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先皇崇祯帝,之所以册立当时还在吃奶的你为太子,并不是因为你人品好,也不是因为你天赋高,一个周岁的婴儿肯定不可能看得出是不是会成为有道明君。
当时之所以立你为太子,完全就是因为你的身份:嫡长子。
复隆皇帝是先皇崇祯的长子,而且还是出自大行节烈皇后,是周中宫亲生的嫡子。
“中宫开嗣嫡之先”这是崇祯皇帝的原话,也是当时立太子的根本原因。
就因为你是嫡长子,所以才立为太子,崇祯皇帝之后你就成了复隆皇帝,继承大统,拥有天然的大义。
“孩子太小”这个理由已经不能再成为一个理由了,若是再这么说的话,不仅是在打崇祯皇帝的脸,还是在打自己的脸。
“朕尚在春秋之年”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已经说不下去了。
当年立你为太子的时候,崇祯皇帝才不过十九岁,周岁十,现如今你已经二十四岁了。
先皇十九岁立你为太子,你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年轻”
难道你比当年立你为太子之时的先皇还年轻吗
就算是复隆皇帝有一百种理由暂时不立太子,但是说到先皇,他就无话可说了。
应该怎么做,那是有先例的,你只需要按照先皇的路子去走,肯定没有错,难不成先皇当年做错了
还是说立你这个太子立的太早了
只要把先皇崇祯搬出来,就能把复隆皇帝堵的死死的,让人彻彻底底的无话可说。
别人或许不会用这种态度来和复隆皇帝顶牛,但立太子这个事儿对黄得功太重大了,他肯定会揪住不放。
只要皇帝同意了立太子,太子的人选根本就不需要选,因为他目前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不存在选择的可能。
说句实在话,真要是立太子的话,黄得功肯定会更加忠诚,因为太子本来就和他黄家有着深厚的血脉关系,作为最大的外戚,他肯定会铁了心的扶保辅佐。
若是复隆皇帝还有其他的子嗣,黄得功这么急吼吼的提起立太子之事,还可以说是为了夺嫡,但皇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啊。
哪怕是说破了大天,这也是为了社稷江山考虑,是老成谋国之见。
皇帝的身子骨并不怎么好,病恹恹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不久之前又出了一场意外,幸亏他是醒过来了,若是没有醒过来,还没有太子的话,这大明朝的江山肯定会乱呐。
就算是那个时候真的拥立了唯一的这个儿子,也缺少一个名份,缺少必要的流程呢。
若是被有心人利用了,说不准就是一场天下大乱的局面。
复隆皇帝久久不语,黄得功也没有说话。
过了好半天,复隆皇帝才终于下定决心:“靖南公之言不无道理,为祖宗之基业计,为我大明计,这册立太子一事亦应为之了。待朕稍为恢复之后,就着阁部堂议国储之事。”
在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还是嫡长子的情况下,不存在“选择”的机会,不管怎么议这太子的位置都跑不到别人身上,翁皇后之子,也是黄得功的外孙,必然会顺理成章的成为大明国储。
所谓的“堂议”,其实就算是定下来了,就走一走流程也就是了。
皇帝的身子骨不怎么好,张启阳是知道的,但却没有想到会恶化成这个样子。
从刘乾龙急递过来的消息来看,皇帝的身体状况似乎已经到了必须要有所动作的程度。
这绝对是个意外,完全出乎张启阳的料想。
作为北地的实际统治者,张启阳不得不做出最坏的打算:万一皇帝死了,自己应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以前没有考虑过但现在却必须考虑清楚的问题。
张启阳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做出任何决断,而是直接把具体情况给了两个参谋部,要沈从文、李林信、洛晴天等参谋们推演出一切演变,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出所有有可能出现的变动。
在参谋部的推演结果出来之前,朝廷的圣旨就已经到了。
圣旨不是给张启阳的,而是给永王的,圣旨中并没有提起皇帝的病情,只是要永王马上返回江南。
永王本就是私自跑出来的,属于典型的“离家出走”,当然不可能回去,传旨的天使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不知道在永王“抗旨”的情形之下是不是应该一绳子把他绑回去,只能不尴不尬的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永王拒绝回到江南,而圣旨里边也没有清楚的说出要他马上返回的原因,这就显得非常微妙了。
“老爷,这是朝廷在试探你呢。”金丝雀笑道:“若是老爷继续装聋作哑,婢子估计很快就会再有一道圣旨过来,到时候就会说的很清楚了。”
“这种事情还用得着试探啊我知道应该怎么做。”
张启阳亲自去往军校,把永王喊了过来:“朱季兴。”
“在。”
“你必须马上返回江南。”
“学生已经见到朝廷的圣旨,想必是皇兄又专门给了校长一道旨意,要校长送我回去。”
“不,没有给我任何旨意。”和朱季兴说话的时候,张启阳坦率的有些可怕:“据我所得的情报,陛下可能不行了。”
不行了
什么不行了
朱季兴先是愣了一下,旋即就明白过来,知道江南出事儿了。
虽然永王志不在江南,毕竟是朱氏子孙,又是和几个兄弟姐妹一起经历过艰难险阻之人,那份兄弟之情自然无比深厚。
平时他可以不听哥哥姐姐的话,甚至屡屡违抗圣旨不惜离家出走,一旦真的有事,心思还是很热切的。
他这种热切,和安宁公主的那种热情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心系家国天下,却不是完全处于自身的考虑,也没有做出任何决定,而是问张启阳:“校长认为我应该马上回去吗”
“当然,必须尽快,能有多快就有多快,你必须马上回去。”
“我回去之后,能做些什么”
“你回去之后就不再是朱季兴了,而是永王殿下。”
在军校之中,永王素来就以“朱季兴”的身份示人,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会就觉得朱季兴这才化名才是真正的身份,而永王则是一个曾用名而已。
但事实终究是事实,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在他必须恢复自己的真实身份了。
“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我说了不算,当然你自己说了也不算。”张启阳语重心长的说道:“虽然我很希望陛下可以康泰长久,但是从眼下的情形来看,这很可能只是一个幻想。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可回避的现实。回去江南之后,无论你做什么或者是不做什么,我都无法再左右你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够牢记使命,时时事事以我族为念。”
“你是我的学生,想必知道我的心思。这么多年以来,外人都不明白我为什么不n,为是不做皇帝你明白吗”
“我明白。”
“明白就好。”张启阳说道:“你马上回去,有任何需要尽管对我说。”
现在的朱季兴还处于一种懵懵的状态,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需要些什么样的帮助呢。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要一个人。”
“谁”
“陈茂陈大哥陈教官。”
“好。”
陈茂早就不是朱季兴的组长了,也不是他的教官,但是在面临大的变故之时,永王还是第一个想到了他。
张启阳马上把陈茂唤了过来,并且对他大致的说明了一下。
让永王感到万分惊讶的是,陈茂很快就接受了他的这个身份,似乎一点都不在乎他到底是朱季兴还是永王。
作为这个时代最纯粹的军人,陈茂确实不在乎这些,他只在乎一点:张启阳给他的命令到底是什么
“你的任务就是护送永王殿下回到江南,而且要尽快。”
“殿下回到江南之后,我的任务就结束了吗”
“如果永王认为可以的话,我希望你能协助他处理江南事宜。”
“是。”
“江南距此遥远,很多时候无法及时往来沟通,不必事事请示我的意思,我相信你有能力处理好一切变故。”
“是。”
张启阳看着陈茂,看着这个把民族论从空洞的演变成为一个完整思想体系的学生。
陈茂这个人,思想已经非常成熟,他的启蒙确实来自于张启阳,但是却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
尤其是在体系完善方面,俨然已经成为张启阳的得力助手,而在思想教育层面上,如果没有创始人这层光环加持的话,张启阳甚至还不如陈茂呢。
如果不计较战场上的功劳,仅仅只是从思想的完善程度和成熟程度来看,程茂就是张启阳教导出来的第一人,而且是继承并且发扬光大的衣钵传人。
“你有什么困难吗”
“有。”
“说。”
“考虑到有可能面临的紧急状况,我认为有必要携带一支军队。”
“这不可能,你们不能带军队回去。”张启阳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个要求:“至少现在不能。”
“七两期学员中,部分已经完成基本军事操训,带他们回去可以吗”
张启阳想了想,终于点头同意:“可以,但必须由永王带回去,你只能做他的副手,你明白我的意思啊”
“明白!”
“若我与永王的意见相左,以谁为准”
“当然以永王为准。”
“是!”11
第497章:家宴
“堂议国储”之事还没有正式公布,外面就已经事先知道了消息,至于是谁泄露出去的,根本就不用追查也可以知道答案。
当永王千里迢迢返回江南的时候,“立太子”一事已经传的街知巷闻妇孺皆知了,就连要饭的叫花子都知道到大明朝要册立国之储君的事情。
但是,当永王亲眼看到复隆皇帝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至少这位皇兄的身体状况还没有恶化到卧床不起的地步。
事实恰恰相反,皇帝的身子看起来很不错,除了脸色稍显苍白之外,和以前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这位大明天子甚至还和往常一样,和安宁公主一起正常处理国家事务,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
永王能在关键时刻奉命回来,这让复隆皇帝很高兴,气色也显得好了很多,放下单片眼镜很难得的把那些奏折、疏文往前一推,兴冲冲的说道:“二弟回来了,好哇,过来给朕瞧瞧,可曾瘦了!”
永王确实明显消瘦了些,但却不是那种虚弱之态,更没有丝毫弱不禁风的样子,反而显得更加结实,黝黑的脸色和苍白的复隆皇帝形成鲜明对比。
尤其是在一身整齐军装的映衬之下,愈发显得身形挺拔昂昂刚毅。
“好,果然有几分行伍飒爽的架势。”还不等复隆皇帝开口,面带微笑的安宁公主就先开口讲话了:“当真就是经历过风霜的昂昂七尺好男儿,怎还穿着这身黑皮”
因为太过于忧虑皇帝的病情,永王直接就进宫了,根本就没有来得及换下身上的制式军装。
这一身军装,是永王最大的骄傲,从来都收拾的整整齐齐,甚至已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但是在宫廷之内,穿着地方军的军装,以他的身份确实有点不合适。
正准备换下来,就听复隆皇帝笑呵呵的说道:“罢了,罢了,既然二弟喜欢,那就穿着吧。甭管二弟穿着甚么样的衣物,终究是朕的嫡血兄弟。”
当复隆皇帝站立起来的时候,终究还是显露出了病人特有的虚弱,他的动作明显僵直了一下,好像肢体不停使唤似的,但却很快又重新站稳:“朕饿了,传膳吧。二弟你也别走了,一起吃点儿。”
“是。”
这明显不是一顿正常的工作餐,因为太丰盛了。
复隆皇帝素来节俭,在这一点上很有先皇崇祯的遗风,衣食用度但求温饱不事奢华,很少有大排宴席的时候,今天却很难得的奢侈了一回。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永王,宫廷宴席的场面铺的很大,而且明显早有准备。
按照规矩和礼仪,就算是永王和安宁公主也不能和皇帝同桌而食,但皇帝却执意如此安排,不仅把他们凑到了一张桌子上,还专门命人把排行最小的昭仁公主传了过来。
兄弟姐妹四人济济一堂同桌而餐,年纪最小的昭仁公主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而是成为了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话语最多,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
“二哥,我听说新华军校的火器厉害的紧,是不是真的”
“当然是真的。”
“我听说你们用的大炮乃是攻城拔寨的神器,有水缸粗细,炮筒子老长了,一炮打出去糜烂数里,山石崩裂神鬼辟易。”
永王呵呵一笑:“你听谁说的”
“人们都这么说”
“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永王笑道:“小妹说的那是守城炮,虽然威力竟然却也没有那么夸张,那还是大炮么简直就是翻天印了嘛。”
“我们用的多是野战炮,其实很小的。为就的就是便于移动,其实威力也很一般,只是射速更快而已。”
“上回我听皇兄说,你们那边还有个叫做遁地雷的物件儿,也是稀罕的紧呢。”
“遁地雷呀,这东西确实有,而且有很多,不过那东西最大的作用不是杀伤,而是阻敌。”
在所有的兄弟姐妹当中,永王和小妹昭仁明显更亲近一些,或许是因为他俩的年纪相差最小的缘故吧:“你想呀,若是在路途之中埋设了遁地雷,敌军必不敢进,其实也不必用很多,真真正正的故意弄出欲盖弥彰的样子,敌人要么困顿要么绕路,自然会贻误战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