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清穿物语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Vinilla
梅兰妮后来知道,边峰在莱山成为南少林的方丈的仪式上,被指定成了莱山的第一助手。主持洪门的日常事务。但是,边峰又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在南方再建立一个寺庙。
新寺庙的地点也已经选好,就在西贡。他的理由也很充足,在那块地方,阮,郑两个番王正斗的很起劲,正史上的法国人就是帮着阮氏集团打败了郑氏集团,才掌控了越南。
但是,如今,洪门到那个地方发展势力,不和阮氏集团交好,而要和郑氏集团来往,而让阮,郑两家继续斗下去,相互制约。从而达到洪门控制横山以南的目的。
这个建议让莱山身边的弟子很有兴趣。
洪,万等人都已经有了重任。但是几个跟着莱山的徒弟还没有什么实权。有了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跃跃欲试。入了空门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没了功名心呢?
莱山毕竟已经八十岁的人了。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已经算是高寿了。他还能主持洪门多久呢?
洪门逐渐往南洋扩展已经势在必行。一干人都决定要南下扩张。岭南很多大家族都下南洋做海贸。尽管朝廷下了严令,禁止国民出海贸易。但是,中国海岸线那么长,清朝的水军又很弱,哪里管的过来。
华记的海船队,七月下水,载着货物和人员,往南方去了。他们的路途停靠金门,南奥,陆丰,香港,崖州,这些地方都有华记基地。
边峰和能海都随船出海,这是洪门一次很大的行动。
等梅兰妮得到消息的时候,船队已经到了香港。
还好,有电报及沿途的电报收发站,一路电报转过来.梅兰妮能够不断得知船队的消息。





清穿物语 210龙头细布
七月底,华记的船队才到达了崖州。他们在那里有茶场和橡胶场。而在香港他们建立了海港。那里这时还是个渔村,村民们都打鱼为生,谁也想不到,后世有名的城市,这时只有十几户人家。
因为是海岛,淡水少,所以那里并不合适种庄稼。同样的,金门,南奥也是这样。那些地方只能种些高梁,玉米,番薯,花生等耐旱性杂粮。
那里的粮食过去都是从琅琦运过去。
惟有惠州陆丰螺河下游的基地,能种庄稼。由于,惠州人多数是莆田人的后裔,方言相似,可以与莆田人沟通。他们在那个地方买了三,四百亩荒地。又在靠海的附近,建造了一座妈祖庙,更获得当地人的好感。
曾经跟着梅朵一起开发琅琦称自己为梅朵弟子的一帮人,学着梅朵的方法,治水利,搞轮耕制。秦炼和边峰对这些人全力支持。即使走了些弯路,也对他们包涵。这样,这些批人就有了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后来,梅朵抽时间去了那里,对他们又指导了一番,让他们长进不少。如今,那处的粮食已经足够供应华记南方的岛上的基地了。
岛上不能种粮食,但是可以建盐田,晒盐。秦炼在那里用水泥建了盐田,将海水引进,又靠太阳将它晒干,而得到粗盐。
华记的盐是不卖的,只留作自家和企业员工使用。
秦炼七月初已经从莆田回到上海。
秦炼的设计,完成一部分,投产一部分。这样能降低成本。所以,最早完成的是纱厂,因为长江水利资源丰富,用的是水利加风力。所谓纱厂,规模不能和后世的工厂相比,只是个十来台机器的小厂,但是,由于用了动力,每台机器可以纺纱十六根,这样一来,一天的纺纱量就大了。
梅兰妮他们在当地招工人,特地说明,男女不限。
果然有大胆的贫家女孩来问工,梅兰妮优先招女工。讲好一天做四个时辰。中午免费一顿午餐。逢五休息一日,节假日也不扣钱。工钱是一两银子起版,做好再加。
这等好条件,反让女孩子们犹豫不决。不会是陷阱吧?
有一叫张金娣的女孩,家中弟妹多,生活负担重,还是坚持来上工,成了梅兰妮在上海招的第一个女工。
梅兰妮发给她帽子,围裙和袖套。
金娣照着梅兰妮的样子穿戴,来到车间,已经有两个男工在那里工作,用机器搓棉条。梅兰妮带着金娣把那些搓好的棉条上了纺纱机,接了动力,机器旋转起来。这种速度在后世最多也就是自行车速度,但这时代的人对这速度都有点害怕。金娣很快就适应了,到了下午虽然还有些障碍,但是基本上能自己操作了。
第一天工作后,金娣十分疲劳,因为神经过于紧张。回到家里就睡了。
村落的小姐妹得知,暗地里都庆幸,相互说道,“还好我们没有去,你看金娣真是剥了层皮,格生活(工作)肯定是老吃力的。”
也有人说道,“介好的条件会是轻松生活吗?”大有告诫‘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的意思。
贫家的女孩,从小都要干重体力劳动,如担水,劈柴,舂米等。纱厂的活和这些活比起来要算轻生活了。只是有个适应的阶段。到了十五,金娣厂休。女孩子要清爽,把那工作帽等物带回家里清洗。
同村的小姐妹有人过来问,“金娣,侬去做啥生活?”
“纺纱。”金娣如实回答。
纺纱在乡里是比较轻的活。
小姐妹们不相信,“纺纱?伲(我们)见你是吃力来,覅(不要)骗伲。”
于是金娣向她们解释了风力纺纱机。但是说的口干舌燥,也没有让她们明白。
“啥?一个人要纺十六根纱?吹牛吧?”
“不是一个人,是一台机器,你只要看好这台机器就行了。”
“十六根纱的机器,覅吃力死了。”
金娣觉得讲不清楚,“我们东家娘子能看四台机器。我现在只能看两台机器。”
话题转到了梅兰妮身上,“听讲,你们东家娘子的儿子是进士?”
“是格。”金娣肯定地。
“覅是骗人的伐?”有老练的人说,“附近人家家中出了举人,有谁见他家娘子抛头露面的?儿子成了进士,她不在家里好好享福,还出来开厂?”
听了这样的话,谁都认为有道理,金娣肯定是进里一家骗子的作坊了.
穷人有时不管东家是否是骗子,她们关心着另外的事情。
有两个家里贫困的女孩暗地里问金娣,“东家打人伐?”
“不打也不骂。”
“饭给吃饱伐?”
“小菜是一份,饭随意添。有辰光(时间)食堂师傅照顾,还会给你添菜。”
“工钱是多少?是向她所说的一两起版伐?”
“这我倒是不清楚,还没有发过工钱,不过听其他人说,他家是每月初一发钱,都不错的。”
其中一个叫稻宝的,下了决心,“金娣姐,那里还要人伐?”
“要,东家还在招人。”
‘“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可好?”
“好啊。”有人做道伴当然是件好事。
这样,纱厂里又多了一个女工。
纱厂渐渐投入了生产。因为暂时没有合适的管理人员,梅兰妮自己管着,就没有时间干别的事情。白天在工厂管理,晚上要在灯下算帐。日子很忙碌。于立清的儿子过满月,她也没有时间回苏州,一切都托席羽绢办理。
到了八月初一,金娣她们第一次拿到了工资,第二日就有几个女孩子跟着来做工。
梅兰妮也都收下。八月,他们的织布车间开始投产了。织的布有三尺宽。在苏州很好销售,一放入市场就特受欢迎。因为这个年代的面料都是一尺宽,如果要做床六尺长,五尺宽的棉被就要用去四十二尺布。这时代的一匹布是二十二尺长。就是要两匹布才能做一床被夹里。一匹白布的价是三百文左右。华记的宽机布一匹是三丈长,每匹价钱是六百文。虽然他家的价钱是别人中机布的两倍,会算的人都知道,如果用中机布做被里,一条被里的价钱是六百文,如果用华记的宽机布做被里,一条被里的价钱是三百文。
为了防止有些商人把华记宽机布剪短了再转手。华记特地在两端印上了海马头像,因为这种海马是很稀见的动物,给仿造增加了困难。但是,没有想到,众人对这种动物也不认得,因它象龙头,又因为,华记的机织布细密,就把这种宽机布叫做龙头细布。龙头细布立刻就供不应求了。
华记的工厂里很快就招满了工人。
这时的人都是早起,所以,工厂卯正二刻(6:00)开工,到了巳初一刻(9:00)时,轮流休息十分钟。到了午正(12:00)吃午饭,半小时后,继续工作,做到未末申初(15:00)结束。如果要留下来加班的,另算工钱,到申末酉初(17:00)结束。
做工的人大都是年轻人,所以,都选择加班。
北方的羊毛已经运到上海。大同的康掌柜也在那处建立了贸易栈,收蒙古来的羊毛,和皮子。皮子用了楚源提供的鞣剂,鞣出的皮子比传统的硝鞣出来的柔软。把那个鞣皮师傅稀罕的不行,就想知道那鞣剂的成份。康掌柜哪里说的出来,这种鞣剂都是由天津那里运过来的。鞣好的皮子也运到了苏州来卖。
苏州人原本是不穿皮毛衣的,由于满人的进入,把穿皮毛的风俗带来了,所以,苏州时髦人,到了冬天也穿皮毛。
清朝穿皮毛的等级限定很严格.紫貂这样的高级皮毛只有皇家可以穿用。好的皮毛也是先供应了贵族。
民间的皮毛真的只是皮毛的皮毛了。华记的皮毛因为鞣的好,差点的皮毛,经过他家鞣后,比那些好皮毛还要柔软。价钱也不太贵,所以华记皮毛也成了抢手货。
梅兰妮的毛纺厂也相继开工了,毛纺和棉纺不同的地方就是纺纱前要梳理。中国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羊毛织品了。但是因为羊毛都是粗防,使得羊毛织品很粗糙,一直不为人所喜爱。
所以,毛纺最先开始的是梳理。经过反复梳理后,把羊毛拉直,清洗烘干,定型,再制成毛条。
毛条经过粗纺,再细纺,成了纱。染了色后,上机织成纺织品,这就是呢子了。
华记的呢子比其他的毛纺要细洁。手感好。放入苏州市场也很受欢迎,做一件呢衣服要比皮毛衣服要便宜。在江南这样的地方,棉衣外加一见呢子衣服,足够挡风。所以这种面料很受中产人家的欢迎。后来华记把这种面料放到了日本市场,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应。
到了九月初,金娣村里的人更是吃惊了。因为她们带回家里一石米。
江南虽说是鱼米之乡,富甲天下。可是清廷的重赋让这里的人总要有几天青黄不接。在新米没有收下之前,有几天要吃糠菜。如今,见那打工的妹子能往家里搬这许多粮食,是让人眼热的。




清穿物语 211抢地盘
梅兰妮等人知道这时代的村里人的生活贫苦。清廷每年在江南要征收四百万石的漕粮。听上去这漕粮的数目不是很大。可是实际操做时,把各种的损耗和费用都要加上,这样,如果要运到北京四百万石漕粮,实际要征收一千二百万石的漕粮。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是很沉重的负担。使得江南很多人每年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断粮。
华记的员工可以在这样的月份选择要银钱还是要粮食。如果要米,一担是八百文,当年的卖出谷价是八百文一石。算来还比卖出价还便宜。
金娣,稻宝这些女孩都是村里最穷人家的闺女,在这日子,她们的劳动,使得她们的家人生活有了改善。这些女孩,由此也在家庭中的地位高升。
村里也有女孩,选择了去大户人家做使女。但是,那些人都没有帮到家里。即使有工钱,也要到年底才能拿到。那些人家不象满人的贵族大户之家,每月有月钱好拿。去那样的人家,是要入旗的。贫民没有这样的选择。
在华记的工厂里工作,每日可以回家,每月还有休息日,厂里又没有人打骂。当初村里的人还以为她们是碰到了骗子,两个月来,她们拿了实际的好处,让村落里的人刮目相看。很多小姐妹都来问厂里还要不要人。
金娣她们给家里出了新难题,厂里已经建立了宿舍,有人住厂,说是晚上要开夜校,有人来教他们认字。而且不要学费。
家里人都说,女孩子要认什么字!能赚一份钱就不错了。都不许她们去厂里住宿。
老式的人还是坚信,女孩子不要学的太多,学的多了,心就野了。女孩子心野了,就麻烦了。能看的住还是要看牢的。
但是,女孩子的变化还是有的。si下里几个都谈论着梅兰妮,她们都成了梅兰妮的粉丝。学着她的装扮和她的举止。
这时也有人讽刺的问,“她是进士的娘吗?”
金娣,稻宝等人也会回答,“是不是进士的娘有什么要紧?人家靠自己吃饭,活的正正气气的。”
这天的夜里,发生了一件事。竟然有人到华记的新港来打劫。
华记的新港是在长江出海口,与长兴岛隔江相望。
当时横沙岛还没有浮出水面。崇明岛和上海之间只有长兴岛。长兴岛还没有后世那么大。但是它历来是长江水盗的中转站。
当时有一股水盗占据了崇命岛的一部分。打劫的结果,就是,华记乘势将水盗赶出了长兴岛,他们占领了那个岛。
这次的冲突如果说是战争,那太过分了。最多也是小型斗殴。
那些来挑衅的水盗已经不专业了,他们祖先的那种强悍也随着岁月磨去。驱动他们的是他们祖先留下的贪婪的心,打劫生意人成了他们的习惯。能抢到当然最好,抢不到,也能跑。漕帮的势力大,他们不敢惹。华记的新港开建以来,他们一直在暗地里注意。也筹备了一阵子。终于选在了一个越黑风高的晚上打了过来。但这次他们是踢到了铁板。这里的人不但武器精良,人员还训练有素。他们跑也跑不掉,全部被抓住。
赎他们回去的条件就是撤出长兴岛。
当时,水盗还想用缓兵之计,先撤出了长兴岛,等到缓过气来,再从崇明打过来。
等他们过了江后,秦炼带人过江把他们的船只全都烧了。没了船,只能望洋兴叹。
梅朵带人在长兴建立了农场。上海县一直还以为那里被水盗所占据。
这里在小打小闹时,华记的船队在边峰和能海的带领下,来到了湄公河三角洲。后世叫西贡的地方。
华记的船队有六条海船。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因为那里经常有南来北往的船只暂时停泊。
他们的船停靠时,把帆都收了,所以并未显得与众不同,反而是他们的船身比其他大船窄。
他们船上有三到四根桅杆,他们的帆增加到五层。这船是十九世纪海上之王的飞剪船。这船的好处就是把风力利用到了极致,速度比当时的一般帆船快了不是一点半点。曾有报道说,用普通帆船从中国到欧洲,要走一年。而用这种帆船,只要走五十八天。作为一个远航船长的后代,从小就把这船的模型当玩具。靠着回忆把着船模制出来后,造船的工匠们把它变成了实物。先是在周围行驶,后来发现它的速度极快。成为了华记船队的首选。
这时的越南正处于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郑氏和阮氏的对峙中。
说起这两股政治势力,原来还是亲戚。早在两百多年前,阮氏家族还未成为王族,当时的阮淦是黎朝的将军。黎朝被莫朝篡位之后,阮淦率族人逃到哀牢,在那里找到了黎昭宗黎椅的幼子黎维宁,立为黎庄宗。做起了挟天子令诸侯的行当。
来投奔的人中间有一个叫郑检,最为出se。得到了阮淦的青眼,将女儿阮玉宝许配与他为妻。郑检果然不负众望,攻城略地屡建奇功。到1545年,阮淦被莫朝降将杀害。权利落入郑检手中。阮淦有两个儿子,阮汪和阮潢都有战功。郑检继续丈人的挟天子令诸侯的事业,一面对自己两个小舅子实行打压。阮汪官居左相,还是被郑检所杀。这让阮潢惶惶不可终日。
阮潢称病退隐,暗地找了当时的名士白云居士阮秉谦问计。阮秉谦告诉他“横山一带,万代容身。”横山是现在越南的中部,顺化在横山南面,是当时越南的边界城市。那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阮潢通过姐姐向郑检要求去顺化。郑检同意了。
这样,阮潢出镇顺化。后又接收了广南。用北方移民和犯人开发这两个地方,短短十数年间,顺广一带就成为“市无二价,人不为盗,诸国商舶凑集”之地。
从此,阮潢割据南方。郑氏的子孙在北边号称郑主,虽然面上是黎姓人当国王。但上下无不奉郑主之令。而阮潢的子孙号称阮主。奉“阮福”为国姓。因为一直没有国号,被人称为南阮,也有人称他广南国。在1702年,南阮曾派人来到清朝请奉国名。被清朝拒绝了。后来他就自封为“大越国”。称自己为国主。
南阮一边与北郑对峙,一边不端往南扩张。十七世纪末派了大臣阮有镜来西贡,在这块原属于柬埔寨的土地上建立了嘉定府。阮有镜死于攻打柬埔寨的回途中。
到了1744年,北郑是郑楹当权。而南阮是阮福阔当权。阮福阔很昏庸,南阮政权也很**。
这时的西贡人口并不多,整个湄公河三角洲约有四万户,主要是高棉人,华人,和越南的京族人。
湄公河一路流来,在下游分成了九条叉河流入南海,形成了湄公河三角洲,到处是密林,纵横的河道和沼泽。
这里是热带,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旱季从十一月到次年的四月,雨季从五月开始到十月。
华记的船到时正逢雨季。他们选了一块地方,在那里搭起竹楼。一副安营扎寨的样式。
当时那里的嘉定府派人来问,他们的意图。他们告诉说,要在这里建一座寺庙。
当地的高棉人最是信佛。听说后主动找来,愿意为建寺出力。能海出面与他们交往。见能海是和尚装扮,很得当地人心。虽然语言有障碍,但是当地有很多潮州人,他们的话和莆田话相近。所以请来做翻译。
在那里,他们打着洪门的旗号,那处很多明朝遗民,闻之过来去他们交往。华人身居海外,十分留心家乡消息,也都有人过来打听故国的事情。又热心告诉他们本地的种种事宜。对他们很是友好。
在这种热带从林中生活,虫蚁蛇蝎最多,好在闽人对付蛇有经验,带了蛇药。
他们又被告知,如果要动土建屋这样的大事,一定要请巫师看过才能做。
他们通过高棉人请了巫师过来看地势。又把画好的屋样拿给巫师看,巫师认真地指点了一番。边峰拿笔一一记下,有不清楚的地方又再问明。态度十分恭敬。还送了精美瓷器,丝绸,茶叶,和漆器作为回报。
自从南阮占据了这个地方以来,高棉人就受到打压。原本高棉巫师在此地的地位很高,如今却没人理会。而能海,边峰一众人如此礼敬他。巫师及高棉人都很高兴。又细心的指点了他们在这种地方生活要注意的事项。这时的巫师都兼任医生,给人治病。他回赠了沉香木。这木并不是用来欣赏收藏的,在当时有实用功能,用来防病,治病的。
当地的高棉人养象为人运输。能海就雇用他们来运建寺庙的物质。
这样,边峰一众人来到此处,与华人和高棉人交好。一边和周边的人做生意,一边准备建寺庙的建材.。还开地种起了水稻。那地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当地人全都是靠天吃饭,尽管单季的水稻产量低,但是成熟的快。加上热带,生活成本就低,不需要冬天的用品。
热带的人都有些懒,是因为他们的自然条件太好了,到处是椰树,那种清甜的饮料不用钱买。还有一种野生大香蕉,含淀粉量高。当地人採了回家,就蒸熟了当饭吃。到处都种榴莲。开始边峰等人看到这种水果都掩鼻。后来也能吃。
而对于勤劳的中国人,到了这种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加上他们又肯卖力工作,收入自然也比别人高。
南阮当时实行“俸禄制度”,就是,当官的不是由朝廷发放俸禄,而是封赏他们“食”多少“户”,让他们直接到这些人家收税。而且是没有什么节制,那些官员是按需索取。人民的负担非常沉重。又因为南阮常年南北用兵,国势已弱,阮福阔还在富春大肆建造宫殿,弄的民不聊生。国内矛盾很大。嘉定这种属于边远的地方就顾不上了。而嘉定府根本没有能力管理他名下的地方。当时有很多华人到那里开发土地。
在当地华人和高棉人的帮助下,能海,边峰等人在那里站住了脚。他们要等雨季结束,开始建造寺庙。
他们的动静还是引起了嘉定府的注意,嘉定府派人去他们那里收钱财。被他们打了出去。当时那处华人的势力很大,所以,嘉定府不敢再有其他举动。
他们把带来的茶叶,瓷器等物品卖了,又收了各种红木,香料,象牙,犀角,装船运回苏州。他们的目的之一是做贸易,所以总会安排几只船回去。
也有个别当地华人,愿意搭他们的船去中原见识一番。他们也接纳。
他们能发电报与总部联系,但是,路途遥远,要靠沿途的中转站转过去。虽然,他们的电报,有时要一两天后才能到秦炼的手里,秦炼等人还是能及时得到他们的信息。rs!。




清穿物语 212夜校
洪门日益壮大,于是,就恢复了堂号。如岭南一带,用“天地会”旧名,西北那处用了“红花会”;津京处选了“青龙会”;到了江南,秦炼选了“山河会”为名。
洪门事业如何发展,梅兰妮是不大关心的。她在计算上海厂里的营销。上海生产的龙头细布和呢子供不应求,都没有库存。又因为,十月,华记要派船去长崎贩铜,随船带去六十匹呢作为试销。苏州地区的呢子就更紧张了。眼见到了冬天,家家都在准备寒衣。贸易栈做的是批发生意,羽绢日日来电催促。华记的苏州贸易栈已经很有名气,他们总有独家经营产品,如火柴,如宽机布,现在还有呢子。火柴不用说,不是要仿就能仿的。宽机布这是把织机加宽了。有人试了之后,发现如此宽的布机很难扔梭,和压紧。人们很是怀疑,华记的宽机布是如何织出来的。也四处打听来着,但是不得要领。
1...8990919293...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