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不管怎么说,吴三桂还打着“借虏兵为君父复仇”的幌子,事后又造反,可以说他是个野心家,但却还没有到众叛亲离的地步,一直都“三藩之乱”的后期,无所谓身边都有很多心腹嫡系。

    洪承畴有什么

    虽然洪承畴找了借口干掉了姬完夏,但姬完夏终究算是他的老师,这是欺师灭祖的人伦大罪。

    就不要说外人了,连老家里的亲娘都不认洪承畴这个儿子,宗族之中已把他这个人从族谱中除名了。

    这叫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众叛亲离!

    “既然你与家父有过一面之缘,我就给你指一条明路。”史环说道“即刻向我大明投降,或许还有得挽回,至少还能落个迷途知返。若有片刻犹豫,等到家兄与张大帅提兵杀过来之后,只怕你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了。”

    扬州本就是淮扬军的老家,这一次杀回来,军心高涨气势爆棚,两战连捷,连“拒绝接受降兵”的口号都喊了出来,一定要把江北的清兵一鼓荡平。

    徐州的张启阳也喊出了“活剐洪承畴”的口号,两路大军真的杀到了扬州,绝对不会有洪承畴的好果子吃。

    洪承畴就是来劝降的,结果却成了被劝降的那个人,气氛顿时就变得尴尬万分。

    以洪承畴的精明和经验,当然已经看出局势对自己非常不利,却只能硬撑“说什么北伐,也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我十几万江北之军,定然可以战而胜之。只是恐怕会耽误了贤侄女,既然不听我的良言相劝,那也就罢了。只希望贤侄女好自思量好自珍重,却莫自误。”

    “我知道你担心我会自杀,放心吧,我这条命金贵着呢,我一定会好好的活下去!”史环象个粗犷的男人一样哈哈大笑起来“我还要亲眼看到你的好下场呢。这句切莫自误的话语,还是留给你自己吧!”




第353章:皇帝誓言
    “四战之地,独得南北东西之要,天下有变,则为兵家必争!”

    虽然还是拿捏着帝王应有的从容气度,但复隆皇帝还是显现出了几分年轻人独有的亢奋和浮躁,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虽然被奉为金科玉律其实他自己并不是很明白的话语:“自古以来,九江是长江之锁钥,徐州为天下之前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九江与徐州已尽在我手,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西江月》作战计划,几乎遭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反对,最终还是复隆皇帝直接甩了内阁和部堂,全力支持这个庞大的战略计划。

    虽然这个计划本身是张启阳提出来并且负责具体实施,但铁一般的事实却证明这是一个无比大胆也无比成功的计划。

    虽然当初皇帝本人并没有看出这个计划的可取之处,仅仅只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但却营造出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形象。

    时至今日,连复隆皇帝都觉得这个计划是“圣天子”无比英明的最好证明。

    攻占了徐州之后,下一步必然是横扫淮扬。

    除了太祖洪武皇帝和成祖永乐皇帝之外,大明朝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军事胜利。

    身负复国重任的复隆皇帝第一次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在群臣们一片gongsongde声中,愈发志得意满。

    “我大明王师所到之处,势若雷霆,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武功之隆天下震动!”

    一连串的军事胜利,确实给了这个年轻的皇帝极大的成就感,似乎只要大手一挥,就真的可以中兴大明了再现太平盛世了。

    自从永乐朝之后,在对外战争中大明朝一直都是败多胜少,尤其是在甲申国变崇祯皇帝大行之后,三万里河山已三去其二,天下汹汹大明危急,实已到了丝缕断绝的存亡之秋。

    人心惶惶天下汹汹之际,终于奋起,打出了湖广大胜和徐州大胜的漂亮仗,憋闷了两百年之后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当然会极力夸耀。

    原本只是战役级别的胜利,已经变渲染成为战争级别的空前大胜。

    在复隆皇帝的心中,如此辉煌的军事胜利虽然还不敢自比横扫的秦皇和驱逐匈奴的汉武,但却觉得已经非常接近中兴刘氏王朝存续汉家江山的光武帝刘秀了。

    古往今来,雄才大略的君主不过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少数几人,汉光武就算不是其中最顶尖的,至少也是一流的君主。

    同样是国破家亡,同样是江山易主,同样是再造辉煌中兴社稷,比肩汉光武刘秀应该比较贴切吧!

    最难得的是,复隆皇帝是崇祯先皇的嫡传太子,这个身份比汉光武刘秀要正统的多,而且他的年龄也比刘秀年轻的多。

    假以时日,必然可以把大明打造成为远迈汉唐的强大王朝。

    对此,复隆皇帝充满了信心。

    在皇帝“龙颜大悦”的情形之下,gongsongde之声滚滚如潮,只有一个声音显得有些另类。

    “这徐州之捷固然是因为陛下洪福齐天,上苍眷顾所至。”高起潜的声音完全没有阉人的那种阴柔,反而异常宏亮:“却少不了将士用命之功兵卒血战之力,攻取湖广克服徐州,收复淮扬指日可待,如此战功朝廷当有厚赏!”

    前方的将士血战连场,杀的惊天动地,lianzhan连捷,朝廷一定要有所赏赐,一来是为了激励士气,再者也是为了彰显赏罚分明之效。

    高起潜是毅勇军的监军,代表着朝廷,不仅负责毅勇军个朝廷之间的上通下达,还在张启阳外出征战的情况下主导着江南毅勇军的局面。

    渡江北伐战役就是由他和史德威二人作为最主要的统帅,史德威的扬州军已经率先杀到了江北,并且顺利光复了新江口和仪真两地,毅勇军驻守在江南的那几个营头马上就要跟进了,高起潜必须在军队正式开拔之前把朝廷的赏赐讨要过来。

    作为监军,这是他份内的职责。

    高起潜刚一说起“封赏”,原本热热闹闹的文武百官顿时成了闷嘴儿的葫芦,全都不说话了。

    因为朝廷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赏赐。

    国库已经空的可以饿死老鼠了,这次北伐作战,皇帝本人连内帑都捐出来了,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赏赐。

    前线战功这种事情,比不得寻常,各种赏赐一定要兑现,绝对不能再“打白条子”了,否则的话就会让前方的浴血奋战的将士寒心,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军心士气。

    这一次,皇帝再也没有如往常那样向户部、盐课司、市舶司等等这些有钱的衙门身手,因为他知道要了也是白要,这几个油水最多的衙门同样穷的叮当烂响,而是当场抛出了一套“赏功”方案:方案一,拿出一百多个正五品以下的空白告身,直接发给张启阳和史德威以及其他的有功人员。

    既然国库空空如也,既没有银钱也没有米粮,那就赏赐官职吧。

    反正湖广、淮右、江北的地盘主要是张启阳打下来的,由他任命一些中低级的官员,也可以作为一种赏赐。

    这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眼下唯一能拿得出的“赏赐”。

    对于这个“赏功方案”,老成稳重的蔡枫华有很大的意见。

    那是一百多张空白告身啊,虽然都是些正五品以下的官职,却等于是把地方的治理权官员的任命权全都给了张启阳。

    如此一来,“张党”的势力必然更大,并且会从军事层面延伸到各级地方。

    如此一来,除了税收的权限之外,张启阳已经和唐末的藩镇势力没有任何分别了。

    蔡枫华很想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这一次却很罕见的沉默了,因为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提出问题,却始终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皇帝对内阁的意见。

    内阁不是御史台、都察院,不能只知道挑毛病找错误,最关键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

    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内阁还有什么用

    虽然皇帝连续两次驳回了他的“辞职报告”,依旧让他在内阁首辅大臣的位子上留任。

    但蔡枫华却很清醒的知道自己已“圣眷不在”了,和皇帝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在无力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情况之下,蔡枫华只能选择沉默,以免触怒了皇帝再次引起君臣之间的“不愉快”。

    方案二:修建“功高楼”,纂刻有功人员的名字,悬挂战功卓著者的画像,同时赏赐显赫爵位。

    爵位这东西不过是荣誉称号,和官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代表实打实的权利,无论赏出多高的爵位都不会影响到政治格局。

    依照大明朝的传统,外姓不可能封王,一个公爵就已经到头了。

    至于说本人死亡之后追封的“王爵”,则更无实际意义。

    至于修建“功高楼”,则基本是抄袭了汉光武的“云台阁”和唐太祖的“凌烟阁”,不过是个虚名罢了。

    唐太宗在“凌烟阁”上书写着功勋卓著者的名字,悬挂着他们的画像,让他们闻名于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早已传为千古佳话。

    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之后大封功臣,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享誉后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史书上的美谈,复隆皇帝修建“功高楼”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修建“功高楼”还有另外一层更加深刻的意思:当初汉光武刘秀之所以能够在存亡断续之际中兴汉室,就是因为名臣如云猛将如雨,有无数忠臣猛将的辅佐才终于成就了宏图大业。

    汉光武刘秀不仅大封功臣,还对功臣们作出了“皆保福禄,无诛谴者”的承诺。

    创建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创建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都是开国的君主,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污点:大肆诛杀功臣。

    汉高祖刘邦不仅把他封赏的那些个异姓王杀的干干净净,还把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斩了个七七八八。

    至于说本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则做的更绝,几乎可以算是把功臣元勋给杀绝了。

    诛杀功臣,是绝大多数开国皇帝的惯用手段,只有汉光武刘秀是一个例外。

    建这个功高楼,就是为了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绝对不会苛待功臣,而是要像汉光武刘秀那样和功臣同始同终。

    “功高楼上的题文朕已经写好了,诸卿可以先看一看。”

    复隆皇帝微一摆手,贴身的宫人马上取出皇帝早就写好的“功高楼”题文给文武百官传看:“此楼提名者,皆为社稷勋臣,有奇功与大明。朕与其指天盟誓,但使黄河如带,泰山如黍,明有宗庙,尔无绝世,除谋逆外,永不加罪。”

    区区百十个字,却字字千钧。

    这是皇帝立下的血誓,大致的意思就是:只要在功高楼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是有大功与社稷江山的勋臣。

    皇帝向天发誓,无论世事变迁还是沧海桑田,哪怕黄河变得丝带那么细,泰山变成了米粒那么小。

    只要大明朝的宗庙还存在,就绝对不会诛杀那些人。

    只要不是谋反,无论犯下多么重大的罪行都可以直接赦免。

    就算是有朝一日真的zaofan了,也会遵照前面的誓约,最多只是囚禁起来但却绝对不会杀害!

    皇帝的誓言,苍天为证,何其之重!



第354章:外调
    “臣考功司李杉…”

    正在吃饭的复隆皇帝摆了摆手,示意李杉不必多礼:“李爱卿还没有用过晚饭吧一起吃点。”

    皇帝召见,必须提前进宫等候,随时做好陛见的准备。

    正常情况下,等几个时辰都不算什么,有时候从早等到晚,最后却因为皇帝“事物繁忙”“无暇召见”,只能回去另行安排时间,白白等一天都是很常有事情。

    从午时进宫,一直等到掌上了灯火,才终于见到皇帝本人,这已经算是“高效率”的了。

    和大清的宫廷御宴不同,明朝的皇帝没有那么多讲究,所谓晚膳很是寻常,只有八盏八碗十几道菜式。

    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经算是非常节俭了完全是受到了大行崇祯皇帝的影响,复隆皇帝的宫廷生活素来崇尚简朴,不仅撤去了宴饮之时的宫廷舞乐,还一再削减规格和排场。

    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都和皇后一起吃晚饭。

    大明和大清不一样,素来就不讲究三拜九叩的大礼canbai,也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所谓的御赐宴席,不过是在旁边支开一张矮几,传过来几道菜式而已。

    对于进宫陛见的李杉而言,所谓的御赐晚膳,其实就是一顿工作餐罢了。

    “徐州大捷的消息,李爱卿已知道了吧”

    “回陛下,臣已知晓。”

    复隆皇帝朝着李杉打了个手势,示意他可以一边吃一边说。

    “徐州一战举足轻重,四战之地重归我大明版图,则江北,甚而至于整个淮扬,则全在我王师马足之下。”

    徐州大捷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占据了一座城池,而是在于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淮扬地带,为扫平江北的清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多铎大举南下之时,也是先取了徐州,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支撑点,然后才敢发动大规模的淮扬战役。

    “淮扬局面已日渐明朗,光复北地中兴大明已指日可待。”复隆皇帝一边吃一边说道:“朕有个成算,已是心中筹谋良久,却从未对人提起过。今日召见李卿,就是为了这个事儿。朕欲遣李爱卿出知徐州,你意如何”

    所谓的“出知徐州”,其实就是让他去做徐州知府的意思。

    按照大明朝的体制,知府一职是四品官,在所有的地方官员当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再往上升就可以算是方面大员。

    虽然名义上左右的知府都是四品,但知府和知府不一样,本身就有高低上下之分。

    比如说南京府尹王宣同,其实就相当于南京知府,但一国都城的知府和地方上的知府肯定不是一个概念。

    而且徐州知府这个职位本身的“含金量”就非常之低。

    从建制上来看,徐州府属于南直隶的管辖之下,是正经的“府”级行政单位。

    但徐州府的管辖面积太小,人口也太少了。

    “府”一级行政单位下面有“州”级,再下面才是“县级”。

    但徐州府下面却连一个“州”级行政单位都没有,而是直接管辖丰、沛、萧、砀四个县。
1...189190191192193...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