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铁骨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这帮祖上缺德的杂碎活该被天打五雷轰!

    可不就是,天有眼!天有眼啊

    就这样,这路边摊上的百姓,你一言,我一语的在那里边吃边聊,他们越说声越高,越说越是兴奋,那眉宇间更是溢满了难以言表的兴奋,似乎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多少年来,都未曾有过的好消息了。

    风这般的大,把云吹散的了,天总算是该明了吧

    瞧着那有些阴霾的天色,人们在嘴边轻声言语着,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带着他们内心的期待。

    该明了,应该明了

    应该是了,应该是了,看来我皇明中兴当是指日可待了指日可待了在理藩院里,身为燕行使的崔鸣一,在提及发生在南直隶的这场酣战时,那两眼紧闭,面上尽是如醉如痴。

    满兵断胫折股,虏马截伤惊驰,浮尸积野蔽河,幸存者束手就缚虏骑所称弥悍骁雄者,歼夷略尽。

    作为副使的李定臣说着这些话语时的,那尽是一副神彩飞扬状,甚至就连忙那脸膛也因为激动而显出些红晕来,

    尽歼十万满虏,当真是高皇帝在天之灵保佑,高皇帝保佑!

    尽管作为朝鲜燕行正使与副使,可是他们一行人,却根本无法控制内心有激动,原本他们只以为大明已经为满虏所灭,毕竟受清虏严命从未曾有人与他们面前提及过大明仍存于世,甚至现在大明的军队不仅收复了南京,而是还在宿迁一战歼灭十万清虏精锐。

    若非如此,恐怕身处理藩院的他们还不知道,清虏口中已经亡国十四的大明依然在南方坚持抵抗,甚至还出人意料的重新夺回了半壁江山。

    这满虏,当真是卑鄙至极,十四年前,便书信我国,言称皇明已亡,可今日若非是这城中户户举丧,只恐我等朝鲜之人,还被蒙于股中!

    恨声咒骂着满虏之余,崔鸣一的话声略顿,看着李定臣说道。

    如此重要的消息,必须尽快送回内告知王上,昆成,你看咱们是否应该尽快返回朝鲜?

    正是如此,正是如此,我朝鲜虽迫不得已事以满虏,可必须心在皇明,不过以下官之见,我等不妨派出秘使前往南京

    好!

    双目中精光一闪,崔鸣一声应道。

    就这么办,至于这秘使人选,不妨




第102章 僧与道(第三更,求月票)
    死了个人!

    对于理藩院来说,这只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水土不服总会死人。而且死的人也不过只是一个随团的役夫,如此,自然也就没有人关系他的生死,不过只是理藩院出银十数两,将其安葬于城外的义庄。只不过,那本应埋于义庄中的尸体,却在出城后复活,然后便没了踪影。

    人深的杂草间,面对着被墙围起的陵墓,崔慕华跪于杂草间,泪水却是不断涌下,他不知道当年父亲是不是跪在这里,但父亲却正是在先皇的陵前绝食七日而死,也正因如此,做为忠烈义士的后代,他才会为崔家扶养。

    十几年后,他来到了这里,来到了先皇的陵前,也是父亲绝食殉国的地方。尽管他从未曾见过父亲,甚至在此之前也未曾来过大明,但这会置身于先皇的陵前,一时间却了泪如雨下。

    愿先皇在天之灵保佑臣此行功成!

    先是行了跪头大礼之后,在离开陵园时,崔慕华又默默的在心底暗自祈祷道。

    愿父亲在天之灵保佑孩儿一路平安!

    心想着,他抬头看着天空,也许父亲的正在天上看着自己吧!

    若是父亲知道大明中兴有往,一定会瞑目的!

    猛然握紧手中的倭刀,头戴着斗笠的崔慕华毅然跳上马一路向南奔去,虽说是一身清人打扮,但是因为未曾剃发的关系,他只能避开官道,以避开满清的耳目。

    这一路上,他甚至只能选择昼伏夜出,从而一路南行,毕竟按清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未曾剃发本身就太过显眼,不过因为当年满清入关一路屠杀,这沿途尽是无人荒村,倒也使得这沿途尽是藏身之所,甚至在途径河间的时候,于一间废弃的道观废墟间意外捡拾到一身道袍,这倒使得崔慕华无需再像过去那样小心翼翼的南下了,而是将马一卖,变成了一个游方的道士,

    卦板连声作响,手打着铁嘴神算的幡,穿着一身破烂道袍的崔慕华在这市集上倒也不算显眼,不过他那年岁却引不来什么主客,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不过只是一个伪装,如果真的有必要的话,他甚至可能会选择剃发。

    到了近晌午的时候,崔慕华直接到了路边的一个面摊。

    给我下碗面!

    尽管崔慕华说着一口流利的官话,但是他依然是惜字如金,绝不多说一个字,唯恐因为这一口大明的官话,而被人发现了身份。

    不过像他这样的游方术士,说着官话也属常见,至于那些满洲人说的蹩脚的汉话,仅仅局限于一些趋之若鹜之徒,才会邯郸学步模仿着他所谓的京师口音。

    一碗热面上了桌,崔慕华立即扒拉着吃起面来,突然,旁边的话声,却让他驻住了筷子。

    嘿,我说你们都是没眼界的东西,不知道皇上不是已经御驾亲征了嘛?那皇上是什么?是天子,那天子剑一出,凡夫俗子怕是连动弹也不能动弹,到时候,那姓朱的便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什么?

    酋首亲征了?

    崔慕华的心头一颤,也不顾得这些人接下来再说什么。原本尽管听说过酋首要亲征的消息,但是现在听那人的口令,这酋首似乎是已经亲征了。

    若是当真如此,那可如何是好?

    就在他内心焦急的时候,却注意到旁桌上坐着的和尚,却是如老僧入定般的坐在那,自顾自的喝着面汤,若非是他那唇角一闪而过的嘲讽,崔慕华恐怕还真以为此人已经坐定。

    这人恐怕不简单!

    恰在这里,那和尚一抬头,正好视线与崔慕华相对,发觉这道士盯着自己的和尚,先是一愣,随后又是微微一笑。

    和尚的笑容让崔慕华的心头一紧,生怕身份暴露的他急忙付出面钱,然后便匆匆离开了面摊。

    离开小镇之后的崔慕华,因为自幼便被崔家扶养,在崔家与其他两班贵族们明争暗斗中,他就是崔家的一个器物,虽就只有二十三四岁,但是他的手上却至少沾了几十条人命。也正因如此对危险的直觉,远非普通人所能相比。在先前在面摊上,那和尚冲他发笑的时候,他便已经感觉到对方的笑容似乎有些不对。在离开镇子之后,隐约的总感觉好像有个熟悉的影子在偷看他,他顿时就知道自己恐怕是被人盯上了。

    难道是那个和尚?

    心里这般寻思着,恰好经过一个废弃的村落时,崔慕华立即隐入了路边的半塌的房内,然后从包中取出倭刀,双眼冷冷的盯着后方,片刻后,果然,一个穿僧袍的和尚跟了过来,果然,就是那和尚。

    看清对方的身份后,不待对方发觉自己,崔慕华便直接闯了出去,冲着和尚施礼道。

    不知和尚为何跟着小道?

    这会崔慕华已经动了杀心,而和尚似乎也感觉到危险,只是哈哈一笑道。

    这官道难道只能道士走不成!

    对于眼前的危险,穿着一身破烂僧袍的和尚全是一副不在意的样子。

    道士能走得贫僧又焉不能走得?况且,你亦非道士!

    什么!

    目中的凶光一闪,就在崔慕华准备杀人时,只听那和尚说道。

    贫僧准备去江南,若是道士有意往江南的话,不妨换双鞋子与贫僧一同南下。

    说话的时候,和尚的手里已经多出了一双草鞋来,将草鞋置于地上,在离开时和尚嘴里说道。

    贫僧穷道,当真天下百姓苦矣,我等出家人,又焉能穿得起道士脚上的靴鞋!

    和尚的提醒,让崔慕华这才意识到,他脚上穿着的是靴子,而不是寻常百姓的布鞋,而对于四处游历的出家人来说,往往一年四季只有一双草鞋。

    看着地上的草鞋,意识到这是身上破绽的崔慕华,连忙脱下靴袜,穿上草鞋之后,不顾草鞋穿在脚上的不适,便匆匆跟上那和尚。

    多谢和尚救命之恩!

    而和尚只是笑而不语的点点头,然后两人便如此这般的并肩向南走去。



第103章 土盐(第一更,求月票)
    晨曦中,隐约的可以看到人们在官道上扫土的繁忙身影。旧扫帚头在地上拉出的刷刷声,伴着此起彼伏的犬吠,打破了晨曦里的宁静。

    好奇的打量着这于晨曦里扫地的百姓,崔慕华的脸上全是不解,如果不是因为京师等城中尽是恶臭薰天,或许他会把这一幕归于上国气象,会归于中华之人好洁,但满清窃居中国之后,这中华早就不复昨日的天朝气象,况且这只是寻常的官道土路,这些百姓为何会星夜扫路?

    他们是在扫硝!

    手拄着一棍拐杖助力,今种一边走一边说道。

    这黄河故道一带,每到冬春,白茫茫犹如雪原。那是从地里冒出来的盐碱,让这风吹上一夜之后,这田间的小路上,土屋的墙根处以及行人稀少的地面浮起了一层松软的碱土。这时百姓们就会在这里扫硝。

    发觉崔必东脸上的好奇,今种便主动的解释道。

    所以到了冬闲的时候,他们用扁担挑着两个大箩筐,用扫帚扫浮在那层灰白色尘土。现在正是扫硝的好时辰。

    哦,今种师兄,他们为何扫硝?

    崔慕华的语气中带着不解,尽管知道这硝土的用途,但却不曾想,在中华居然是这样扫硝,在朝鲜扫硝不过只是老土墙根上的一层泛白的老陈土,扫老城墙砖缝中的粉尘,扫拐角处人畜便溺所浸泡过的地皮土等。那里像这里这般,千家万户户户如此。

    这黄河故地两岸尽是盐碱地,土地贫瘠,不过百姓却于这不长一物的盐碱地里发现了能够换取粮食养家糊口的东西——硝和盐。

    百姓们扫了硝土,就会回家熬硝,他们先在院子里架上一口陶瓮,在偏底部钻一个筷子粗的小孔,然后将硝土倒在里面摁结实,名曰:摁瓮子。瓮的上半部分倒上清水,当小孔中渗出黄褐色的水时,便是含硝的卤水了。待到滤出的水无色了,就将卤水倒在大锅里,名曰熬水。最后,熬出的水倒在盆里,冷却后便会结成硝,名曰盆硝,熬出的盐倒在布兜里用沙土埋好,叫做栖盐。不过这些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要费时好几日。这摁瓮子至少要半天功夫,至于滤水少则三天,多则四五天,至于熬水,也需两三个时辰,而最终所得也不过是只是五六斤硝七八斤盐。滤水时又怕陶瓮溢满,所以便是是夜里也要不断换盆

    因为曾于此游历过,今种自然知道这熬硝的过程,知道这黄河故道两岸,熬硝制盐更是寻常活计。

    天还黑蒙蒙的,扫硝人便挑着担子走出家门来干活了。先把箩筐停放在小路的前方尽头,再回转身来,用条帚轻轻地压着地皮,像梳理头发似的清扫着路面上的硝土,扫成堆,用铣铲到筐里。筐满了,天也大亮了,正好收工回家,不耽误干别的活计。于百姓来说,这扫土可得盐硝,这于地里扫出的盐,虽有些苦,可于贫苦人家来说,却也省得买盐的银子。

    今种的解释,只让崔慕华眼巴巴的瞧着那些扫地面上的百姓,心底暗自寻思着,到底是天朝上国,便是寻常百姓,也能从这地里得到盐硝。

    就这样,一僧一道,两个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一路南下,这一路上崔慕华倒是见识了太多的上国气象,尽管这清虏入寇使得尚途早不见故国的繁华,可所闻所见,依然让他为之惊叹不已,若不是因为今种在身边,恐怕他在很多时候都会惊叫出声,可即便是如此,他那副惊讶模样,落在今种眼中,今种只是笑而不语的看着。

    相比于贫僧,化名崔必东的崔慕华反倒像是个阔家少家,毕竟在受命离开京师的时候,他可是带着百余两银子,也正因如此,有时候,他们两人于路边的饭馆里里改善一下伙食,顺道休息一下。

    每到吃饭的时候,崔必东都不忘打听一下皇上御驾亲征的消息,这一路上越是往南,他发现这百姓对皇上御驾亲征的事儿看法就越是不同。

    亲征?狗屁!

    崔必东不过只是一问,那平素全凭一张嘴的店小二立刻咬牙切齿地说道:

    还什么亲征,就他么一蛮夷鞑子,也有脸称什么皇,什么玩意?便是他亲自去又怎么了,有朱大帅在,还能怕他不成?朱大帅那可是响当当的好汉,又怎么可能怕得了那小儿

    你这碎嘴的东西,嘴啐个什么。还不赶紧给客人倒茶去!

    那掌柜的见多识广,被店小二的话给吓了一跳,那里还容他继续说下去,立即出言大声喝斥着。

    知道了!知道了!

    那店小二虽说嘴上答应着,可在擦着桌子的时候却说道。

    这天下可是咱汉人的天下,又岂能容得下那些鞑子,照我说,这鞑子的气数算了尽了,别的不说,便是老天也不容这些禽兽不如的东西

    顺子,你小子嘴上没个把门的,想做死?想做死自己去死,别拖累我!

    没等他把话说完,那掌柜的已经拎着扫灰的鸡毛掸子冲了出来,冲着他没头没脑地乱抽。

    嘴上没个把门的东西,做死可有你这么做的,还不快给客官上菜

    在小二的吃痛声中,将其打走后,那掌柜的又赶紧冲这两僧道赔起不是来。

    二位大师,那东西嘴上没个把门的,你们别记较,说出来的话,也就是全是放屁。那姓朱的是个大反贼,天下的百姓都盼着皇上御驾亲征,把那不知君父的东西给满门抄斩了

    那掌柜的不是,落在两人的眼中,自然知道这掌柜的是让官府给杀怕了,这一顿饭自然也吃的没什么味口。

    不过在吃饭的时候,饭菜不过刚一入口,其间的苦咸让今种的眉头便是一皱,于是便直接问道。

    掌柜的,你这盐用的可是土盐?

    尽管这一路上吃的饭菜多用土盐,但是于这县城之中,食的依然是略带苦咸的土盐,却出乎今种的意料,毕竟这城中素来皆有盐禁,土盐本就是盐私,自然不可能入城贩卖。

    哎,这位师父,这也是没法子啊

    那掌柜的一听立即诉起苦来。

    谁让那反贼占了盐场,这盐过不来,老百姓自然也就只能吃土盐了,只盼着皇上能早日灭了那反贼,我等也能吃上的好盐




第104章 虏之所畏(第二更,求月票)
    淮盐断绝,所以市间皆是以土盐为食。而淮盐之所以断绝,皆是因为贼称粒盐不得助虏,这淮盐不往北销,自然导致了民间海盐断绝。
1...124125126127128...8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