大、更完善、更充实的东西。
在书本里,贮存着许多成就个人的知识和智慧。我们想学的,想知道的,都在图书馆、书店或朋友的书架上静静地等待着我们。通过书籍,我们能与一些最伟大的心灵相通;也只有通过书籍,我们才能往来古今,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活在心灵所创造出来的三维空间里。
用成熟的眼光看待一切
《纽约时报》曾刊载了一篇依萨克·普莱斯勒的访问记。普莱斯勒先生白天在一家百货公司当销售员,晚上接受高中教育,4年之后,进入布鲁克林学院夜校就读,计划完成大学教育,继续研究法律。在大学一年级英文课第一篇名为《快乐是什么》的作文中,普莱斯勒先生写道:“对我来说,取得高中文凭,进入大学,然后期待成为一名律师,这就是快乐。”
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个非常有抱负的计划。但我要告诉你一个事实,依萨克·普莱斯勒在进入大学之前刚过完60岁生日。他坚信,对成熟的人来说,学习是一种任何年龄都可以进行的快乐经验。
教育并不只局限于校园内,或正式的一套课程。
哈佛大学前校长a·罗伦斯·罗威尔博士曾说过:“大学或教育训练制度最多只能教会我们如何帮助自己,也就是说最后我们都得教育自己。教育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一种透过心灵自发的运动,使得心灵扩充发展的过程。”
一旦了解了这一点,教育和自我改善便成了生命中任何阶段都可以追求的令人兴奋的经验。没有比发展出能在晚年继续汲取知识的热情更好的投资了。
美国最受人喜爱的新闻评论播报员罗威尔之父罗威尔·托马斯博士,是一位文化修养高深的绅士。诺曼·文森·皮尔博士谈到托马斯博士晚年去拜访他时说:“尽管他的体力已经衰退,但心灵还是像以往一样敏锐、灵通。他一直都在研究亨利八世,他认为历史学家没有给这位君主一个公正的评价,他还讲了许多他自己对亨利八世的看法。”
心灵是我们组织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悉心加以滋养、运用,它就会成长;如果它得不到滋养,就会发育不良,而且会因为缺乏运用而萎缩。
只让心灵暴露于教育的影响之下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应用,让它对这些影响做出反应。我们可以加入读书俱乐部,去听课、听歌剧、听演讲,但这些除了会在聚会中增加一些闲谈的话题之外,没有更为深沉的目的或成果,任何人都可以因此裹上一层薄薄的文化外衣,然后像星期天的衣服一样随意穿脱。但是,就在这层薄薄的文化外衣底下,心灵仍然可能像以往一样不成熟、尚未发展。
就像身体一样,心灵也只有加以运用才会成长。
路易斯·曼福德曾经描述过我们在教育方面应该努力的一些目标:
“文化是一切实际活动的目的。成熟的心灵、成熟的人格,逐渐增加的通达和成就感,个人在社会人格方面一切能力较高的组合,较为广泛的知识兴趣和感情上的快乐……”
这些应该是自我改善每一阶段中的终极目标。
有一天,我接待了一位寻求帮助的女士。她的丈夫对她逐渐失去了兴趣,她便沮丧得像一条挨了顿揍的狗。她丈夫是个兴趣广泛、具有很深的文化品位的、成功的经理人,她承认自己越来越跟不上他了。
她感叹自己没有机会上大学。孩子一个个生下来,似乎永远没有时间获取音乐、艺术和文学的知识——而这些恰恰正是她丈夫非常醉心沉迷的。
她气忿地问道:“就因为我无法和他以及他那些知识分子朋友谈得来,所以他现在对我感到厌烦了。这公平吗?”
我问她:“现在你的孩子都已各自成家了,空闲时你都做些什么?”“打打桥牌,每个星期去看两次电影,”她告诉我,“有时也看点书,主要都是言情小说。”
显然,这个女人并没有努力拓展自己的兴趣。她并不缺乏自我改善的机会,她缺乏的是精力和欲望。她完全可以把花在桥牌和电影上的时间用来扩展她的兴趣,跟上她的丈夫。
一个人如果不能扩展自己的兴趣,只会被遗忘在自己的狭小世界里。他们也许会抱怨“太迟了”,“太老了”,他们把年龄当做生命的终点一样地接受。然而,对于想要学习的人来说,生活是永无止境的一系列精神旅程。
从前大学很少,距离又远,学费也很昂贵,因此,只有少数人读得起,甚至书籍也不容易买到,而夜校这个词更是连听都没听说过。现在恰恰相反,任何想受教育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祖母拿到大学学位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了。
德克萨斯州一位律师的妻子辛辛苦苦养育了5个儿子,让他们受大学教育和技术训练,看着他们成为专业和生意上的领导人。当最小的儿子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后,这个已50多岁并且做了祖母的女士便进入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进修,4年后她以优等成绩毕业。
现在,尽管她已70多岁,是个寡妇,但可别把你的同情心虚掷在她身上!她机敏、可爱,为社区忙碌工作,朋友和仰慕者多得让她不知该怎么应付;对于接触到她的每一个人来说,她都是一个具有激励启发性的人物。她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女非常敬爱她,珍惜她去看他们的每一次机会。如今,她正在享受成熟的心灵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乔治·盖洛普——美国舆论调查机构的创始人和罗德奖金新泽西州委员会的主席——说:“现在有很多人拿到文凭以后就不再学习了。学习应该是个从出生到死亡一直持续不断的过程。”
大学能为我们做的只是提供研究学习的时间和场所,其余必须自己来做。因此,不管受过多少学校教育,扩展心灵是防止晚年孤寂无聊的第一步,这样才能了解“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内涵。
但是,对于那些无法上大学或夜校却渴望自我改进的人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他可以自修。英国工党杰出领导人赫伯特·莫瑞生谈到他15岁在伦敦一家杂货店当小工时的事。他认为那是他所听过的最佳忠告。一个街角的骨相师给他“看”骨相,然后问他看些什么书。“大多是血腥的谋杀案和短篇小说。”莫瑞生说。他指的是书报摊上1个硬币一本的恐怖小说。
“看无聊的书总比什么都不看的好。”那个骨相师说,“但是你的头脑太好了,不该只看那种书。为什么不看一些比较好的书——历史、传记?喜欢什么就看什么——但是要养成严肃的阅读习惯。”
骨相师的忠告成为莫瑞生一生的转折点。这件小事使他明白,虽然自己只读过小学,但还是可以通过阅读来教育自己。莫瑞生开始上图书馆苦读,终于使他在英国下议院的生涯成为可能的事。“过去我花几个小时听收音机、看电视,”他说,“但是从没有一个节目的价值可以抵得上一本好书。”
根据美国舆论调查机构调查显示,美国的读书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好多美国人一整年读不到一本书。在接受调查的人中,10个人有6个人说他们除了圣经之外,不曾读过一本书,甚至每4个大学毕业生就有1个做出同样的回答。
我们把心灵荒废到如此地步!尽管丰富的知识宝库对所有的人敞开,好书又多又便宜,图书馆的大门为所有的人开放,但是,我们却让心灵挨饿,或喂以通俗地摊文学的稀粥,甚至更低下的食物——画刊。在物质上,我们拥有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准;在知识上,我们却贫乏得可怜。
在书本里,贮存着许多成就个人的知识和智慧。我们想学的,想知道的,都在图书馆、书店或朋友的书架上静静地等待着我们。通过书籍,我们能与一些最伟大的心灵相通;也只有通过书籍,我们才能往来古今,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活在心灵所创造出来的三维空间里。
新泽西州布鲁菲尔初中教师兼阅读专家法兰克·g·詹宁斯曾说:“文学经验……是人类生活中最深远的心灵塑造大师之一。它也许通过篝火晚会、说书人使得文化生生不息;它使得我们还能得到几千年前的柏拉图和耶稣的教导;它将心灵和时间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对宇宙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它就像‘善’这个观念一样抽象,却又如门闩一样精确实际;它是使人类高尚优雅的黄金之路。”
确实,人类精神的花朵,人类智慧、希望和抱负的精髓等等一切都在白纸黑字的伟大书籍里。即使我们认识各时代的伟人本人,也仍无法像通过书籍那样真正地了解他们。我们可以跟苏格拉底一起散步或跟雪莱一起做梦;跟萧伯纳争论或跟马克·吐温一起开怀大笑。与这些伟大的心灵交谈,这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就在这个伟大的国度里,只要我们跑到最近的一家图书馆去,就能获得这种珍贵的经验。
我们被自身的一些先天因素限制在宇宙中一个狭窄的空间里。60年或70年,甚至90年的时间和永恒比较起来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我们把自己也局限起来,单凭我们对于人类和在这星球上的有限经验还能知道些什么呢?没有书籍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就注定要活在现在这个小小的单元里。
罗马帝国时代的人是如何思考的?伦敦在可怕的瘟疫时期是什么样子的情形?通过书籍,我们都能了然于胸。书籍带给我们的不是冷酷的事实,而是活生生的人类经验。
俄国可谓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家,但在读过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之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慢慢从内部腐烂的国家,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所记录的腐败的种子最后终于开出了血淋淋的革命花朵。在这些过去的伟大作品中,我们找到了多么令人兴奋的借鉴!
威尔斯曾经写道:“我绝不相信威尔斯的身体或他这个人是永恒不朽的,但我却坚信,思想、知识和意志的成长过程是永恒不断的。”
如果我们把更多的宝贵时间用在不朽的书籍上,那就会更好。时间会将二流的书籍淘汰掉,保留下来的都是世界上人类思想和经验的精华。如果要适当评估目前我们在时间和宇宙中的地位,我们就必须先对自己怎么会处在这种地位上有些了解。
真正的好书应是历经岁月的考验而常新的,不是那些仅能维持数周的畅销书。一向不喜欢“本周畅销书”这个标题的泰迪·罗斯福曾经写道:
“我宁可见到的是‘前年畅销书’这个标题。前年的书到现在仍然引人注意,那可能还值得一读,但是一本只配称为本周畅销书的书最好是马上丢进垃圾桶里去。”
读《战争与和平》可能要花掉比读一本新小说长得多的时间,但是,《战争与和平》将渗入你的生命里,一辈子陪伴着你,使你乐在其中,时时感到愉快、有趣。你会将它传给子孙。而当你年老时,它会发射出更新的美和价值的光芒,因为你已经成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