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不仅仅只是原封不动的接收,必须做出大刀阔斧的改编,至于说到底怎么改编,那就不是这些草莽英雄们能够决定的事情了。11
第415章:吴三桂的使者
“职下代平西伯见过勇毅公。”
看着眼前这个五短身材的壮汉,张启阳面带微笑的问了一句:“你就是马宝
“回勇毅公,正是马宝。”
一身便装的马宝从贴身出掏出一封书信,双手捧过头顶:“此为平西伯手书,请勇毅公亲阅。”
“大明镇山海关总兵官,钦封平西伯吴,致北伐讨虏大元帅,敕勇毅公张:三桂者本名臣,世受皇恩代承宠爵位,统镇山海关。时李贼猖獗聚啸百万,横行于天下而寇京师,致使天下纷扰民不聊生。天下恣乱宗庙崩殂,先皇信公生灵涂炭,悲哉何可言……”
吴三桂派遣心腹来给张启阳取得联络,并且送上了一封亲笔信,张启阳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眼瞅着着大清国就要熄火塌架了,吴三桂若是没有什么想法的话,那他也就不是吴三桂联络。
这封书信的开头并没有什么新意,说的就是当年甲申剧变崇祯殉国的那件事儿,紧接着话风一转就开始诉苦了:“夫三桂者,独镇属外藩屏之关,甲破而刀残矢尽而粮穷,锥心泣血痛心君父之仇,誓必手刃闯贼之……”
李闯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殉国的时候,我在外边的山海关守着,当时的情形非常非常的不好,既无粮草又无供给,听到国破君死的消息伤痛欲绝,发誓一样要为崇祯皇帝复仇。
说完了这些废话之后,紧接着重点就来了:君父之仇切,三桂暂借虏兵而击贼,入关斩余,正欲献首与太庙,以谢先帝英灵,再行择立储君以兴大明之际。
不预虏者伪清狡诈,逆天背盟,趁我内虚之时窃据故都,占我神器变我衣冠。
三桂方知前门驱虎houtg入狼之痛,行此抱薪救火之误。
虽刺心沥血,然追悔莫及……
这一番话,其实就是在甩锅,把清廷入关取代大明的责任推了一个一干二净,只承认自己的战略失误,却不承认自己的狼子野心。
用吴三桂的说法,就是:听说了大明灭亡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之后,因为急于光复大明为皇帝报仇,在一世情急之下听信了多尔衮的谎言,借了清兵去打闯贼。
虽然打跑了李自成,但是在我准备拥立太子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清廷竟然趁机占了大明朝的江山,改明为清了。
直到这个时候我吴三桂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不应该借清兵打李闯,虽然现在后悔的肠子都要青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韬光养晦‘“以待天时”,其实我时时刻刻都记着自己的本是明臣的身份,每天都想着光复大明朝呢。
既然太子已经在江南做了皇帝,这大明朝就还会存在下去,作为昔日的大明臣子,我吴三桂责无旁贷,手下的数万虎贲之兵枕戈待旦,趁着讨虏大元帅张启阳北伐的机会,想要“反清复明”。
就是说,我要对清廷下手了,希望你张大帅配合一下。
只要能“振奋我大明雄威”“再现煌煌盛世,”我吴三桂的一番良苦用心和多年的隐忍就物有所值了。
吴三桂这种人,最是反复无常,毫无忠义可言,见过能扯的,却没有见过这么能扯的。
明明是认贼作父,却说的大义凛然,就好像他才是大明朝的孤忠血诚之臣似的,这一番表白有很强的迷惑性。
故意没有使用“平西王”这个清廷给他的封号,而是使用昔日崇祯皇帝封的那个“平西伯”和山海关总兵的职务来自称,其实就是在套近乎呢。
别人不知道你吴三桂是什么样的货色,我还能不清楚吗
就凭你献出山海关,就凭你甘为清廷走狗的所作所为,那是“一时失察”“遭虏蒙蔽”的过错吗
若是轻飘飘的几句话就想把滔天大罪揭过去的话,全天下的汉奸就都可以洗白了。
虽然很清楚的知道吴三桂的这封书信完全就是被形势所迫,而且通篇谎话,但张启阳却毫不在意,反而对他的使者马宝很是周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平西伯心存大义,终究还是要给个自新的机会。但这事儿光凭一纸书信恐怕难以取信天下人吧”
“我家吴伯欲兴兵讨虏,收复京城,到时候天下人自然会明白吴伯的一片苦心。”
让天下人明白你吴三桂的良苦用心
别逗了,你不过是要我张启阳相信你而已,这是在给自己安排后路呢。
没有谁比张启阳更清楚吴三桂的真实用心了。
“当此北伐光复之际,正是国家用人之时,若吴三桂真能迷途知返,我这边好说。”
这种层次的接触,仅仅只是确定张启阳的态度,至于吴三桂什么时候才能“光复故都”,具体的细节是什么样子,还需进一步的接触才能确定下来。
张启阳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只要你吴三桂真的去打清廷,我这边一切好说。
这样的答复让马宝非常满意,短暂的会面之后,他就心满意足的离去了。
至于吴三桂说的那些话,张启阳连一个字都不信,并且马上把一众的心腹召集过来,很快就做出了部署:“大军转而向西移动,隔绝吴三桂的西蹿之路!”
吴三桂写了一封书信,张启阳就信了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儿。
就算他吴三桂真的要“光复故都”,张启阳也肯定要对他下手,而且是下死手,这一番军事部署就已经足以说明一切问题了。
“有些事可以犯错,就算是犯了也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有些事儿。”张大帅说的掷地有声:“联合外害我族的这个事情上,我不管他是谁,也不管他有什么样的借口,只要是犯了这一条,那就决计不饶。这是规矩,是铁律,是雷池,碰不得!”
“这个规矩得立起来,你们这些人,全都给我听清楚了,这是绝不可犯的森森铁律。你们跟着我这么些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凡是犯在别的事情上,我还能想方设法的保住你们。谁要是犯了这一条,就算是上天饶过了他,我也会要他身死族灭,永世不得翻身,都给我记死了,死死的记住!”
张大帅这人素来随和,脾气好的很,尤其是在自己的心腹面前,很少摆大帅的架子,这一次却说的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而且杀气腾腾,那股追究到底的架势瞬间显露无遗,连面目都显得有些狰狞了,活脱脱就是一头从远古洪荒秘境之中钻出来的凶兽。
“都记住了没有”
“记住了,大帅!”
回到明朝做权臣9
第416章:都反了吧
局势崩坏成了这个样子,大清国的风雨飘摇之势已经明显到连瞎子都能看出来的地步。%∷八%∷八%∷读%∷书,≮o
大明的三路北伐大军气势汹汹,一路势如破竹平推横扫,简直势不可挡。
到底怎样才能挡住毅勇军
要是挡不住的话还能不能和议
对此,绝大多数人都持悲观态度,几乎所有的旗人都在做着放弃京城回到关外躲避战火的打算,京城附近已是一片惶惶难安的末世景象,这世道,就算是神仙都不能挽回了。
自从多尔衮死了之后,局面就几经剧变,虽然这大清国还拥有广大的国土,其实早就崩了。
作为实力做雄厚的一支,豪格成了大清国的“反贼”,踞于山西的“老三关”一带,和大同总兵姜骧遥相呼应,摆出的就是一副割据西北的架势。
英亲王阿济格虽有几万人马,但却不敢轻易离开京畿,毕竟吴三桂的态度未明,还需小心提防。
凛冽的风好像撒了泼,猛力的抽打着慈宁宫的窗棂子,虽然隔着厚厚的毡帘,还是能听到大风掠过低空的“呜呜”声。
慈宁宫的地龙烧的正旺,暖烘烘的让人闷了一脑门子的细汗,虽然很多王公大臣聚在这里,却全都一言不发,仿佛守陵的孝子贤孙一般把脑袋耷拉下来。
顺治小皇帝似乎想要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应该从何说起,完全是受到压抑情绪的影响,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活像是一尊被人供奉的雕像。
布木布泰没有戴旗头,只是很随意的挽了个发髻,就好像是在说起一件和她本人完全无关的小事儿,漫不经心的说道:“局势呢就是这么个样子,在座的诸位都是朝廷的肱股之臣,还有什么法子尽管拿出来,好与不好我也就一并听了,总比一丁点的法子都没有要强一些吧”
都已经到了这步田地,还有什么好说的
只不过是被动的等着石破天惊的那一刻罢了。
“既然你们都不想说,那哀家就说道说道。”不紧不慢的饮了一口马奶,布木布泰说道:“前番上苍降警,你们说这是皇上失德,才导致局面崩坏。哀家就听了你们的,让皇帝上了一份《罪己诏》。如今这《罪己诏》已经下了,又免了来年的赋税,怎么说也是体恤黎庶了吧怎么还是不管用”
几天前的那场日食,对舆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家都说这是皇帝干的不好,老天爷才会降下警示。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已经亲政事实还是一个摆设的顺治皇帝马上弄了一个《罪己诏》出来承认错误。
与其说是向上苍自请罪责,还不如说的为了平息舆论。
所谓的《罪己诏》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除了表示自己一定会“勤政爱民”“以慰上苍”之外,就是大兴祭祀,唯一可以算得上的实际举措的事情也就是老掉牙的那一套而已。
重审诉狱清理冤案,大规模削减民间赋税。
清理冤枉这种事,没有半年八个月的时间,根本就见不到成效。
至于说大清国还能不能支撑到那个时候,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于说削减赋税现在朝廷能够统治的地盘儿已所剩无几,行政命令根本就出不了京城,所谓的削减赋税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八¥♀八¥♀读¥♀书,2≠3o
这些既不华丽又不实惠的举措,肯定平息不了上天的震怒,局势自然不会有任何好转。
宗室亲贵国家重臣,一个个全都做了闷嘴葫芦,完全就是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
一时间,连布木布泰都心灰意冷意兴阑珊起来。
既然无力回天,那就这样吧,这大清国真是没的救了。
再也懒得看亲王贝勒们的颓废之态,布木布泰无可奈何的说道:“你们无话可说,哀家也乏了,都告退吧,明儿个也不必再来了。”
看着布木布泰要转身离去,状元何洪森很是急切的大喊了一句:“太后,留步!”
以何洪森的身份和地位,本无资格来到这里和众多的勋贵在一起商议国事,但是他却是被众人推举出来的“和议使者”,也就勉为其难的参与了。
布木布泰回过头来,看着这位他,无可奈何的苦笑着:“和议的事儿,你们自行商量着办理吧,哀家是真的乏了,想好好的歇一歇。”
这位状元公,竟然还真的有几分忧心国事为国筹谋的架势,一打马蹄袖跪拜下去,用很大的生意说道:“局势忧扰至此,只有太后才能住持大局,可不敢歇着啊!”
布木布泰停下了脚步:“何状元,那你说还有什么法子”
何洪森依旧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但却昂着头,脸上已浮现出一抹病态的潮红:“和议之事,本不可为,就眼下这个局势,就算朝廷这边想和,那张启阳也是决计不允的。所谓和议依旧是缓兵之计,只希望能拖延些时日,迟滞张启阳的进逼速度。给朝廷以喘息之机而已。”
但这有用吗
“有用,趁着这个机会,朝廷可以将保定府并天津卫的军队调过来,全力固守京城。”
把京畿附近的兵力全都收回来,放弃层层设防被动抵抗的战略,仅仅只是固守京城这一个支撑点。
“胡说八道。”
“一派胡言!”
根本就不等何洪森把话说完,旁边那些个王公大臣就已经纷纷指摘起来:“要照你这么说,这仗再也不必打下去,不如把大清国拱手让给张启阳好了。”
直接放弃各地,其实也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总比把有限的一点兵力象撒胡椒面一样散落各处要好的多,至少还能形成一个像样的支撑点。
但是,这弃城失地的责任是一定要有人来承担的。
他一个小小的状元,而且还是个汉人,肯定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到时候就由大家来背这个黑锅了。
虽然众人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他的这个办法值得一试,但却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才对他大加呵斥。
作为年纪最大的宗室,礼亲王代善并没有直接呵斥何洪森,而是很不高兴的说道:“保定府和天津那边的兵一旦撤回来,就等于是把那些地方让给了张启阳。”
“就算不让,能守得住”
这句话把礼亲王代善噎了个半死,因为他说的很对,不论是不是撤兵,那些地方都注定是守不住的,还不如主动撤回来保存有限的兵力,并且可以稳固京城的局势。
虽然他说的很有道理,但代善却不能赞同。
若是他对何洪森表示出一丁点的支持,事后这弃城失土的黑锅就一定要他礼亲王来背了,反正一个小小的状元根本就背负不起这么大的责任,你礼亲王不背谁背
代善素来奸猾,当然不会主动扛起这份责任来,所以他表示出了极大的反对:“真是书生之见,就算是把周遭的兵都撤回来,就一定能守得住坐困孤城是所有的局面,你不会不知道吧”
把所有的兵力全都集中在一个点上,集中在京城,等于是主动放弃了ei的防御。
真到了那个时候,会是什么样的情形这还用说吗
毅勇军一定会四面合围,把北京城围成铁桶一般。
困守孤城,从来就没有真正能守住的,最后一定是城破人亡,这不仅仅只是经验之谈,而是最基本的常识。
对于这一点,连何洪森都很老实的表示了认同:“困守京城肯定是守不住的,但若是把京城与蓟州、遵化连成一线。以京城为桥头堡,以蓟州、遵化为连线,后踞雄关之险要,尚有可为。若是直接退回到关外,就真的满盘皆输万劫不复了!”
还有英亲王阿济格的几万人马,吴三桂虽然三心二意,有阿济格弹压着应该还不至于有太过于出格的举动。
汇合了吴三桂之后,这京城还能尝试着守一守。
若是侥幸能守住那当然最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