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等到所有马庆的手下都盛完,董策的家丁们才过来,他们是不想让董策盛的——哪有主子给下人盛饭的道理?但董策却是坚持如此。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这种时候,在众目睽睽之下,厚此薄彼是要不得的。
城头上出奇的安静,马庆的手下都在吃饭,有的人却是在默默的流泪。
他们看向董策的眼神中,满满的都是感激。
主将被杀,自己这些人也被近乎于发配一般的弄到这里来,被人欺辱,敢怒而不敢言。过去那段日子,他们尝够了世间冷暖。从来没有哪个官儿——哪怕是同为武官——如此对待他们,在董策这里,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他娘的!这董大人,真是好汉子,对咱们没的!”
马庆几个人还是聚在一堆儿吃饭,那之前和马庆话的精瘦汉子关前抹了抹眼角,声音有些哽咽。
这关前是马庆手底下一个哨长,哨长和哨官是不一样的,哨长的编制,是长,一个长下辖四个队,四十八个人。而哨官的编制则是哨,一个哨,下辖四个长。关前这人嘴贱,时常爱抱怨,些怪话儿,但人却是很不错,极讲义气,看重兄弟,乃是性情中人。
“就凭他刚才给俺盛了这一碗肉,俺这条命,就卖给他了!”
着,心里发酸,眼眶一热,眼泪便是簌簌的落下,洒到了碗里。他赶紧揉眼睛,却不料,心情激荡之下,根本就控制不住。先是一抽一抽的,然后干脆把碗撂倒一边,抱着脑袋放声大哭。
“呸,你这条命就值一碗肉啊?”这句话在马庆心里滚了滚,终究是没出来。
瞧着关前这样子,他也是心里发酸,又叹了口气。关前的一哭,就像是导火索一般,城头之上顿时是响起哭声一片。此时,董策正带着几个家丁沿着城墙往南走,听到哭声,他回头看了一眼,微微吁了口气。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六九四 只待来敌
一刻钟之后,董策来到了南城城头。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了。
没有了夜色的遮挡,城外的情况,可以瞧的一清二楚。
惟其如此,才是让人一眼看去,便是胆战心惊,心下一阵冰凉。
城门之外,到处都是大大的火堆,这些火堆早已熄灭,只剩下了余烬。每个火堆周围,基本上都横七竖八的睡着几个人,多则十来个,少的也有五六个。他们身上也不知道裹得什么,瞧着有的像是毡布,但大部分都似乎都是一堆烂布裹巴在身上一样。
这会儿还是有些凉意的,这些人在睡梦中似乎也感觉到了寒冷,有挨得近的,便紧紧地挤在一起。有的本能的,便是离着火堆远一儿。
整个南城墙的正面,都被这样的火堆和火堆旁边的人群给堆满了,粗粗看去,董策便是能判断出来,城外的闯军,至少也有三万!
三万,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经过了这些年的战火洗劫,现在澄城县内所有的百姓加起来,也不知道有没有三万。
不过让董策略有些欣慰的是,这些闯军的军纪,看来实在是不怎么样——因为直到现在,大部分逆贼竟然还沉浸于睡梦中。要知道,这会儿可都天亮了啊!天亮了,就意味着夜色的遮挡不存在了,可以清楚的看到敌人了,也意味着——如果发动什么军事打击的话,不会再有障碍了。
而他们,这些人,竟然还敢这么大摇大摆的横在地上睡觉,没有一丝的防范意识!更让人无语的是,这支闯贼中的上层,竟然也没意识到这一,就这么让他们在这儿睡!
看了这一幕,董策心里便是暗道,难怪动辄数十万的反贼常常被比起开国之时战斗力已经大大减弱的,数量通常只有反贼的两三成甚至是十分之一的官军打的大败亏输。而他们的这等毫无防范的姿态,当然是因为对澄城县守卫力量的极大轻蔑。
不过,这似乎轻蔑的也过了头了。这时候,只要有一支骑兵冲杀过来,这一支几万人的反贼就要崩溃!
崇祯七年的农民起义军,还远远没有锤炼出战斗力来。
董策敢放下话来,只要是有一千,不,五百就够了,只要有五百如自己的家丁一般战斗力的骑兵,就足以正面击败他们。没错儿,就是正面,是面对面的冲杀冲锋,而不是靠着偷袭和的骚扰。
他们也有帐篷,但数量很少,一眼瞧去,大约也就是三四十个,散布于一片片火堆的包围之中。想来,应该是反贼中的军官,而且是有一定级别的军官才能拥有帐篷。
而在闯军占据的这片地区的中间位置,坐落着最大的一帐篷。这帐篷占地面积少也有平常人家的一个院子那般大,也不知道是他们从哪儿抢来的,远远瞧着,似乎帐篷表面还有装饰性的花纹。
那一面闯字大旗,便是树在帐篷前面,在这大帐周围,还有骑着马的士卒来回游弋。
想来,这便是那闯军首领的居所了。
走到南门城头,向刘若宰见了礼。刘若宰他们也正在吃饭,招呼董策一块儿吃,正巧,董策过来的时候也没吃。
城楼之中,虽现在兵临城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城池会被打破,但只要一日未死,便是礼不可废。刘若宰和章承每人都是一张几,吃的慢条斯理,董策这些武官,则是为了一个大桌。
饭菜还不错,想来是李可受调度的。他这个人很有能力,行事又不拘一格,能搞来什么好东西都不意外。
等吃完饭,大伙儿都出去,观察城外闯军的状况。刘若宰抚着城墙的垛口,面色凝重,其余众人,也没一个脸色好看的。敌人的数目,实在是太多了。
这会儿闯军陆续开始起来了,有的人开始生火做饭,有的则是开始集结。这会儿才能看出来,原来绝大部分的闯军,其实都是妇孺,乃是随军的家眷。而真正的壮年汉子,数量连八千都不到,董策眯着眼睛瞧着,感觉真正的精锐,可能也就是两三千的样子。
这里的精锐,指的是达到比较一般靠上的明军的水准——大致也就是如镇河堡守军那样的水平,要比军户强一些。
又过了一会儿,城外的闯军营地彻底苏醒过来,喧嚣吵闹响成一片,有炊烟袅袅升起。起来的女人们在做饭,去城外不远处一条河流边取水,男人们则是互相大声的打着招呼,有一些低级别的闯军军官开始召集自己的手下,清人数。
瞧着不像是个军营,倒像是个极大的村镇。
隔着这么远,董策也看不出来他们吃的到底是什么,不过可以确定的一就是,壮年汉子吃的是最多的,因为他们大概是一家合用一只碗,而那碗,在壮年汉子手中停留的时间是最长的。
这个时候,按理澄城县也早该苏醒了才是。但今日显然不同以前,都这会儿了,还是家家紧闭大门,那些平日里早就该开门的店面,一个个也是没了动静儿。街面上几乎没人,偶尔能看见一两个,要么是衙役要么是出来办事儿的吏,他们现在是最忙的,老百姓们可以闭门不出,但是他们要四处传达命令,征调人手。
正看着外面,忽然董策听到身后方向传来了一阵喧闹声,回头看去,却见得一大片人涌了过来,瞧一眼,只怕一两千是有的。可是把董策给吓了一跳,这是怎么着,民变生事么?
这个当口,可万万不能有这等事发生。
不过等他看清楚领头的那人,一颗心便也放下来了。最前头那人,正是李可受,他身边好几个衙役簇拥着,还有十来个穿着白衫,瞧来是没什么品级的吏跟随,倒也真是威风凛凛。他他身后,跟着足足千余人,其中基本上都是男子的,有几十个衙役在其中游走,维持秩序。
南城门里的房屋给拆了大半,废墟上的砖瓦基本上都已经给搬到城墙上去了,便出现了几块面积相当大的空地。一块儿已经被妇人们占了,生火做饭,另外一块儿还空着。李可受带着这些组织起来的民夫们来到那里,就地休息,然后上来向刘若宰和章承行礼问好。
章承一脸的阴翳沉重,瞧来是不大愿意话的,李可受向他问好,他也只是淡淡头,然后视线又挪向了城外。只是他的眼神飘忽飘忽的,都不知道到底是在看什么,是看城外,只怕城外的动静儿一也没入眼。
显然,这位已经是惊慌失措,完全没有主意了,只是能勉强撑着架子不倒而已。
刘若宰却还沉得住气,也有可能是他颇为知兵,已经看出了一些外面闯军的虚实,所以就不那么慌乱了。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因为,他并非是本地的守土官,不用与城池共存亡,就算是到时候跑了,也没什么罪责。
而章承就不一样了,他要么是死战,城不破还好,若是城破,则死于闯军之手,要么是逃跑,然后被朝廷法办。刘若宰看了看下面那些正在忙活的民妇——方才南门城头这几百士卒吃的饭就是她们做的——又看看那些待命的民夫,脸上神色颇为和蔼,道:“李主薄,这一夜,可是多亏你调度有方了。”李可受连称不敢,道只是自己本分。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六九五 您可真知兵啊
“下官正要来请二位大人的示。”李可受道:“其实昨夜就已经把这些民夫给征集起来了,只是夜里瞧不见人,着实是不敢让他们出来干活儿,以免发生什么意外。眼见天亮,下官便带着他们过来,听候二位大人差遣。”
虽这些东西都是他在一手操办,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但现在上官在这里,当然要请上官的示才成。李可受这个人,不但能做事,还会做官。
刘若宰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现在正是要紧的时刻,他不清楚具体情况,也不打算插手,便道:“这里情况你最熟悉,你看着处置。”
“是。”
李可受应了一声,又告退下去。
他下去之后,立刻开始对民夫进行分配,他把所有民夫分成了十队,每一队都有衙役看管。有的是负责上城墙整修一些破损的墙段,有的则是搬运各色物资,还有的没差事的,则是原地休整待命。
更有一些体格强壮,胆大气壮的,被单独挑出来组成一队,李可受打算到时候给他们发下兵器,一旦城头上守军伤亡太大,他们也可上去守御。
外面闯军还在吃饭,董策心中一个想法转了好几转,终于是再没忍住,他深吸口气,走到刘若宰身前,沉声道:“大人,闯贼如此懈怠,正是大好机会。他们此时都在吃饭,并未聚拢一起,且阵中老弱妇孺不少,若有情况,定是混乱一团。属下愿带百余骑,趁此时出城门,扫荡逆贼。以敌军这般情况,一冲之下,只怕让他们全军崩溃都不无可能。至少也能逼得他们后退重整,如此一来,士气便要低落许多。无论如何,对咱们都是有益无害。”
刘若宰还未话,章承那尖刻的声音忽然响了起来:“哟,董大人还真是公忠体国啊!”
董策眉头微微皱了一下,还是向着章承弯了弯腰,维持着一个比较尊重的态度,沉声道:“公忠体国算不上,下官只是提该当提的建议。”
“我瞧你是立功心切,欲陷全城百姓军民于危急!”章承冷哼一声,走到董策面前,眼睛死死的盯着他,厉声斥道:“你领兵出城,只想着自己立功,可曾想过,若是闯贼趁此机会,杀进城来,肆意屠戮,城池就此陷落,岂不是万事皆休?”
他这般咄咄逼人,毫不留情面,若是的真有道理也就罢了,偏偏就狗屁不通,董策再也不耐烦和他客气。
“哈哈,大人当真是知兵的,的极有见地。”董策嗤笑一声,指着城外那些闯军,道:“您瞧瞧,闯贼的战马在哪里?他们有多少人是骑兵?您再看看,离咱们最近的闯贼是多远?咱们骑兵杀出去之后,他们受到惊吓,恐慌之下,逃跑还来不及,难道还会自寻死路一般往城内冲?”
“您仔细看看,闯贼那大帐后面,有一片圈起来的栅栏,下官方才仔细数过了,就一盏茶的时间,已经有三辆大车进去了,大车上面拉的都是草料。这明那些战马都被圈养其中!”
“战马都在大帐后面,而大帐前面,又是这数万的闯贼,若是有骑兵杀出去,闯贼猝不及防之下,老弱妇孺定然慌乱,连带的壮年汉子也身不由己。大人是知兵的,当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片大乱,便有欲力挽狂澜者也是徒呼奈何。人人都在逃跑,人群必然会朝着后面,也就是大帐和战马所在地方冲击。且不那些闯贼的骑兵能不能及时上马,就算是上了马,也会被席卷在人群之中不得脱身。”
“下官请问,闯贼到底如何才能趁机杀进城里来?”董策朝着章承拱拱手,笑吟吟道:“大人您是知兵的,想来一定见解独到,让下官茅塞顿开。”
“你!你!”
章承已经是给气的浑身哆嗦,脸色如猪肝一般,尴尬之极,羞恼之极。
他是真没想到,他眼中的这个‘粗鄙武夫’,竟然有这么犀利的口才辩才。
董策一口一个‘您是知兵的’,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分明就是在他屁都不动,只知道在这儿瞎扯淡,这内里的意思,谁都听得出来。他没一句,就像是一个大耳刮子,狠狠的扇在章承的脸上。城头之上,听到的人可是不少,不少人都在偷笑——对章承,就没几个人看得惯他的,董策把他近乎于痛斥的给训了这么一通,真真是大快人心。
偏生董策的又是极有道理,章承还真是不知兵的,也根本想不出什么话来能够反驳。
他脸憋得通红,眼神中一片怨毒,狠狠道:“不过一卑贱武夫,这里哪有你话的份儿?”
城头之上,立刻安静了一下。
董策心中冷笑,章承真是昏了头了,竟然了这么一句话,这可是把城头之上绝大部分人都给得罪了个彻底。
城头上听到这句话的军官士卒,都是一脸的愤愤。
刘若宰的眉头也皱了起来,方才他感觉董策的有些过火了,正要训斥他,章承却就了这么一句。
真是个无可救药的蠢货!刘若宰心里感叹一句,却不得不出来打圆场,他淡淡道:“章大人莫要动怒。”
又向董策道:“怎能这般和章大人话?”
“是。”董策恭恭敬敬的朝着章承行了个礼,道:“章大人,下官方才言辞无状,还望大人恕罪。”
“你好自为之!”章承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冷哼一声,转过头去,再不看他。
谁都知道,董策这是给刘若宰面子,可不是真要向他认输低头。董策已经是赢得彻彻底底,这会儿顺着刘若宰给的台阶下来,不但给了刘若宰面子,还能让章承更难受。胜利者的姿态显露无疑。
“大人,属下的建议,您看?”
董策又向刘若宰问道。
刘若宰本来是颇为认同董策的话,但一来是要给章承个面子,二来则是,他也感觉现在要保守一些更好,是以便摇摇头,道:“此事,再议吧。”
董策心里叹了口气,头应是,不再话。
再反而惹得刘若宰不悦,何苦如此?
民夫们开始修补城墙,有的被李可受打发到了县衙的库房里,往城墙这边搬运守城器械,作为一个曾经被闯军攻下过的城池,澄城县的库房自然也是被洗劫一空,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还是干净的能跑老鼠。但现在,却是颇为充盈了,澄城县大致在延绥镇和西安府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交界处,乃是要害所在,西安府的官员对于澄城县的防务还是相当上心的,曾经三次调拨过守城物资。
这会儿,也是派上了用场。
董策在城墙上憋得气闷,便自请去负责看管那些搬运各色器械的民夫,刘若宰也答应了,他还怕董策和章承这俩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起来。带着几个家丁下了城墙,董策去跟李可受言语了一声,便是去了库房。存放守城器械的库房和昨日去的那个不在一处,而是在距离南城门不远的一处大院子里头。这院子不,里头房屋却是没几件,这些授予器械多半粗大笨重,却是不像刀枪弓弩那般娇贵,也不大怕损坏,是以存放的就比较粗放,不那么用心。董策瞧着,这些器械都是分门别类的堆在一起,然后在上头搭个木头棚子,上面对草屋。有的棚子都没搭,只是盖了一层柴草。也幸亏是没发生火灾,不然铁定一把火烧个干净。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六九六 武经总要
守城器械里头个头大的可不,几百斤重上千斤重的都有,有的表面满是铁钉之类的东西,便是再多的人也不好抬,只好用车拉过去。民夫们喊号子的声音,大口大口喘粗气的声音响成一片。
董策这次过来,除了心中憋闷之外,他还存着一份儿心思,就是要熟悉熟悉这些守城器械。毕竟他之前没干过这种活儿,而眼瞧着闯贼只怕今日就要发动进攻了,现下熟悉了,也免得待会儿手忙脚乱。
还真没白来,董策可是长见识了。
守城攻城这些器械在华夏大地上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到了明朝末年,可当真是千奇百怪,种类齐全,各有功效。而由于明朝火器的发展,是以又发明出许多之前那些朝代所没有的攻守城器械。
可以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董策见识到了各色的器械,有常见的,诸如叉杆,也有不常见的,甚至是他之前从未见过的:篦篱笆、铁撞木、夜叉檑、狼牙拍等等,不一而足。
董策在里头差不多溜达了半个时辰,才算是把所有的守城器械都给一一过了一遍,然后他叫来了吏,询问这些器械的具体使用防范,结果却没想到那吏听了他的话之后,竟然是张口结舌,一句话都不出来。
董策挑了挑眉头:“怎地,难道这是什么机密?”
“不是不是,大人千万别误会。”那吏赶紧摆手,他尴尬的笑了笑:“不是的不愿,实在是的自己也不知道,的只是负责看管这些东西的,却不知道具体用途。”
听了这回答,董策有儿哭笑不得,便要作罢,那吏却是忽然道:“大人稍待,的还有法子。”
着便是一溜烟的跑回了这里的公房,那是这几个负责看守的人休息和办公的所在,也是这大院子里头唯一的几间砖木结构的房屋。
少顷,那吏便是回来了,手里还捧着一本儿厚厚的线装书,从书的表面和侧面看去,这页都已经发黄了,瞧着是有些年头。书极厚,只怕跟一块砖头也差不多。
“这是什么东西?”董策皱着眉头问道。
那吏脸上的表情更是尴尬,声道:“俺也不知道,俺没读过书,只知道这书是跟着这批防具一块儿运过来的,据押解的那位大人,有啥不明白的,只消得翻一翻这书就成了。只是里头写的啥,俺也不知道。”
董策接过,封面上,四个大字立刻跃入眼帘:武经总要。
他的手不由得抖了一抖。武经总要的大名,作为后世一个对历史颇有研究,对历史上的战争同样颇有研究的人来,对这四个字,绝对是不陌生的。只是董策却没想到,会在此时此刻此处,看到这本书。
“武经总要……”董策低声自语道。
“大人的不错,正是武经总要。”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是武经总要的前集卷十二守城,里头不少篇幅,正是讲守城器械的。”
董策回头,却见李可受正自施施然的走过来,脸上挂着悠闲的笑。
如果这副笑容不是强装出来的,董策可真是要佩服他了。忙活了这么长时间,做的还都是费心费力,劳神伤脑的事情,只怕觉都没睡,不但未见一丝疲惫,反而是精神奕奕,而且瞧来,心境似乎也很不错的样子。
这李可受,可真不是一般人。
李可受倒是没为董策识字这件事儿感到诧异,这年头儿虽不识字的军官有不少,但识字儿的也挺多的。
李可受朝着董策拱拱手,笑道:“下官正要寻大人呢,听大人来这儿了,正好此地乃是下官职差所辖,顺路也过来瞧瞧。”
董策晃了晃手中的武经总要,笑道:“李主薄果真是博览群书,连这等兵书也看么?”
“原先是不看的,但是后来,闯贼横行关中,澄城县地处要害,每每有战事发生,与此地为官,不得不多担些心思。下官从十年前开始看兵书,十年下来,倒是看了不少,只可惜,到现在也没派上什么用场。”
李可受言语中透着深深的无奈。
“不得,这两日就能用上了。”董策笑笑,指了指城门的方向。
李可受赶紧道:“不敢不敢,哪里有下官话的份儿?”
董策不置可否,问道:“不知李主薄看武经总要几年了?”
“也是十年了,十年前就开始看。只是,可惜啊!”
李可受叹了口气:“先贤之智,我辈不及,武经总要虽乃是宋人所著,却是精深博大,涉猎甚多。在下看了十年,也只是堪堪记下来六七成。”
“记下来六七成?”董策眼角抽搐了一下,真不知道这李可受是不是在故意显摆。武经总要前后两集,加起来一共四十卷,里面不但有各色器械,防具的用法,还有行军打仗的各种注意事项,更有为数不少的案例,还有相当大数量的插图,这李可受,竟然敢他记下来六七成?
“这却是正好。”董策笑道:“不知在下可否劳烦李大人给讲解一下,正巧,在下对这些东西,也是很有兴趣。”
“下官却也有些话要和大人。”李可受笑道。
着便是伸手一引,董策先走,他落后了董策大约半步不到,两人走得都是慢悠悠的。李可受一边走一边比划着给董策讲解那些器械的用法,他研究武经总要研究了十年,自然是理解的很透彻,而且他口才好,能把意思表达的清楚。听他讲解,可要比自己看书清晰直接的多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