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人性的弱点全集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作者(美国)戴尔卡耐基译者袁玲
这样的人其实就是为自私心及自重感所麻醉的人。他们只爱谈论自己,只为自己设想。而“仅为自己设想的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德勒博士说,“是无可救药的缺乏教育者。”“他的确没有教养,”巴德勒博士说,“无论他受过怎样的教育。”
假若你非常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你首先要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只有你对别人感兴趣,别人才会对你感兴趣。谈话的技巧是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始终要对他的思想、他的需要、他的问题,比对你的想法、你的需要、你的问题要感兴趣100倍。留意他脸上的嘴比注意非洲的40次地震还要多才行。
纽约银行业巨子杜威诺先生说过:“我通过研究有关人际关系的丛书后发现,要想激发某个人的热忱,必须改变策略,首先发掘出这个人的兴趣爱好才行。”
迎合他人的兴趣话题
每一个前往牡蛎湾拜访罗斯福总统的人,都会对他那渊博的知识感到惊讶。“不论是牧童还是骑士,或纽约的政客和外交家,”研究罗斯福的权威作家伯莱特福写道,“罗斯福都知道该和他说些什么。”
那么,罗斯福又是如何做的呢?答案很简单——不论罗斯福要见什么人,他总是会在来访者到来的前一天晚上晚些入睡,翻阅一些来访者会特别感兴趣的知识。
因为罗斯福和所有领袖人物一样,深知通达对方内心思想的妙方,就是和对方谈论他感兴趣的事情。
纽约银行业巨子杜威诺先生说过:“我通过研究有关人际关系的丛书后发现,要想激发某个人的热忱,必须改变策略,首先发掘出这个人的兴趣爱好才行。”
前耶鲁大学教授、和蔼的费尔普早年就有过这种教训。
“记得8岁那年,我去姑母林慈莱家里度假。”费尔普在他的一篇关于人性的文章中写道,“在一个周末的晚上,有一个中年人来拜访姑母,他与姑母寒暄之后,便将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当时我正巧对船很感兴趣,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船的趣事奇闻。所以在他走后,我向姑母热烈地称赞他,说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对船是多么感兴趣!而我的姑母告诉我说,他是纽约的一位律师,其实他对有关船的知识毫无兴趣。那他为什么跟我谈了那么多有关船的事情呢?
“这是因为他见你对船有兴趣,他是个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他愿意做让你喜欢并感到愉悦的事情,同时也使他自己为人所欢迎。”姑母告诉我。
费尔普说:“姑母的话让我深受启迪,永远难忘。”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童子军中的活跃人物查利夫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有个计划,那就是在欧州举行童子军大露营,但在计划实施之前,我必须先获得美国一家大公司的经理资助的旅费。
“幸好在我去见这人以前,我听说他曾开了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而这张支票退回之后,他把它置于镜框之中。
“于是,当我进入他的办公室时,首先关注的就是那张支票。我告诉他,我从未听说过有人开过这样的一张支票,我要告诉我的童子军,我的确看见那张百万美元的支票了。他很欣喜地向我出示那张支票。我表示羡慕他,并请他告诉我其中的经过情形。”
事情很微妙,是不是?查利夫先生并没有把此行的目的及所要达到的要求讲出来,从始至终,他谈论的都是对方所感兴趣的事情。那么,结果怎样呢?
“谈话快要结束时,我正在访问的人说道:‘对了,你见我有什么事吗?’于是我告诉了他。
“令我吃惊又高兴的事发生了,他没有多考虑,就答应了我的要求,而且比我预想的要慷慨许多。我只请他资助1个童子军赴欧洲,他竟资助了5个童子军,另加上我,并教我们在欧洲住几星期。他又给我开了介绍信,介绍给他分公司的经理,让他们帮忙。他自己又亲自在巴黎接我们,引导我们游览城市。自此以后,他给那些家境贫苦的童子军提供了一些工作,而且到目前为止他仍旧热心给我们这个团体出策献力,尽最大可能帮助我们。
“说实话,我很清楚,如果当时我不曾找出他所感兴趣的事,使他先高兴起来,那么我想接近他一定很不容易!”
事实上,这种投其所好的方法在商界也很适用。但杜佛诺先生却不是受益者之一。
杜佛诺先生是纽约一家面包公司的经理,他一直努力与一家旅馆建立贸易关系,4年来,他每星期都去拜访一次这家旅馆的经理,参加这位经理所举行的交际活动,甚至在这家旅馆中开了房间住在那里,以期得到自己的买卖,但他还是失败了。
“最后,我决定改变策略,”杜佛诺先生说,“我先要找出这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事情能引起他的热心。
“经过多方面的打探,我了解到关于他的一个事情:他是美国旅馆招待员协会的一名会员,多年来,他一直梦想爬上该会会长的宝座,此外,他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成为国际招待员协会的会长。不论在什么地方举行大会,再远、再难他也要去参加。
“在得悉这个信息后,第二天我去拜访他的时候,我把谈话引向了与招待员协会有关的事,结果我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应!他对我讲了半小时关于招待员协会的事,他的声调充满热情地震动着。我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这确实是他很感兴趣的业余爱好。在我离开他的办公室以前,他劝我也加入该会。
“这次见面,我一句也没提与面包有关的事情。但几天以后,他旅馆中的一位负责人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带上货样及价目单过去。
“‘我不知道你对我们经理施了什么法术,’这位负责人招呼我说,‘但他真的被你搔到痒处了!’
“显而易见,我几经周折想接近他,与他交易,最后要不是我开动脑筋去想、去找他所感兴趣的东西,恐怕再过4年我的目的也难以达到。”
人类行为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如果你遵循它,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如果你违反了它,就会陷入无尽的挫折中。
满足对方的成就感
人类行为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如果你遵循它,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如果你违反了它,就会陷入无尽的挫折中,就如杜威教授曾说的:人们最急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受到重视。而我也曾一再强调,人类文明就是在这股力量促使下创造的。
人类行为的奥妙是哲学家们经过千年的沉思才悟出来的,其实这不是一项多新的发明,古圣先贤、中外哲人所一再教导我们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你希望周围的人喜欢你,你希望自己的观点被人接受,你期望听到真心的赞美,你希望别人重视你……那么让我们自己先来遵守“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先怎么对待别人”这条诫令吧!
不要想等你当了大官,干了大事业后才开始履行这条法则,随时随地只要你遵循它,就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都有值得为他人所学习的长处,承认对方的重要性,并表达由衷的赞美,就能够使许多冲突与紧张得以缓解。
如果你想天天都快乐,那就千万不要责怪你太太的治家本领,也不能拿她和你母亲比较,你要知道,那是非常不利的。相反,你要常常赞美她管家的能力,并且公开表示你很幸运娶了一个外秀慧中的女人。甚至当牛排像羊皮、面包像黑炭时,也不要说什么埋怨的话。只说这些东西做得没有她平常的那么好,如此一来,她就会在厨艺上下一番功夫,以达到你所期望的程度。
不要突然开始这么做,那样,她会怀疑的。你可以从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晚上开始,买一束鲜花或一盒糖,多说一些关心的话,多对她温柔地微笑……如果每对夫妻都能这么做的话,世间就不会再有这么多的婚姻悲剧发生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那么就要尊重别人,让对方认为他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物,满足他的成就感。
交流需要技巧,只有纯熟于心,才能和他人心息相通,彼此才能在融洽的氛围里达成一致。
融个性于人群中
我们平时说到的个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在人群之中的。孤军奋战等同于自取灭亡。个体时代中,人人都以个性为核心,与别的个性竞争,要进行沟通是非常困难的,正因为如此,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个性处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时,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假如你现在遇到了一种危急情况,你认真想一想,能够给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是谁?当然不止一个,你把他们一一写出来。如果你能连续写出8个人的名字,你的人际关系就相当不错了,你能做成你想要达成的事。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认为:我们以个性为中心来与人交往,但不可以自私的心态去要求他人。对此,要时刻警觉才行,因为交往就是为了沟通。
不要以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生活中的法则在很多方面都不止一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与不对,只有学生才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关键要做出最佳的形势判断,客观地分析沟通的条件和现状。
许多人在沟通时,盲目地坚持己见,结果把沟通搞得像一场概念争论,他只想赢得自利,将沟通抛之于脑后。这样,看法不同的人,在同一个观点上也许就噤若寒蝉,觉得受到了伤害,只好退缩进心灵,不再和别人沟通了。他人对他会长时间持有异议。别忘了,观点不一样,并非不正确,从他的角度看一看也就什么都知道了。
在沟通的过程中,人们彼此观察着态度、行为、眼神,其目的在于作强弱判断。一个人若要使沟通顺利,就得在态度和行为上掌握得当才行。
首先,要有正确的处世态度,在心理状态上要和他人平等相处,不要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也不要一味地把别人举得过高。既然要和他人沟通,就要对他的诚意和能力示以信任,相信他的智力水平不在你之上。哪怕坐在你面前的是乞丐,你也应该明白,在某些方面你是不如他的。
再者就是要有正确的行为。在沟通时,应该认真地倾听他人,这是所有沟通技法中最本质的一项原则。在倾听中了解他人,就等于为他人倾听你时打下了良好基础。在相互倾听的行为中,力争求同存异,你会发现求同的同时,相异的观点常常不自觉地彼此融合,最终在思想上达成了一致。
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自私问题,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懂得这个道理,才会在沟通中掌握住分寸,才能够顾及他人的个性,才能够融洽相处。你不再以自私而表现出武断,而是与人商量,彼此都有参与感。相异的看法就可以认真地推敲,最终的观点彼此都会认同,达成一致。
这世上总有许多人以为滔滔不绝的言谈就是沟通,他们自以为要想说服麻雀从树上下来就必须得那样。这难道不可笑吗?他们以为沟通就是说话,而忘了沟通的真义是彼此的关系。沟通的是人,不是语言,言谈只是途径之一。
彼此关系融洽时,不用讲的太多也能心意相通。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把意思表达清楚。说错了话那也没关系,彼此相视一笑,依旧能理解话中的意思。是不是觉得人真是奇怪,明明是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对方却能听懂你真正的用意,为什么?心意相通,怎会不如此呢?
相反,彼此关系恶劣时,说上千句、万句也等于一句话没说。障碍依旧是清除不掉的。
需要注意的是:沟通就是为了彼此建立关系。沟通时,应以关系为重,双方情绪相抵触时,一定要推敲自己语言中的字眼,避免让他人难堪和受辱,同时避免被误解。沟通的语言就是不断地翻译,你倾听他人说的,翻译成他人所想的;同样,他倾听你的话,把它译成你想的。双方情绪抵触就会出错,犹如把日语当成法语用。
沟通能力的培养要在外在技巧和内在动机上下功夫。要在沟通上取得长足进步,能够在危急情况下轻易写下8个人的名字,你就必须内外兼修。
沟通的技巧也需要实际训练。犹如游泳一般,光在岸上看永远也学不会,因为缺少技巧训练。生活中,很多人忽视沟通技巧,甚至根本不学。有的人即使学了一些技巧,但也根本不用。如果有人和他交往时用了他学过的技巧,心里想:“你这家伙别耍花招,这些虚伪作法我是晓得的。”如此地轻视技巧,沟通起来必然会很困难。
外在技巧的目的还是为内心动机服务的。彼此内心动机吻合时,就是所谓的心灵交流。
沟通时,一个人的内心要保持稳定,内心目标要一致,当然,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你要时刻关注个性,个性恒定有赖于对自我的控制,从而有效地放弃自私。在重要问题上,仔细地倾听他人的言语,领会词句的真意,时刻让个性的恒定平静自己的思绪。我们可在认可他人的观点下,改变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果个性缺乏恒定性,就会担心改变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明知有错却要一意孤行。个性恒定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不受他人的影响。
有一种隐患可能严重误导沟通,它来自内心,且使外在技巧失灵。这就是一般人老是在事前预测结果,如果结果对自己有利,沟通就容易,如果预测结果对自己不利,就会带着情绪去沟通,整个沟通过程都试图扭转或赢回假想的损失,而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沟通本身上,从而使沟通受阻,自己的想法果真也出现了。
要想使得沟通顺畅,须得严格把握住沟通的动机和沟通的内容,一定要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充满情感氛围的说话,更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人们首先是用心去听,然后才用耳去听。既然彼此交心,耳朵就仅仅是倾听的中介。如果预先预测结果,很容易有个保守立场,心理也尽力排斥他人对保守立场的靠近。如此,则将失去了解他人的耐心。不能先了解他人时,自己的表达也会有所保留,从而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完全表达清楚。
要使自己表达清楚,就要对别人先有一定的了解。沟通的最佳境界是双方都浑然忘我。双方全神贯注、完全投入,就能够超越自私,放下固执的包袱,就能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个性恒定相支持,否则,就不存在沟通,而是其中一方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对方的俘虏。
沟通就是双方追求一种认同。而勇气、耐心和个性恒定是取得一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勇气使你能舍去自己的执着,从他人方面理解问题;耐心使你认真倾听,接受他人的意志;个性恒定是要使自己不至于受他人情绪牵引,不人云亦云。认同就是你对他、他对你的接纳与包容。
交流需要技巧,只有纯熟于心,才能和他人心息相通,彼此才能在融洽的氛围里达成一致。
将自己的个性融入人群中去吧,你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变,变得更加绚烂!
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则。如果人们都遵从这一法则,那么谁也不会惹来什么麻烦,而且都可以得到真诚的友谊和永恒的快乐。
让他人觉得自己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上为什么会屡屡失败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或者忘记了一个重要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他们喜欢自我表现,喜欢夸大吹嘘自己,而且只要获得一项成果,他们首先表现出的就是自己有多大的功劳,做出了多大贡献。其实也就是向他人表明,你们确实不太重要。无形之中,他们伤害了别人,当然也为自己树立了敌人。
有一次,我在纽约第三十二街和第八道交叉口处的邮局里排队等候寄一封挂号信。我发现有位营业员显然有了一些浮躁——秤重、拿邮票、找零钱、写收据……这样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使他觉得很无聊。于是我对自己说:“我要让那位办事员喜欢我。而要让他喜欢,我显然必须说些好话——不是关于我自己,而是有关他的。”
“可我要称赞他哪些行为呢?”或换句话说:“他有哪些行为是值得赞许的呢?”有时,这实在是个难题,尤其对方是一个陌生人时。但是,称赞眼前的这位职员似乎并不让我感到困难,我马上就找出可以让他高兴的话题了。
当他开始为我服务时,我热切地对他说:“我真希望能有你这样的头发。”
他有些惊讶地看着我,脸上泛出微笑。“啊,它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好啦!”他谦虚地应答。我告诉他,虽然它可能比以前稍减门光泽,但仍然令人十分羡慕。他十分高兴,和我谈了一会儿,最后说道:“我的头发曾令很多人羡慕。”
我想,这位先生一定步履轻快地去吃午饭;晚上回家,还会将此事十分炫耀地告诉他的太太;甚至还会对着镜子自夸说:“瞧!我的头发多么让人羡慕。”
我在一次演讲的时候提起这件事,事后有人问我:“你想从那人身上得到什么?”
是的,我想从那人身上得到什么?我又能从那人身上得到什么呢?
问这话的先生是不是功利心太强了点?假若我们都是这么自私,一旦没有从他人身上得到好处,就不对他人表示一点赞赏或表达一点真诚的感谢——如果我们的心胸比野生的酸苹果大不了多少,那么我们的灵魂将会变得多么枯萎,我们的心灵会变得多么贫乏。
是的,我是希望从那位先生身上得到一点东西,但那东西是无价的,而且我已经得到了。那就是使别人得到欢乐后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变得更加甜美和浓厚。
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则。如果人们都遵从这一法则,那么谁也不会惹来什么麻烦,而且都可以得到真诚的友谊和永恒的快乐。反之,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法则,难免会惹祸上身。
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层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哈佛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我也曾指出:正是这种需求使得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也正是这种需求,产生了丰富的人类文化。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一法则早已被无数哲学家深思和探讨过,结论是唯一的。2500年前,索罗亚斯特在波斯用这个原则教导门徒;中国的孔子同样这么谆谆劝导他的门生;道教的始祖老子在函谷关也这么传输过教义;基督降生的前500年,佛陀已在神圣的恒河边这样教诲众生,甚至印度教的经典也这么记载着……这大概是世上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法则:“你要别人如何待你,你就要如何待别人。”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他人肯定、认同,希望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希望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地位。你不喜欢廉价、言不由衷的恭维,渴望出自真诚的赞美。你喜欢友人正像查理·夏布所说:“真诚、慷慨地赞美他人。”我们的内心都是相通的。
为此,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永恒的定律——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你就应该怎样去对待别人。
可在什么时间,又在什么地方开始做呢?怎么去做?答案是:随时,随地。
比方说,你在餐馆里点了一份炸薯条,而女侍者却端给你一份马铃薯,我们可以这样说:“不好意思,有劳你了,但我比较喜欢炸薯条。”女侍者可能会这么回答:“不,没有关系。”而且她还会高高兴兴地把马铃薯换走。因为我们已经对她表示了敬意。
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失误和麻烦,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来消除,如:“对不起,麻烦你……”、“你愿意……”、“我能……”、“你介不介意……”、“非常感谢”等。
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
你是否读过凯恩的小说《基督教徒,法官,英国曼岛人》?有成千上万的人读过他的小说。凯恩是个铁匠的儿子,一生只上过8年学,但他去世时已成为这个世界有史以来最为富有的作家。
凯恩是怎么创造财富的呢?大概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凯恩酷爱诗,所以他将大诗人罗斯迪所有的诗都读了一遍。他还写了一篇演说辞,来歌颂罗斯迪在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并将它送给了罗斯迪本人。罗斯迪当然十分高兴。“任何一个青年能对我的才华有如此高深的见解,”罗斯迪说,“一定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于是,罗斯迪将凯恩请到家中来,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这对凯恩来说可是改变人生道路的难得机会——因为他凭借这一新的身份,接触了许多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有益的建议,并受到他们的鼓励和激发,开始了他自己的写作生涯,最终名闻世界。
凯恩的故乡是英国曼岛的格里巴堡,它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观光赏景的胜地。他留下来的财产高达250万美元。可是,又有谁知道,如果他当初没有写那篇真诚赞美罗斯迪的演讲辞,他或许会穷困潦倒地死去呢。
这就是发自内心地真诚赞美的力量,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罗斯迪认为自己很重要,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而每个国家也是这样。
你认为你比日本人出色吗?可事实上日本人认为自己比你要出色得多。例如,当一个保守的日本人看到一位白人和一个日本女人在一起跳舞时,他一定会异常恼怒。
你认为你比印度人更聪明吗?那是你的自由。但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却觉得自己比你要聪明,他们不屑于与你这个异教徒为伍,更不愿去碰那些被你的影子所玷污过的食物。
你认为你比爱斯基摩人更优秀吗?这也是你的自由。但是你真的想知道爱斯基摩人对你持什么看法吗?在爱斯基摩人当中,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流氓地痞,被爱斯基摩人称为“白人”——这是他们最藐视人的称呼。
1...910111213...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