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初秋时分,橘红色的煦暖阳光洒下来,缓缓流动的河水泛出一阵迷人的金色,迷人的金黄色乡野,平和而安静。芦苇荡中,野鸟纷飞,野鸭穿行,一阵风吹来,苇杆高低起伏,芦花随风飘荡。确实是极美的景致。
但是冬天,这儿靠着河,没遮没拦的,寒风呼啸,就算在屋子里,日子应该也是挺难捱的。因为张寒住在这儿,这一片芦苇砖窑那些四处找软材的人没敢砍,王羽也特意把渔场选在了离这儿足有两三里的下游。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二二 日益壮大的工坊
董策来的时候,张寒正在屋里写字。
屋子里虽然生了火,而且还是两盆火,但墙都是漏风的,这里还是冻得跟冰窖也似。张寒却是端端正正的坐在桌前,端端正正的写字。天很冷,但他的手很稳,丝毫没有颤抖。写出来的字,是颜体,已经很有几分神韵了。不过董策觉得,理当是没有自己的柳体写得好的。
见董策进门,张寒很是诧异,赶紧起身,让到一边,一揖为礼:“大人莅临,蓬荜生辉。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你这儿确实是蓬荜,太简陋了些。”董策四下里看了看,吐了口气:“在城中会建造不少房舍,给你留个院子?这地儿冬天实在是太冷,住的时间长了,怕是会伤了身子。”
“属下多谢大人体谅。”张寒又是一揖,笑道:“只是此地虽然简陋,却是安静,在下已经住的习惯了。实在是不想再换。”
董策伸手他:“早就料到你会这么,我也不勉强你。这样吧,不搬也行,我知道,整修你也舍不得。那就找几个人,把内里给你装饰一番,加些木材,挡风挡雨。何如?”
张寒不好再什么,赶紧谢过。
董策指了指身后的纪长运和宋黑郎,道:“这是纪长运纪大讷,那黑厮是他的长随。大讷也是秀才出身,你们都是读书人,当可亲近一些。”
纪长运上前一步行礼道:“晚生见过前辈。”
虽然不知道纪长运什么来头,但既然是董策亲自带来的人,张寒也很是客气,赶紧把他扶起来,笑道:“如此客气作甚,有道是学不分先后,达者为师。咱们读书人,论学问,不论年龄,不定你还在我前头呢。”
两人好是一阵寒暄。
董策笑道:“从今日起,大讷要在咱们堡中当差,现在还没个住处,便和你凑一凑如何?”
张寒一怔,欣然道:“如此甚好,我可与大讷抵足夜谈。”
董策头,哈哈一笑:“那就把他托付给你了。”
……
回到府中,红袖和大丫二丫见老爷回来,自然优势一番欢喜不提。
喘了口气儿,歇息了半个时辰,董策便拎着那一袋子钱去了工坊。
出了府门,便能看到正对着的那一片工地。
这里和董策上一次回来的时候相比,已经变了一个样子。
地面被平整出来了,虽然不是平整如镜,但是大的坑坑洼洼已经不见了,都被填平或者是铲平,地面上只有一些的崎岖坷坷。在董策府前这片空地的左右两边,则是分别有两列房子,左右一共四列。这四列房子,都是用砖瓦建造的,几乎没使用土坯,很是高大坚固,青砖青瓦,墙的下面两尺是石头打的围子。而下面还有两层台阶,明这地基也很高。
每一列房子大约有南北四十米长,东西八米宽,被分成了十间。每一间长八米,宽四米,面积三十二平米,而这一间,就是一个鸳鸯阵十二个人的住处。三十二平米,十二个人,匀下来每个人很有限。但这里是军营,哪里有那许多讲究?能有三尺立锥之地,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君不见后世那些在大帝都租房子的北漂一族,住的都是地下室里面的上下铺,怕是连这儿生活空间都没有。
每一间都是各自独立的,单独开门窗,中间互不相连。
这四排营房,四十大间,足以容纳四百八十人的军兵,这也差不多是董策考虑中自己所能养活和装备的最大数量的军队了。
当然,只是现阶段。
在两排营房后面,距离内城城墙之间的这片区域,还都留了空地,以后还可以继续再建。
李贵等一堆人都在那儿忙活着,董策没有过去看,营房基本上已经完工了,现在在上门,上窗户,打扫清理内里,检查土炕的结实程度等等。他相信自己在这件事儿上三令五申,是没人敢于阳奉阴违的。尽心尽力去做,哪里出什么差错的道理?到时候直接完工后检查验收就是了。
工坊,热闹依旧。
在整个磐石堡中,工坊的铁匠和木匠们,算是地位相当高的一批人了,当然,是相对于普通百姓来的。
他们能够住在城里,伙食比一般百姓要好得多,发的米面都要多,而且时不时的还能发一些猪肉和咸鱼。而且他们的老婆孩子,也不用每日干活儿,只要在家里收拾收拾,扯淡晒太阳就行了。
而且听提拔成了什么劳什子一级工匠之后,每个月还发给饷银——可是白花花的上乘银子。而且升了一级工匠之后,还能再往上升,升的越高,每个月发的银子就越多。天,咱们平民老百姓上哪儿寻摸这好事儿去?看他们整日不也就是打打铁,锯锯木头什么的么,也没啥了不起的。
工坊现在是周伯在管的,因此董策这次去,是他陪同,并王通带着董勇振和另外一个家丁做侍卫。经过这几次很不错的表现,现在董策对董勇振很是看重,往往都用他侍卫,真真算是第一打手。当然,白忠旗这个长随是少不了的,起来董策和他也有些日子没见了,很是了几句话。
工坊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又往两边各自扩建了足足有三五丈,增加了好几个工坊。后面的工坊家属院也扩建了些。这片儿算是原来的城中保存较为完好的,理当是一片不的营房,都是石头建造的,很是坚固,现在虽然残破了许多,但根基还在,略一整修就可以居住。
董策的工坊班底,一开始是十六个,十一个铁匠两个泥水匠三个木匠,都是从宁鲁堡招来的。
两个泥水匠是混的最好的,西安堡往西那些墩台城堡,他们多半都参与过,现在已经大用。整个磐石堡的设计都是他们全程参与,现在带着人各种建造,已经属于人上人,李贵等人都对他们很客气的。
木匠们一开始的地位很尴尬,没什么活儿做,整日就是在那儿闲着,不少人背地里都他们是吃闲饭的。但是后来,磐石堡各种大修大建,到处都需要用到木头,他们立刻变得非常忙碌起来,一部分跟着建筑队四处走,一部分则是留在工坊整日的做活,打造各种器具。
这一忙起来,闲话立刻就消失了。
后来还是李贵看木匠都不够用了,建议董策招募,便又通过赵大会的关系招了七个人,现在凑够了十个人。
至于铁匠,则是一直都在招募的。董策过话了,只要是赵大会把人送来,立刻照付银钱。尤其是会打造火铳的铁匠,价钱不是问题,哪怕是花大价钱从卫所军中直接买出来的,也立刻给他把银子补上。有一个算一个,银钱之外,还有人情。
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武将的人情,对赵大会这种略有些势力的商人来,可是极其珍贵的,他自然是不遗余力。又能来钱,又能卖人情,何乐而不为?再了,磐石堡待遇好的消息传开之后,不少铁匠都争着抢着要来——董策听了都有儿心酸,能管全家吃饱饭就算是上好的待遇了,大明这世道啊!
最开始时候是十一个人,都打过兵器,其中有三人打过甲叶,一人打过火铳。后来,赵大会又送来了五个铁匠,其中一个打过火铳,一个打过甲叶。董策为此,又掏出了二十两银子。之后陆陆续续,又来了十七个,直到三天前,还刚有一家子搬了进来,那一家子是祖传的手艺。一大家子八口人,老爷子,俩儿子,十五岁的大孙子,都是铁匠。甚至传言那膀大腰圆的大二媳妇都是抡铁锤的好手儿。
董策麾下的工坊,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有快五十个人,火铳、长矛等武器都能自产,算得上是初具规模。
不过董策可不满足现状,一想到建奴都城沈阳之外那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尽头,一年不知道能产出多少武器兵甲的铁匠铺子,他心里就是一阵阵的发热。
大老爷来工坊视察,对于所有工匠来,可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儿,许多工匠还未见过董策,周伯早早便让人通传,等到了的时候,一干人已经在外排成几排,迎接等候了。都是平头老百姓,眼皮子浅,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官儿,一看见董策过来,便是乱纷纷的跪地,什么的都有,乱糟糟的。搞得周伯很是有些尴尬,瞪了杜建河赵铁砧并那几个工坊的负责人一眼。
董策却是不以为杵,笑吟吟的让大伙儿起来,还拉着几个人了会儿子话。董策先去了木匠那边,倒不是因为重视,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不重视——因为剩下的时间他打算就在铁匠那边儿过了。木匠这边也各自划分出来一些区域,每个木匠都有自己的一片区域,里面摆放着各自的器具。他们显然正在做活儿,地上乱七八糟的堆得到处都是原木,已经锯好的木板,已经成形或是半成形的器具。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二三 争宠
木匠这边儿的匠头叫做苏魁,人如其名,很是魁梧的一条大汉,虎背熊腰,一身腱子肉,很有些威势。是个做活计的好手,他虽然长得魁梧甚至有些凶恶,却是很和善,跟谁都没红过脸,人缘儿很好,因此也当了匠头。董策也给他提了一级工匠,级别上去了,话的时候胆气也就壮一些,方便管理。
在木匠这边董策呆了也就是一盏茶的时间,便转去了铁匠工坊。
这里分为冷兵器组和热兵器组,都是占了好大的一片区域,随便哪个拿出来都是木匠工坊整个儿的三四倍还要大。进到这里,便是一阵热气熏来。这里面起的大火炉很多,里面炉火熊熊,热气四溢,火炉旁边大都放了用来淬炼刀剑的尿和牲口的血,因此这里热烘烘的,虽然书数九寒冬,却是一儿也不冷。甚至还有的铁匠只穿着一件儿单衣,还是满头大汗。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古怪的尿骚味儿。
董策可不嫌弃,恰恰相反,进了这里之后,他只觉得很是亲切。
赵铁砧和杜建河两个早就已经等在那里了,赶紧迎上来一番话,他们两个眼神中都透着热切,盼着董策先去自己那边看看。董策先去哪边儿,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前后问题,而是代表了对哪边儿的重视程度更高。他们两个本来关系不错,但是现如今冷兵器组和热兵器组的关系却是非常不好,几乎可以已经把矛盾给挑明了,互相看不上眼,都盼着能压对方一头。赵铁砧是个老实人,但是也架不住手下人天天在耳朵边儿上嘀咕,现在心里也不跟以前那样想了。
不过总归是当领导的,两人还不至于撕破脸,见了面总是有有笑的,可这会儿在董策面前,那就不一样了。
杜建河心思机灵,笑道:“大人,的正要跟您汇报鲁密铳那铳管的情况呢,这些日子子带着人一时也不敢偷懒的钻铳筒,造扳机,还教了几个徒弟,您要不去瞅瞅?”
他一拍脑袋,有些懊恼:“嗨,瞧工坊里头这味儿啊,是的们疏忽,知道大人您来,早该把这些盆子撤下去的。的负责的那块儿,打的是热兵器,倒是无需淬炼,味儿也轻了许多,大人您喘口气?”
着便是眼巴巴的看着董策。
赵铁砧嘴笨,一时想不到该什么,不由得心里很是懊恼,一阵阵儿憋得慌,急的只想跺脚。
杜建河瞧着他,眼神儿就有些得意。
董策瞅一眼便对他俩的心思心知肚明,他看了两人一眼,却是淡淡一笑:“罢了,你那边儿的事儿,先放放。赵铁砧,走,你带我转转。”
赵铁砧整个人都愣住了,竟是讷讷的站在那儿不知道啥了,还是旁边一个下属捅了他一下他才反应过来,心里一阵欢喜,满脸堆笑道:“好,好,大人,请跟我来。”
杜建河也是一愣,脸色白了一白,但是很快就恢复如常,讪讪一笑,跟在后面。
董策选了先来这边,却不是随着性子,而是由自己的门道的。一来是之前给的杜建河还有热兵器组那边的好处多了些,表现的太看重了,现在得压一压,免得他们骄横。第二则是,现在是要练兵了,鸳鸯阵基本上都是冷兵器,以后时日,还是要多倚重赵铁砧这边多些。
白了,还是拉一个压一个。
见大人先来了自己这边,冷兵器组那边的人顿时都跟吃了什么仙丹似的,一个个都是精神百倍,干起活儿来也是非常之卖力。一个个挥着手中的铁锤,敲击着手中的成形未成形的兵器,溅起一片片的火星。
时不时的有没见过董策的人偷眼儿打量这位年纪轻轻的大官儿。
虽赵铁砧嘴笨些,但是业务能力是很强的,他知道自己口拙,就是生怕上官来问的时候不清楚,因此什么都得问的清楚明白,自个儿来回的在心里寻思,一定要弄得熟了,透了,明白清楚了这才作罢。
因此现在起来,非常之顺溜儿。
冷兵器组的铁匠们一开始还手生,骑兵长矛和哥萨克骑兵刀,第一次试做样品的时候他们三日才打造出来。到了后来,打造的多了,慢慢都变成了经验老道的熟手,非常娴熟。之后每日铁匠工坊都能打出来三支骑兵长矛和两把哥萨克骑兵刀。现在铁匠工坊足足有三十二人之多,两个组各自十六人,不多不少。人多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后来家丁队那边每个人都装备齐全了,董策却并未让这边儿停手,依旧是打造着。到了现在,一日已经能够打造八支骑兵长矛,五把哥萨克骑兵刀。这还是受限于长矛杆儿数量的限制,若不然的话,产量还能再增加少许。
家丁队的骑兵,数量肯定不能仅限于这些,董策一定是会继续扩大规模的。多打造出一些兵器来备用,到时候便不显得慌乱。而且骑兵长矛除了给骑兵用之外,还可以给步兵用——董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打造什么样的步营,但是却很确定一,长矛是肯定会大量使用的。
现在已经确定了要用鸳鸯阵,鸳鸯阵十二人中,就有四个是用长矛的,别的武器都能从刘若宰的库房中找到,唯独长矛,都是那种不到一丈长的花枪,又软又没劲儿,根本不堪用。
还是硬木长矛更好一些。
至于腰刀,长刀,挨牌什么的,倒是不用自己准备,武库中就存了不少,有从白添福那里换的,又从刘若宰那里拿的,数量足够使用。这就是背靠着一个庞大朝廷的好处,这些年朝廷在九边上面投入的银子怕是上亿是有了,虽被吞了不少,但也着实是攒下了无数的物资,都在各地的库房里堆积如山。可惜,一方面是这些武器兵甲等物资在库房里腐烂发霉,一方面却是士兵们手中的兵器铠甲锈迹斑斑,破烂陈旧不堪,根本不堪使用。
想拿到武器甲胄,就得掏银子——向靠着这个吃饭的那个庞大利益集团。可惜这年头儿武将有钱的不少,却没一个愿意把钱花在这歪路上的——买房子置地才是正道。
董策看了一阵儿,总归是比较满意的,也很是勉励了一番。
走到中央位置,董策忽然侧头问赵铁砧:“会打造铠甲的呢?哪几个?”
赵铁砧怔了怔,赶紧招呼了几声,叫了几个汉子出来。
每次新来的铁匠,会打火铳的肯定是分到热兵器组,会打造铠甲的则是一定要留在这边,剩下的那些,就是自由分配了。
现下这边会打造甲叶的一共是八个,几个人都有些拘束,赶紧跟董策见了礼。
董策倒是笑眯眯的上下打量着他们。
今天董策过来,是想给即将成立的磐石军士兵们装备甲胄了。
其实大明朝的士兵,绝大部分都是根本没有甲胄穿的,一件儿鸳鸯战袄了事儿的,披甲的不足一成。皮甲不多,棉甲倒是不少,但就算是所有铠甲里面最寻常的青布铁甲,都是要伍长以上的军官才能有。之所以这样,倒也不完全是因为**,其实不光明朝如此,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因为这片华夏大地实在是太大,历朝历代雄踞于此的王朝,兵员实在是太多了,多的像是明朝初年,达到了二百八十万。就算是少的朝代,诸如唐朝,也有四十九万左右的常备军。当然,最恐怖的还是那个血肉横飞,英雄辈出的战国,由于连年的战争,每个国家几乎都是举国皆兵。秦国有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魏国有带甲三十万或称三十六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十万。其最强大之时期,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也就是奴隶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赵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国兵卒不过三十万,包括厮徒在内,除了防守边疆关塞的以外,见卒不过二十万。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楚国有持戟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ps:以下不算钱。
以上数据皆出自战国策,肯定会有夸张,但是水分不会很大。影响军队规模的因素有两个:人口和国力。人口就不用了,秦一统六国之后,人口也才两千一百万,也就是当时的人口,大约在一千八百万到一千九百万左右。这样的人口基数,这样的军队数量,肯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是别忘了当时的背景——连年征战,举国皆兵,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都要服兵役,甚至壮年女子都要入伍。因此这样的一个比例,也就情有可原了。
至于国力,战国时期商业发达,战国七雄大多有过变法,国力都不是很弱,而且当时的养兵花费,可不像是后世那么厉害。
其一,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各国都非常重视军事,根本没有重文轻武这一儿,相反,当时的儒家还未成形呢!国家重视军事,重视武将,重视战争,财力物力向这方面的倾斜很大。其二,官僚机构相对简单,经历的环节少,上下其手的人少,再加上第一个原因,没多少人敢胡乱伸手在这上面捞钱。这就少了一个非常大的消耗。其三,士兵待遇差,许多甚至需要自备武器粮草铠甲战马。
而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疆域——当时就算是七国的疆域加起来,也不过就是后来一个秦朝的三分之二大,半个汉朝大,三分之一个明朝早期大。相当于后世的陕西中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全部、河南全部、湖北全部,湖南中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省一部。算下来,一国也就是相当晕后世一个半省这么大。疆域很,打仗几乎都相当于内部作战,从出发地到达战场的时间短,战争持续的时间也短,如此运送辎重粮草等等的消耗,就会许多。)
……
这么多的军队,动辄数百万,真要全部披上铁甲?以当时的国力生产力,真是要全国上下都砸锅卖铁,人人去当铁匠,当然没问题,可整个社会的生产就停滞了。
后世常有人大放厥词什么华夏古代军队装备不如西方,全他妈扯淡!
西方那些撮尔国,全**队加起来也就是几千上万人,了不起大几万人。倾尽全国之力自然能够打造出一支千把人或者几千人的重骑兵队伍,你让他给全**队都装备试试?更别及百万大军了!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军队,钢铁罐头也是很少数,多半还有骑士的地位,他们军队中大部分也是不披甲的士兵!他们国家全部军队的数量可能差不多就相当于大明朝伍长以上军官的数量,把大明朝的伍长以上军官拉出去看看?披甲率是不是比那些生番要高?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二四 造甲工匠
不过不管别人怎样,董策的麾下,他一定是会尽量给置办好的装备的。dm铠甲对士兵来就是第二生命,像是董策那一身儿七十多斤重的厚重铁叶甲,一刀砍下去,除非是砍中脑袋脖子之类的要害,否则也就是几个甲叶翻起来,根本就伤不到里面的人,撑死一道浅浅的血口子。力道弱一些的羽箭,射过去连甲叶都穿不透,挂在上头晃悠悠的看上去吓人,实际上屁用没有。对付这种甲,长矛攒刺最管用。
有这一身甲,可是相当于多了好几条命了!若是当初董策穿的是布衣,就算他再怎么悍勇也不敢强冲那些马贼。
董策当然不敢妄想给自己手下全都装备那等厚重铁叶甲,事实上,想要全部装备次一等的青布铁甲或者是棉甲都做不到。这玩意儿是稀缺物资,哪儿都不好弄,能搞到现在这些已经是董策很长袖善舞了。
戚继光戚少保的练兵杂集里面有插图,插图上的士兵都穿着夹着铁叶子的棉甲,事实上这也是给自己脸上抹光彩而已。他麾下的蓟镇边军,披甲率也很低。
不过,董策有别的招儿。
杜建河殷勤的搬了一个杌子头来,拿袖子好生擦了几遍,掐着笑道:“大人,您累了吧?坐下歇歇?”
董策头,一撩衣襟,在杌子头上坐下。杜建河赢回了些场面,顿时脸上又多了几分光彩,瞥了赵铁砧一眼,赵铁砧懊恼的只拍脑袋,他还是反应慢了,重要的是心里头不大想这些钻营的事儿,因此被杜建河在自家的地盘儿上给倒扳回一城。
“来,坐下,都坐,莫要拘束。”董策向着那几个铁匠笑吟吟的招呼道。
不过他这么,可没人真敢坐下,有个家伙看来有儿缺心眼儿,大咧咧的就盘腿往地上一坐,屁股还没挨着地就给人拽了起来,狠狠的甩了个眼色给他。
这厮还傻乎乎的问:“你瞪俺干啥?”
1...122123124125126...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