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尤其是后周世宗柴荣,屡次下诏开挖运河。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诏疏导汴水北入开封五丈河,使齐鲁舟楫都能到达开封;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下诏开挖汴水口,引导河水达于淮水,使江、淮舟楫畅通无阻。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柴荣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开封东面疏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颖之漕”,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从建隆二年就着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下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达许镇,以通淮右之漕。
第二年,又调集数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汇合,使蔡河经陈、颖直达寿春。
同年,又在开封城北进一步开挖五丈河和金水河,
第八十四章 城内景象打开眼
一时间,站在雄壮的汴梁城外,李小鱼是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尽。
因为巨大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无数多等着入城的百姓,无一不在冲击着李小鱼他们的眼球,真的是壮观至极。
毕竟这是一座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巨大都市啊,人流量惊人,在古代地广人稀的中国,真的是很难见到这种盛况,堪称是一种奇迹。
包括贾斯文鲁达和了元小和尚他们,都是一脸震撼,看着眼前的这番盛景,久久的说不出话来。
好半晌后,贾斯文和鲁达这两个家伙才回过神来,挠了挠自己那大光头,一脸震撼的说道。
“我去,真的是太壮观了吧,没想到天下还有这样一座雄城啊。”
“是啊,而且这人也太多了吧,摩肩接踵的,都排的足有一里长了。”
“嗯嗯嗯,此情此景,让得本大爷我都不禁想吟诗一首啊。”
“哦,老鲁,你还有这种雅兴啊,什么诗,快说吟来我们听听。”
就见鲁达这家伙是一脸兴奋的吟诵道。
“嘿嘿,听好了,远看城墙齿锯锯,近看城墙锯锯齿。若把城墙倒过来,上边不锯下面锯。怎么样,好诗吧”
闻言,贾斯文当即是惊为天人的赞叹道。
“哎呀老鲁,好诗啊,好诗,真的是好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比我听过的其他事都好,你若是生在隋唐代,定赶上诗仙李太白啊!”
“哈哈,是吗,有眼光,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啊!”
李小鱼:“……”
展昭:“……”
了元:“……”
张世杰邱廷弼:“……”
一瞬间,除了鲁达和贾斯文这两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在那自卖自夸外,李小鱼他们都很无语,感觉异常的丢人,想把这两个家伙的脑袋挖开看看,里面都是浆糊吗真是受不了……
其中李小鱼更是忍不住没好气的说道。
“行了,你们这两个家伙就别在这丢人现眼了,你没看到其他人都是在用一种关爱智障儿童的眼神看着你们吗,拜托收敛点好吗,不然爹爹不带你们进城了……”
鲁达:“……”
贾斯文:“……”
其中已经在汴梁城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展昭也是无奈的对他们说道。
“好了,王华兄弟,鲁达兄弟,几位兄弟,咱们就别再城外耽搁了,还是赶快进城吧。”
包括一旁的也来汴梁城公干过,早已见怪不怪的张世杰和邱廷弼两人同样说道。
“就是小郎君,城外不算什么,城内才热闹呢,咱们还是抓紧时进去,找好客店这些,再带你们在城内好好参观参观吧。”
闻言,李小鱼是拍了拍身旁了元小和尚的小脑袋,兴奋道。
“好,咱们就入城。”
说着,便是带着同样一脸期待的了元小和尚,开始排队进入汴梁城。
因为此时正是上午,所以排队进城的人很多,有城外挑着蔬菜水果进城贩卖的农夫,也有各地敢来的游人,更有许多和李小鱼他们一样进京赶考的举子,每个人对于汴梁城都是无比的好奇,东张西望着,因此人流密集,城门口还有专门的兵丁负责检查和维持秩序。
多到什么程度呢,不说别的,但是看看南熏门就知道了。
因为汴梁城内有无数多的酒楼和餐馆,而这些酒楼餐馆包括大小集市所需要的猪肉,都是每天清晨在南熏门接受检验。
所以,从半夜起就赶着活猪或者挑着猪肉跑来排队的猪肉贩子,人数通常有进万人,足见汴京城每天惊人的肉食消耗量,以及繁荣程度。
李小鱼他们因此是足足排了有一炷香功夫的队,才艰难入城。
而进城之后,所见所闻,更是让李小鱼他们打开眼界,因为放眼望去,大街上全是人,真的是摩肩接踵,车水马龙。
整个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大街上停驻着无数的雕龙刻风的马车,奔跑着名贵骏健的宝马。
达官贵人的金银首饰闪闪发光把阳光都遮蔽了;女人们罗彩的衣裳和绮丽的裙裤散发出的香气弥漫着整个城市上空。
欢声笑语回响在街头巷尾,花街柳巷,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
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四海之内的珍奇物品,在集市上应有尽有。
山珍海味充斥着各家酒楼菜馆的后橱,香味飘荡在大街小巷,令人垂涎欲滴。
除了人之外,街道两旁便是店铺,也有小贩推着推车,或者摆着地摊,贩卖着各种商品,真的是玲琅满目,全国各地乃至于全世界的商品几乎都可以在这里见到,各种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让得李小鱼他们再一次叹为观止。
而且除了陆地上的集市外,由于汴梁城内河流众多,各地往来的舟船、客商络绎不绝,所以还在临河的地段自然而然的形成为数众多的水上交易场所,称为“河市”,就是直接在船上摆摊,在船上交易,活脱脱的水上城市。
最让李小鱼他们叹为观止的,就是因为城内河汊多,所以整个汴梁城内桥也多,有一句话形容的好,是“千桥飞架,街衢互通”。
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桥被称为“虹桥”,据描述,这座桥没有柱子,只用巨木凭空搭建,雕刻成红色的船形,“宛如飞虹,”故得名,据说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上所画的那座桥,就是此桥。
而之所以这样繁荣,也是有原因的,是因为宋朝以商业为主,制度领先,给了商人和百姓极大的自由空间。
因为在此之前的唐朝的长安城,实行的是里坊制,居民区叫“里”,商业区叫“坊”。
可这两个区域却都是相互隔开的,并不在一起,所以,这就十分麻烦了,比如你要是出门打个酱油,没准都得穿越大半个城市,累死个人,而且还必须得腿脚快,跑的慢了还不行。
因为根据唐朝的法律规定,每天晚上要敲“闭门鼓”,而闭门鼓响完后如果你还在街上流窜打酱油的话,可是直接就要把你逮起来揍二十大板。
换句话说,就是在唐朝你不能随心所欲的逛街,必须得时刻牢记时间,不然要是逛着逛着忘了时间的话,最次都是屁股开花。
可到了此时的北宋汴梁城,却完全没有这种担忧了,因为这种买东西有风险的“里坊制”,直接是被爱民如子的宋仁宗陛下给大手一挥,废除!
所以,从此市坊界限完全打破,城市商业加倍红火,你想逛多久就逛多久,再也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了。
不仅如此,连以前的什么宵禁啊,也就是晚上不准出来逛街,也给一并废除了,导致城市的夜市生活也极度繁荣,丰富多彩。
比如汴梁城内的州桥夜市,经常要热闹到三更,也就是深夜十二点,方才散场。
 
第八十五章 宋朝百姓的一天
进城之后,一路走一路闲逛,城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让得李小鱼他们大开眼界,刷新了认识,感觉震撼不已。
因为汴梁城实在是太繁华了了,这种繁华,是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极限,到处都是雕梁画栋的建筑,配饰精良的马车,身穿绫罗绸缎的人群,无一不显示出了此时的盛世景象。
没错,此时的大宋,正处于它最鼎盛的时期,经济发达,文治昌盛,百姓富足。
这种富足可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真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超过一百五十万人口的汴梁城内看不到乞丐,因为官府设有专门的福田院和居养院。
它们的主要功能便是接济、收容“老疾孤穷丐者”,比如此时朝廷在汴梁城内设有四个福田院,用来专门救济穷苦者。
也不止是汴梁城,还下令全国各州县均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是不是很人性化
当然,更没有流离失所的孤儿,因为设有慈幼局、婴儿局,“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
此外还有施药局和安济坊,都是为了照顾穷困群体设立的医疗福利机构,到了北宋崇宁年间,朝廷甚至还下令“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
而且不仅管你生前,还有管你死后的漏泽园,所谓的漏泽园类似于现在福利性的公墓,早在北宋真宗年间,官府就“于京城近郊佛寺买地,以瘗死之无主者”。
此后到了徽宗朝蔡京当政时,更是在全国推广此制,曰“漏泽园”,各州县均设,竭力让国内不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惨状。
虽然后来也没什么卵用,官员贪污腐化,各种层层克扣,所有的福利制度形同虚设,但至少此时宋朝的百姓们还真的是衣食无忧,安乐悠闲。
而且因为汴梁城里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所以大家还都养成了热爱洗澡的好习惯,并不像后世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古人很少洗澡,什么一年才洗三次澡,至少在汴梁城内不是。
因为李小鱼他们是看到,大街上光是营利性的澡堂子就有很多,以至形成了独立的一个行业———“香水行”。
至于私人在家中洗澡更是普遍而平常的事情,特别是夏天不停的出汗,一天里至少要浴身一次。
宋词中,美滋滋形容夏日“晚浴”后心身舒爽状态的妙句更是比比皆是,可见这个时期的人们真的是酷爱洗澡的,早就养成了爱洗澡的好习惯。
故此,大街上不仅有浴室,还有按摩推拿大保健等一系列的服务手段,闲暇之余,倒真的是可以去美滋滋的享受一番啊。
并且更人性化的是,这个时期就已经有公厕了,而且厕所里还专门配备有水盆、手巾等。
足以说明,在这个时期,至少有教养阶层的人,都已经养成了便后洗手的习惯———当然,实际上这一习惯早在晋代就已经确立了。
“净纸不得狼藉”,更是说明当时普遍地以纸来拭秽,而且,厕所里总是整齐地备有“净纸”供前来的人使用,不会让你有出门忘带纸的尴尬。
所以如此好的福利制度,让得大街上的每个居民,都是红光满面笑语盈盈,一副精神饱满的姿态。
更加的不愁吃不愁穿,因为在此时的大宋,只要不是天灾**,什么蝗灾旱灾水灾,导致一个地方出现大范围的饥荒,难民成群,超过了救助极限,其他时候,几乎很轻易就能找到份活计来养活自己,生活的很好。
这也多亏了宋朝浓郁的商业氛围所致,商人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全民经商,不仅种地可以挣钱,做生意打工也能挣钱,而且收入不菲,很多百姓甚至都不愿意种地,而愿意跑到大城市里去打工生活。
而这个时期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到底有多高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知晓,比如宋人张耒的一首诗中就有写道。
“山民为生最易足,一身生计资山木。负薪人市得百钱,归守妻儿蒸斗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时代以砍柴为生的山民,不干别的,光是每天靠砍柴卖柴就能很好的养活自己一家老小,挣个100文,可能还要更多。
毕竟诗人要是写“负薪人市得一百零二钱”之类的话,就太不押韵了,所以这里的百钱只是虚指,实际情况一般是只多不少。
再比如也有资料记载,淮西的佣工,“力能以所工,日致百钱,以给炊烹”,也是日收入100文左右,算得上是很不菲了,足够一家三四口的日常开销。
还比如都昌县的一名农妇“为乡邻纺缉、漧濯、缝补、炊爨、扫除之役,日获数十百钱,悉以付姑”,也是日收入100文左右,很不错了。
至于城市里的情况的话,据记载舒州官营酒务的杂工,收入大概是“每名日支工食钱二百五十文省”,也就是日工资有200多文。
以及饶州城一个叫鲁四公的家伙,开了个食品店,专门“煮猪羊血为羹售人,以养妻子。日所得不能过二百钱,然安贫守分”,日收入100多文,不到200文。
吴中也有两名家伙,“同以鬻鳝为业,日赢三百钱”,同样每人每日也有100多文的收入。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你不管干些什么,每天最少也有一百文左右的收入,而这个收入大概能在宋朝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我们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从宋朝人的一天开始说起。
美好的一天当然是从早餐开始,在清晨,宋朝的百姓们会在报时人的钟声中醒来,却并不着急着吃早餐,而是先洗脸、刷牙,再吃早点。
过程差不多和现代人一样,由此也可以说明宋人对生活小细节的追求一点不比现代人逊色,从一些流传至今的生活小物件就可以说明,比如,牙刷。
是的,你没有看错,宋朝人可不是拿手指刷牙的,也不是嚼杨柳枝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牙刷了,木质的,以猪鬃毛或者马鬃毛为毛刷,看起来几乎和现代的牙刷一样,没什么区别。
洗漱完毕之后,大家才陆续上街吃早餐了,记住,是上街,而不是在家里煮稀饭吃咸菜。
据《梦梁录》里记载:宋朝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每天早上都会有许多卖早点的铺子热闹营业,一二十文钱就可以买到“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
所以,李小鱼在苏州教给那些难民们的小吃做法,才会那般火爆,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上外面吃早餐,什么新奇好吃吃什么,想不火都难啊!
而早饭过后,如果天气好的话,正是踢足球的好时机,当然,宋朝人管它叫做蹴鞠。
大家在电视里都看到过,蹴鞠是猪尿泡做的,和足球差不多大小,玩法相差不多,也是射门,不过那时候的球门和现在的大不相同,乃是竖的一根杆,杆上有块木板,上面开了个洞,比蹴鞠大不了多少,称之为风流眼,是射这玩意,所以难度比足球高多了,后来也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