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为免夜长梦多,越快越好,最好今晚。”
“今晚”
这老仆闻言是不由愣了一下,稍稍有些诧异道。
“公子,会不会太仓促了,现在他们还在进行词会比试,比完后已经很晚了,况且陛下他们也在这里,这么多人,咱们恐怕没什么时间行事啊。”
此人却是冷冷一笑道。
“呵呵,等着看吧,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这场词会比试,马上就要结束了。”
“马上就要结束了”
“没错,你忘了吗,咱们这位陛下,可是最仁慈了,而所谓的仁慈,换句话说就是优柔寡断,顾头又顾尾,所以,他不会坐视这小子彻底赢过这群文举生的。”
“哦,公子,你的意思是,陛下他会叫停这场比试吗可这是为何啊”
“因为这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我们之前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小子竟然如此有才华,真能胜过这帮文举生。”
“按照之前大家的猜想,就算这小子有些才华,能跟文举生扳扳腕子,最后胜利的,也应该是一众文举生才是。”
“可现在,情况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再这么比下去,最后获胜的,很有可能就是这小子了,而在整个朝堂都重文轻武的情况下,这又是绝对不能出现的,至少目前不能。”
“因为最后要真是这小子获胜的话,不仅众多文举生出身的朝廷诸公颜面无光,更重要的是会让这帮文举生也大受打击,说不定心灰意冷之下,许多人会直接放弃接下来即将举行的科考,而朝廷现在又是用人之际,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如果陛下真想保住这小子的话,最好的做法,就是这一局比完之后,直接叫停这场比试,以这小子小胜一局而告一段落,第二局打平,第三局以后再比。”
“这样一来,既给了他们武举生面子,达到了抬高武举生地位的作用,也不至于让这帮文举生彻底的心灰意冷,相反,还会起到刺激作用,让他们收敛起以前的高傲之心,更加的刻苦用功,争取在以后胜过这小子,挽回今日丢掉的颜面。”
“不然,再比下去,就算这小子大获全胜,也没有丝毫好处,相反,只会彻底的得罪朝廷诸公和天下文人,今后在朝堂上也将寸步难行,这可不是陛下希望看到的。”
“可是公子,这小子会同意吗放弃这唾手可得的胜利,他甘心”
“甘心是肯定不甘心的,不过,这小子如果是聪明人的话,也肯定会同意的,因为他也知道,再比下去,就算赢了对他也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四面树敌,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适时收手,则会让许多人都承他一个情,这对他来说,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那帮文举生的话,就更是如此了,只是让他们拉下脸来叫停比赛,改日再比,他们肯定做不到,不过,如果由陛下出面的话,想来他们肯定是很乐意的。”
“哦,我明白了,公子大才也,不过公子,就算马上就要结束比试了,咱们想要解决这小子,恐怕也不太容易啊,因为不仅这小子武功高强,而且现在他身边还有这么一大帮死心塌地的武举生保着他,咱们根本没什么机会动手。”
“呵呵,你傻啊,为什么解决一个人非要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就不能换个思路吗”
“不是,公子,老奴愚钝,不明白你什么意思”
“你啊,看到没,现在那帮文举生里,就属那唐沐风是最恨这小子的了,而他又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举生,所以,你只要解决他,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公子,你的意思是,栽赃嫁祸,可是,有人信吗”
“以前可能没人信,不过,现在有了它,就一定有人信了。”
此人笑了笑,是从一旁的黑色布袋中抽出一物递给了他,这老仆一见,当即是大吃一惊道。
“嘶,公子,这是八贤王的打王金锏,怎么会在你上手”
“所以,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此人却并没有回答,只是似笑非笑的说道。
闻言,心中一凛之下,这老仆是急忙诚惶诚恐的道。
“明白了公子,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
……
……
而短暂的愣神过后,见得李小鱼不仅算准了他们写了《明妃曲》,还算出他们写了两首,要求他们继续拿出另一首来跟他比试,好最后一决高下,王安石等一帮文举生都是彻底的傻眼了,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因此,一个个都是面色难看的焦急道。
“怎么办介甫兄,这小子真的算出了咱们写了两首《明妃曲》,真的要把另一首拿出来跟他比试吗”
“不能拿啊,既然这小子算出来了,就说明他肯定有所准备,说不定就像刚才一样,已经把和诗都给写好了,就等着我们入坑,所有不能拿啊。”
“是啊,刚才他那首和诗感觉比我们的原诗还写得好,再来一次的话,咱们可该怎么有脸见人啊,所有千万不能拿,还是换一首吧。”
“换一首,说得轻巧,哪那么容易啊,既然这小子算出了咱们写了两首《明妃曲》,还指名道姓的要求再次跟咱们比,咱们要是不拿出来的话,岂不是露怯了这不战而屈,更加的丢人啊。”
“哎,说的也是,该死,这小子怎么就这么难缠,他是妖怪吗这么厉害,简直比咱们文举生还文举生。”
“说的就是
第一百八十七章 明妃曲与和亲论
再次一首明妃曲歌罢,在众人回味无穷间,李小鱼是率先鼓掌赞叹了起来,笑着说道。
“好,老王,不错嘛,果然厉害啊,行,我算服了,今天这场词会比试中,看来只有你勉强能与我平分秋色啊。”
王安石:“……”
一时间,听得李小鱼这样说,不知道是在夸人还是自夸,王安石是显得很无语,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郁闷道。
“好了,王华,你小子也别狂了,我承认,你是我见过最出色的武举生,的确很了不起,才华不比我们这些寒窗苦读数十年的文举生差。”
“但是,就算如此,你想要胜过我,也没那么容易,接下来,把你写的另一首《明妃曲》也拿出来吧,我倒要看看,你写得到底怎样,有没有我写的好。”
闻言,李小鱼也是笑着说道。
“那好啊,当然,其实咱们这两首《明妃曲》倒也真说不上谁更好一些,只能说是各有千秋就是了,你听听看吧,反正不比你这首差就是了。”
说着,李小鱼也是真的拿出了自己所写的第二首《明妃曲》,递给了李师师,让她帮忙演唱。
李师师自然同样是迫不及待的接过看了起来,在一旁柳依依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中,再次被李小鱼的才华所倾倒,对他惊为天人。
想着,他也没有耽搁,玉手抚动琴弦,开始缓缓演唱,又将众人带入了一种新的意境。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
一时间,琴声哀怨,歌声婉转,令得所有人随着她动人的歌声不由自主的想到,汉宫里有一位美貌的绝代佳人,只可惜最初天子并不认识她,可突然间却要她随着汉使离去,嫁给匈奴国君,要去遥远的边地。
后来,天子得见她的容貌后,是惊为天人,觉得这姣美的容颜天下无比,一旦失去了,要想再次得到可就困难无比了。
虽然恼怒之下,天子可以发怒把替她画画的画工杀掉,可对于事情又有什么补益呢
最后,笔锋一转,又是令所有人不由自主的想到,贵为天子,连眼前的美丑尚且不能分辨,又怎么能制服万里之外的夷狄呢!
所以,汉代的“和亲”实在是笨拙之计,女子不要再用容貌炫耀自己。
明妃离去时伤心落泪,伤心的泪水哟,洒向花枝。
日暮黄昏狂风吹起,风起花落啊,飘向哪里
漂亮的女孩大多有不幸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原应自己叹息!
总之,欧阳修这第二首诗《明妃曲》哀怨的气氛更上一层楼,诗中的“汉宫”四句化用了西汉李延年诗歌之意,略叙明妃事实,笔力简劲。
“绝色”两句,紧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说话;“虽能”两句转向责备汉元帝,就事论事,语挟风霜,但这只是为下边两句作铺垫。
“耳目”两句,为全篇警策,在当时宋人就有说它“切中膏肓”(《诗林广记》引钱晋斋语),得以广泛传诵。
诗人说,眼前的美丑尚不能辨,万里之外的“夷狄”情况何以判断又何以能制定制服“夷狄”之策呢
这是极深刻的历史见解,而又以诗语出之,千古罕见。
事实却不是“制夷狄”而是为“夷狄”所“制”。
因而自然引出“汉计诚已拙”这一判语。
“汉计诚已拙”语简意深,是全诗主旨所在。
因为前文说了,汉代的“和亲”与宋代的“岁币”,同是乞求和平,为计之拙,正复相同。
诗中表面上是说汉朝,实际上是说宋朝,而且妙在一经点出,便立即转入“女色难自夸”,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则就成了《和亲论》而不是《明妃曲》。
同时,不得不说,这也是个很奇特的现象,虽然大家的印象中总是觉得宋朝很软弱,老是给人家赔钱,但值得称道的一点事,不管如何软弱,整个宋朝,都无一例和亲的例子。
仿佛这成了他们坚守的一个底线,那就是不管如何赔钱,哪怕称臣纳贡都行,我就是不跟你和亲,算是为保护女性权益做出了贡献。
这是真的,的确很奇怪。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史上,可是存在着相当广泛的和亲现象,就类型而言,有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间的联姻、割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联姻、割据政权间的联姻、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
就朝代而言,有汉与匈奴、汉与乌孙、孙吴与蜀汉、隋唐与吐谷浑、隋唐与突厥、唐与吐蕃、辽与西夏、以及后来满蒙联姻等等。
无论形式怎样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这些都是政治利益的驱动,公主们虽然高贵,但在这方面毫无人权可言,只是可悲的政治牺牲品。
所以纵观整个和亲史,宋朝就显得很突兀了,哪怕有汉唐的例子在前,也坚持不肯和亲,要知道一旦和亲就可以不用给岁币了,但宋朝就不,可谓是仗着自己有钱为所欲为,就是不肯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
而之所以如此,很多人研究过,原因有很多,一是宋朝士的文官们虽然看不起武将,但更看不起这些蛮夷,主张以物质厌其欲,坚决的反对和亲、割地等认为有辱国格的事情。
像是富弼、贾昌朝等是持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
比如当时辽兴宗曾派刘六符等南下宋朝议割地、和亲事宜,当割地的要求被北宋的谈判代表富弼等人拒绝后,他们就提出了与宋和亲的要求。
可富弼却借口婚姻易生嫌隙而婉言拒绝。
“结婚易生嫌隙,本朝长公主出降,赍送不过十万缗,岂若岁币无穷之利哉”
贾昌朝对和亲的反对态度更是溢于言表,他说。
“始,昌朝馆伴契丹使者,建言和亲辱国,而尺地亦不可許。朝议欲以金帛啗契丹,使攻元昊。昌朝曰:‘契丹許我而有功,則责报无穷,且以我市于元昊,昔尚结赞欲助唐讨朱泚,而陸贽以为不可。后年乃知吐蕃阴与泚合。今安知契丹不出此邪’于是,命昌朝报使契丹,昌朝力辞,因奏此疏。”
还有就是北宋是理学发端的时期,南宋是理学的兴盛期,故而两宋有不少士大夫把和亲与伦理道德相对立,像上文提到的贾昌朝,就认为“和亲辱国”。
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更是把“中国结婚夷狄”视作“自取羞辱”。
&nb
第一百八十八章 那就平分秋色吧
的确,由于‘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太过于“重内轻外”,以致于成为加强武备、抵抗侵略的无形障碍,这才让宋朝在历史上给人留下了软弱可欺的印象。
当然,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宋朝太有钱了,所以显得满不在乎,让得许多宋朝的君臣甚至觉得这好像不是屈辱,反而像是施舍,类似于自欺欺人,如同阿q一样。
比如像是富弼在赵祯所上的《河北守御十二策》中,指出澶渊之役时。
“骄敌深入,直抵澶渊,河朔大扰,乘舆北幸。于是讲金帛啖之之术,以结欢好。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自欺欺人到觉得澶渊之盟这种城下之盟,都好像不是一种坏事了,反而是一种比较好的政策。
这不得不说,既可悲,又可叹,但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宋朝每年送给敌人的岁币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的确是微不足道。
因为据许多学者的研究,当时宋朝的绢产量很大,每年付给辽的0万匹绢约相当于东南越州一地的年产量,还可以接受。
至于银的产量则比较少,所以,每年付给辽的20万两白银,在后期造成了财政上的问题。
但是,通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宋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收回付出银两的十之六七。
这在宋朝的文献中早有反映,像是宋昭论榷场时指出:“……盖祖宗朝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比年以来,榷场之法寝坏,遂耗内币,臣愿遴选键吏,讲究榷场利害,使复如祖宗之时,则岁赐之物不足虑也。”
也就是说不用担心,我们送出去的岁币,都可以通过做生意的方式收回来,不足虑也。
这样算下来,宋朝实际付出的银两数目不是很大,的确让很多人越发的不以为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