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清穿物语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Vinilla
梅朵指导人在种暖房植物,还没有很多植物可以种植,暖房大块的地方空着,他们要借用这地方筹办酒会。
二月会试结束二十多天后,名单出来了,那榜上有名的,自然是高兴。要打点祝贺,要忙着拜访老师,很是忙乱。虽然有商户前来拉关系,投资些银两。很多考生家里也是贫寒久了,就是得了银子,也舍不得乱花了。又要准备殿试。根本是也没时间打点这一切。
华记的客栈中,早就发过小广告,上面说,如果要庆贺,可以和华记登记了,写明要请多少人,华记免费帮着办酒会。说是,“形式新颖,保证宾主尽欢,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所以很多住店的学子参加了华记的酒会,不但他们自己参加,还介绍了朋友参加。
后来参加酒会的人倒的确是难以忘怀。华记的酒会放在了三月初,华家也借着这借这个酒会为叶,屈二人告别。
酒会采取自助餐的形式.在一条长桌上放着一大盆一大盆的菜肴,旁边放着一大叠的玻璃小盆子,让他们自己取菜。又有一大排不同的玻璃杯里倒着红se的葡萄酒,黄se的橙汁,白se的椰汁,也有少量的米酒。另外有一些杯子里倒着香喷喷的花茶。
那天天气晴朗,他们在不同的玻璃房里还布置桌椅,还在lu天也放了几张,给那些不畏寒的客人留着。
他们为了残园做了很多能折叠的桌椅.这时全拿出来使用.虽然都是异乡人,但是,一个酒会为了几个人一起举办,每个人都有一些亲戚朋友。
叶,屈两人也请了自己在翰林院的几个年轻的同事来凑热闹。所以,也有一百来人。
来参加酒会的人大都是文人。这样新颖的酒会的确使得到会的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哪些酒和饮料,及酒具餐具。
等金掌柜介绍了酒会的规矩,来宾开始还拘束着,觉着自己去取食品有些别扭。等有人带了头,又有些酒下了肚,也放开了,跑来跑去的取食品。酒会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大家也借着酒菜,写了些祝贺诗,文,也有人写了些离别的诗词。在写的诗文中,自然少不了“葡萄酒”,“夜光杯”,“琥珀盏”之类的词语。
三月的酒会出名了。特别是酒会上的的酒器和餐具。
华记的玻璃酒器借着这场酒会扬了名。
很快就有人来问价,买这些玻璃酒具。也有不少豪强来派了家人来赊取。第一个来的是果亲王的家人,算来,那果亲王也只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就会如此的敛财。
这种玻璃器具没有什么难度,不多时就有人山寨出来。华记的酒具开始卖的很贵。山寨品要比他们的便宜。只是山寨的酒具带着些绿se,没有华记的透白。但是用的人并不计较,后来很多人家,特别是旗人都置买了玻璃酒具。山寨版出现后,华记的酒具就渐渐停做了,改做琉璃扳指,琉璃文房用具等物。
京城里买了玻璃酒器的人家多了。这些酒器给人的初次印象就是用来喝葡萄酒的,有了酒器的人家,自然要用这样的酒具来盛葡萄酒招待客人。这样一来,葡萄酒就在京城里流行了。
酒具很容易山寨,等到葡萄酒山寨出来要几年以后了,而这时华记葡萄酒已经成为品牌被大家所接受了。rs!。





清穿物语 217 推广蜂窝煤
217推广蜂窝煤
屈仪奉并不是一个人去的左云,而是带了个小厮一同前往。那小厕还是金掌柜帮着培养的。金掌柜早得到了边峰的指示,帮着叶,屈二人都培养了小厮,选得是那聪明伶俐的,还粗通了文墨。一路上主仆二人相处出了默契。
屈仪奉走的是华记的商路。那一条通道,这几年几经修建,又有人不断的维护,沿途还设了小亭及厕所为人提供歇脚,也有人在那里卖些食品茶水等,这条路已经不象几年前那般冷清,来来往往的商人和旅人多了。沿途大都种上了树,只是,在他上路时,那些树才有了些绿意。春风吹过来,虽然没有南方那么的温和,也没有严冬时的冷峻。
沿途,都有华记的客栈,很是方便。而且华记的马车行脚快,十天后,他就到了任上。
交接后,就有红花会和华记掌柜和他联系上了。
左云地处山西,那处的lu天煤矿多,华记打算与红花会一起开发。
梅朵早就有指示给他,让他在位其间鼓励县里的人多种树木,防风沙。只是,那时人四季煮食取暖大多要用木柴,那山上的树也种不住。
华记的掌柜也早得到了指示,要大力发展蜂窝煤。因为前面有过王重家的悲剧,所以,再三告诉过他使用煤的注意事项。并还派人特意在左云的客栈里教他们怎样做蜂窝煤,和怎样做煤炉。及怎样使用它们。
很快,华记和红花会合营的蜂窝煤的店和煤炉店就出现了,开始并没有多少人来问津。他们大力宣传,鼓励红花会的人家使用,还给他们打了折。由于一斤蜂窝煤的价钱低于柴价,又加上柴没有蜂窝煤经烧。渐渐使用蜂窝煤的人家多了起来。
这样卖柴的人就没了生意,但是,煤行和炉行优先招樵人为工,帮着制煤饼和送煤饼。那些人赚的钱不比卖柴时少。
开始还有人抱怨他们推广蜂窝煤是“官商勾结”。后来因为使用蜂窝煤能省下三分之一燃料成本,大家也不反感使用煤炉了。当然,每次送煤时,都要让伙计们讲明安全使用的措施。
也有县中富户学着他们开了煤,炉行。他们也不打压。因为,红花会的人家在华记的煤行中享有打折的待遇,所以,华记的煤,炉行还是占主导的地位。
红花会和华记,又借着左云的成功,在右玉,怀仁,云中,大同等地也用左云的方法开设了煤行和炉行。经他们推广,也获得成功。而华记的沿途客栈是早已使用蜂窝煤了。
有一些人家为了享受打折待遇,还参加了红花会。红花会借以发展。
使用蜂窝煤的好处很快就被晋商看到。在他们的推广下,渐渐的山西境内用上了蜂窝煤。这当然是后话了。
因为,左云的地理环境干旱,所以,一般农作物难以种好,屈仪奉就推广土豆和玉米这样的耐旱植物。并向人免费提供种子。
红花会的人又将这件事优先了红花会的人家。红花会的人家得到了不少优惠待遇。
那个时间的县令还要判案,判的公不公都是看个人的才能了。
要说当时的治安还是很好,象左云这样的小地方,并没有什么强盗大案。那个地方早被红花会的势力所控。所以递上来的案子也都是邻里矛盾,家庭琐碎着样的小案。
屈仪奉虽然年轻,但也是个要上进的人,碰到这样的案子,并不武断乱判,也虚心请教,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后再判,倒也是得到了些口碑。
其中有一个案子非常蹊跷。
原告是个名叫叫王二狗的人,告的是自己的童养媳王jiao娘,说她不愿意与自己圆房,而提出要分开。要求县官帮着判定婚姻。
屈仪奉叫了王jiao娘来问缘由。
王jiao娘却说,自己是二狗的亲妹子,而不是他的童养媳。如果与他圆房将要乱了lun理。
这事其实不难,只要找周边的知情人家询问就是了。
他家住的并不算远,屈仪奉亲自微服寻访,调查。
可是,访查的结果不尽人意。
原来,王家是在十二年前搬来此地,当时他家已经有了这两个孩子。也没人细问这两孩子之间的关系,邻居都将他们看作兄妹。
这两年,那夫fu相继去世,王二狗又说这妹子原是他的童养媳,所以,大家也是一头雾水的。
可是,又问起那王家是从何地搬过来?
邻居们也只是摇头。知情的老人都已经去世了。
而王家的两孩子因为当时年纪小,更是说不清了。
这样,这个看似简单的案子却又不简单了。
屈仪奉想了几天后,判了他们分离,各自婚嫁。
有些好事的人来问缘由。屈仪奉也没有对他们隐瞒。
他说,“这个案子,无论如何判,都要担当一头的罪名。如果从了王二狗,担的就是**之罪。要是从了王jiao娘,那就是坏人婚姻。两个罪相比,坏人婚姻是轻,故而选了轻的那一个罪名。”
听的人也都点头称是。
当地的父老,倒是认为这个县令是“少年老成”。
这种事情,红花会会很快的传去给范家知道。十三娘听了自然有一番喜欢在心头。
屈仪奉是早就知道,这县里的校书院有的是红花会的耳目,所以,规规矩矩的,并不敢涉及那种烟花场地。加上他做县令不贪墨,不乱加税。反而,组织人修水利,整道路,鼓励工商。所以官名甚好,也得到了当地的父老承认。
亢承明也成了他的好友。他在左云发展了自己的交际圈子。
不久,有一个案子让他名声大增。
这也是一个民事案。
县中有秦姓的两兄弟。秦大常年在外经商,而秦二在家管理家务。秦大赚了钱,就拿回来让秦二买地置产。二,三十年的经营渐渐,这秦家也富了起来。颇有田产。
后来,秦大生病,回到左云养病,不料被秦二拒之门外。
秦大不服,告到了前县令前。在左云很多人都知道秦家是如何发家的。但是兄弟两人之间并没有留下什么契约书,或转帐的记录。秦二刻意赖帐。秦大拿他也没有办法。
而前县令虽然知道这秦二是无理,但是也没法子为秦大申冤。这案子就成了遗留案,放在了屈仪奉的案头。
屈仪奉仔细读了案卷,又问了知情人,都道那秦二为人不地道,吞了兄长的财产。
连亢承明也说那秦二贪心,“苦在这案子没有证据,那秦大如何知道自己的兄弟竟然是这种人!”
屈仪奉对这案子想了些时日,他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叫来了红花会的人,细细的问了周边县的大盗情况。
这日,他派人将秦二叫到了县衙。
拿出了一份状子,对秦二说,“现有某大盗在右玉县落了网,说是你家是他的窝藏,他将盗窃之物都送交与你,由你在这里置产。这张状上写的明明白白。”
将状子给秦二看。秦二见上面果然写的明白,还有画押和手印。顿时就着了慌。
直叫冤枉,“小民怎会通匪,我那财产都是自家所挣的,哪里与他相干。”
屈仪奉道,“你这些年来,在家乡并没有外出,这乡里乡亲的,都知道各家的家底,你家如何有钱能卖地卖房?自然是得到了横财所至。”
“这真真是天大的冤枉,我家的财产都是清清白白所来。还望青天明察。”
屈仪奉也放软了声音,“你是我县的子民,我也不希望你是通匪的。只是,人家这里条条有据。你让我如何信你?”
秦二道,“我也能将我的财产来历一一写明的。”
屈仪奉故作思考状,过了一会子才说,“如果,你能真的把自己的财产来源写明,我将说明拿去驳他,替你反告他诬告陷害。还你清白。”
那秦二听到屈仪如是说,哪里有时间想其他的,在书记官的帮助下,把那秦大何时拿钱回来,他们何时买的地产,一笔一笔的十分清楚。写完后,画了压,交给了屈仪奉。
屈仪奉接过状子细细看来.大体和自己所知的情况差不多。
他并没有放了秦二。而是让人请了秦大来。
秦大这几年因病住在左云,穷困不堪。又因为官司久判不下来。他也早就灰了心。新来的县令太过年轻,他对这事不抱有信心。
这天被唤到了到县衙,他还是象在梦里一样,等到年轻的县告诉他拖了几年官司判决。他久久不能相信。
这件官司的判定,让屈仪奉得到了好评,县中的父老对他也更加尊敬。屈仪奉的名声更是大增。
又因为,屈仪奉对外姓的是华。加上前年华记客栈曾经在这一带救灾,在当地已经是很有名望。大家得知他是华家子弟对他很是友好。
十三娘自然是知道他的各种情况的。通过了红花会在县府里安排了自家的王妈,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华记客栈原有菜园子,种些瓜菜供应客栈。每日也会让人送些蔬菜瓜果到县府,府上三两个人,开销也不多,有些重活,王妈出面让客栈的人来帮忙,那些人也很快就能替她做停当。根本就不用屈仪奉操心自己的生计。
他在公务之余,和当地的文人们谈诗论画,也在县里名胜古迹游玩,日子颇不寂寞。
随着,土豆和玉米的推广,人们的粮食也多了,还有县中水利的建设使得左云的用水得到了改善,有见黄土上日日的冒出了新绿。
虽然远离了家人和朋友,屈仪奉还是有些成就感的。rs!。




清穿物语 218 南归
叶惟世带着一家人乘着华家的海船往南行。
这没有乘惯海船的人,第一次乘船,都吐的一塌糊涂。
相比起来,还是和娘的晕船比其他人要好一些。但是,苦于小脚,平衡差,自己行动都不方便,更别说照顾他人了。
几天后,船来到了琅琦。他们在海上漂了七,八天,上岸后,脚踩在地上竞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这是和娘和她的两人丫头第一次来到南方。南国春早,北地还未脱去棉衣,这里正午只需穿单衣了。这海景和岛上的建设和设施,比北京都不差。和娘和那两丫头见了都很满意。特别是温泉,泡后疲劳感顿失。
除了叶惟觉的乡音亲切外,其余的三个人听着闽地方言,那真是到了“鸟语之乡”。
环姐替她们准备好了房间。带着他们去了房间。
环姐原是叶家旧人,见了叶惟世满眼是感慨。
惟世也一眼就认出这位曾在祖母身边的丫头环姐。环姐曾经很得祖母的喜爱。祖母去世后,她去叶家族坟替祖母守三年孝,这样,逃过了那一劫。
当年,叶家在莆田也是一个望族。爷爷叶明心是叶家的当家。管着族里的事务。
后来,刘荣华查文字案,硬是把他家祖上的留传下来的文章,说成了反清复明的宣传。叶家的祖上的确是参加了反清复明的活动,叶家与洪门的关系密切。
叶家受到了清查,掌门人要被砍头。当是,惟世的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他把族里的事物交代给了弟弟叶邦田,自己陪着父亲赴了死难。
在家族封查之前,叶家老太爷,就把佣人遣散,又想法把长孙送出去。
环姐和叶惟世谈到了往事,都凄然泪下。
和娘过来,见两人神色暗淡,问道,“什么事?”
叶惟世说,“没有什么事,长久离开了家乡,听到乡音,让人感慨。”
和娘惊讶道,“家乡?你不是苏州人吗?”
叶惟世道,“我从小和弟弟住在闽地,父母去世后才去了婶娘那里。”
环姐原就是个人精,加上和华家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听的懂官话。听的他们夫妇俩的对话,知道叶惟世并没有把自己的出身告诉和娘。再和叶惟世说话时就十分小心。只是照顾他很是用心。都按他当年的喜好行事。使得叶惟世真有归家的感觉。
惟世见到自家旧人,也是倍感亲切。两人说好一起去祖坟祭拜。
环姐告诉他,“我将你祖父母和你父母的牌位都寄放在了这里的妈祖庙里。可以先去祭拜。”
惟世应了。和和娘说了一声后,和环姐带着香烛锡箔往妈祖庙去了。
文碧对和娘道,“那环姐与姑爷分明是旧识。”
和娘也觉着奇怪,但是此地语言不通,没法打听详细。让惟世的小厮帮着打听,那小厮也听不懂闽话。
家里又没有其他的佣人,来帮忙的人也是一口南音,无法听懂他们说些什么。
倒是原来华家保安队的人听说了惟世带了新娘子过来,十分好奇,过来探望。
在一起生活了几年,特别是两个和自己一去从福建逃生的伙伴。大家相见更是亲切。
环姐治食招待众人。大家一起叙旧说今的热闹了一番。
惟世问起华家兄弟的去向。被告之楚源与楚濂带着徐雪樵等人去了德化,他们在那里等他。
听了这话,惟世更是放安了心。
三天后,叶惟世一行人起程继续向德化行。这次有环姐跟着去。过了江,乘马车向莆田而去。这条道路也已经修好,两旁种着树木,都已成荫。
到了莆田,找到华记客栈安住下了。惟世和环姐就出门,去城外叶氏祖坟祭扫了一番。
惟世见自家坟地十分干净,知道有人照料,环姐每年清明,冬至都要过来扫墓。心中十分的感动。
又和环姐一起去南少林寺拜见了莱山。
莱山在方丈室接见了惟世。两人谈话良久。请他们吃了素斋。还派了人护送他们去德化。
在莆田停留了两天后,他们起程去了德化。
德化地势已高,是山区。虽然是山区,但是因为自宋元起就做外贸瓷,所以交通还是方便。有道路进去。
德化县城四处围山,和娘等人见了心里叫苦不叠,怎么会被发配到了这个地方。
县府衙看上去也很有年代了。和娘自从嫁到华家,住房的设施都很好,一路上住的也是华记产业。这会看见这样的破房子,她心里真是绝望。
好在楚氏兄弟的出现,让她感觉好了一些。进了闽地,第一次可以和人说话。
和娘向他们打听了不少当地的事。
和楚氏兄弟一起出现的有一位老人,年龄已经六十了。
那老人一看到叶惟世就泪下了,“大少,想不到老奴今世还能与你相见。”
叶惟世抢上前去,扶住老人,认得是自己爷爷身边的旧人,“文伯这些年可好?”
文伯道,“能活下来就是好了。”说着老泪纵横,“想到老太爷我这心里一天都不好过。从我八岁就在他身边听差。怎么多年我就没有离开过他。那是个多好的人,怎就这样的收场?”哭完了老太爷,接着哭大老爷,“从小看着他长大,成家,多聪明的一个人,又厚道,孝顺...”
文伯的哭,让惟世也满脸的凄容。楚源见和娘满脸的疑问,便对环姐使了个眼色。
环姐急忙上前将他劝住。又用莆田话对他说了几句。
老人止了泪,“是我失态了。”
楚源把老人引见给了和娘,“嫂子,这是文伯,他曾在大哥家做过。后来大哥的父母双亡后,大哥去江南,他留在了此地。如今,我们找了他来,一是,原有的情分;二来,他会说官话,和你们交流没困难。”
文伯见过了和娘,为自己的失态道歉。
和娘因为来到岭南,方知与人沟通的困难.这些日子多亏有了环姐,但是环姐是女人家,出个门什么的还是不太方便。现在见了文伯,又知是家中老人,倒也是很喜欢。又见文伯人老实忠厚,心生好感。
这里,等前任知县交接完后,那知县搬走了,华记的掌柜让人先进去把房子略装修整理了一下。
德化的公署在城东,非常陈旧,东面是仓库,吏房。前为大堂,后为宅堂。西面原是仓库,如今坍塌了一半。
楚氏兄弟帮着惟世,和娘安顿了下来。
这时文伯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女眷有事通过他就极方便。
比起屈仪奉,叶惟世的家人要多了。连带文伯就有六个人。生活开销也要大。
好在德化县里也有华记客栈。客栈中有几亩菜园,每天有蔬菜瓜果供应县府。时常还送些鸡蛋,鱼虾等。粮食也由华记提供。
只是,两个丫头都不愿意做厨房的工作。每日的饭菜很糟糕。
楚濂问惟世是否需要为他提供一个厨娘。
叶惟世深知华家的家风,凡事都讲经济效益。所以坚决不同意。
他和和娘谈了后。和娘也明白,毕竟她也不是什么大富人家出身。
这是和娘第一次自己当家。家里人如果不听调配,自然知道该如何做。请了环姐调教自己的丫头。
环姐在大户人家中做过,那手段自然是要比常婶高。没过几天,文碧和书香都只有老实的份。
她教会她们使用柴爿炉。又带领着两丫头把厨房的积年油腻洗去。喊了华记的木匠来,在墙上做了些搁板,和纱橱。将个厨房收拾的干干净净。
惟世家里的日子也正常起来。
惟世的俸禄并不多。但是有华记的副食品补充。换季时还有布匹丝绸送过来,所以日子也不难过。加上和娘曾在金掌柜处学习了年余,对管理很不陌生。一个家被她打理的仅仅有条。只是,她为了文碧和书香的月钱伤了脑筋。
过去她在娘家时,娘家生活很算计,下人的工钱也是扣着时下的工钱算。一个丫头也不过是五百文一月。用的人也少。为了她出嫁,特地为她多准备了丫头,是为了到婆家提高身价。谁知她婆家的人都没有贴身丫头这回事。
当初为了面子,她为了她们的工钱少,还与人争。这两年她的丫头的工钱到了一两五钱银子一月.。在北京时,这些银子是由“公”中出,但是到了这里,总不好意思再要向北京去要钱吧。可是,惟世的俸禄一年也就四十五两银,加上其他收入,算下来也就是四,五两银一月。还不够付给两丫头的月钱。别说文伯和小厮李忠的月钱了。
到了初一,贸易栈的林掌柜让人送了十两银子给她,才算解决了她的难题。
但是,人都是这样,钱不过手的时候,要为自己人争多争少的。这钱过了手,又有另一番算计了。当地生活水平低,请一个厨娘也不过五百文一月。一两银能请两个能干的女佣了。能替她把家里的粗活重活都做了。而今三两银一月的供着两个丫环,经常还会为了做饭洗衣的事情争吵。
1...9293949596...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