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众人都是恨不能掐死他,董策却是哈哈一笑,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打哪儿来的啊?”
这厮倒还知道些规矩,听到董策问话,先手忙脚乱的磕了个头,才回答道:“会大老爷的话,的叫王金亮,是打西安堡来的,本来在那儿给他们打铁,后来日子活不下去了,不发饷银,逮到俺们私下接活儿还打人。活不下去了,听大老爷您这儿管饭,俺就带着一家子投奔来了。”
他是个口没遮拦的,一股囊的全给抖搂出来了,赵铁砧虽然拙了儿,也是给气的眼前发黑,心道谁他娘让你这么多的?话能的这么明白么?
都意的瞧着董策,生怕他动恼。却没成想董策哈哈一笑:“不错,的都是大实话。你能听了,就明咱们磐石堡的名声传开了,而且大伙儿还都愿意信!这是个好兆头啊!”
他回头看了看周伯,道:“继续往外放消息,可以雇些人四处传播,那些青皮给俩钱儿就成,花不了多少钱,一个县城一个军堡就都知道了。何乐不为?”
周伯赶紧应下了。
杜建河心里暗暗把这番话记下来,心中感慨,大老爷就是大老爷,看人家的这话,又简单明了,又提纲挈领,像是自己这等人,这辈子怕是都不出来。
董策扫了一眼几个铁匠,问道:“你们,都会打造什么甲?”
几个人面面相觑,都不敢话,也不知道该怎么。
赵铁砧道:“大人,他们来的时候俺都问了,他们八个都打过棉甲,一半儿的人会打青布铁甲。”
他指了指王金亮和另外一个瘦的汉子:“他们俩,还有俺,俺们三个,都会打鱼鳞甲,五十八斤的,六十三斤的都打过,没打过七十斤的。”
董策有些意外,笑道:“不错,很不错了。棉甲跟青布铁甲比,也算不上什么,只要是会打棉甲的,就会打青布铁甲。这么,你们这儿人会的还是挺齐活。”
董策的没错儿,所谓青布铁甲,主体是用青白色的厚密绵布做成,数十层绵布密密的捶打下来,非常坚韧结实,而这些棉布里面,夹得有铁甲片,外面缀有铁甲叶,两者之间用铜钉贯通连接。
而棉甲,比起青布铁甲来,不过就是少了外面缀着的那一层的铁甲叶而已,重量要轻上不少,当然,防御力也会相应减弱一些。毕竟有外面那一层铁甲叶挡着,一刀斩过来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几率挡住或是滑开的。
这一,从重量上就能看出来,一副青布铁甲,重二十四斤到二十五斤,相当于后世的三十斤。而一副棉甲,头盔加上甲胄,也只有二十斤不到的样子。
所谓鱼鳞铁甲,就是董策穿的那种厚重全身甲了,中国一直未曾发展出像是欧罗巴那般厚重的大白甲之类的全身板甲来,但是在鳞甲的方面,已经是登峰造极。当然,由于结构,受力等物理学的原因及锻造技术的限制,鳞甲的防御力是肯定比不上板甲的,而且造价也要高(在水力锻锤出现之前),这一,董策是明白的。
“你们都会打造棉甲是吧?”董策笑吟吟到:“来,跟我,棉甲是怎么打出来的?”
他了方才赵铁砧指的那个个子,道:“你。”
那个子虽然瘦,但是浑身肌肉紧绷绷的,显然是十分结实,肤色很黑,面相也有些老。让董策想起后世见过的那些泰拳手,一个个都是这样,精瘦精瘦的,但是身体里面蕴含了极强的力量,一个个能打的要死。
那个子叫谢虫儿,他神色间也有些慌乱,不过倒是比王金亮要强不少,先给董策行了礼,然后想了想,道:“回大老爷的话,的嘴笨,错了话,您别见怪。”
董策对于他们总是很宽容的,笑笑:“你,本官定不怪罪。”
“谢大老爷。”谢虫儿看来是脑筋有些慢,又想了一会儿,整理了一下思路,这才道:“俺上一次做棉甲,也得是七八年之前了。似乎还是天启年,那时候是发了棉花,用七八斤棉花,两面都贴上布,然后把布的四周,都缝上,缝结实喽,就跟做棉袄似的。先用细线缝一遍,外头再用粗线缝一遍。”
“再泡到水里去,等透湿透湿了,取出来,放在石板上,用木棍子砸,砸结实了,砸薄了,再也不能更薄的时候,这算是弄完了。然后再晒干,晒干之后,再入水一遍,再砸,再晒干。晒干之后,不用再入水了,直接压薄。到这一步,一片棉片儿就算是成了。”
谢虫儿一开始有些磕磕巴巴的,到了后来,眼见董策也和善,的便越来越溜儿。
他的表达能力也就那样,颠三倒四的,不过总算是大体能听明白。
七斤棉花被浸透压薄,晒干之后,形成的极薄的棉片儿,已经是非常之坚韧。然后把这种棉片儿取许多张叠放在一起,中间打上铜钉,形成极其厚重结实的棉布。这其实已经是脱离了棉布的范畴了,极为结实的同时,也是非常之坚韧。甚至已经超过了同等厚度乃至于一倍厚度的皮料。
把一张厚棉布平铺在地上,发然在上面压上一层铁甲叶,在铁甲叶上面再铺上一张侯棉布。摁压结实之后,用铜钉镶嵌固定,外面再弄上一层不同颜色的布料,讲究些的还会绘制图案。如此,一件棉甲就算是完成了。
严格督造的棉甲,不但御寒能力强,而且对于弓箭还是有相当的防御力的。
元朝末年时候,棉甲就已经出现,但是当时还未曾大规模装备。而明朝时候,棉甲才普及开来,由于棉甲比铁甲轻便,而且在北风很容易保暖,这一上比铁甲好得多。建奴和大明连年征战,缴获的棉甲很是不少,发现很适合在苦寒的辽东使用,因此大规模制造。现在建奴中有棉甲的最多,当然,由于棉甲的防御力有限,他们基本上没有只穿棉甲的。许多建奴都是里面穿着棉甲,外面再套着铁甲。
董策道:“白了,造这棉甲,就是先泡棉花,再轧棉花,再晒,再泡,再压,如此循环往复,便就成了?对不对?”
杜建河立刻掐着笑道:“大人真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谢虫儿也是一个劲儿的头:“您的再对不过了。”
董策头,沉吟片刻,忽然问道:“谢虫儿,本官问你,那夹袄入水被浸透之前多厚?最后的棉片儿多薄才算是合适?”
谢虫儿一愣,想了想,比划道:“一开始时候,是这么厚,到了后来,差不多只有这么厚了。”
董策看他的手势,大致是把棉花从一寸左右的厚度压到只剩下十分之一,也就是差不多三毫米的厚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虽然棉花很软,很蓬松,很容易就能压缩,但是要压到这个份儿上,却是很难。就好像一个弹簧,想要往下摁一儿,摁一些,甚至摁一大半儿,都不难,但是摁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想往下摁一丁儿,几乎都是不可能做到。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二五 青蚨甲
“那么……”
董策尽量的把自己的意思的浅显直白一些,免得谢虫儿听不懂:“制作这些棉片儿,需要什么工具?工作量大不大?是不是得专人才能做?”
“工具上面,倒是不讲究。dm”谢虫儿道:“俺们用的是大木棍,据有的讲究的地方,用的是舂米的大杵,不讲究的,什么都不用,直接放在地上拿脚踩都成。”
“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个费工夫的活儿,只要有耐性,能磨得下时辰,倒是不需要多大的本事,多大的力气都能做。”谢虫儿挠了挠头,憨厚一笑,有些不好意思道:“当初俺造这棉甲的时候,有的时候还得俺婆娘帮忙,那婆娘一双大脚,又有膀子力气,给俺踩了不少棉片儿。”
众人一听,纷纷窃笑。有那素日里和他关系不错的,又不知礼数,便大笑出声,给杜建河狠狠的瞪了一眼,都赶紧闭嘴。
“人力密集型,对制造者要求很低,有耐心就成,不需要专业技能。”
董策心下一喜,暗暗记住了这些。
这一,对他的计划,可是至关重要的。
“那这棉甲打造的时候,最难办的是什么?”董策又问道。
“甲叶。”这一次谢虫儿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便答道。显然这个问题是非常容易就能断定的。
他解释了一番,原来棉甲里面那一层甲叶,按照规矩,也是必需得千锤百炼的才成,是和鱼鳞铁甲上面的甲叶是一个规格的。这种甲叶,打造起来非常不容易,盖因现在的冶炼水平有限,因此就只能依靠人力的锻打来将里面的杂质给排出去,最终达到一个相当的硬度和柔韧度。而这个过程,就被称为——千锤百炼。里面的‘千’自然是有些夸张的,但是要‘百’,还真是不夸张。每一片甲叶从开始锻打到最后成形,达到要求,没有几百次是不成的。
到底,其实跟打造兵器也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一个大,一个而已。
而打造甲叶,和压薄棉片儿可不一样,这就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技巧了,非得专门的铁匠不成。
可是铁匠的精力,铁匠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因此一天能够打造出来的甲片数量也是很有限的,于是甲叶就成了制约棉甲制造速度的一个最大因素。根据谢虫儿的道,往往是棉布都弄好了,就是甲叶来不了,制造的速度自然就上不去。
其实甲叶打造的速度慢也是制约铠甲普及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像是大宋闻名天下的步人甲,六七十斤重的步人甲,一副就需要一千八百二十五个甲片,这些甲片得打造多久?耗费多少人力?
甚至哪怕是水力锻锤之类的水力机械普及,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后世的试验,机械打造压制出来的东西,质量是不如铁匠锻打出来的。当然,这些,董策就无从而知了。
“若是让你们来打造甲叶,不算棉布的话,你们用多久能锻造出一副棉甲需要的甲叶来?”董策问道。
“这个?”谢虫儿听了便有些挠头,这个问题有儿深,他便答不出来了。
最后还是赵铁砧几个脑袋凑一块儿算了算,道:“回大人的话,怕是至少须得两日才成。若是有些什么别的变故,不定得三日。”
“两日?甚至还要三日?”董策听了很是不满意。
不过他也知道这不是铁匠们的问题,这个时代的技术和产能摆在这里,没法子的事儿。
历朝历代以来,制造兵甲器具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可能就数北宋了。这个制造规模,几乎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其工署则有南北作坊,有弓弩院,诸州皆有作院,皆役工徒而限其常课。南北作院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三万二千,弓弩院岁造角弝弓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弓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
注意,是“岁造”,也就是每年中央制造一千六百五十多万张弓,地方制造六百二十多万张弓弩,加在一起超过两千二百七十万。大宋一年制造的弓弩,够不够给当时的欧洲兄弟,一人送两张玩儿玩儿?
宋朝前期,在各州郡设立都作院,此时的大宋,国力强盛,一年一万万六千万贯的财政收入,端的是财力雄厚之极。太祖时,诸州作院岁造弓、弩、箭、剑、甲、兜、鍪、甲叶、箭镞等凡六百二十余万,以后产量更是逐年提高。至神宗熙宁之前,单每年州郡上供京师的弓弩甲胄,便“以千万数”。就单个作院而言,产量也不少。神宗元丰五年,朝廷令相州都作院造防城箭三十三万支。要知道,宋代的都作院通常并非仅专门生产一种兵器,何况这三十三万支箭仅仅是朝廷一次的抛造数额。由此可见产量之惊人。
但是这样的产量,是建立在大宋这些都作院加起来数以万计的工匠的基础上的。单单是汴京的都作院,便常年有九千余工匠。
而尽管如此,甲胄的生产速度,也是上不去的——南宋时的湖州作院,朝廷给其下达的人物指标,最初是“日造铁甲一副”,后“准省札。日造铁甲二副,且以二年为期”。
由此可见甲胄生产之难。
不过如果真的严格按照规矩操作的话,打造出来的甲叶质量是非常好的,董策前世曾经见过一副出土的棉甲实物,剥开外面的棉布之后,里面的甲叶还有光泽,几乎没有生锈。非常坚固,若是不用大力气,根本就掰不动。
若是按照赵铁砧的这个速度,得两三年董策才能把手下的这些兵丁都装备上铠甲。
他可等不及。
到底,就是人少规模,还是得不断的招募铁匠,扩大规模。
董策回身向周伯道:“招募铁匠的事儿,还得加大力度,在这个上面,别吝惜花钱,多少钱都没问题。这样,你找个时间,和赵大会谈谈,让他实在不成,就把消息放出去,让别的商贾也给他提供铁匠。反正甭管是不是他自己找到的,只要是过他的手,咱们肯定给他抽成就是了。让他眼光放长远些,别只盯着那些蝇头利。”
董策的语气淡淡的,也没露出什么责怪的意思,但是熟悉他的周伯却是知道:大人对眼下的规模和速度,是不太满意的,只不过碍着自己的面子,不好明罢了。
周伯心中有些忐忑,赶紧应下。他已经打定主意,待此间事毕,便立刻去找赵大会,紧着把大人交代下来的事情先办好了。
“你们八个……”董策了这些会打造甲叶的,道:“从今日起,不需要干别的了,只要每日打造甲叶便好。”
“是!”众人纷纷应了。
“另外。”董策向杜建河和赵铁砧道:“从今日起,冷兵器组和热兵器组,改为冷兵器队和热兵器队,你们两人分别为队正,升任二级工匠。”
杜建河两人大喜,赶紧跪地磕头谢过,周围人也都是投来艳羡的目光。这可是二级工匠啊!每个月能领到二两粮食和二两银子!老天爷!咱们逃到磐石堡之前连饭都吃不饱,难不成再等几年,也能跟杜爷和赵头儿这般,升到二级工匠,每个月拿银子?
董策摆摆手:“本官还没完呢!”
“从今日起,冷兵器队这边,分出来一个甲叶组,专门负责打造甲叶。赵铁砧,你兼任这甲叶组的组正,直接管制。以后再来了铁匠,四成分去热兵器队,四成分到甲叶组,剩下的两成,分到冷兵器队。分过来的这些铁匠,未必都会打造甲叶,你就要安排人教给他们,务必要使其尽快学会,明白么?”
赵铁砧郑重道:“的明白!”
他心中却是一片喜意洋洋,自个儿现在当了队正,又兼了一个组正,两个差事在身上。而且以后再来新的铁匠,六成归自己管,四成才归杜建河管,这就代表着以后自己手底下的人一定会超过杜建河。这是不是,大人更看重自个儿这边儿?
杜建河那边厢却是有些不是滋味儿,心里发苦,脸上自然是不敢表现出来的。
为了激发众人的积极性,董策又抛出来一个甜饵:“谁先打造满三百个甲叶,经检查没有次品的,便升一级工匠。赵铁砧,杜建河,你们两个把关,负责检查。”
这一招果然奏效了,一听打造的多了就能升一级工匠,众铁匠顿时都是激动起来,一个个摩拳擦掌的,恨不能现在就开始干活儿。
董策又扫了一眼那些不会打造甲叶的冷兵器队众人,宽慰笑道:“你们中有些人,已经打了不少长矛和骑兵刀了,刀矛上刻得都有名字,谁打造的一目了然,放心,本官不会亏待你们。等过几日,你们中便该有人升一级工匠了。”
那些本来因为自己受了忽视而有些惶恐不安的工匠们顿时便安定下来,心里还有些激动和期盼——大老爷的话,什么时候不算话过?更是干劲儿十足,都想着做那第一个升的。安抚了这些人,董策目光在众人脸上缓缓挪过,开口问道:“你们,可知道青蚨甲?”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二六 董策的盘算
赵铁砧挠挠头道:“俺知道啥叫青蚨,可不知道青蚨甲是啥?”
青蚨,是一种虫,一种很有趣儿的虫。
其形状像蝉,卵附在树上,草叶上。
传青蚨生子,母与子分离后必会仍聚回一处,人用青蚨母子血各涂在钱上,涂母血的钱或涂子血的钱用出后必会飞回,所以有“青蚨还钱”之。
因此后来,常以青蚨代指钱,尤其是铜钱。
所谓青蚨甲,就是钱甲,用铜钱作为甲叶,编织成的铠甲。
董策这一次想要造的,就是青蚨甲。
这不是他异想天开的揣测,而是确有其事。董策前一世在某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便曾经在那博物馆中,见过一副青蚨甲。当时那副甲胄下面的注释,写的是明末地主团练武装私自铸造的甲胄。董策对这个非常感兴趣,回去之后查了许多资料,网上的主流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这事地主团练武装私自铸造的甲胄,第二种则是,这是一种法器。就像是桃木剑,以及后世的五帝钱儿一般。
董策无暇去探究到底是哪种,但是他知道,当初第一次去阳和城的时候,他就萌生了这个想法。
事实上,从开始准备组建军队以来,董策就为铠甲的事儿烦心。就算是刘若宰再怎么信任他,看重他,几十副铠甲可以给,但是几百副铠甲却是一定不会给的。不是他不想给,而是实在给不出来。整个冀北道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到处都是伸着嘴要吃奶的孩子,总不好这么明显的厚此薄彼。
因此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董策想到了青蚨甲。若是还有那种铠甲最容易制造,成本最低,则非青蚨甲莫属了。
他上一世就是玩儿古钱的大行家,尤其钟爱的是明清两朝的铜钱儿,家中收藏了许多。在他的印象中,除了天启十一两之外,明朝末年铸造的铜钱儿,普遍质量都是一般,而薄,而且还是铜锡铅合金,这样的铜钱儿,其坚韧程度岂能和专门打造的甲叶相提并论?
但是后来他在城外客栈中见到老板拿出来的私铸钱,董策心中立刻就是一喜。这种私铸钱厚重结实,基本上达到他的要求了。而且更重要的一是,私铸钱便宜,比官铸的要便宜的多,适合大量兑换。
也就是董策现在没能力没技术没人手自己造,若不然的话肯定大量开炉铸造了。
前一阵子他在阳和城大肆收购私铸钱,为的便是今日。
董策使了个眼色,白忠旗便把他拎着的那一袋子铜钱倒转过来,哗啦啦的都倒在了地上,在地上堆了一堆。
董策笑道:“用铜钱儿代替甲叶如何?赵铁砧,你来。”
赵铁砧其实是雅不愿的,他憨厚,他反应慢一些,但这并不代表他傻。大人这个提议,很明显是有许多问题的,铜钱儿岂能代替甲叶?那等脆薄的东西,大伙儿又不是没见过,岂不是一掰就掰开了?
但是这话,岂能这么出来?
他想尽量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奈何实在是不会话,吭哧了好一会儿,才道:“大人,这个铜钱儿,它实在是……这个……不堪用啊!”
杜建河在一边听着,脸色淡然,心中却是暗自叹气,有些为他担心。他和赵铁砧现在是明里暗里的争,这不假,但是却从未想过要置对方于死地,赵铁砧错了话,怕是要被罚了。
却没想到董策笑吟吟道:“没错儿,这我知道。”
没错儿,董策一直就知道私铸钱是不可能代替甲叶的。
铜钱的制造过程他非常熟悉,是直接浇铸出来的。而甲叶,则是铸造出来之后,再拿铁锤,一锤一锤,千百次锻打才完成的。两者的工作量摆在这里,岂能一样?结实程度,韧性,持久度,甚至容易修复的程度,铜钱儿比之甲叶都是甚远,甚至可以是差了两个级数。
但是问题是,董策也从未想过要拿铜钱儿取代甲叶。他要的只是暂时替代一段时间。
董策现在面临的选择就是两个,一是没有铠甲,二则是用青蚨甲。
当然是选第二个。
虽防御能力一般,但也总比明军的大红胖袄强得多,总比没有甲强得多。有这些铜钱儿夹在两片棉布之间,总比只有棉布要强得多。
董策是把青蚨甲作为一种过渡性铠甲的,若是有足够的打造精良的甲叶。谁愿意用这玩意儿?
“也甭多什么了,直接试试吧!”
董策指了指白忠旗:“你去试一下,用全力,莫要留手。”
“是。”白忠旗应了一声。
董策选他,是因为白忠旗在这些人里面算是瘦弱的,但若是把他放在这个年代普遍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明军、山贼土匪、乃至于流寇反贼中,至少也是个中等的身体素质。没办法,磐石堡伙食好,又敞开了供应吃,这几个月,都是把大伙儿的身子骨儿给调养出来了。
周伯赶紧指挥大伙儿让开一个空间,中间留出一丈大的一片圆形空地,让赵铁砧寻了个铁砧放在地上。白忠旗想了想,拿了两个铜钱儿,叠放在铁砧上。他拔出从董勇振那借来的哥萨克骑兵刀,正要挥刀斩下,董策忽然道:“换腰刀,敌人可没有咱们这等利器。”
“是。”白忠旗应了声,又寻了一口大明朝最常见的腰刀,瞄准了方向,重重的斩了下去。
他并没有留手。他多少知道一些董策的性格,让你如何,你最好就如何,别自作聪明,若不然最后倒霉的肯定是你自己。
一刀斩下,几道火星溅了出来,铿的一声脆响。
众人急急忙忙看去,却见上面那铜钱儿已经给崩飞了,铜钱正面出现了一道深深的切痕,几乎已经被一道两段。而下面的铜钱儿,也给崩到了一边去,但是上面没什么是损伤。
白忠旗把两枚钱儿捡起来送到董策面前。
董策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的瞧了两遍,嘴角微微一勾,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还不错。”
1...123124125126127...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