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经过调质处理的共析钢,和老祖宗就会的百炼钢相比,在技术上超越了两千年,他们的碰撞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不言而喻。

    只不过,因为这样的知识太超越了这个时代,那些基本上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工匠,要理解这样的现代知识,实在有些困难,故李啸无法对他们详说其中原理。只得含糊地告诉他们,这是自已以前碰到过一位高人,在其指点才得知的方法。

    工匠们都是些只管吸取经验,倒也不愿细究根底的粗人,故李啸这个解释,也得以糊弄过去。现在知道了李啸这项崭新的坩埚炼钢技术,作头颜均等人皆是满脸喜色。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了这项高碳钢材生产技术,铁龙城的钢材产量可以大幅增加了,再不必象从前一样,碰运气才能出一块好钢。

    同样满面笑容的李啸,向颜均问道:“现在铁龙城中,从事钢铁生产的人数以及生产设备情况,却是如何”

    颜均一脸自豪地急急答道;“禀李大人,自去年年底从河南带回的流寇俘虏,大批补入铁龙城中后,现在铁龙城中,共建有高炉6座,炒炉4座,每天的熟铁产量,平均为7万2千余斤,现在我铁龙城之处所产铁器,产量十分巨大,足以供应山东以及临近各省和蒙古诸部等处呢。”

    李啸脸现微笑,心下亦十分欢喜。

    他知道,要知道明朝工商业达到鼎盛的万历中期,一年的全国总共出铁量,也不过18万吨,铁矿消耗40至45万吨左右。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多,但与现代中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要知道在当代中国,早在2007年时,一年的钢铁总产量为48966万吨,与明朝相比,堪称天地之别,亦不为过。

    而现在自已一天的钢铁产量,有72万斤,也就是36吨,那么,按一个月产20天计算,一个月的产量是720吨,一年的产量,则可达8640吨!

    李啸的铁龙城,一年的钢铁产量,虽在现代中国微如毫芥,却亦足以傲视整个明朝各地的铁场与工坊。

    而据现代中国探明,单县的铁矿蕴藏量,仅富集矿脉便有1亿五千万吨,足以供自已开采几十代了,李啸完全不必为矿石不足而发愁。

    在李啸微笑沉思之际,吴亮犹然喜孜孜地补充说道:“李大人,现在我铁龙城中,人力安排大致为,挖矿队6000人,磨矿、洗矿、筛选以及运输人员4000人,操作高炉与炒炉的男工6000人,而锻冶场有男工1万8千余人,女工近1万人。另有弹药厂有男工500名,女工500人,投石机制造厂有男工500人、配合火炮火铳研制的男工有300人。”

    听颜均说到火炮与火铳研制,李啸眼中一亮。

    他在心下暗道,自已一直在关注其他方面的事务,却不知道,现在的火炮与火铳研制进度,进展得如何了。

    接下来,李啸给颜均下了规定,要求他,从现在开始大批量坩埚生产钢材,以一个坩埚可产钢材50斤计算,每次用40个坩埚一同生产,使产量一次可达2000斤,也就是1吨的产量。因为坩埚是消耗品,重新制作坩埚需要时间,一个月就按15天生产时间计,使每个月的合格高碳钢材产量,达到15吨的最低生产标准。

    李啸强调,用现在所生产出来的高硬度高强度钢材,全部用来制作并替换原有的枪兵精钢枪头,使枪头更锋利耐用。

    然后,再用这类钢材替换盾兵的大盾蒙皮,使盾牌重量更加轻省,但防御力却可增强好几倍。

    若钢材尚有多余,则供给火炮与火铳研发用。因为钢材的延展性与耐用性,可以比用熟铁制炮制铳强太多,李啸打算,在现有钢材可以足量供应的情况下,直接跃过原先用熟铁打制火炮与火铳的阶段,全部使用钢材进行生产。

    对于李啸的要求,颜均一口应诺,他向李啸保证,一定会把这项钢材生产工作,保质保量加以做好。

    从钢铁冶炼区离开后,李啸真接去了铁龙城西北区的火炮与火铳研发基地。

    此时,火器总头赵杰,带着拂朗亚兰达,阿弥额尔,萨琮三人,以及一众李啸用盐款从东江镇换回来的工匠,正在准备试验铸造一部轻型红夷大炮。

    按李啸原来的指示,赵杰等研发工匠,是要优先发展火炮,然后再研制火铳。

    这是因为,现在的猛虎军,对于性能良好火力强大的火炮的渴求,远超诸如鲁密铳之类火铳。

    这个年代,包括鲁密铳在内的火铳,因性能不稳定,打不响或炸膛的机率高,火铳手的威力,远远不如后世的陆军步兵。且以鲁密铳为例,平均只有50发左右的使用寿命,便会因为枪管开裂而报废,故其对于尚处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军队来说,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帮助。

    象猛虎军中,现在还剩下的四十多把鲁密铳,因已接近了鲁密铳的使用寿命。在下一次战斗中,李啸还真不打算再把他们派上战场。

    而现在的猛虎军,其实最大的软肋,实是在于缺乏攻城手段。

    上次攻打镇边城所,如果不是因为此城没有包砖,且年久失修导致城墙夯土松软,仅凭李啸的投石机投抛震天雷,根本不可能顺利攻下此城。

    而镇边城所不能攻下的话,后来李啸的一系列计谋,都只会是空谈。

    而要攻克重城,最佳的方法,当然是用重炮轰城,用极具冲击力的实心炮弹,狠狠撞开砸碎城墙与城门,这样的话,可以大大减少攻城时间,降低兵卒死亡人数,还可从气势上压垮守城敌军。

    比如,在真实历史上,李自成在守卫潼关之时,清军将领多铎,为顺利攻下潼关,宁可多花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等红夷大炮运来,也不愿意让手下




第233章 龙击炮
    见到赵杰与葡萄牙人们懊丧的表情,李啸心里亦在惋惜不已。

    只不过,他并未就此责怪他们,因为李啸知道,在这个明末时代,想要成功铸成一门火炮,到底有多难。

    19世纪中期以前,不管东方或西方,因为铸造工艺不成熟,火炮铸造的废品率其实是相当高的。

    《火攻挈要》中记载,由于当时铸造工艺尚不十分稳定,即使是在火炮技术相对成熟的欧洲,“铸十铳能得二、三铳可用者,便称高手”。也就是说,铸炮的废品率可高达70~80%以上!同时,因为废品率太高,还导致火炮的铸造价格,长期高居不下。

    李啸记得,历史书上曾说过,此时火炮铸造废品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个就是,炮管内外的冷却速度差距问题。由于这冷却速度的差距,炮管铸造时,稍不注意,就会在冷却时因为热胀冷缩而在火炮身管产生裂痕。而一旦炮管出现了裂痕,自然就是废品一件了。

    另一个是,炮管的内应力不均匀的问题,会使炮管在内部出现细小的裂缝,这些些细小的裂痕,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而是隐藏在管壁金属内部,一经打放,就会暴露出来。

    所以,当日登莱巡抚孙元化就规定,每次造好的火炮,即使在检验外表合格后,还均需作三次试放。

    也就是,在炮管内填满火药但不装炮弹,连续打放三次,再检查管壁无裂痕者为合格。如果管壁有内伤,一定会在这三次打放中,裂开暴露,这样的炮管,也就只能淘汰了。

    李啸注意到,现在火炮厂的试验区内,这样的报废炮管堆积如山。而在成品区内,竟只有区区十门重量为2000斤左右的轻型红夷火炮铸造成功,在空旷的库房内,摆成了小小的一列,看起来十分不起眼。

    李啸心下暗叹,这近一年时间过去,才造出区区十门,产量未免太低了。而之所以火炮铸造迟迟上不了规模,这废品率太高,应该是个重要原因。

    虽然李啸对于火炮铸造,也只有书本上获得得一点浅显知识。但他突然想到,也许,自已可以把这些后世的经验,向他们简略说明一番,让赵杰他们把握方向,再去加以解决。

    李啸记得,在前世看过的历史书中,曾记载过,如果在铸造过程中,能到火炮炮管进行强化的话,可以大幅降低废品率。

    所谓火炮身管强化,就是在炮管制造的时候,用各种手段,给炮管施加一个由外向内的预应力,这就可以抵销部份炮弹发射时爆炸产生的向外压力。一来可以大幅延长炮管寿命,大大降低废品率,同时加快铸造速度。二来炮管壁也可以不用做的那么厚,从而达到用较薄的炮管获得同样的膛压耐力的效果,因此便可以大幅降低火炮重量并节约成本,以十九世纪欧洲的经验来看,炮管重量降幅可达到20~50%之多。

    李啸打算用延展性与致密性更好的钢材,来代替现在这种铜胎铁芯炮管,这样炮身重量当可大幅下降,也许,那近50%的下降幅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接下来,李啸向赵杰及三名葡萄牙人,简介了以下两种技术。

    第一种,是内模水冷技术。

    这种技术,是19世纪中期的美国人罗德曼,在南北战争时期发明的,故又称罗德曼法。当时据称可一举将炮管寿命提升五倍之多。这种技术又可称之为内模可控冷却技术,或者内模水冷技术。

    而这种技术,其实说穿了,也十分简单,那就是,因为水冷比气冷还快,如果要让铸好的炮管里层比外层先冷却,那就往炮管内灌水,实施水冷就行了。

    一般来说,铸好的红热炮管,在静置时的自然冷却,是由外往内,原因一是炮管外表面面积比内管大,其二是外面空气流通比内部快,这样自然外层比里层冷的快。但是如果能同时让炮管里层冷却,甚至使之比外层先冷下来,不但可以提升整根炮管的冷却速度,更可以提高炮管性能。

    当然,若是真的傻乎乎地直接往红热炮管内注冷水,结果只会让炮管迅速破裂。实际上的具体做法是,把铸造炮管时,用来作炮管内模的模具换成空心的,中间加上冷却水管道,然后往里面注冷却水就行了。当然这冷却水管道必须要作成可循环样式,譬如说u型管,又或者把水管出口放在炮尾处,从里面开始注水之类的,这样才能持续循环冷却。

    看到这里,可能各位读者都能感觉到,这样的炮管冷却方法,和电脑的cpu水冷十分相象。这种水冷法,唯一的问题是,冷却速度(也就是水循环速度)还是有讲究的,太快冷却的话内管还是会破裂,当年罗德曼也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试验,才最终确定了大致的水冷速度。而现在赵杰他们要采用这种方法的话,也完全可以慢慢实验,找准技术参数,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而一但采用这种方法,对于赵杰他们来说,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大大降低废品率。

    内模水冷技术,可以保证内外管冷却速度相同,或者经过实验与调整,将速度差异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下,如此身管就不会因为冷却温度不一致,而产生裂疑与内伤。同时炮身因为内外紧致的程度一致,从而更加结实,没有暗伤,平均寿命可提高近五倍!

    也就是说,普通铁炮只能打600发就要开裂不能再用的话,这种用水冷法制造的火炮,则能打个3000发才会达到使用寿命。

    据罗德曼当年的数据来看,美国人在采用这个水冷降温技术后,铸炮的废品率从70%到80%,竟然降低到了个位数!

    这种技术,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优点,那就是,可以更方便地铸造大口径火炮。

    因为,在铸造超大口径炮时,由于口径越大,则内外冷却速度差距就越大。因此在自然冷却的时代,口径越大的炮铸造时的废品率也就越高。而铸造的价格,也会因此呈可怕的指数性上升。而如果要铸的火炮大到了一定程度以上,几乎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率了。

    这也是为何登莱巡抚孙元化,在登州这几年时间里,大口径炮铸成的极少,而多为中小型口径的火炮的原故。

    而赵杰他们现在铸成的10门火炮中,全是只能打6斤或8斤炮弹的轻型红夷炮,那种重达3000斤以上的重型红夷炮,一门都没造出来。

    而现在如果使用内模水冷技术的话,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李啸一直想拥有的能打12斤或16斤炮弹的重型火炮,也就可以正式生产出来了。

    李啸向赵杰等人说完这种技术,赵杰及三名葡萄牙人皆是一脸兴奋之色,纷纷用纸笔详细记录了下来。

    李啸能明显感觉到,赵杰及一众工匠看向自已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之情,与那些炼钢工人看自已的眼神十分类似。

    接下来,李啸再向他们介绍第二种火炮炮管强化技术。

    &



第234章 来自台湾的家信
    李啸迅速阅毕台湾拓殖集团团长丁估的来信,脸上不觉满是思索之色。

    丁佑在信中,简介了拓殖集团,自今年五月十五日,启程前往台湾的经过。

    他在信中告诉李啸,因为郑军的返回船只,是逆南风而行,全体拓殖人员在海上行驶了近一个月后,才终于到达台湾。

    到达台湾后,李定国迅速带领台湾派遣军,接收了原先郑军驻防的各岗楼与军堡。丁佑与拓殖团副团长马华兴,以及一众文官,则接替了原先的郑军办事衙门,开始正式按李啸设定的计划,也和赤凤卫一样,组建了民政司,农牧司,钱粮司,商业司,监抚司,安全司等部门,开始正式运作。

    丁佑告诉李啸,由于长期的海上乘船颠簸,以及初到台湾不服水土之故,2万余名移民中,约有七百多名老弱,或在途中,或在初到台湾之时不幸去世。剩余的近2万人,方顺利在台湾落脚安顿。

    因为人数尚少,丁佑把他们全部集中在官府所在的大肚地区附近,与原先就有的残余5千福建移民杂居混处。

    他希望,以这种杂居混处并互相通婚的方式,尽可能降低宗族势力的形成规模,使得基层组织管理起来更加方便。

    丁佑在信中,以一种喜悦的语气,向李啸汇报道,现在那近2万的移民中,约有五千多户,已按每户授荒地五亩的规格加以分派,到现在为止,已初步开垦2万二千多亩荒地,加上福建移民的1千余亩稻田,共开垦了约二万三千余亩的稻田出来。这样的话,到晚稻收割时,以每亩二斗的标准,可收取税粮近5千石。

    当然,这个数量,还是太少,丁佑在信中说道,据他在所接收的大肚,二林,南社三地探查,仅这三处,初步估算,尚有可开垦的荒地就有100多万亩,故他希望,李啸可以再派更多的流民过来,进一步加快拓荒的进度。

    看完了丁佑来信,李啸在沉吟了一阵后,便迅速地做出了决定。

    现在,因为清鞑子这次入关烧杀掳掠,宣府北路与东路,以及顺天府诸地,都有大量的流民产生,故李啸可以基本不用费力就可招收到大批的流民。

    于是,李啸给陈子龙与许秀清二人下令,着他们在看看一个月的时间内,从这些地区至少招到20余万的流民,全部运往台湾拓殖开发。

    如果有这20多万移民,近5万户家庭过去,李啸相信,这些流民至少可以新开垦出25多万亩稻田出来。这样的话,等到到次年后,以每亩五斗的税粮征收,可是25万石粮食的固定税粮。

    这还只是李啸暂定的计策,李啸打算,等台湾的稻田产量,达到永历年间郑成功开拓台湾时,那种亩产近3石的产量时,便以每亩八斗税粮,以每年收两次的标准,加以征税,自此永为定例。这样的话,加上现有的二万多亩已开垦的稻田,近28万亩稻田中,可产出44多万的税粮了。

    而现在李啸军中,单县、赤凤卫、以及海洋岛等地加起来,共有耕地158万亩,以每亩二斗的数量计算,共有63万石的税粮。

    这样的话,每年总共有100多万的税粮,以一名正常成年人一年需3.5石米粮的量来算(考虑到浪费与损耗),足以供应近30万人的生活用度。

    而现在而需要李啸提供粮食的各营军兵,工厂工人与政府人员,以及各类劳改俘虏、建筑劳工之类,可按总数16万人计,现有的粮食供应,已是完全的绰绰有余。另外还可看出,哪怕就是维持现有的粮食供应状态下,也足以支持李啸的下一步扩军计划了。
1...109110111112113...4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