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山河血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在未来的几年中,直接引进公司的技术,将会以四十年代的技术为主,并搭配以少量的五十年代的技术,但相比于其它国家,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实在是太过落后了,
尽管从晚清至今,中国的近代工业虽有萌芽,但也就是通商大埠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讲,工业资本微弱,工业规模狭小,工业结构畸型,工业生产水平低下,实际上中国的工厂,大都尚处在工场手工业的阶段。工业基础的薄弱决定了工业科技的落后,虽说现在近代工业技术尽管在中国少数几个大城市的个别工业行业中崭露头角,但绝大多数地区和行业在近代工业科技领域,,到处是一片蛮荒状态,既没有形成工业科技队伍,也没有一个专门的工业科技研究试验机构,更没有形成工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工业科技成果市场。
现在北方公司想要全面发展,甚至在未来的数十年间,领导全国的科技、实业发展,就必须要依托后世的技术建立充分的技术储备,来源于后世的技术,未来将会在这里,在这个地下研究中心之中,进行充分的吸收,在完成初步的技术吸收后,方可再转入研究所,从而实现工业化生产,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保密的问题,否则,一但那些科学技术外泄,不仅不可能有助于中国的科技进步,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安全。
也正是出于这种顾忌,管明棠才会选择这里,在这里兴建这个规模庞大的地下研究中心。
“嗯,这只是我的初步构想,你来完善一下……”
“为什么要建这么一个地下城?”
尽管只是一张简易的图纸,但是李国均还是能够感觉到这不仅仅只是一条隧道,而是一条由铁路联通的地下城市,这样的地下城市,耗费的资金,将远超过盖几栋大楼。
面对李国均的好奇,管明棠只是笑了笑,然后手指着天空说道。
“不是我想建,而是有人逼我们建……”
无奈的耸了下肩膀,管明棠又说道。
“如果不建这个地下城,将来谁知道,这里有没有可能变成第二个闸北,第二个商务印书馆,有些事情,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拍了拍李国均的肩膀,这位可以说是现在的中国,最优秀的隧道专家了,曾参与过多条隧道的修建工作,若非粤汉铁路的隧道工程已经完工,恐怕自己还真请不动他。
“管先生,这么大的工程,估计最快也要三年左右才能完工!”
仔细在脑海中核算了一下,李国均又补充道。
“而且还需要数以千万的资金,这一点,你必须要考虑清楚!”
“我已经考虑的非常清楚了,没问题,总之,你这里需要什么,公司就会提供什么,人力、物力,都会向你这里倾斜,只有一个原则,尽快完工!”
雄心!
几乎是从进入北方公司新区的第一时间,在汽车于平整的柏油路上行使的时候,何廉这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便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庞大的公司新区象征着什么?
数万名繁忙的工人,繁忙的建筑工地,这一切都象征着一个事物——雄心,北方公司正雄心勃勃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属于他们辉煌。
作为一名立志于“研究社会经济以促进本国学术的进步”的经济学家,几乎是在北方公司在邯郸建立公司新区,且新区面积达三十平方公里的消息传来之后,何廉便有意来此考察,终于在等待了两个月后,他得已抽出时间来此考察。
“摊子铺这么大,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3。75万名工人、公司中央区以及包括数十个子项目的一号项目、二号项目,在何廉看来,同时展开这么大的工程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次来,即有考察的心思,同样何廉亦想有一种冲动,协助北方公司解决一些问题。
当何廉在项目指挥部翻看了一个多小时的资料后,他心中最初的不确定终于化为了现实——果然正像他最初料想的一样,北方公司新区的建设施工中存在着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怎么?何院长,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甚满意?”
对于何廉的造访,着实让管明棠为之一喜,一得到他抵达公司的消息就,便急忙赶了回来。
“管先生,你确定,这是公司全部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吗?”
抬起头,何廉有些疑惑的问道。
“嗯,有什么问题吗?”
对于何廉的参观考察,自己可是没有隐瞒什么。
“没有建立专案管理,如何掌控这么大的系统工程的进度?”
专案管理?这个名词似乎有点熟悉,而在管明棠等人诧异时,何廉心知现在大多数国人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施工方式,或许正是因为工程项目有限,而忽视了专案管理。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工程没有时程表,没有流程,没有成本控制,进行人员将会束手无策,在没有项目管理的控制下进行的任何工程都难免发生浪费、拖时等诸多问题,而且许多人不知的是,项目管理与国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耶鲁大学读博士时,何廉曾特意研究过亨利?劳伦斯?甘特以甘特图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在过去的几年间,他一直试图在国内的企业推行这一理念,只不过鲜少被人接受罢了,这时见管明棠似乎也有些不解,于是便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一边画着一个简单的草图,一边解释道。
“对包括公司新区在内的许多项目来说,时间的安排十分重要,然而那里的管理部门却缺乏控制和协调私人承包商与公司之间的工作的必要资料,工作控制中的关键因素是时间,时间应当是制定任何计划的基础。解决时间安排问题的办法,是绘出一张标明计划和控制工作的线条图。这种图表,就是在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甘特图表。甘特图表的实质,是为了表明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来恰当安排工作的程序和时间,以完成该项工作。管理人员能够从甘特图表所提供的信息中看出哪一项工程或产品落后于预定的计划,然后采取行动加以纠正,以便使工程赶上计划的安排,或者将货物延运的时间以及预计能够完成的日期通知雇主,甘特用图表帮助管理进行计划与控制的作法是当时管理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有了它,管理部门就可以从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图表上,看到计划执行的进展情况,并可以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使计划能按时完成,或使计划在预期的许可延误范围内得以完成。……”
随着何廉的解释,管明棠总算是明白了他的意思,而对于林子强来说,之前困扰着他的一些问题,似乎也恍然开朗起来,盯着那张简单的草图,再看着何廉,管明棠的心下,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何院长,不知何院长是否愿意接受北方公司的聘请……”





山河血 276.第276章 究其原因
公司新区中央区,在地理位置上,可以说是公司新区的中心地,实如其名,在未来的中央区规划之中,这里将是整个公司的心脏地带,不仅公司总部、研究院、甚至可能存在的中央商业区都设立于此。
而在中央区北侧的公司总部区,此时依然是一片繁忙的建筑工地,不过先前的麦田间早已经耸立起了一座座高楼,那些五层或者六层高的建筑,大都是规划之中的研究院,而在这一片建筑群的后方,则有一面由多条公路惯穿其中的社区,与其它的地区不同,这些并不算宽敞的公路两侧见不到一丝泥土的痕迹,平整的柏油路两侧石质的马牙路人行道两侧尽是平整的草地,虽说不过是,而在草地的后方,则是一栋栋西式的别墅式建筑。
“真没想到,在这里会有这么一片地方!”
清晨时分,推开人高的玻璃推门,刚刚洗漱完的何廉,站在草地上,朝周围看去不由有些恍然,这是公司给他准备的住处——没有宾馆、没有饭店,只是一座如家一般的别墅。
翠绿的草地、白色的木制栅栏,漂亮的欧式建筑,任谁来此,都会有一种恍惚若置身于国外或者上海租界高档区的感观,而实际上,这里却只是公司中央区内的一片住宅区,一片相对特殊的住宅社区。
而在这片社区的几条入口处,穿着白色制服的保安和腰间的武器,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片特殊的社区,同样接受着“高级别墅”的安全保卫,偶尔的,在社会区还可以看到开着汽车巡逻的内部保卫人员。
这里是什么地方?难道如上海的一些街区一样,住在这里的人,非富则贵?可实际上,这里则是公司所谓的“专家社区”,从各地引进的专家技术人员大都居住于此,这里同样也是公司新区最早完工的一片建筑群。
二十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给这些公司聘请的专家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管明棠才会在公司中央区的修建了这座社区,而社区内的那些“别墅”则是典型的采用后世美式木制建筑方式为工厂化制造的别墅,之所以选择这种工厂化的木制建筑,一来是因为木制工厂式建筑施工时间短,二则是因为木料的价格足够低廉——在过去的几个月间,为获得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尤其是外汇,苏俄不仅大规模出口粮食,同时还大规模出口木材,直接冲击了国际市场木材价格,木材成为了最廉价的建筑原料。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后世购买的胶合板、密度板、石膏、预制板之类的建材生产设备,已经在公司新区安装并且投入生产,廉价的原料使得公司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兴建这几百座“别墅”。
当然,对于这一切,何廉并不清楚,但是昨天晚上,他已经在这里见到了一些熟人,有北大的、有燕京的、有唐山交大的,无一例外的一点是,他们大都是随家人一起来这。
“淬廉!”
熟悉的喊声从旁边传了过来,顺着声音看去,何廉不由一笑,是杨石先,南开大学化学系主任,同样也是现在的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昨天他就听说公司安排的接待人员说杨石先是他的“邻居”,原本昨晚何廉还想拜访他,不过因为他和化学系的老师、学生一直呆在有机化学研究所内,而未能成行。
“你怎么来了,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那!”
戴着副黑框眼镜的杨石先脸上带着惊喜之色,他的确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老朋友。
“绍曾,怎么样,在这都还习惯吗?”
在杨石先的家中,看着嫂夫人在那张罗着早餐,何廉心知也许自己的这个老朋友,也像很多人一样,最终选择离开南开,南开是一所私立大学,规模小、经费紧张,虽然学术水平很高,但因为经济状况,令不少教授出走清北,而相比于清北,现在北方公司所能提供的条件,甚至远远超过清北,对于他们这些做研究,做学问的人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无疑更大。
“你是不是觉得我会离开南开?淬廉?”
从何廉把视线投向自己的妻子时,杨石先便笑了笑,先是主动这么一说,随后又接着解释道。
“淬廉,你应该知道,张校长那边之为什么同意化学系、物理系同北方公司合作!”
点点头,何廉当然知道原因,现在北方公司和中国南北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别说化学系这样的工学院系,就连同南开大学数学系,都和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原因非常简单——资金与研究,他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更好的设备用于他们做研究,而学生们也可以受益无穷。
“你没去有机化学研究看过,研究所现在每天都在安装各种设备,试验设备都是最先进的,甚至超过我的想象,只要是做研究、做试验需要的,公司都会提供,每个月,公司还会提供大量的研究经费,学校……”
苦笑着作为中国有机化学权威学者的杨石先,想到南开大学那间简陋的实验室。
“学校提供不了那么多设备,还有资金,很多试验,学生们都无法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做,但是他们却可以在这里完成,也正因如此,校长才会同意,化学系来研究所,这里固然是研究所,可实际上,也是一所学校,实验研究学习互不干扰,在这里学生们的进步很快,而且,还可以和国内的一些同行互相交流……”
然后像是想起什么似的,杨石先又补充一句说道。
“哦,公司还从德国聘请了几名有机化学方面的权威专家,再过一两个月就会到达这里,除去正常研究之外,他们还有课程安排……”
嘴上说道着公司提供的方便以及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种种好处,最后杨石先又特意强调道。
“大学与企业相结合,或许就是这样吧,这是一种尝试,即有利于学校,也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听着杨石先的解释,何廉点了点头,实际上,昨天在管明棠表示希望聘请他为北方公司的顾问之后,他也一直在考虑着,是否接受这个聘请,相比于学校,这里更适合经研院,更适合实现他的人生抱负。
“绍曾、绍曾,你听说了吗?我刚才听说……淬廉,你在这……”
一喜一惊的话声传来时,走进杨家的正是南开大学物理系的创始人饶毓泰,因为孤身一人的原因,他已经习惯于在杨家吃早餐,原本在听说何廉来了公司,他甚至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未曾想,在杨石先家看到何廉。
“俭如,我和淬廉一直在等着你,”
既然饶毓泰到了,那早餐自然也就开始了,在饭桌上谈论了一些学校和研究所趣事后,饶毓泰看着杨石先说道。
“绍曾,听说了吗?”
“嗯?什么事?”
“听说公司准备资助今年毕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
什么!筷子微微一晃,何廉有些诧异的看着饶毓泰,公司资助学生去美国留学。
“这个我也听说了,现在名单还没有定下来,不过按公司的打算,似乎各个学校都资助一批人,差不多有五六百人吧!”
“资助这么多学生去美国留学,一年的开支可不少!”
作为经济学家,何廉迅速在心底算了一笔账,这笔开支很大。
“怕不仅仅只是如此,公司似乎还有意在这里建立一所学校,嗯,一所联合大学……”
说到这,饶毓泰显得略有些无奈,因为联合大学的教授正是他们。
“因为,他们觉得各所大学的规模太小,那种精英模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按照他的意思,中国的大学一年毕业一万名大学生,他也不觉得多,当然,这几乎不可能,而各个大学受限于规模,根本就不可能扩大招生范围,所以,公司似乎想同合作大学协调,办一所联合大学……是专科学校,两年制专科!他计划今年通过和各学校合作的方式,招生至少五千人。”
饶毓泰的话音一落,杨石先倒是先接了一句话
“这个管哲勤,真是的,他是想拔苗助长!”
对于习惯于精英教育方式的杨石先对于这种不顾自身力量的“大规模招生”,自然有些抵触,“拔苗助长?”
摇摇头,何廉手指了指窗外,然后说道。
“只怕没有那么简单,我觉得他们是想迅速培养一批公司需要的中层技术人员和初级工程师!”
相比于饶毓泰、杨石先两人,何廉却能从中体会到北方公司的一番苦心。
“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机器设备,不管是英国人、美国人还是德国人法国人,他们都会抢着把最好的机器、最好的设备卖给你,而且你还能货比三家的比着买,可单单只有机器却是不行的……”
看着饶毓泰、杨石先两人,何廉放下筷子,不无认真的说道。
“从晚清,李鸿章那会起,咱们中国从国外买了多少机器,办了多少工厂?可最后为什么那些工厂不是垮了,便是在那惨淡经营、勉强维持着,归根结底是因为什么?”




山河血 277.第277章 根本
“人才!”
在临时充当会议室的小客厅内,看着会议室内的众人,管明棠吐出两个字来。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人才!”
说着话,管明棠站起身,踱着步子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那一栋栋曾几何时为自己所梦想的独栋“别墅”,语气不无凝重的说道。
“在未来的几年内,公司会投入数以亿万计的资金用于新区的建设,一座座全新的工厂将会耸立在这片新区之上,甚至可以说,这些工厂几乎每一座工厂都是中国某一项工业的零突破,可是仅仅只有工厂就行了吗?就可以解决问题吗?”
接连反问着,管明棠的声音变得有些沉重。
“众所周知,我们将在这里开创的事业,对于公司而言,关系到公司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而对于国家来说,这或许是一次工业上的奠基,我们所开创的将是前所未有的事实,而建设事业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是资源,二是人才,而两者之中,人才尤为推进一切事业的最根本动力,没有人才作为基础,作为动力,任何建设事业都是不可能长久的,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甚至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公司欲取得成功,必须首重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这一点,必须是各项工作的最根本的前提!”
人才!
在提到这两个字的时候,管明棠的内心只是一阵激荡,曾几何时,他因为见到一个个大师级的人物而内心激荡不已,每当在公司正处建设中的研究所内,看到那些沉浸于科学研究中,完全投注于职业热情中的大师时,他的内心所涌起的只是浓浓的钦佩之情,可是在另一方面,那浓浓的遗憾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在数十年后的世界,钱学森去世时提出的这个问题,曾震撼了所有人,数十年后的中国无大师,这或许是数十年后的中国最大的遗憾,曾经的大师故去了,而没有新的大师诞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何等的遗憾,而反观这个时代,却是一个充斥着大师的时代,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数位或者十几位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无不是第一流的,这些大师的成就是辉煌的、是让人钦佩的,让人向往的,可是……人才,依然如故的困扰着管明棠。
大师,一个充斥着大师的时代是幸运的,也同样是悲哀的,故然,现在北方公司的研究所内充斥着大师级的人物,大师级的人才,可是在另一方面,北方公司的工厂中没有足够的工程师、研究所内没有足够的助理研究人员。
故然,大师是重要的,大师是金字塔的顶端,在后世,国人为没有站立在金字塔上供人仰望的大师而遗憾,而现在呢?无论是作为北方公司的董事长,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管明棠却为没有金字塔的基础而心焦。
“管先生说的极是!”
作为公司的顾问,第一次参与公司决策会议的何廉,在管明棠望着窗外沉默下来的时候,主动赞同道。
“而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科学发明创造之间的辨证关系出发,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可以说没有科学和机械的发明创造,就不可能有今日世界艳丽的文明”,而自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良方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是由于工具上的困难,由于科学知识的浅薄和科学知识只有国内少数的科学家所领有而未尝普遍化、社会化,未尝在社会上发生过强烈的力量……”
在从事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中,何廉曾研究过科学与经济的各种联系,所以他更倾向于支持管明棠的那种“规模化人才培育”,或许,很难培育出真正的精英,但却能够解决科学推广的问题。
“科学化运动的目的,就是需要科学家们把科学知识送到民间去,使它成为一般人民的共同智慧,从而驱除国民中的“贫陋”和“愚拙”……从而实现“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的目的。现在科学在今日社会的演变上占着无上重要的位置”,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来延续我们已经到了生死关头的民族寿命……甚至可以说,现在中国欲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唯赖科学……”
“何主任说的很好!”
赞同的点了点头,管明棠看着廖成克、曾澈等人,今天之所以开这个会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一是为创办联合专科学校,准确的来说,是联合专科学校的规模大小,二则是因为资助留学生的问题,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都是极耗资金的问题。
“发展科技,须人才为先。一个国家科技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该国科技水平和发展后劲,同样对于公司也是如此。而我国的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又致使公司无法获得足够的人才,仅仅只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就需要上千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而根据经济调查局……”
提及经济调查局,管明棠不由自主的朝着曾澈看了一眼,如果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在“公司”的各个机构中,有那个机构能让他感觉满意,恐怕也就只有曾澈和他的调查局了,调查局的工作可以说极为出色。
“曾局长,这个调查是调查局亲自主持的,你来向大家说明一下!”
冲曾澈点点头,管明棠示意由他来作报告,听着老板的吩咐,在公司会议中大多数时候都保持沉默,就像是个影子般存在的曾澈身体微微前倾,然后掀开面前的文件夹,用并不算响亮的声音说道。
“对全国进行的统计,现在全国农业各类技术人才仅4000余人,嗯,平均每县不到2人,当然,农业并不是公司工作的重点,我们还是转移到重点,至于工业技术人才也不过15000余人,且许多专业如矿冶业的锰、钼、汞、硝人才各均仅1人,有的专业甚至为空白。”
在他提出这些数字时,几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或许中国的科技落后,但是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前后数十万人出国留学,他们又学了什么?工业技术人才,怎么可能就只有一万多人?
1...114115116117118...5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