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徐州根本就是个“州”,而不是“府”。
仅仅是因为战略地位特殊,才专门划分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府”级行政单位存在着。
也就是说,正四品的徐州知府,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从五品的知州。
按照历朝历代的传统,京官天然就比地方官员来的高贵,正七品的京官基本相当于从五品的地方官。
把李杉从考功司调出来出任徐州知府,单纯从行政级别上来看确实是升职了,其实差不多就是相当于平级调动。
靠近皇帝,靠近皇权,靠近皇城,这三个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升官的捷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做京官儿。
尤其是李杉这种通过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又有“探花郎”的光环加持,虽不敢说一定能平步青云,却绝对算是走在升官的快车道上。
若的外调到了地方上,所有的这些好处就全都没有了!
但李杉却毫无怨言,非常爽快的接受了这个任命:“臣领命!”
李杉的这个态度让皇帝非常满意:“很好,朕这就着吏部出任命的书文,好让你尽快上任。”
李杉的“原单位”考功司本就是吏部的一部分,具有“组织部”的部分职能,对于官员调动的种种流程最是熟悉不过了。
官员调动可不是吏部出一纸书文那么简单,还需要部堂审核,内阁签署认同才会正式生效。
但皇帝却不打算经过内阁,直接让吏部出具任命文书,这就显得有点不合规矩了。
虽然不是什么阁臣,但李杉还是或多或少的听到了一些官场上的“小道消息”,据说皇帝似乎对内阁有些不满,在很多事情都上甩开了内阁,往往是“乾纲独断”“圣意天裁”,喜欢一个人说了算。
当然,这些说法不过是捕风捉影的传言,到底是真还是假,就不是李杉这样的小角色能够知道的了。
“李爱卿啊,这徐州知府一职虽然不高,却极是紧要,到任之后如何施政,民、政、财、赋等等琐碎事物如何办理,一定要好好想想。”
“臣不必细想也能知道徐州知府的责任。”李杉非常直接的说道:“眼下这局面,唯战事做为紧要,无论民政还是财赋,必须让步于前方战事。”
这话说的真是太精辟了,简直一针见血。
知府的责任就是安民治理净绥地方,但那只是太平时机的状况。
就现如今这个情况,什么民政什么财赋,全都不是最要紧的,当务之急就是为前方的战事服务,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以“打胜仗”为核心思想。
这句话深得皇帝之心,登时就欢喜起来,愈发觉得李杉就是徐州知府的最佳人选:“李卿之言,深谙朕意。既然你已明了,朕就不多说什么了。只是还有一事需再多叮嘱。”
“勇毅公的脾气有些急躁。”
勇毅公张启阳的脾气何止是“急躁”那么简单,甚至完全可以用跋扈来形容,硬怼内阁,顶撞皇帝的事情不知道做过多少次了,当然不会把一个区区的知府放在眼里。
为了防止李杉和张启阳之间弄出“不愉快”的场面,皇帝不得不千叮咛万嘱咐:“勇毅公此人,忠则忠亦,做事有些激烈,往往不管不顾不留情面,你需小心在意。”
“勇毅公乃我国朝柱石之臣,纵使有些不合体制之事,也必然是为了前方战事考虑。臣到任之后,定会以大局为重。”
只要前方能打胜仗,不管勇毅公多么跋扈多么蛮横,我都听他的,这就叫以大局为重。
张启阳这个人虽然跋扈,而且多有蛮不讲理的时候,但却毕竟比一个小小的知府高出太多了,不大可能直接和李杉产生什么冲突。
皇帝最担心的是张启阳手底下那些个骄兵悍将。
毅勇军可不光仅仅只是一支军队那么简单,而是一个体系,李杉这样的外人出任徐州知府,那些个骄兵悍将一定会找他的麻烦,皇帝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顾虑,完全是事出有因。
既然徐州已经打下来了,朝廷必然会派遣官员去治理,而内阁提出的人选根本就不是李杉,而是刘乾龙。
最先提出让刘乾龙出任徐州知府的那个人,就是刘乾龙的顶头上司,南京府尹王宣同王大人。
作为王宣同的副手,身为“‘南京副市长”的刘乾龙实在太强势了,丝毫没有把王宣同这个顶头上司放在眼里,早就让王宣同不满意了。
仅仅只是因为刘乾龙和毅勇军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实在不好说什么,最让王宣同无法忍受的,刘乾龙竟然把手伸到了巡防营。
一个强势的二把手,死死的压着弱势的一把手,还掺和最要紧的京城防务,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所以,王宣同就想借着这个机会把刘乾龙调开,让他远离权利的核心。
内阁首辅大臣蔡枫华和王宣同都是当年的东宫旧臣,自然一拍即合,马上就同意了,但却被皇帝给硬顶了回去。
这并不是皇帝故意找内阁的麻烦,而是有自己的考虑:江北全都是毅勇军的势力,朝廷在江北的影响力几乎为零,若不抓紧时间在关键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以后还怎么控制江北的局面
总不能把江北全都交给毅勇军吧
毅勇军打下一片地盘就成了自己的,这种情形朝廷绝不接受。
探花郎出身的李杉,是正经的天子门生,又有“天子秉烛”的佳话,绝对可以算是肱股之臣,唯一的缺陷就是资历太浅,刚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历练一番。
“陛下不必多虑,只要臣将财赋民事朝着战事倾斜,谁又能说出什么来”
只要能为战事服务,毅勇军要钱要粮我就想方设法的筹集,他们要丁壮民夫我就拼了命的去征调,总之就是他们要什么我就给什么,这样总不会找我的麻烦了吧。
“战事要紧,一切都需以大局为重,李卿能明白这个道理,朕就放心了。”复隆皇帝做出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讲话的语气显得有些低沉:“朝中诸臣,虽是朕之肱股,终究老迈,你在外面好好的历练一番,以后可堪大用。”
老迈的肱股之臣说的是谁,早已不言自明,看这个样子皇帝要提拔新一批的年轻官员了。
宰辅必起于州郡,将帅必发于卒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
京官外放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历练,只要机会合适就能调回来,到时候就要大用了!
这样的话语出自君王之口,已经算是非常的浅显,就差直接说出“你很有前途”这句话了。
李杉赶紧伏拜于地:“圣意天心,臣已尽知,虽肝脑涂地必不辜负!”
第355章:左膀右臂
塘里的荷花开的正艳,挤挤挨挨满眼碧绿,水榭之内凉风习习好不惬意。
“好大的一尾。”真的很难想象,如李安宁这种极度缺乏耐烦心的人,竟然真的能把塘里的鱼儿钓上来。
手忙脚乱的按住了那尾金鳞,喜的李安宁眉开眼笑:“肥成了这个样子,少说也有三斤,或者四斤也说不定,足够熬煮一大锅鱼汤了,贴了黄米馍馍才是香甜,我这就给刘师傅拿过去。”
金丝雀看了看李安宁,嘴角勾起一个微笑的弧度,却什么都没有说。
被李安宁钓上来的那一尾大鱼是有明堂,唤作“金背银丝雀舌鲤”,是非常名贵的观赏鱼类,其价值超过市面上的一筐鲤鱼。
把观赏用的名贵鱼类拿去熬煮鱼汤,这种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事情也就只有银雀儿能做的出来。
虽然搬到这奢华的大帅府已好几年了,但李安宁依旧保持着在小吴庄之时的那种“乡土”作风,经常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举动,就好像是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小丫头。
但是金丝雀却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小丫鬟了,连她自己都能清楚的感觉到那种日新月异的成长。
和以前相比,现在的金丝雀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内敛,从表面上看起来颇有几分大家闺秀的仪态和气度。
然而真正的大变化则是来自内心。
自从老爷率兵出去打仗之后,虽然每日里都有很多消息在这里汇总,通过金丝雀再次传达出去,但她却愈发的清闲了。
作为张启阳的“私人秘书”,金丝雀做事的手法愈发熟练,绝大多数事宜已不需要再请示张启阳,直接就可以自己做主,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她逐渐拥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
和妹妹银雀儿不一样,有了闲暇的金雀儿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论语》、《志书》、《经史》之类最常见的传统书籍,她根本就不屑于翻看,更没有心思去看那些天马行空的奇谈怪论鬼怪妖狐,而是专门阅读张启阳的手书。
比如说她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国族论》,就是出自张启阳的手笔,同时也是新华军校的高级课本。
“夫国家者,实为统治阶级统治民众之暴力工具,律法为统治阶级之意志体现。”
短短几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国家的本质。
如“阶级”这样的新鲜词汇,金丝雀还不是完全理解,但却能够猜出一个大概。
什么是国
就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所谓的国法律条根本就不是为了公平公正,而是为了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夫民族者,国之根本之要也,国家如履民族如足,从来以履适足而不可削足适履。”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就如同脚和鞋的关系,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民族和便于民族的发展,当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不那么合适的时候,就应该改变国家,而不是改变民族。
这样的言论,明显就是属于当时被称为“屠龙术”的范畴,一般都是不传之秘,但张启阳却把这些个理论当做是一种基本的东西,在整个新华军校推广。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蕴含深意,钻之弥深仰之弥高,越想越有道理,偏偏这些个道理在那些满是圣人教诲的经典书籍当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古往今来的圣贤们真的不明白这个道理
还是说他们不敢这么直白的说出来
亦或者是别有用心
金丝雀已经很清楚的感觉到了,她已经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真相,看清楚了国家运行的根本。
这些道理绝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定需要极其深厚的积淀和极其广博的见识。
每次阅读张启阳的文字,金丝雀都有一种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感觉,张启阳说的那些话全都给她一种焕然一新的醒悟,就如同佛家经常说的“醍醐灌顶”。
现在的金丝雀,已经拥有了远超这个时代的学识和见识,但她却知道自己脑海中所有的那些东西,全都是在张启阳的潜移默化之下得来的。
和张启阳相比,就如同萤火之比皓月涓滴之比汪洋,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张启阳胸中的学识必然浩淼如海,对此金丝雀绝不怀疑。
也只有如金丝雀这般和张启阳极度亲近,并且贴身追随多年,更有张启阳的可以栽培,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知识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就凭张启阳的胸中所学,治国安邦展布经纬根本就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以他现在的条件,就算他想实现江山更替王朝改换的目标也不过是易如反掌。
北方的清廷,阿济格也好,多尔衮也罢,和张启阳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没有丝毫可比性。
至于说顺治小皇帝,用张启阳的话来说,那只不过是个小娃娃。
甚至连孝庄太后,都被他说成是“只会玩弄权势平衡”的小角色,所有的手段都是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对手。
哪怕是被称之为大明中兴之望的圣天子复隆皇帝,也不过是张启阳树立起来的一个傀儡而已,至于说蔡枫华黄宏东之流,最多只能算是个老派的官僚。
只要张启阳愿意,完全可以把他们一扫而空,别说是权倾朝野,就算张启阳自己想过一过皇帝的瘾,也不是没有机会。
但张启阳却始终没有那么做,并没有让这朱家天下变成李家王朝,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只有金雀儿一个人最清楚了。
这是一个成本问题,相对于金銮殿上的那张龙椅,张启阳更看重“民族”二字。
也只有这两个字,能够完全凌驾于张启阳之上。
至于说其他一切的所有,包括生前身后名,皇权霸业,和民族比起来,全都微不足道甚至不值一提。
因为他只对民族负责。
至于说张启阳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金丝雀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影影绰绰的轮廓,但却无法清除的表达出来,她知道张启阳的心很大,大的超出了她的想象力。
随着一阵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金丝雀根本不需抬头,就知道来者是谁。
只有刘乾龙能够在不经通传的情形之下直接走到这里来,若是换个别人,根本就不能深入到大帅府的核心之地。
对于刘乾龙这个人,李安宁极度的不喜欢,也从来不给他好脸色看,私下还总是称他为“江湖骗子”。
心狠手辣、狡诈凶残,做事不留余地,而且生的形容丑陋样貌凶顽,长的好像是一只成了精的大老鼠,刘乾龙几乎具备了坏人的所有典型特征,但却是唯一一个可以直接走到金丝雀面前的人。
因为他是张启阳的重要亲信。
这个老东西总是以张启阳的“谋主”毅勇军的“军师”自居,看起来好像有些狂妄,但张启阳却很器重他。
“刘乾龙这个人,无论是手段还是心智,都是上上之选,差不多已经可以算是乱世枭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格局太小。”这是张启阳对刘乾龙的评语。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对张启阳最了解的话,第一个当然要首推朝夕相处的金丝雀,金丝雀之下就得是刘乾龙这个老家伙了。
老家伙总是自称可以当张启阳一半的家,做他一半的主,这话还真的不算是夸张。
外事不决之际,刘乾龙这个老家伙确实可以做主。
至于说“内事”,金丝雀也能替张启阳做一半的主,算是她的内务大总管兼贴身秘书。
这两个人都能做张启阳一半的主,凑到一起必然是有要紧的事儿。
金丝雀虽然没有任何官职,而且她的身份仅仅只是张启阳的丫鬟,但却地位超然,就算是刘大牛、杨树林、刘春生他们那些高级军官对她也颇为客气,只有刘乾龙这个老家伙对金丝雀一点都不客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