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哦,是么,那李啸连挫我军锐气,却还没被一时胜利冲昏头脑,竟想着与我大清议和,以图长远。可见他头脑清醒,很能审时度势,此人真乃是明国难得之将材也。”皇太极捋着大胖脸上那稀疏的胡须,兀自感慨了一番,然后又对范文程问道:“那依范学士之见,明国的崇祯皇帝,可会采纳李啸之建言么”

    “禀皇上,臣以为,李啸之策,崇祯必不能纳。”

    “哦,范学士何出此言”

    “皇上,崇祯为人,才具平平,又心胸狭窄,好面子爱虚名,尤其怕担责任。李啸这般建议,定会引得朝野之内,一帮泥古不化又自视清高之徒汹汹反对,而在看不清形势的主战派和一众只顾清名的朝臣集体反对下,臣敢断定,原本就软弱多疑的崇祯,绝对没这个勇气与决心,去接受李啸的建议。”

    范文程说完,龙椅上的皇太极,顿是连连点头。

    “范学士所言,可谓看人至透啊,以朕观之,亦是如此。想来那崇祯,连小小的走私商人都无法管控,要他在一片骂声中,承担与我大清议和之重大责任,实是难矣。”

    皇太极顿了下,又问道:“那范学士的借刀杀人之计,却又与李啸之建议,有何关系呢”

    “皇上,还记得皇上当年使计,让那崇祯杀了蓟辽总督袁崇焕之事么”范文程脸上,闪过一丝狰狞。

    “你是说,让朕如当年除掉袁崇焕一般,对那崇祯皇帝使反间计,借其之手,杀掉李啸么”皇太极眼神一亮。

    “正是此意。”范文程急急而道:“我等可令细作,在北京城中散布流言,说那李啸之所以提出与我大清议和,是暗中受了皇上的贿赂与好处,且皇上已许了此人,一旦率部来归,便封以王侯之位,故李啸早已心生反意,身处明朝心在清了。此人之所以大力促成明国与大清的议和,其本意是通过议和之手段,为自已谋取私利。然后待时机成熟时,便叛明归清而去。”

    “哈哈,范学士之策,倒是有趣,你且说下去。”皇太极点头微笑。

    “禀皇上,臣以为,这般施计后,那崇祯皇帝,原本就心性多疑,猜忌臣下,对这般流言,定会十分惶惑不安。而一帮早就看不惯李啸木秀于林的朝臣,定会抓住机会,大肆攻击弹劾李啸。那么接下来,最好的结果,是崇祯把李啸下狱拿办,甚至处死以绝后患。一般的结果,恐怕也要将李啸调离山东,闲置不用,再暗中加以制掣。而最差的结果,应是崇祯与李啸两相猜忌,互相心怀怨恨,从此君臣离心,一盘散沙。故以臣看来,不管哪种结果,都将会是对李啸的沉重打击。而我大清,只需坐山观虎斗即可。”

    范文程说完这一大段话,微笑着长出了一口气。

    “好,果真好计!范学士思得此等良策,果是我大清难得之智囊也。就着你下去安排,朕就在这里,好好地看这场明国君臣互斗的好戏!”皇太极咧嘴大笑,一双眯缝眼,笑得成了两条细线。

    “不过,若李啸真来投朕,朕给他的封赏,绝不会在孔有德耿仲明之下。这等良臣虎将,崇祯不能用,朕却必用之!”皇太极站起身来,缓缓踱了几步,脸上竟颇有期待之色:“朕失扬古利与谭泰,如失二鹿也,但真能得到李啸,无异于得一猛虎也。”

    范文程脸上闪过一丝嫉妒之色,急急拱手而道:“微臣谨遵圣谕。”

    。。。。。。

    农历八月底,正是燠热的秋老虎,最后猖狂之时。

    整个北京城中,没有一丝微风,只有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的嘶嘶鸣叫,让整个在烈日炙烤下的皇宫,平添了许多焦躁的闷热。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手执一封密奏,顶着时至正午的热毒太阳,向着乾清宫方向疾跑而去。

    他跑得大汗淋漓,薄绸所制的正三品指挥使春夏官服,已被汗水浸得湿透,但骆养性却丝毫不敢稍停奔跑的脚步。

    不多时,跑到乾清宫门口的他,气还未喘匀,便被崇祯皇帝宣入觐见。

    崇祯皇帝端在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地看着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送来的这份密奏,迅速阅毕后,他一咬牙,将这封密奏揉成皱缩的一团,狠狠地扔在御阶之上。

    骆养性伏跪于地,大气也不敢出。

    “哼,你身为锦衣卫指挥使,流寇与鞑子的重大情报未得一件,实实无用!现在这般街头巷尾之流言,却让你这般趋急,巴巴地赶来上报。你说,这封皆为猜测之词的奏报,何用之有!”

    崇祯充满恼怒与厌烦的话语,从龙椅上冷冷地飘下来。

    “禀皇上,卑职无能,办事不力,对鞑子与流寇失于探查,请皇上责罚。只是,在下也是担心,这流言万一为真,那李啸果真怀有不臣之心,朝廷若听之任之,则恐到时悔之晚矣。卑职忝为锦衣卫指挥使,若不据实奏报,亦有失职之嫌。”骆养性趴在地上,低声急急而答。

    龙椅之上,久久无言。

    “骆养性,你的密奏,可皆是实情”好一阵后,崇祯的话语,冰冷无生气地传了过来。

    “禀皇上,微臣已派人四处探查京师各地,确是皆在流传这般流言,说得有声有色。在下不敢耽搁,故特来紧急奏报皇上。”

    上面又是一阵沉默。

    “好了,你且退下。”崇祯烦躁地挥了挥手。

    “是!”

    骆养性心中长出了一口气,急急而退。

    他退下后,默然呆坐的崇祯,回想这封密奏中的内容,心里莫名烦躁。

    这封密奏的内容是:现在京师之中,街头巷尾都在流传着山东赤凤卫都督李啸,与清廷暗中勾结,接受了清朝的大笔重金贿赂,才在其部下军兵本已取胜的情况下,刻意要求朝廷与清朝议和,以便为自已通吃两处,大谋私利。

    这信中,更有耸人听闻的一点是,那李啸大奸似忠,贪得无厌,见朝廷不纳已见,便心怀怨恨。而鞑子更是许了李啸王侯之位,只待其率众来投,便立即封赏。那李啸叛心已定,只待条件成熟,便要反叛明朝,率全赤凤卫兵马人口,往投清朝而去。

    说实话,崇祯皇帝看完这封奏章的第一印象便是,这纯粹是某些无聊的市井小人,毫无意义的瞎编乱造,所以他才会对奏报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这般愤怒生气。

    只是现在冷静下来的他,却现自已竟然也开始莫名地怀疑此事,可能也有些须真实之处。

    让崇祯生疑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明的总兵,从南到北人数众多,为何单传李啸要叛变,而不是其他人

    2、李啸前段时间沉重打击了入关的清军,斩获极多,按说,他完全可以就此唱高调,表功绩,以邀帝心之宠。却又为




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埚炼钢
    天才壹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臣,兵部尚书杨嗣昌,叩见陛下,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看坐。“

    “谢陛下。“

    身着前胸后背绣着锦鸡鸣日图案,大红色的正二品文官官服,头戴镶玉帽珠的乌纱帽的杨嗣昌,身材微胖,一张圆脸上胡须稀疏,两只圆滚滚的牛眼,分外有神。

    此时的他,因是顶着烈日疾步前来,故一身大汗淋漓,浸透官服,直至斜签着身子坐在椅子上时,犹在微微喘息。

    崇祯用一种关爱的眼光,看着这位新任的兵部尚书。然后,简略叙述了一遍有关李啸的流言,再让太监将骆养性的密奏,递给他看。

    崇祯对杨嗣昌的青睐与看重,由来已久。

    在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所撰写的《地官集》等书,十分赞叹杨嗣昌的才能。在皇帝的关注与爱护下,杨嗣昌升职十分迅速。

    崇祯元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便移霸州道,崇祯四年九月,迁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此时,他的父亲杨鹤,因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任上招抚流寇神一魁失败,被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结果崇祯帝爱材之心顿起,便免了杨鹤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也没有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

    翌年五月,杨嗣昌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永(平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他在任内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崇祯七年九月,他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有规划与计谋,给皇帝的印象是此人有大才可用。只不过,在他仕途一帆风顺之时,父亲杨鹤于当年去世于袁州,杨嗣昌不得不辞官回家丁忧。

    到了今年,清兵大肆入关,皇帝嫌原兵部尚书张凤翼畏鞑如虎,了无功绩,将其撤职拿办。虽未如真实历史上一样,强迫张凤翼服毒自杀,却也勒令其去职归乡,从此告别仕途。然后,崇祯皇帝下旨夺情,命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许,他便于崇祯九年八月底抵京赴任,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今天是杨嗣昌到京的第二天,连杨嗣昌自已也没想到,自已会这么快被皇帝召见,而且,竟然首先是来讨论关于李啸的事情。

    杨嗣昌听完崇祯的简述,又看完骆养性的密奏,脸色却十分难看。

    “文弱,以汝观之,当如何处置李啸方是合适”龙椅上的崇祯,凝视着他问道。

    “陛下,恕臣直言,这等流言,万万不可轻信!”杨嗣昌起身,向崇祯拱手言道。

    “哦”

    “陛下,这等流言,无根无据,若凭此流言,便要审办方立大功又献俘阙下李啸,则微臣深恐此举将使将士离心,人人自危。值此国家危难之际,若还要这般猜忌大将,只会徒令亲者痛,仇者快啊。”杨嗣昌脸色沉重的说道。

    崇祯沉默无语。

    杨嗣昌轻叹一声,又道;“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李啸真有怨恨之心,但其一直为国效忠,驱驰南北,尚无任何反迹,陛下不念其功,反因流言而疑忌国之良将,恕臣直言,实非明智之举。臣在想,若陛下果这般处置李啸,无异于自断臂膀,那鞑酋皇太极,若知闻消息,怕是要拍手称快了。”

    崇祯无言默坐,脸上却愈发难看。

    杨嗣昌抬起头,声音低沉却清晰地说道:“陛下,现在我大明国力衰微,鞑子流寇两处应对已是十分勉强了。若皇上真把李啸逼急了,就不怕他在山东,再成为第二个孔有德么若李啸属下的强兵悍卒起而作乱,对大明的危害,怕是孔有德的十倍亦不止啊!”

    听了杨嗣昌忧心忡忡的话,一丝忧惧之色,从崇祯的脸上明显表露,他喃喃道;“那依文弱之见,朕当如何处之,方为合适”

    杨嗣昌目光凝然,朗声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当就此揭过,不必再提。若皇上要刻意笼络李啸的的话,完全可授李啸登莱总兵一职,以代替那碌碌无为的陈洪范,而不是只加荣爵虚衔,如此一来,李啸必深感陛下器重之恩,更思为国报效了。”

    崇祯沉吟了一番,终于长叹了一声道:“文弱,审讯李啸一事,便依卿之见,暂且就此揭过,不究细底。至于升李啸为登莱总兵一事,朕方给李啸加了爵衔,却不好立时又升其官职。此事且容日后李啸再立战功时,再为升赏,亦不为迟。”

    见崇祯皇帝这般吝于升赏,杨嗣昌心下暗叹不已,却还只得拱手说了一句表扬的话:“吾皇圣明,臣代天下将士,为陛下贺。”

    。。。。。。

    在京城中暗云涌动,流言四起之际,身在山东的李啸,虽听到属下安全司的禀报,却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因为他感觉,这样弱智的流言,简直不值一提。而如果崇祯因为这样的流言,便要来审问自已的话,李啸才不会如袁崇焕一般,任其摆布。

    他自京城返回山东后,首先是带着英格玛,去看自已的各位妻子。

    李啸原本担心,桀骜不驯的英格玛,恐会与自已的一众妻妾难于搞好关系,结果没想到,英格玛在她们面前表现得十分和气,得到了正妻朱媺姵、平妻祖婉儿、小妾卓那希的一致接纳与喜爱,让李啸心下十分高兴。

    李啸随后,便向众人宣布,正式迎纳英格玛为妾,并安排宴席,款待一众将领及部下,以为庆贺。

    而英格玛本人,对这些汉人娶亲纳妾的习俗与仪式,并不十分在意。最让她激动心喜的,还是在这赤凤城中,繁华景象远胜宣府北路的金汤城,看到了太多新鲜有趣的商品与物件,算是大开了眼界。

    这个调皮好动的蒙古姑娘,见到龙口港那些商船往来,一直在草原生活,从未见过大海的她,感觉十分新奇。她甚至还未经李啸同意,就偷偷上乘坐那艘二号福船,与一众水师军兵一同出海捕鱼,尽管在船上吐了个七荤八素,也算是大大地过了一番坐船的瘾。

    英格玛在赤凤城玩得尽兴,李啸却没那么多时间去陪她到处玩耍了。

    现在李啸关心的事情,一是海洋岛的水师基地建设,二是铁龙城的钢铁研究进度。

    据工业司的报告,现在的海洋岛上,船厂在这几个月中,已初具雏形,船坞及车间均已建成,正大量从东江镇处,采购从辽东走私过来的大根木材,阴干后备用,预计在年底之时,便可试产第一批小型船只。

    鉴于海洋岛的船厂进度,有经验丰富的老匠头林大壮负责,一切也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李啸并不特别放在心上,他更关心的,便是铁龙城的炼钢技术的发展程度。

    李啸现在随着官位越来越高,要管的事务越来越繁忙,对于基层的事务,也越来越没时间亲自去处理。一般皆是指明方向与要点,便委托工匠们自行研发。

    李啸现在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大幅度增加钢材产量。

    因为,现在铁龙城的钢铁生产,虽然一切皆已步入正轨,便其实还有个重大问题没解决。

     



第232章 钢材与制炮
    在工匠们震惊的眼神中,李啸笑而不语。

    李啸前世作为二十一世纪钢铁冶金专业的大学生,当然知道,这个时代的百炼钢,其实有致命缺陷。

    因为,钢的软硬,与碳素密切相关,含碳量高则硬,低则软。刀剑兵器,最理想的情况是外硬内软,外硬则刃口锋利,内软则剑身弹性好、不易折断。

    偏偏百炼钢在反复锻打过程中,钢铁外层接触空气,碳被氧化,钢质因碳素降低而变软;内部不与氧气接触,碳素减少得不多。如此一来,形成外软内硬的结构,刃口软不够锋利,剑身脆硬而不够强韧。

    诚然,百炼锻打有助于除去钢铁内部的渣滓,减少残留渣滓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但含碳量分布不协调,是它不可避免的缺陷。

    而且,时炼钢在加工中,因为反复折叠锻打,层与层之间形成了氧化膜,多次折叠又造成金属疲劳,所以锋利的同时,也变得很脆,经不起大力碰撞。

    而李啸的那柄丑剑,因是用共析钢淬火后,整个剑身形成坚硬的马氏体,硬度极高,而在淬火后,重新加热,使剑身加温到500-600度,这叫做回火。淬火后再回火,钢铁内部形成回火索氏体,变得更加坚固、强韧、锋利无匹,远非百炼钢的硬度所能比。

    这种淬火和高温回火的综合热处理工艺,现代的钢铁生产中,有个专用术语,叫做调质。
1...108109110111112...4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