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韩四当官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卓牧闲

    “是啊志行,自家人无需客气。”段经承把银票硬塞给韩秀峰,心里却在骂杨财主太小气,明晓得韩四去京城补缺要花银子,他财大气粗居然只给一百两,暗想回头要跟大女儿好好说道说道。

    韩秀峰不仅不嫌少而且非常不好意思,毕竟无功不受禄,还一收就是一百两,正不晓得该咋感谢,外面传来敲门声。

    段三读书读呆了,端着茶碗发痴。

    大姨夫杨兴明很精明,起身道:“岳父大人,您稍坐,我去看看是谁。”

    “去吧。”段经承对亲家不太满意,对大女婿还是比较满意的,笑道:“亲家,你今天给志行送了一百两盘缠,我敢打保票这一百两不会白送。兴明虽读书不多,但也是个能做事的后生。等志行补上缺做上官,就让兴明去投奔志行。有志行撑腰,兴明啥生意不能做,做啥不赚钱到时候别说一百两,一千两也能赚回来!”

    杨财主心想韩四只是一个九品候补巡检,又不是候补知县,更不是




第七十章 又是两百两
    吃完捎午,送走杨财主一家,韩秀峰跟着老丈人走进书房。

    段经承从柜子里取出一木匣,打开木匣里拿出两张“西号”的银票,竟带着几分歉意地说:“志行,你是晓得的,我这些年在兵房当差,兵房是个苦差,跟户房刑房没的比,攒不下多少银子。眼看你就要去京城补缺,正是用银子的时候,可我只能凑这么多,你先拿着,也别嫌少。”

    两百两,不少了!

    再想到连成亲摆酒的钱都是老丈人出的,还有那个值好几百两的院子,韩秀峰心里特不是滋味儿,苦着脸道:“爹,您已经为我花那么多,我怎能再要您的银子”

    “拿着,一家人有啥不好意思的。”段经承把银票放到他面前,劝道:“去京城补缺跟进京赶考没啥两样,这可是大事。别说我应该帮着凑,杨家也应该帮着凑。”

    “爹,这不合适。”

    “有啥不合适的,”段经承很喜欢新女婿喊他爹,敲着书桌道:“想做官就不能不好意思,别说你,就是任禾那龟儿子为进京赶考也一样得拉下脸,你晓得他前段日子在忙啥”

    “忙啥”韩秀峰好奇地问。

    “忙着筹盘缠,先是借口‘议修谱牒’(修家谱),挨个登门拜访那些个同宗本家,也不管在不在五服内,也不管这些年有没有走动,只要是姓任的他都去找,据说连合州那么远的本家他龟儿子都找过。”

    段经承顿了顿,接着道:“议修完谱牒又开始访友,同窗同年还有那些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龟儿子全找了个遍,一家帮他凑一点,好像凑了两千多两,不然就凭他那点家底儿咋去京城。”

    举人进京赶考不都是这么干么,韩秀峰反应过来,大大方方收下银票,又感谢了一番。

    段经承满意的点点头,又从柜子里翻出一个小包裹,小心翼翼解开布,原来是一本书。

    “这书是我早年买的,没曾想今天终于派上了用场。志行,你在衙门帮那么多年闲,就算没见过也一定听说过。回去之后好好看,真是一本好书,里面全是做官的诀窍。”

    《福惠全书》!

    韩秀峰不光听说过并且看过,这是康熙朝时一个做过两任知县,后官至工部给事中的黄六鸿写的。书里几乎将州县事务囊括殆尽,既有其两任知县的经验体会,还大量引用公牍案例。一经刊印便在坊间盛行,成了近百年来州县正堂必读之书。

    只不过里面不是叫人咋治理地方,咋才能干出政绩的。而是教人如何在官场上圆滑处事、谋求自保的。

    归纳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事上”,二为“安下”,关键在于“勤”和“慎”,说白就是要把上官侍奉好。

    比如给上官送礼务必要亲自操办,若礼物是土特产更不能怠慢,一定要保持新鲜。如果上官前来巡察,必须亲自伺候,要安排好食宿,迎来送往的礼仪丝毫不能马虎,无论大小事,都得事必躬亲,要让上官高高兴兴地来,欢欢喜喜地走……

    韩秀峰心想书里的道理我早晓得,但还是双手接过书:“听说过,听说过。爹,在我看来,这本《福惠全书》比您刚才给的银票还值钱!”

    “这是自然,”见新女婿如此开窍,段经承不无得意地笑道:“实不相瞒,我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年兵房经承,靠的也是这本书。有些人也看,可看了就忘了。就算看了没忘,到做事的时候却想不起来。所以你不光要好好看,更要学以致用。”

    “志行谨听爹的教诲,好好看认真好,悉心领会。”

    &nbs



第七十一章 首重乡谊
    韩大不让送,韩秀峰第二天一早还是去送了,一直把他送到白市驿。

    送走大哥,回到家已是下午,开始为自给儿的事做准备。

    潘二又摇身一变为账房先生,喝了几口茶就又盘算道:“四哥,你原来有一百八十两,买官服花掉五十两,关捕头他们帮你凑了三百六十八两,前些天跟二老爷他们一起分了一百四十两,大头的盘缠川帮给了五十两,茶帮给你赔罪加上给大头的盘缠拢共二十两,再加上杨家和你岳父给的三百两,还有我这儿的四十七两,拢共一千零五十五两。我们在路上省点用,有一百五十两应该够了,到了京城还有九百零五两,补缺应该够了吧”

    韩秀峰沉吟道:“这缺不是一去就能补上的,就算事事顺利也没这么快,要把在京城等的花销算上,还要留两百两作补上缺之后去上任的盘缠。”

    “吏部会把你放哪儿去做官”

    “你问我,我哪晓得。”韩秀峰想了想,指着他面前的账本道:“我们这一路上只能花一百五十两,到了京城补缺最多只能花四百两。对了,走前还有个花销,得拿五十两去柴家巷请顾老爷写封引荐信。”

    “行,我听你的。”

    “还有!”韩秀峰看着坐在角落里做针线的琴儿,故作轻松地说:“家里要留五十两,我这一走不晓得啥时能回来,我不在家琴儿和幺妹儿吃啥喝啥,得留点家用。”

    “四哥,不用留。”琴儿抬起头,急切地说:“你又不是不晓得,这些年我一直跟我娘一道去绣庄拿东西回家做,虽赚不了几两银子,但也能养活张嘴。再说不是还有我爹么,离得又不远,他能眼睁睁看着我连饭也吃不上”

    “琴儿,你是可以回娘家,但不能带着幺妹儿一起回去。”

    “没事的,我跟我娘说了,我娘也觉得幺妹儿可怜,还说过两天就来教幺妹儿做女红。”

    正说着,柱子刚好走进堂屋。

    他不想让四哥和嫂子觉得幺妹儿是累赘,急忙道:“四哥,这不是有我么,家里的事你放心!况且大哥走前说了,过几天就喊二哥三哥一起来。他说他们没啥钱,稻米还是有几石(dan)的。以后他们会往这儿送,嫂子和幺妹儿用不着上街花钱买米”

    “从老家挑过来多累!”

    “四哥,这是他们的一番心意,要是不让他们挑,他们反而不高兴。”

    琴儿不想韩秀峰在外面饿肚子,看着他道:“四哥,既然大哥二哥和三哥有这份心,我们也用不着跟他们客气,你也用不着留那么多银钱。再说我和幺妹儿一天能吃几斤米,一年到头也花不了几个钱。”

    韩秀峰岂能让受尽委屈的妻子在家吃苦,一锤定音地说:“在城里过日子处处要花钱,光有米可不够,不留五十两作家用我心里不踏实,就这么定了。”

    “四哥,刚才不说过了吗,家里还有我!”柱子急切地说。

    “你家也不宽裕,把钱留着将来迎娶幺妹儿吧。”韩秀峰看天色尚早,起身道:“柱子,你和潘兄早些回去,不能因为幺妹儿来了耽误营生。我和大头去趟柴家巷,去找顾老爷求封信。”

    “行,我们先走了。”

    ……

    打发走潘二和柱子,韩秀峰取上银票带着大头直奔柴家巷。

    顾老爷家很好找,远远就能看到顾家的牌坊,牌坊后面便是顾家的宅院,门上有匾,匾上是



第七十二章 首重乡谊(二)
    做官不易,这番话说到心坎上去了!

    想到就要跟琴儿分别,韩秀峰心头一酸,凝重地说道:“不怕顾老爷笑话,每想到要抛家弃子、颠沛流离,我就不想去京城投供,就不想做这个官。可是家叔生前借下一笔巨债,我要是不去补缺做官,这笔债该咋还。”

    顾老爷听说过韩玉财借钱做“带肚子师爷”的事,也正因为听说过这事觉得韩四重情重义,加上川帮脚夫闹出人命韩四又愿意帮着奔走,觉得韩四虽不是科举出身但值得一交,见韩四如此坦荡,不禁说道:“所以这一路上要小心,可不能壮志未酬身先死。”

    “……”

    韩秀峰没想到他说如此不吉利的话,一时间竟愣住了。

    顾老爷脸色一正,强调道:“志行,老朽并非吓唬你,而是古往今来不晓得有多少人客死在进京赶考或上任的路上。”

    韩秀峰缓过神,连忙道:“顾老爷所言极是,志行虽没出过远门,却也能想到这一路上会有多么艰辛。”

    “能想到最好,但光想到可不够,老朽先送你四句话,务必记在心头。”

    “请顾老爷赐教,志行定当铭记在心。”

    “且听我道来,”顾老爷又摇起扇子,边扇边不缓不慢地说:“未曾天晚早投宿,起程必须等天明;涉水登山心要稳,行船过渡莫争行;沟渠之水不洁净,渴向人家求茶羹;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未曾天晚早投宿,起程必须等天明……这话咋听着有些耳熟。

    韩秀峰想了想,猛然想到这好像是京剧《描容上路》里的戏文,不过他不是不识好歹的人,岂能不晓得这既是戏文也是金玉良言,连忙起身致谢。

    顾老爷笑了笑,接着道:“贤侄,刚才老朽提及乡谊,其实在外为官,尤其在京城做官,首重的也是乡谊。重庆会馆便是我重庆府籍在京官员为进京赶考和补缺的同乡举子、同样候补官员,以及进京公干的重庆府和重庆府辖下各县官员出银筹建的。所以你抵达京城之后不用住店,寻个老实人带路,直接去重庆会馆,给五百文茶水钱便能住下,且想住多久便住多久。”

    “我一直以为只有赶考的举人老爷才能住会馆呢!”

    “补缺的官员一样能住,只是事有轻重缓急,若应试的举子多到住不下,进京公干的官员就要搬出去把房间给应试举子及候补官员腾出来。要是依然住不下,候补官员就要搬出去。”顾老爷顿了顿,又惋惜地说:“不过这些年我重庆府文风不昌,那么多州县也没出几个孝廉,前去京城应试的举子不会多,会馆那么多客房一定能住下,你大可不必担心会给赶出去。”

    韩秀峰乐了,不禁笑道:“不怕顾老爷笑话,我就担心到了京城没地方住。”

    “现在晓得了,也就无需担心了。”

    “担心是不担心,只是白住太久怪不好意思的。”

    “刚才不是说过么,在外为官,首重乡谊,你要是不住,京城的那些官员同乡反而不高兴。我晓得你为人耿直敞亮,真要是过意不去,等将来补上缺做上官再作回报。”说到这里,顾老爷突然抬头道:“阿忠,笔墨伺候。”

    “哦,好的。”正发呆的老仆反应过来,急忙去取笔墨纸砚。

    “贤侄,老朽正好认得会馆首事,帮你修一封书,等到了京城你拿着我的书信直接去找他,具保印结和去吏部投文等一应事宜他会帮你安排得妥妥当当。省得你人生地不熟,跑冤枉路,花冤枉钱。”

    ………



第七十三章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天一亮,幺妹儿就起来生火淘米做饭,把饭做在锅里又用另一口锅烧水,烧好水又开始打扫庭院……忙这忙那,动静不断,害得昨夜睡得很晚的韩秀峰和琴儿不好意再不起来。

    结果二人刚起床,潘二和大头就到了,大头还扛着一根在巴县难得一见的扁担。之所以难得一见是因为扁担太长,巴县是山城,用那么长的扁担挑东西远没用短短的棒棒方便。

    韩秀峰一边洗脸一边好奇地问:“大头,这扁担哪儿来的”

    “六哥让猴子捎给我的,”一提到扁担,大头竟咧嘴一笑往后退了几步,握着一头在院子里挥舞起来,挥得呼呼生风,边挥打边兴高采烈地说:“四哥,看见没,既能挑箩兜又能防身,再遇到茶帮那些个龟儿子,看我咋砸死他们!”

    韩秀峰放下手巾笑道:“原来是用作打架的,好啦,别耍了,拿给我瞧瞧。”

    “哦,有点沉啊,不过我拿着挺顺手。”

    “是有点沉,”韩秀峰接过来掂了掂,果然沉甸甸的,低头一看,竟是用两根竹片对着拼起来的,两头用铁箍的严严实实,中间每隔半尺又用竹篾箍上,一看便晓得很结实,用柴刀猛砍也很难将其砍断。

    大头凑过来得意地笑道:“四哥,猴子说里头衬了铁条,说是六哥特意请篾匠帮我做的。”

    “还衬了铁条,真材实料!”韩秀峰拿着嫌重,把扁担还给大头,转身道:“潘兄,堂屋桌上有只镯子,你去帮我瞧瞧成色,看值不值几两银子。”

    潘二没急着进去,而是笑问道:“四哥,你说的是柱子娘给弟妹的那只吧”

    “你见过”

    “我见幺妹儿昨天戴了下,幺妹儿说弟妹也有一只。”

    “值不值钱”

    潘二背对正忙着做饭的幺妹儿,凑到他耳边道:“昨天我就瞧过,色不正,声不脆,不值几个钱,拿出去顶多换几十文。”

    韩秀峰相信潘二的眼光,若无其事地说:“既然这样就不用再瞧了。”

    正聊着,隔壁的王婶又端着饭碗来串门。

    远亲不如近邻,韩秀峰连忙招呼道:“王婶,别在门口站着,进来坐啊。”

    “不进去了,我就剩几口,吃完就回去,”王婶有些怕五大三粗的大头,就这么站在门口问:“韩老爷,你啥时候去京城”

    韩秀峰走到门口,看看巷子里川流不息的行人,笑道:“我打算十二号启程。”

    “这日子是找阴阳先生看的”

    “王婶,你又不是不晓得,我忙成这样哪有功夫去找阴阳先生看日子,我就翻了翻历书,见十二那天诸事皆宜就把行程给定下了。”城里用水不便,巷子里行人多脚夫也多,主要是帮着挑水,韩秀峰看了一眼刚擦肩而过的两个脚夫,又笑道:“十二号从朝天门码头走,十一号全家老小去报恩寺烧个香许个愿。”

    “应该去,应该去,韩老爷,别人不晓得我是晓得的,报恩寺的菩萨最灵验……”

    王婶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不光聊得眉飞色舞,甚至又引来几个早上没啥事的街坊,韩秀峰同样以礼相待,就这么在门口跟她们摆了近半个时辰龙门阵。幺妹儿和潘二几次想喊他回来吃饭,几次都被琴儿给拦住了。

    等韩秀峰跟一帮街坊邻居们摆完龙门阵,稀饭早凉了,幺妹儿只能去厨房热。
1...1617181920...2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