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第八十六章 宋朝的广告业务
    汴梁城里,李小鱼他们闲逛了整整一上午后,也是逛累了,又累又渴的,看见街边有卖雪糕的小贩后,也是不禁万分欣喜的走了过去,花了三十文钱,一人买了一个雪糕吃,来解渴。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雪糕,不要以为雪糕是后世才有的东西,其实早在这个时期就有了,而且很常见,因为咱们聪明的老祖宗早就发明了简易的冰箱‘冰鉴’,以及挖冰窖来存储冰块。

    比如著名的宋朝大诗人杨万里就吃过一种名为冰酪的甜品,还留下诗曰。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说的就是雪糕,只不过这个时候不叫雪糕罢了,通常叫冰酪,很好吃,感觉像是冰淇淋一样。

    而且不只有雪糕,还有奶茶,比如清明上河图上,就画有一家奶茶店,而且很出名,因为它门口立着一块巨大的广告招牌。

    你同样没看错,早在宋朝,人们就有先进的广告意思,因为商业太发达了,真的是全民经商,竞争激烈,不做广告不行啊。

    比如庄绰的《鸡肋编》就记载说:“京师凡卖熟食者,必为诡异标表语言,然后所售益广”。

    也就是说,汴梁城里卖熟食的店铺,大部分都会想一些稀奇古怪的广告标语出来,食品才卖的好,不然,就销量惨淡。

    这就跟今天的一些无良媒体一样,为了博眼球赚流量,经常编出一些离谱的标题,吸引人们点击,简称uc震惊部。

    欧阳修的《归田录》里也有载,京师食店,“皆大书牌榜于通衢”。

    这都说明了宋朝的商户们有非常敏锐的广告意识。

    所以李小鱼他们也是看到,在繁华的汴梁城中中,各种显眼的商业广告随处可见,包括不说别的,同样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中,光是大画家张哲端捕捉到的广告就有几十个,其中广告幌子有10面、广告招牌有23块,灯箱广告至少有4个,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有5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时期的酒店行业,竞争最为激烈,所以尤其重视做广告,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就莫过于水浒传里景阳冈的那家酒店的‘三碗不过岗’了对不对真的是令人记忆犹新啊,想不尝试一下都不行。

    包括汴梁城里也一样,据《容斋续笔》载:“今都城与郡县酒务,及凡鬻酒之肆,皆揭大帘于外,以青白布数幅为之。”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九桥门街市的酒店,更是“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绣旆”,是指市招;“彩楼欢门”则是用竹木与彩帛搭建起来的门楼,是流行于这个时期的酒店业广告装饰,而且越是高级的酒店,彩楼欢门越是豪华。

    比如走在街上李小鱼他们是看到,有一家叫做“孙羊正店”的酒店,彩楼欢门就有两三层楼那么高,非常气派。

    不远处虹桥附近的一家“脚店”,也就是小型酒店,门前也扎有十分显眼的彩楼欢门。

    所以这个时期,大家如果有机会穿越到宋朝的话,不看别的,只要看到门口有彩楼欢门,便可以判定这是一家酒店了。

    而且不止彩楼欢门这种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广告招牌,他们还看到,这个时期,就已经有十分先进的灯箱广告了。

    还是以他们看到的那家“孙羊正店”为例,在大门前,就有三块立体招牌,分别写着“孙羊”“正店”“香醪”字样,这三块立体的招牌,便是灯箱广告。

    因为这种广告牌应用了照明技术——也就是内置蜡烛,可以在夜间点燃发光,远近看见,特别的引人注目。

    而虹桥附近的那家“脚店”门口,也设置有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而“十千”就是美酒的代称,毕竟金樽清酒斗十千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宋代酒是国家私营的,私人不准酿酒贩卖。

    当然,如果你在农村藏着偷着悄悄咪咪酿点自己喝那没事,但一旦敢拿出来卖的话,那就是杀头的大罪。

    因此宋代专门酿酒的酒厂叫做“酒库”,当然,也有一些得到朝廷特许的大旅店也有酿酒权,叫做“正店”。

    正店与酒库酿出的酒除了自卖以外,也批发给其余那些没有酿酒权的小旅店(称为“脚店”)。

    所以每年的清明节前,是汴梁城各家酒库开煮新酒的日子,这个时节,整个汴梁城的上空都飘扬着浓郁的酒香。

    汴梁城无比的繁华巨大,所以城内的酒库也多不胜数,谁家酿的酒味道好,名头洪亮,谁家就能够让主顾记着品牌,迅速占领市场。

    是以,打好自家酒品牌的广告是异常重要的。

    而此时主管城里诸酒库的机构是“点检所”,因此每当新酒上市以前,点检所都会择日开沽评酒。

    当评酒会的日期定下来后,各个酒库便立即到处张贴通告,写明某月某日,酒库“开沽呈样”,迎接列位亲们前来品尝琼浆。

    到了开沽之日,一大早,各个酒库便会带上经心遴选出来参会的样酒,“排列整肃,前去州府教场,奉养点呈”。

    这“点呈”的进程,也就是做广告的进程,而做广告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吸引最多的眼球留意。

    于是为了到达这个目标,各个酒库都派出盛大的步队前去教场送酒,除带上新酿的样酒外,还雇佣“社队鼓乐”、“杂剧百戏诸艺”,一起吹吹打打,演出节目,巡游遍地热闹市井。

    其中送酒部队为首有三五个人,更是会用大长竹挑起一壁三丈余高的白布,下面写着“某库选到著名妙手酒匠,酝造一色下等醲辣无比高酒,呈中第一”的广告词。

    这个叫作“布牌”,有的是“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

    或者是将儿童或伶人固定在木制台架上,扮成仙佛鬼神的模样,在酒店门面表演,这叫作“台阁”。

    再后面就是“所呈样酒数担”,以及邀请来的诸行社队、各色艺人。

    此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些酒库请来给自家美酒代言的官私妓女了。

    当然,说到这里,还是必须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其实这个时期的妓女,并非大家以为的古代性工作者,至少不全是,大部分都是“歌女”,是文艺工作者,相当于这个时期的女艺人。

    这些代言琼浆美酒的小姐姐,都是“秀丽著名者”,各自身着艳服,化着美妆,“带珠翠朵玉冠儿,销金衫儿裙儿”,骑着银鞍宝马,“各执花斗鼓儿,或捧龙阮琴瑟”。

    即使是那些“贫贱泼妓”,碰上了代言琼浆美酒的机遇,“亦须借备衣装金饰,或托人雇赁”。

    自然,一群身着华服的漂亮小姐姐们如此招摇过街,肯定少不了有“浮浪闲客,随逐于后”;更有一些“风流少年,沿途劝酒,或送点心”。

     



第八十七章 苏大学士被代言
    不仅如此,此时的大宋朝做广告,尤其重视名人效应,比如柳永,妥妥的风流名士啊,写的一手好词。

    于是秦楼楚馆里的歌女小姐姐们梦寐以求都想得到柳永为她们写的一首词,因为只要柳永给她们随便写一首词,都是会让得他们顷刻间便爆红,成为万众著名的大歌星。

    所以柳永也才会那般的受欢迎,以至于到了**不给钱,还倒收钱的程度,时所谓有井水处皆有柳词也。

    当然,其中最最出名的,还是要数后来居上的大学士苏轼了,因为柳永只能写写词,可苏轼不仅能写词,还能写诗,尤其喜爱写些广告诗,也就是告白诗。

    因此苏轼是当时的大名流,粉丝异常多,并且都是铁粉,相当于后世的脑残粉,比之柳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当时的最当红的天皇巨星。

    比如当时有一个叫做章元弼的铁杆“苏粉”,获得了一册苏轼的《眉山集》,立时就受不了了,夜以继日的看起来,如获至宝,连貌美如花的娇妻都顾不得,让她一个人独守空房。

    久而久之,他娘子受不了了,是气愤的说,你照样跟苏学士娶亲吧,然后两人竟然因此离婚了,不得不说,是个性情中人,大fff团的代表,要什么女朋友。

    而且章元弼提及这事,还显得颇为的小得意,兴高采烈的说:“缘吾读《眉山集》而致也。”

    所以,苏轼如果替哪一个商家写广告诗的话,号召力可不是吹的,只要产品和他沾点边,一定会大卖,因此无数商家都梦寐以求想得到苏轼的广告代言。

    比如有一个叫曹辅的家伙就免费给他寄了一些壑源的试焙新芽,请他品味,苏轼一时高兴之下,便为壑源茶叶做了一首广告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素来佳茗似才子。”

    让得壑源茶瞬间爆红,抢购一空。

    包括他还写过一首讴歌杭州径山龙井水的诗,而且在诗末还特地注上了一句广告词:“龙井水洗病眼有用。”

    就和今天的‘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是一个道理。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苏轼被贬海南时,给隔壁一位卖饼的老板娘写的广告诗了。

    因为就住在隔壁,这位老板娘知道苏轼是天下闻名的大学士,便频频哀求苏轼为她的饼店题首诗。

    苏轼刚开始只是笑道:“毫无疑问,你做的饼,是全世界最好吃的。”

    可老板娘非常不满意的说:“这是甚么破诗大学士您就卖力做一首吧。”

    于是苏轼便提笔写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首广告诗,诗云: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才子缠臂金。”

    许多人人觉得,这首诗便是中国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广告诗了”。

    而且不仅有人请苏轼写广告诗代言,更有甚者,因为苏轼太出名了,还有些人是蹭苏轼的代言,也就是无中生有。

    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就是在宋朝的宣和年间,有个叫潘衡的生意人,在江西一带卖墨,而这个潘老板卖墨的招牌就是:苏轼。

    没错,他手里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他当年和苏大学士在海南时曾遨游墨海,深受苏大学士的赏识,于是传授以制墨的独门秘方,说我卖的这些墨,都是按照苏大学士的秘方做出来的,“自言尝为子瞻造墨海上,得其秘



第八十八章 撸猫的悠闲生活
    抛去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各种商业广告不提,李小鱼他们还看到,此时的大宋朝因为还并未受朱程理学的影响,依旧承袭汉唐胡风,所以民风开放,十分开明,也有许多的女子在街上逛街,说说笑笑的,一路买买买。

    而且也许是人杰地灵的缘故,大部分的小娘子都十分漂亮,并未如何的浓妆艳抹,全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包括此时节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都爱穿着直领,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又显得典雅大方,十分的好看。

    只是由于后来“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的思想禁锢以及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才让得宋朝的服饰变得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宋代女装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甚至后来在理学的影响下,以小胸为美,还开始了变态的束胸,一直到延续到后世,残酷的压迫了众多女性同胞,一直到民国时胡适提出‘大奶奶主义’,这一陋习才算被彻底废除。

    至于缠足的话,李小鱼注意看了看,发现几乎没有缠足的小姐姐。

    因为缠足虽然兴起于北宋,但并不兴盛,因为五代以前的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到了北宋莫名其妙就要求女子缠足了。

    例如还是苏轼这家伙曾专门写过《菩萨蛮》一词,来咏叹缠足,说什么。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搞的李小鱼都特么想抽他了,好端端的没事写这么一首破词干嘛吃饱了撑的吗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首词,导致缠足之风立刻盛行起来,以至于到了南宋时,妇女缠足已经变得比较多见了,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经成为了妇女的通称。

    不过好在在此时,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也不盛行,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

    所以李小鱼还有挽救的空间,打定主意坚决要把这股歪风邪气扼杀在摇篮之中,至于苏轼这家伙的话,就让他去跟佛印搞基好了,保证他一辈子再也不会对女人有兴趣,也就不会写出那首破词了。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宋代的缠足与明清两朝的缠足还是很不同的,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的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

    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对女性的损害也不是太严重,不像清朝的三寸金莲,那才是真正的变态。

    而且其实一开始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因为清人不缠足,所以曾下令让汉人放足,也不许缠足。

    例如顺治元年,孝庄皇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顺治二年后,民众所生女子禁缠足。

    可这一禁令,却遭到了当时一大批汉族官僚和读书人的坚决反对,让他们剃头行,可不缠足不行,也不知道是咋想的,才使得缠足这种陋习继续保留了下来,甚至愈加变态,也是一直到民国年间才被彻底的废除,不得不说,那些人才是真正的可恶。

    抛却束胸和缠足不提,李小鱼他们还看到,此时走在大街上的每个小姐姐都还梳着各式的发髻,上面插着各种金银首饰,走起路来环佩叮当,煞是好看。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小姐姐们所梳的发髻



第八十九章 皇宫里的养猪流
    在此时的北宋,皇宫和民间不仅养猫当宠物,全民撸猫,而且,皇宫里还养猪当宠物,就让它们在皇宫里到处撒欢乱跑,算得上是这个一世界的奇景。

    这不是作者菌胡编的,而是真事,据传在北宋神宗在位的时候,有一天,他闲着没事到皇宫后苑里瞎遛跶,接过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太监竟然正在放牧一群公猪。

    宋神宗十分气愤却又十分好奇,心想朕这好端端的皇宫怎么就变成猪圈了呢到底肿么回事

    便急忙向那太监询问为何在皇宫后苑里放猪的原委,要治他的罪。

    结果太监说。

    “启奏官家,在后苑里养猪放猪这事可不是我胆大妄为,因为这是太祖爷立下的规矩,以后历代天子都不敢违背,必须在皇宫里养猪放猪。”
1...5253545556...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