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清穿物语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Vinilla
“那个,那个,我比他大。”
“大几岁?”
“两岁。”可见她是留了心,连对方的生辰八字都知道了。
“女大三,抱金砖。看来你们只能抱银砖了。”
“你姑姑她不反对?”这是十三娘要问的主题。
梅朵原要和她开个玩笑,可是见到她期待的目光,也不忍心了,“不反对,只要你乐意,他乐意就行。如果,你乐意,我去和孃孃说,派媒人去你家。”
十三娘的脸更红了,“我,我,...他可是个进士.我怕配不上他。”
梅朵正色说,“我看他除了多读了几本书外,没有一处地方及的上你。”
十三娘见梅朵不像是说笑,小心的问,“你这话当真?”
“我从来不说假话。”
十三娘知道华家的孩子都做的了主,梅朵的态度让她放下了心.“这,总得通知你家姑姑才好。”
梅朵笑道,“这有何难?用电报告诉他们就是了。”
十三娘道,“这不就让全天下的人知道了?不能这样!”
梅朵严肃了,想到古人成亲是个大事,他们还不知道屈仪奉到底是何打算。做事还是要稳当些。
梅朵道,“我这里的事情完了后,就去北京,我当面问屈仪奉。问准了,我们派媒人上红河村去。”
十三娘又有些担忧,“也许是我多了情?他没那个意思?”
梅朵道,“他若没那个意思,乱送什么东西!如果他想滥情,我先找人收拾了他。”
十三娘阻止道,“这都是我胡乱猜想,当不得真的。”
但是,梅朵的态度让十三娘感到很贴心。
梅朵到了北京的住家时,受到了常婶的热情欢迎。
梅朵问到家里都好吗?
常婶笑道,“都好,少奶奶现在管着残园的建造,这会正在那面帮着算帐呢。三妮跟着也学了不少本事。我们常延在江南好吗?”
常延跟着秦炼在上海制造纺织机械。
“好,他让我带回来的东西,我让人送了过来,你们收到没有?”
常婶笑道,“那呢子多厚实,做了冬衣准保暖和。”
“那就是常延帮着做的机器织的。”梅朵告诉道。
“那小子这样能耐了?延儿爹,”常婶把常保叫近了,“那厚实的呢子是用我们家常延造的机器织出来的。”
常保表示怀疑,“他有那本事?他能搭把手就不错了。”
常婶有些扫兴。
梅朵说,“常延可聪明了,秦炼说他现在可是个好帮手。机器复杂,不是一个人能造出来的,要有很多工序,他现在管着一个工段,还教人干活。”
常保的脸上笑开了花,常婶得意了,“我说嘛,延儿就不能差。”
常婶问,“知道他啥时回家不?”
梅朵摇摇头,常婶的脸上有些失望。
常婶道,“这小子也不知要让三妮等到什么时候。”
梅朵说,“如果你真想他,可以和金掌柜说,托他捎话,让常延回家过年。”
“可以这样!”常婶看着常保,“就照朵姐儿说的办?”
“你当他闲人,没事跑来跑去?”常保说道。
常婶脸垮了下来。
常保说,“不如把他的日子说定了,让他回来成了亲,免的空跑这一趟。”
常婶和脸上起了光彩,“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层?”
“你们老娘们就想些不着边迹的事。”
常婶顾不得和他计较,心中筹划起来。
叶惟世等人见到梅朵时,并没有什么意外。因为,梅朵到北方来的消息早就传了过来。
屈仪奉问梅朵在榆堡见没见着十三娘。
梅朵说,“见着了。”
“那她好吗?”屈仪奉问道。
叶惟世和和娘的脸色有些怪,看来屈仪奉心有所属在这家里不是秘密。
“没有什么不好的。”梅朵装着不在意的说。
叶惟世把话叉开了,不动声色地支走了和娘,向梅朵问起了苏州种种事情。
讲到漕帮,屈仪奉说,“这下他们的势力就越发的大了,那沿途有多少的营生,还都是朝廷出资。”
梅朵说,“所以,我们也要多弄些营生出来,与他们抗衡。”
屈仪奉道,“他们有那么大的一条运河,我们能弄出什么营生才能抵的过?”
梅朵道,“那条运河主要是运漕粮,说到底他们是靠着漕粮吃饭。如果说起南北的运输,我们的海运要比他优秀的多。速度快,装货多,人工少。”
“你的意思是以后我们把漕运的活揽过来?”屈仪奉问道。
“不揽,我们不能和清廷合作。你们没有听到莱山大师的话?”
梅朵向他们介绍了工业生产的概念,讲了上海的棉纺和毛纺工厂。
叶,屈二人听的津津有味。
但是,梅朵话题一转,“这些生产都要钢铁为原料。我们现在就是缺钢铁。每年从日本来的有限,民间收的量也不多。”
“这,可以找铁矿开采。”
“上面没有人,很难得到开采许可。”
叶惟世问,“那德化县令的位置是不是和铁矿有关?”
梅朵点点头。
叶惟世说,“那我就要借年底,亲自给沈老师送礼,他如今的话很管用。”
屈仪奉突然问道,“听说边峰带人去了南洋?”
梅朵道,“还没有到南洋,现在停在了广南,要等那里扎实了,再往南去。”
屈仪奉看着叶惟世,“如果我们家族人能去那里,该多好啊。”
叶惟世想到自己的家族都在戍边,神情暗淡了。
梅朵心中一动,“你们知道如今他们在哪里吗?”
叶惟世说,“打听了,如今他们在宁古塔。多亏了我的叔叔,精心策划,调遣安排,族人们才得以安身。我那叔叔空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梅朵道,“你们两家人都在一个地方吗?”
“说是在一个县里.”
“管得严吗?”
“倒也没什么人管,给了一块地让他们自己耕种,每年上缴粮食,那处荒凉,也不怕他们逃。人生地不熟的,没处可逃。”
梅朵说,“如今我们缺的就是治国安邦的人才。”
叶惟世眼睛一亮,“你是说,...”随后有暗了,“如果族人不走,他也不会离开。”
“那就策划让你们的族人一起离开。”梅朵说。





清穿物语 215 订亲
叶,屈二人听了精神大振。
梅朵却说,“你们有没有想过,那是个比关外还要远的地方。”
屈仪奉说,“乡里过去常有人下南洋,那都是自愿选择。戍北是被强迫而去,南人不惯北地的寒冷,苦不堪言。又子孙后代永做奴隶.谁人甘心!”
梅朵说,“这事不是件容易的事,先要想办法和那边联系上,知道他们确切的位置,再做定夺。”
要打听人和事,要用商业网。
这事就交给了金掌柜。
原以为打听宁古塔是件难事,不想,很快就有反馈。
原来,客栈里经常有往返宁古塔的商人。
康熙东巡时,感叹宁古塔等地犯人的艰苦,说,“流徙宁古塔,乌拉人犯,朕向者未悉其苦,今谒陵至彼,目击即知。此辈即无房屋栖身,又无资力耕种。复重困于差徭。况南人脆弱,此寒苦之地,风气凛冽,必至颠踣沟壑,远离乡土,音信不通,殊为可悯。”从康熙二十一年起,就把犯人流放到了尚阳堡。
但是政治犯还是迁往宁古塔等处。
清初以来,大批的文人学士戍边,使得那里改变了面貌。如今的宁古塔城是个道路通畅,商店林立,人烟稠密的地方。商人来往很频繁.将北地的草药,皮毛等物,运到南边来,又将南货运去北边。来往宁古塔的商人与华记客栈有贸易往来,所以,金掌柜把叶,屈家族的事情,交给他们打听。
残园已初具规模.并没有什么建筑,主要是集中了一些残缺的石头建筑物,上面多有石刻,石雕,置于花木草地中。
叶,屈二人带着几个朋友为了这些残垣断壁写下了考证,让人刻在了石板上立在一旁做说明。绿房子的房架子也已经搭好,只等一方方装了玻璃框子往上搭。梅朵答应明年开春,带着南国的绿叶植物过来。
客栈的扩建已经结束,两幢楼里都已经住满了人,这年是乡试之年,直隶省的乡试在京城举行。华记北京客栈的房钱便宜,环境干净,特别是洗手间和水房的新颖设计,用的是抽水马桶和自来水,这让学子没很新鲜。客栈的服务,齐逸等人都来指导过,借鉴了后世的宾馆服务项目。饭菜采取食堂制度,这样,穷点的学子,花少量的钱也能吃饱饭。
客栈还可以赊账.也可以以工还账,帮着图书馆里抄抄写写。图书馆的建立,也使得考生第一考虑住在华记北京客栈。
八月,华记第一次派车送学子们进考场,虽然有些忙乱,但总算是应付下来了。
秋闱结束后,有些考上举人的人,想要留下考明年的进士。就住在了这里。加上外地的学子们陆陆续续的到了。有人打听到了这里被人叫做进士村,更是觉的好口采。
这里成了一个考生们的聚集地。加上,客栈与残园相通,学子们读书之余也到那里去逛,尽管眼下天冷,但是秋天的萧瑟也能引起文人们的文思,还是有人去残园游览。
随着学生楼的建成,他们还把原来的客栈翻修,改造了卫生设施。有**小院,也有大通铺,牛马院和仓库,安排的仅仅有条。来京的商人也爱住在那里,环境干净,还离城不远.所以客栈常常是人满,而自家的运输队都要预留房子,否则来了就没处住。
还是有客人为了没有住上客栈而发生了误会.也有争吵。
金掌柜说,“客栈的生意好了,连带着几家店铺的生意也好了。”
有人在他们附近开了笔墨庄,也有开了南纸店,华记自己开了个小百货,加上车行,和其他两三家店铺和饭庄,这进士村已经形成了个小小的市口。
梅朵说,“你这会子是生意兴隆啊。”
金掌柜道,“哪能啊?不敢做生意。这里做了生意总有来打秋风的人。这皇城脚下,豪奴多,假虎威的大有人在。上月果亲王家的管家就赊了十斤红糖,到现在也不还钱。昨天,嘉顺公家里也来赊帐买红糖。你说这等人家哪里就拿不出买糖的钱了?摆明了来顺物件的。所以,那布和呢,这里不能卖,要批发到别处去。如果我们卖,不知那些人家会想什么借口来赊。连暖棚菜都有人来打秋风.如今我们不卖了,直接供应了几家相好的饭庄子。”
梅朵道,“那其他店铺就没人去赊账了?”
“哪会啊,都有赊账的,所以很多店铺后面都有靠山。”
在京城地界上做生意,讲究后台硬。很多的店铺都投靠上什么王府,公府的。
梅朵想到将来要销售的葡萄酒和酒具心里忧了。如果都来白吃白拿,还做什么生意!
金掌柜反过来安慰她,“姐儿不用急,总会有办法的。小本生意也能做。”
梅朵说,“苏州孙春阳有一套制度,不知能否有用。”
“于掌柜和莲石兄都详细介绍过了。我这里就按他们说的制度管理,分成几块,每块都有人专门负责。你说说孙家是怎样想的?竟然让他们想出如此好的方法。”
梅朵道,“要不人家成了一百五十年的店,至今口碑不错。全赖他家的制度好。”
“那是。”金掌柜表示同意,“这江南的生意人比咱这块的人会动脑子。于掌柜和平先生也给提了不少建议。”
于立清和平莲石此时已经去了南方.而燕云山因为第一次来到燕京,游山玩水,不亦悦乎,乐不思家。
天津的玻璃厂已经投产.除了用在建筑上的玻璃,他们还有一个作坊专做酒器。由于三胞胎画出了图纸,所以器型设计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这器型超过了时人的想象。
客栈里收集了少量的葡萄酒。
金掌柜说,“明年会试后,定有人中,就会庆祝。有人囊中羞涩,不会到大饭庄请,我们就包揽下来。那时,趁他们宴请之际,推出葡萄酒的酒具。饭钱不贵,用具新式,定会传名。”
梅朵说,“新酿的葡萄酒那时已经可以运来。再从南方运些橙桔.可以办的很象样的。”
金掌柜道,“何止是象样,那就是豪华了。”
梅朵要回江南,特地问屈仪奉有没有信带去。
屈仪奉早准备了厚厚一封。
梅朵接过,瞪他一眼,“浪费时间。”
屈仪奉觉着和这种小姑娘说不到一块去,只能憨笑。
叶惟世也有信带回去。
常婶还准备了一些土仪.让她带回。
还是坐海船回去.华记的飞箭船只要几天就到了江南。在海上遇见这种船,就象是一只大雁,飞快的滑飞过去。
梅朵到了上海,把北方诸事向秦炼,梅兰妮做了汇报。
讲到叶,屈族人的迁移,这是个大行动,要等那边有了确切的信息后,才能决定。不过他们还是决定将此事先通报边峰。
而北京地区的生意遇豪强掠夺之事,秦炼道,“目前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所以,北京地区的生意基本上是没有展开。”
再就是si事了。
他们读了屈仪奉的信后,信中明确表示愿意娶十三娘为妻。
梅兰妮说,“过了年仪奉也要二十了,是也到了娶亲的时候了。”
秦炼道,“明年二月后,他们就要出京做县令。现在下定,恐怕赶不上了。”
梅朵道,“你原就打算把他放到西北处为官,那里是十三娘她们的地盘,干什么事不便当?”
梅兰妮盘算了一下,安排他们通知金掌柜,让他转告大同康掌柜去红河村做媒人,又让常婶负责下定的礼品。
很快,康掌柜那里就回复了,他说,那一路的人听到了这样的喜讯都“喜不自禁”。
在涉及到政治团体中的人,婚姻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了.。就是要考虑团体的利益了。
想到西北红花会的势力,秦炼说,“把那聘礼的规格往上提。”
梅兰妮担心,“如果,聘礼高了,嫁妆也要多,会不会造成经济压力?好事成了坏事?”
秦炼笑说,“你还担心范家!她家这两年发展成了地方豪强,哪里会缺钱?聘礼也是为了面子。”
这里写了礼品单子,交给金掌柜处,又准备了礼品往北方运去。一面还将此事告知边峰他们。洪门中人都认为是件喜事。
于是,请了人去说媒,问名,下了文定。
说到常延和三妮的婚事,秦炼道,“这也应该算是我们家的喜事了。”一面准备了些礼品,一面安排常延跟着货船,年底回京。
还特地关照,如果三妮婚后愿意来南方,也有工作可做。
其实这个年头的男人,把养家的事情看作是己任,一般不会让媳fu外出工作,除非家里真穷了。常家如今家景大好,所以,常延并没想过要三妮婚后工作。
虽然喜事连连,但是想到北京地区的生意情况,还是让众人忧心。
在这喜忧参办中,从西贡回来的船到了上海港。
船上带了大量的木材。越南黄花梨,虽然没海南黄花梨那样漂亮,但是也算是好的木头。再有紫檀,这种木头就是在当时也是名贵木头。象牙,犀角,沉香。这些物品在苏州都引起了轰动。
苏州的工匠最是手巧,好的材料到他们手中都能成为精品。
这些材料在苏州都卖出了好价钱。苏州贸易栈的名气又上了一层楼。
船回程时,装上了纱布,棉布,中成药,丝绸,瓷器,各种精致的大小木器,笔墨砚,书籍纸张及那里所需的日用百货等物。武器当然是不会少。
虽然还未到南洋,但是同东南亚的贸易先开始了。
雨季过去后,西贡的佛寺开始营造。rs!。




清穿物语 216 葡萄酒
年底,梅香一众人回到了苏州。苏州自有一番热闹。
于立清和平莲石也随他们的船一起返回。三胞胎也一起回来过年。
平莲石写了一个详细的建钱庄的计划交给了梅兰妮。
梅兰妮一见这种没有句逗的文字,就头痛不已。将这报告交给了齐逸,让他翻译。
等到齐逸把他的报告一条一条的列出后,他们读了,发现平莲石还真是个金融人才。
几个人讨论后,由秦炼出面和他商谈具体事务。
经过酬备,他们的钱庄在二月低调的开张了。华记的钱庄主要是针对内部的资金调度。所谓钱庄,相当于华记的财务部门。所以,这个部门直接由秦炼领导,具体事物由平莲石决定。自此,他们的财政管理专业化了。
梅香和绫子负责了上海的纺织厂。金家两姐妹还是做席羽绢的助手。
于立清接替了江南总管,成了江南大掌柜。山河会的副堂主。有了他们的加入,梅兰妮顿觉轻松。
水妮没有回来,留在了琅琦负责保安队的一些工作。如今的保安队已经是六百人的编制了。小甲也留在了南方。
乾隆十年的二月,叶惟世,屈仪奉在翰林院的生涯结束,叶惟世被分配到了德化县做县令。而屈仪奉则被分到左云县为县令。
这年二月,在京会试。
梅兰妮得知了这一安排后,立刻和梅朵及齐逸去了北京。
叶,屈二人已经准备离开。他们要去的地方,都有人接应。一路上也有人照应。屈仪奉虽然去的是个苦寒之地,但是离范十三娘近了.。他还是很乐意前往。他的婚事粗定在了腊月。按照当时的一套婚礼规格走下来,一般总要一年左右,才请婚期。
叶惟世实际上是重返故里。从福建出来这许多年,才又能回到那个地方去。心里也是欢欣的。倒是李和娘因为不了解岭南之地,有些忧心。梅兰妮等人告诉她那地也有华记的产业,不用担心。
和娘也隐约知道洪门的事情,她其实更担心的是这块。好好的大清的官一级级做上去多好,偏与这些帮会搞在了一起。所以,离开北京也让她松了口气。只是,她没有料到,那地的洪门势力更强。
两个丫头也要去南方。她们自然是喜欢留在北京,但是,象她们这样的身份是没有选择的。看到三妮梳起了fu人头。平日里她们在心里看不起三妮。可是这会子,心里都羡慕不已。
梅兰妮和常婶等人帮着收拾行李,忙了几天。到了二月底基本才忙定了。
常延过了年后跟船去江南,但是三妮没有跟去。一是,这时风俗,儿子不在眼前,媳fu要在公婆前替他尽孝。二是,因为,常延在南方没有安顿好。所以两人尽管依依不舍,也只得分开了。三妮婚后原是不需要再工作了。但是,她一个人呆在小院里没什么事做,再说,这年头与父母同住,财物都又是公公婆婆管着。虽然有常延给了点体己,她哪里舍得花掉.等常延离开后,她就又提出要回华家工作。
常婶他们也没有觉的不好,又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这家里的人和事又都简单。所以同意了。
倒是周家听说了,三天两头打发人来要钱。弄的常婶对他们愤怒不已,哪有总来要别家媳fu的钱。常周两家的矛盾,让周三妮很难为。一面是婆家,一面是娘家。三妮两可的态度也让常婶不满。
她对梅兰妮说,“不是常家人,总是有外心。养不家。”
这种家庭矛盾,梅兰妮不好介入。只能相劝,“等她有了儿女,自然会为自己的子女打算,要帮人家也只是有限了。”
常婶听了这话,若有所思,每日有空就盯着三妮的肚子看,看的三妮头皮发麻。还旁敲侧击地问着三妮的月事,当她知道三妮两个月没有来月事了,欣喜若狂,医生还没有来看过,华家诸人都知道三妮怀孕了。弄的三妮都不敢出门见人了。
常婶心里高兴,说话就没了防备,“我看人再准也没有了,三妮屁股大,就是个好生养的,你看,一成亲就坐了胎。不是我说,少奶奶那般纤细,好看是好看,但是不易生养。”
这话,让梅兰妮想起多年前和边峰去无锡,在一个茶水摊头听人讲鸽子的事来。对于中国日后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有了深切体会,民间对于人口的生养,不用任何仪器,已经有了完善的标准。
梅兰妮问,“听说还能看出所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常婶说,“那有经验的稳婆是一看一个准。三妮月份轻,还看不出来。她没什么反应,可见是个体贴的孩子。我看你家的几个少爷都好,想来你当初也没有什么反应吧?”
话题转到了怀孕经验上去了,梅兰妮心就虚了。她哪里有什么经验?说不好就要lu马脚的。赶紧转了话题。
常婶在为她家添人加口高兴,金掌柜等人在为推出葡萄酒做准备。
葡萄酒在唐朝时就流行了,但是由于后来的战乱,丝路的中断,使得这酒成了诗词里的名词。
为了推销葡萄酒,他们想先办一个酒会,从天津把办酒会要用的玻璃制品运了过来。
为了路上减少损耗,他们特地用船运来。
这些玻璃器皿运到了,就找人来相帮清洗干净,请来的人一看这些玻璃制品,知道名贵,小心翼翼的。
事情就是这样,越是紧张越容易出错,头两天,倒是每天有人打碎了两,三个,打的大家心里都吊起来。可是没见东家骂人或打人,也没有扣工钱.渐渐放松了心情。倒也不再打坏东西。
1...9192939495...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