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不论是根据推演还是为了照顾各方利益,顾命大臣的人数应该不会少于四人,其中至少有两位是出身皇族。

    也就是说,除了永王之外,应该还会再选一位宗室成员出任顾命大臣,剩余的两个名额则代表着中枢宰辅和地方实力派的利益。

    永王本身没有足够的实力,而复隆皇帝时期因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削藩”迹象,和藩王之间的关系并不怎么和睦,这就意味着皇族内部无法团结起来。

    如此一来,朝廷大权必然会严重倾向于地方实力派。

    复隆皇帝一死,无论翁皇后是不是会“垂帘听政”,都会成为政治角力中的一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后党”,在大明朝这是有先例可循的。

    所谓的“后党”其实就是地方实力派和外戚的综合体,并且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大加强,反应到政治层面上,则会出现“弱干强枝”的趋势,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内,东汉末年的局势很有可能会重演,这个概率非常高。

    这种局面会不会出现,完全取决一个事件:立太子。

    朝廷会不会在短时间内立太子,是一个风向标式的事件。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份推演报告:不立太子。

    如果不立太子的话,则会走向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向,很有可能会出现兄终弟及的模式,永王继复隆皇帝而代之,成为新一任的大明君主。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局面将会焕然一新。

    不过这种概率非常之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备选方案而已却绝对不是主流。

    无论历史最终朝着哪个方向转变,张启阳都必须做出准备。

    就在这个时候,监军大人高起潜急急慌慌的跑了过来。

    高起潜显然是一路狂奔,跑的帽子都歪了,一路高喊着:“圣旨到,圣旨到……”

    “高监军稍候,容我摆开香案……”

    “别弄那些个东西了,这是陛下的秘旨!”高起潜似乎很着急的样子,连接旨的流程和礼仪都免了,直接就把那份所谓的秘旨递到了张启阳手中。

    这个时候从江南传来秘旨,看高起潜这个样子,肯定是出事了。

    张启阳本能的紧张了一下,展开圣旨只扫了一眼,立刻就变得激动起来,一把抓住高起潜的手:“这……这是真的么”

    根本就不用高起潜回答,张启阳就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根本就是一句没有任何作用的废话。

    监军代表着朝廷,他的职责就是上下通达,经由高起潜传达过来的命令一定就是千真万确,绝对不会有错。

    秘旨中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传位于永王。

    不立太子了

    直接把皇位给了永王

    这个消息来的太过于突然,以至于张启阳竟然没有反应过来。

    一瞬间,张启阳就明白了复隆皇帝的心意。

    为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为了这个大一统的局面,宁可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要传给永王。

    光是这份心思,就足以让复隆皇帝在张启阳心目中的形象顿时就高大起来,这才是一个皇帝应有的觉悟。

    虽然复隆皇帝有点喜欢揽功,总是想把张启阳和毅勇军的功劳占为己有,总是以雄才大略的君主自居,总是认为自己是大明朝的中兴之主。

    按照他本人的文治武功,恐怕配不上这样的称号,更谈不上什么雄才大略。

    但是,在传位一事上的英明之举,足以让他的历史地位瞬间高涨。

    为了“大一统”,而牺牲到子孙后代的皇位,足以称得上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了。

    虽然张启阳从来都没有把这个皇帝看做是什么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是这一刻才真正意识到一个事实:帝王终究是帝王,目光之深远不是一般的小人物可以比拟的。

    复隆皇帝曾经是张启阳的学生,时至今日张启阳依旧还有那个侍讲教授的职衔。

    事实证明,自己的这个学生确实没有学到排兵布阵行军打仗的本事,展布经济经纬天下也远远谈不上,但却有一份“大一统”的心思,而且深知这大一统到底有多么重要。

    作为一个帝王,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这就足够了。

    在这个瞬间,张启阳有些恍惚了,他甚至开始想象一个问题:如果复隆皇帝的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或许还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很有可能成为传统帝王当中的佼佼者,但也就仅仅只是如此罢了。

    就算是再多一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式的人物,又能如何

    终究是老旧的过去式了,已不能再适应民族发展之需要了。

    如果永王继位的话,局面就会焕然一新,自己的所想就会更快的化为现实。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错过了,那就是历史的罪人。

    “张帅,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调兵,调兵呐……”

    “陛下的圣旨已到,这就是军令!”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过于兴奋的缘故,张启阳竟然没有了往日的沉稳,反而显得有些毛躁了:“命东路军出淮安,顺运河南下,不得有误。”

    “九江之军东向,迫近长江,湖广军顺流而下抵江南。”

    “淮右之军集结于凤阳。”

    “晓知各军,若有任何其他人马出现异动,不必等候命令直接击之。”

    “扬州驻军马上集结,南都附近若有军马靠近,不论是谁立刻渡江作战,不必等候进一步的命令。”

    “张三娃为先锋,火速南下,我随后就到。”

    一道道命令传达下去,各路人马全都指向了江南。

    作为北地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素来就是皇权最大的挑战者,但是现在张启阳却摇身一变,成了最大的“保皇党人”。

    一来是为了保证江南局面的稳定,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复隆皇帝驾崩之后永王可以顺利继承皇位。

    对于张启阳和整个毅勇军而言,这一点实在是太重要了。

    若是有任何力量试图在这个事情让闹事的话,张启阳绝对不惜一战,这个决心不容置疑。

    不管是张启阳还是整个毅勇军,必须用一个极其鲜明的态度向天下人传达一个信息:他们绝对服从复隆皇帝的命令,绝对支持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反对者就是和毅勇军为敌,就是于大明为敌。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就算是发生战争也会在所不惜。

    这不仅仅只是因为张启阳的实力最强,而且还拥有大义名份。

    复隆皇帝的旨意在手,我是奉命进行军事调动,光是这个名义就了不得。

    我的目的就是坚决拥护永王继位,谁反对谁就是我的敌人,谁就是乱臣贼子。

    而乱臣贼子,则是可以人人得而诛之的,那不叫战争,而是应该称之为平乱。

    大军调动,不是玩即时战略的网络游戏,更不是随便动动鼠标就可以时间的,这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很多时间。

    但是从秘旨上来看,复隆皇帝的时间明显已经不多了,也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还能支撑多久,所以张启阳一定要快。

    如果说复隆皇帝突然驾崩,永王无力应对那个局面的话,肯定会有人强行拥立一个娃娃皇帝出来,到时候就不得不全面开战了。

    虽然张启阳很不希望出现那样的情形,却不得不进行一场内战,哪怕是付出很大的代价也不得不打,这是张启阳最不想看到的情形。

    这是一个机会啊,一个可以理顺所有关系集合一切资源的机会,同时也是张启阳梦寐以求的机会。

    可惜的是,复隆皇帝的病情比想象中更加严重,而张启阳又没有料到会出现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造成了时间紧迫和仓促应变的局面。

    此事确实始料未及,他根本就没有想到事情会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准备工作严重不足。

    因为事态的演变已经严重超出了原有的规矩,张启阳最大的优势早已经荡然无存,他必须更多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和硬实力,而不总是象以前那样“未雨绸缪”“快人一步”。

    虽然有些被动,而且始料未及,但张启阳还是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并且马上付诸行动。

    于是乎,当世第一大“保皇党”就这样新鲜出炉了,而这一番举动对历史的深坑影响还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ntent

    回到明朝做权臣




第500章:两道圣旨
    皇上已经辍朝多日,“堂议太子”的事情又传的沸沸扬扬,虽然打听不到宫里的消息,但人们还是隐隐约约的意识到皇帝可能真的不行了。,

    当此时刻,立太子的事儿却字还没有一撇,所谓的“堂议”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开始,有些大臣已经开始猜疑了。

    就在这个时候,宫里传来了消息,着十几位大臣紧急进宫陛见。

    这个消息愈发坐实了“皇帝已经不行”的传闻,这个时候着急十几个重要的文武大臣进宫,分明就是要安排后事,委任顾命大臣的意思了。

    这一切,完全就在预料之中:新君尚在襁褓之中,估计已经来不及正式册立太子,而是要直接传位了。

    在这个时候有资格进宫的,必然就是新朝的顾命大臣之一了。

    和人们想象中的情形完全不同,进宫之后并没有能够马上见到复隆皇帝本人,而是先在偏殿等候了很多一会子,才终于等到了召见的命令。

    在众人鱼贯而入的同时,安宁公主大声命令着:“内宦、宫女一应众人,并太医近侍等人,全都退到殿外,若无明旨,不得靠近,违令者以大逆论处。”

    说完这句话之后,安宁公主来到龙榻之前,慢语轻声的说道:“陛下,陛下呀,列为大人都来了,来探望陛下了。”

    床榻之上的复隆皇帝平躺着,似乎是在昏睡当中,脸色已不是那么苍白了,微微的泛着一抹淡淡的光泽,显得有些发黄,就好像是抹了一层薄薄的蜡。

    眼角猛烈的抽动了下,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勉强睁开一只眼睛,另外一直眼睛已经睁不开了。

    皇帝艰难的转过头来,看了看众人,胸口剧烈起伏了几下,好像是想要开口说话,但却引来一阵阵咳嗽。

    年纪轻轻的皇帝已经成了这个样子,连讲话都万分困难了,分明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众大臣纷纷痛哭失声。

    皇帝大张着嘴巴,拼命的喘息着,就好像是一条被抛上沙滩的鱼,从喉咙里传来一阵阵“呼呼”的声响,就好像一架破了的风箱,艰难的说出几个断断续续却又勉强可以分别的字儿来:“黄宏东你来”

    内阁次辅大臣黄宏东正半真半假的哭天抹泪,听的并不是很清楚,旁边的人用胳膊肘捅了他一下,才陡然明白过来。

    赶紧上前几步,朝着龙榻上的皇帝行了大礼,然后又膝行上前,跪在龙榻之侧。

    黄宏东本是内阁次辅,自从蔡枫华退休之后,首辅大臣的职位一直空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被皇帝叫了过去,很明显就要是升任内阁首辅大臣了,而且肯定会把辅佐新君的重任托付给他。

    顾命大臣肯定不止一人,而是至少有四个甚至很多,但自己这个顾命大臣之首的排位应该是坐实了,再加上内阁首辅大臣的实权,马上就要成为群臣之首了。

    皇帝的眼神直勾勾的看着正上方,既没有看他也没有说什么,而面无表情的说道:“宣。”

    “是。”安宁公主的身体挺的笔直,语气清亮而又高亢:“圣旨下,黄宏东接旨!”

    “臣黄宏东谨聆圣训。”

    安宁公主的声音抑扬顿挫,但语速却一点都不快儿,反而显得有些拖长调的意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诏,曰:经查,逆臣黄宏东无君无父枉固天恩,以朝臣之名行悖逆之实,欺朕至此耶内谋图乱外附藩王,实为祸乱之首,不除不足以安社稷固民心,着赐死,钦此!”

    原以为自己是要升官了,黄宏东还在做着首席顾命大臣的美梦,想不到却是一份要命的圣旨。

    黄宏东本人确实是浙江的人,代表着潞王的利益,这是事实。

    而且复隆皇帝早就有了削藩的意思,这个时候向黄宏东下手,用意已经不言自明:担心幼主无力掌控局面,先砍掉潞王的左膀右臂!

    到了这个时候,黄宏东已经明白过来:之所以把他带到宫中,并不是为了给他加官进爵,而是要干掉他,为新君铺平道路。,

    黄宏东本就不是什么心志坚定之辈,听了这道圣旨早已经吓的魂不附体,一个劲儿的朝着龙榻之上那个半死不活的人磕头,好像死了儿子的寡妇一样大喊大叫起来:“臣冤枉,臣冤枉啊,陛下饶命,饶命”

    龙榻上的复隆皇帝似乎充耳不闻,安宁公主只是看了他一眼,从鼻子里发出一声代表着轻蔑的冷笑:“黄宏东,你处心积虑想要升为内阁首辅,这没有冤枉你吧你挑唆朝廷于藩王之睦,也没有冤枉你吧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好说”

    黄宏东抖的好似暴风骤雨中的雏鸟,因为用力磕头的缘故,脑门上已是一片乌青,都已经肿了,语无伦次的叫嚷着:“臣本就是浙人,素来为潞王所重,这确是有的,但外附藩王一说从何谈起从何谈起呀臣是朝廷的臣子,是陛下的臣子,何曾是藩王之臣一说昔日陛下龙兴同泰之时,臣担着泼天的风险,鼎定了兵部大局,刘乾龙是知道的,刘乾龙知道啊。陛下若是不信,可以传崔耀祖来,一问便知,一问便知啊!”

    当年江南事变之时,黄宏东还是兵部侍郎的时候,确确实实和刘乾龙勾结在了一起,虽然那是一个交易,但对于复隆皇帝的继位却发挥了积极作用。

    你能够成为皇帝,当年我也是出过力气的,就算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哇,怎么可以卸磨杀驴呢

    龙榻上的复隆皇帝依旧一动不动,就好像真的已经死了一样。

    旁边的安宁公主脸色稍缓:“你确实有些微末功劳,纵是有些过错,亦应允你戴罪立功。所以陛下还给你准备了一道圣旨。”

    安宁公主从床头的矮几上拿起另外一道圣旨:“奉天承运,大明天子诏,曰:黄宏东者,国之宿臣也,朕之肱股,堪为群臣之表率,事朕以忠,事政以勤,仍任原职,加领京营军监一职,望黄员尽忠职守克勤克勉,钦此!”

    这份圣旨和刚才那一份完全相反,不仅承认了他就是当年的拥立功臣,还对他大加表彰,同时还专门给他加了一个职务:京营军监,其实就是相当于过去高起潜的那个职能。
1...297298299300301...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