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木头匣子掉落在地,装在里边的东西散落出来,朱季兴俯身捡起的时候,才发现竟然是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从来就是文人所用之物,这郭大伯一家是正经的农人,估计连那个“郭”字都不会写,怎么会有这个东西呢
“郭大哥是读书人么”
“屁!”郭大伯笑道:“他读的什么书和我一样,都是耕田种地的粗人。”
连灯油都舍不得买,却置办了文房四宝,确实有点难以理解。
“那是给我大孙儿准备的!”郭大伯笑道:“我们这一家子,祖祖辈辈就没有出过读书人,如今这日子好过一点了,也该让娃娃去读书了。”
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读书,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读书认字的重要性,而是因为读不起。
现在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供养出一个读书人。
“郭大伯思虑的对,耕读传家才是根本,养个读书人出来,以后求取功名也好。”
还不等朱季兴把话说完,郭大伯就已哈哈大笑起来:“有功名的老爷都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咱这样的人家是不敢想的。我也不指望娃娃以后能考秀才中举人什么的,只要能认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也就好了。而且眼下就是一个好机会。”
“此话怎讲”
“还不是托了张大帅的福么!”郭大伯笑呵呵的说道:“张大帅办了义学,每个村子都来了一个先生。无论是哪家的娃娃,只要是愿意读书认字的,都可以到义学里去。”
说到这里,郭大伯的语气稍微低沉了些,笑呵呵的说道:“最要紧的是,这义学不收钱,还白给一套书具,这笔墨纸砚都是义学里白给的。”
白给书具和笔墨,白白教授孩子们读书认字,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善政了,自然大受欢迎。
拿起那几本书的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看到上面的字迹,那种熟悉的感觉顿时油然而生,仅仅只是凭借触觉,朱季兴就知道这三本是什么书了。
《百家姓》《千字文》和《民族论》。
这三本书,是每一个军校生的基础读物,新华军校内部刊印的这个版本,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只要拿在手中,根本就不需要用眼去看,也可以立刻就辨识出来。
广办义学,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场面,这还用说吗
这一手,比分田地还要厉害,等于是把整个北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新华军校,只要是接受过这种教育的孩子们,就会拥有和军校生一样的思想。
假以时日,全天下的年轻人都高喊出“我族长兴”的口号,到时候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场面,那将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
真到了那个时候,江南朝廷根本就不需要张启阳去推翻。
作为一个从新华军校走出来的人,朱季兴当然知道张启阳的志向,也很明白他将来会做什么。
但他终究是大行崇祯皇帝的嫡血子孙,是复隆皇帝的亲弟弟,虽然已经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历史的潮流,也知道那是无可阻挡的天下大势,无论是谁,在这浩浩荡荡的潮流面前都不过是螳臂当车,根本不值一提。
若是强行阻挡的话,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的粉碎。
他知道这些,但却因为身份的缘故,不得不为朝廷考虑,不得不为自己那个做皇帝的兄长考虑,也不得不为朱氏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考虑。
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这才是痛苦的根源。
“郭大伯,你觉得朝廷怎么样”
“朝廷哪个朝廷”
普天之下,不是只有一个朝廷么
“当然是江南朝廷了。”
郭大伯摸出烟袋子,舀了一锅子自制的碎烟叶,凑都艾草辫子上点燃了,狠狠的吸了一大口,吐出一团白色的烟雾:“后生,你吃烟么”
烟草传入大明已经有几十年之久了,最先在边军之中流行,很快就传入民间并且迅速流传开来。
只不过当时的烟草大多是自制自用,味道呛人的很,而且不叫做吸烟,而叫做吃烟。
“我不吃。”
“这玩意不错,提神的很呢,还能解乏哩,吃点呗!”
“我不吃。”朱季兴再次问起刚才的那个问题:“郭大伯觉得江南朝廷怎么样比北边的张大帅如何”
“这我可说不好呢。”郭大伯的烟锅子在黑暗之中就好像是一团小小的火星,晦明晦暗:“朝廷到不了这里,好不好的也轮不到咱们说道!”
虽然没有对江南的复隆朝廷做出任何评价,但这句话已经可以说明很多东西了。
复隆朝廷好也罢不好也罢,那都是和北地百姓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因为太遥远了。
这里是张大帅实际控制的地盘,几乎所有的政令全都是出自张大帅之手,又和江南有什么关系呢
虽说张大帅是复隆皇帝的臣子,那也不过仅仅只是一个名份罢了,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其实吧,朝廷不朝廷的也就那么回事儿。”
就好像是在说起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儿,郭大伯很随意的抬起手来驱赶蚊虫,轻描淡写的说道:“这么多年来,先是大明,然后是大顺,接着就是大清,现如今又是大明了。走马灯一般的换来换去,苦的还不是俺们”
王朝变换战火连天,最受苦的还是百姓。
“甭管是谁,甭管是哪家天下,反正我是不关心的。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才是正经,说别的都没用。”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根本,最底层这的不在乎谁才是真正的天下正统。
当年的崇祯皇帝够正统了吧
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吗
李闯也号称是“解民倒悬”,事实上反而让百姓更苦。
大清自称是“天命所归”,他们做了些什么
有眼睛的人都看着呢,至于说现在的江南朝廷,也是很正统的正统,但那又济什么事了
给过老百姓一丝一毫的好处吗
什么天命所归,什么大义正统,都是嘴皮子上说的,听起来好像很有效果,其实老百姓才不在乎呢。
昏暗之后,郭大伯的眼睛亮闪闪的,却透着历经沧桑所积淀出来的睿智:“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是正统,扯别的都是糊弄人。”
这句话简答直接,又朴实到了极致,但却不能否认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要是张大帅和朝廷打起来,郭大伯支持谁”
“我当然支持张大帅了”
“为啥”
“这还用说么我家里的田地就是张大帅的,若是张大帅败了,朝廷还会给我白白的耕种么”
虽然朝廷确实是正统而且拥有大义名份,但却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凭什么支持你
“后生啊,你就放心吧,张大帅和朝廷之间根本就打不起来。”
一直都在为张启阳和皇帝兄长之间的关系而忧心忡忡,但这位老农却表现的极是乐观,这让朱季兴万分不解:“为什么打不起来”
“这还不简单朝廷的兵有很多就是江北的人,到时候若是他们真的大败了张大帅,他们家里的田就会被收回去!担着丢命的风险去打仗,就算是打胜了最后也会丢田失地,那还打个屁呀!那得傻成什么样子才会和张大帅去打疯了不成”
均田政策马上就要在长江以北全面铺开了,朝廷的军队之中有很多本就是江北之人,他们分到了田地,还要去和张大帅打
先不说能不能打得过了,就算是真的击败了天下无敌的张大帅,能落下是好处
到是连到手的田地都保不住,还有什么好打的呢!
朱季兴顿时就无语了,朝廷的军队当中,有一小半是江北人,他们得了张大帅的好处,要是不打的话还能把这些好处给占住了。
要是真的打了,就算是胜利到时候好处也会全都丢光,这一批人肯定不想打。
剩下的那一大半虽然是江南人士,但他们肯定会希望江南朝廷推行张大帅的政策。
朝廷的每一个士兵都不想和张大帅打,要是这的下令开战,只怕不等战争打响,朝廷的军队就会一哄而散。
这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结果,要是真的打起来,朝廷的军队枪口冲着谁都说不准呢。
“真要到了不得不打的时候,那索性就快着点,三天两后晌就打完那才好呢,可别打久了,要不然俺们又要遭罪了。”
连年征战,旷日持久,人心思定,老百姓是真的不想再看到战火重燃的情形了,就这样相安无事不是更好吗
“蚊子已经熏的差不多了,还是睡觉吧。”郭大伯说:“明儿个还要去井队帮工哩,很费力气的哩。”
“什么井队”
“就是打井队呀!”郭大伯在炕沿上轻轻的磕打着烟锅子,将烟灰清理干净了:“井架子都已经进村了,每家每户都要出人工去帮忙,总不能全都指望老天爷下雨吧”
旱情还在持续,江河密布水网纵横的江南还好一点,这中原腹地也在忍受煎熬。
不过他们没有求雨,也没有指望老天爷,而是大量派遣人手,组成了一支支打井队。
凿井取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无论到了是时候农田基本建设都是丰功伟绩。
“听旁村的人说,那井架子是从军校出来的,树的有三层房那么高,据说了用了啥子了不起的新手段,四天就能出一眼井,好用的很呢,只是需要很多人帮忙才行。”
新华军校里边有专门的技术部分,主要是负责武器装备的研发,连遁地雷那么神奇的东西都弄出来了,研发一些效率更高的大型农用工具根本就是轻而易举。
由官府出钱和工具下到乡野之间,由本地人出劳动力,开凿水井灌溉田亩,迎战旱魃,而不是指望老天爷开眼,这确实就是张启阳的作风。
同是为了抗旱,江南在求雨,北方在打井,高下立判!
面对同样事物之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或许也能稍微反映出彼此之间的区别了。
朱季兴整整一夜都没有合眼,躺在炕上思前想后,一直到了拂晓时分,才蹑手蹑脚的爬起来,摸出一小锭银子放在郭大伯的枕边,然后轻轻的打开房门,在微微的晨曦当中离开了郭家村继续朝着北边去了。
第471章:百姓思定
天色已晚,环顾四周,却连个村镇的影子都看不到。
原以为可以在天黑之前赶到朱仙镇,想不到却身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之中。
朱仙镇在哪儿
难道是走错了路
又往前走了约莫半个时辰,远远的看到一团火光,便深一脚浅一脚的靠了过去。
那是一堆篝火,火堆子上架着铜壶,十几个脚夫打扮的人正在闲聊着什么。
“借问诸位大哥,朱仙镇在哪儿”
“朱仙镇”其中一个约莫四十来岁的壮汉先是一愣,旋即哈哈大笑起来:“你这娃儿,想是走错路了吧”
永王确实走错了,最主要的原因当然不是郭大伯指错了方向,而是他走错了。
拂晓时分从郭家村出来的时候,仅仅只是悄无声息的放下了一小锭银子就往外走,却没有顾得上细细询问,而是顺着小黄河一路而来,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因为小黄河早已断流快一百年了,很多河道已变成了良田,结果出现了偏差,朝着西北方向偏出了二十多路。
朱仙镇,在正东二十多里以外呢。
郭大伯原本就是一个辈子都没有走出过村落的乡农,他指的道理虽然大方向是对的,但距离上却有很大的出入。
偏偏朱季兴又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结果就弄错了。
好在他的目标并不是朱仙镇,而是要到北边的京师,有这么点小小的偏差也无所谓。
“大半天水米未进,可否请诸位大哥行个方便,我付钱。”朱季兴摸出了十几枚铜板。
那壮汉倒是个豪迈之人,哈哈大笑着丢过来一个折叠的凳架给朱季兴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相逢就是有缘人,说啥子钱不钱的。”
吃了两块又干又硬的薯粉饼,连连喝了两大碗热水,出了一身的透汗,疲惫顿时消散大半,忍不住的和这些人攀谈起来:“几位大哥是走生意的商家吧”
“商家谈不上,贩货之人罢了。”
这些发风尘仆仆,旁边的架子车上还转满了麻袋,一看就晓得是长途贩运的行商。
“几位大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一般情况下,素不相识之人,不应该问的这么细,尤其是在对方携带着大量货物的情形之下,这么直白的问起显得有些不礼貌。
朱季兴全部的社会经验全都来自于深宫和军校,严重缺乏这样的常识。
直接问起人家的底细,显得有些不懂事。
好在那人性情豪爽,不怎么在乎这些:“我们来自郫县,要去往京师。”
郫县
那是成都府的治下之地啊,把货物贩运到京师,路途何止千里,可真够远的。
“不远怎么赚银子俺们这货物就得远一点才能赚钱。”
原来,这些人贩运的货物很特殊:是香料。
所谓的香料,其实就是大茴、丁香、麻椒、蜀姜、陈皮等调味品,其中还有一种川蜀的特产:卤锭。
卤本身有毒,是制盐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若是运用得法,就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比如说豆制品的制作过程中,就一定会用到这东西。
所谓的卤水点豆腐说的就是这个东西了。
因为川蜀之地盛产井盐,所以会大量的产卤,凝结之后就是石头一样硬邦邦的卤锭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