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大贪官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千里风云

    “当然不行喽”何瑾却回头看了一眼身后,指着面露不忍的张仑和李承佑,道“你看,都将我两个侄子弄得心慈手软了呢。”

    “他们光看到你此时这么惨,都快忘了你是如何巧取豪夺,害了那么多淮安穷苦百姓呢。”

    “你可不要跟我说,锦衣卫如何残忍。”何瑾继续悠悠吐槽,似是挖苦钱华,又似乎在提醒张仑和李承佑“再怎么残忍的刑罚,也只针对一个人。”

    “可你们这些奸商只因自己的贪婪,就害得万千百姓家破人亡,一辈子乃至几辈子都只能为奴为娼,世世代代在惨无天日的地狱里挣扎,求死不能!”

    说到这里,他忽然就话音一转,直入主题道“并且死到临头了,你们还念念不忘弄死本官,不惜让这个大明沿海沦为倭寇肆虐的修罗场!”

    这话一落,钱华登时面无人色,惨然道“大,大人都知道了”

    “哼,我当然都知道!大明再怎么孱弱,也不是撮尔小国胆敢冒犯的,尤其那些所谓的倭寇,竟然还有遮洋的宝船!”

    “他们每年来去如风,军退敌进、军进敌逃、都能在海防空虚的时候趁虚而入,满载而归。并且每次来的时候,就是大明下定决心彻查盐务的时刻,然后一通烧杀抢掠,彻查一事不了了之,你们反倒囤积居奇,又能大赚一笔!”

    叱喝到这里,何瑾才冷哼一声,开始道出此事的本质“哼,你们瞒得了别人,却瞒不了喜欢分析推测、顺藤摸瓜的我。”

    “根据‘凶手就是受益人’的铁律,再排除其他的不可能,真相就只有一个!所谓倭寇,不过就是你们这些官绅,故意勾结东洋那些浪人,里通外合在保护自己的利益!”

    这一刻,何他知从哪儿掏出了宽大的眼睛,架在鼻梁上还推了推。左手食指果决地指向钱华,右手没兜儿就插腰带上。

    这姿态,像极了他喜欢的东洋漫画里的一个人物。

    毕竟,那本漫画的每一集,都会有一个东洋人死的不明不白嗯,这也是何瑾喜欢的初衷。

    。




第五八五章 万一进去了......
    心理防线彻底被击溃的钱华,又在何瑾穿越先知的光环震喝下,开始一五一十交代了此番倭寇入侵的始终。

    按照他的说法,他以前其实只是一位普通的商贾,机缘巧合下,才参与了几次海上走私活动,更机缘巧合的是,他的一位堂叔在张谊家中当管事的。

    由于堂叔的牵线搭桥,再加上钱华也能说会道,胆大敢干反正按照他的说法,是说自己在海上有些门路,能让晋商集团在淮安的盐业更上一层楼。结果左右逢源下,真的渐渐就干大了起来。

    可到了后来他才知道,其实海上那些倭寇,早就跟盐商、浙商甚至沿海本地的百姓都有牵连。

    所谓倭寇其实半真半假,大部分还是沿海那些被逼得没活路的穷苦百姓。这些所谓的倭寇们,大多也只偷摸摸从事海上走私活动,不怎么来侵扰内地。

    但也有例外,就是在这种微妙的利益关系影响下。这些倭寇们会根据有心人的指引,制造一场或几场烧杀抢掠。

    比如这次背后伴随的,就是浓浓的政治斗争。

    “也就是说,这次倭寇大举入侵大明沿海,杀戮广东那么多的无辜百姓,全都是你们造的孽”

    听完钱华的交代,李承祐怒不可遏,抽出了腰间的绣春刀,恨不得当场一刀劈了钱华他真的想不到,大明竟然还有这等丧尽天良之徒!

    为了某些个集团的利益,竟置整个大明社稷不顾,使得大明沿海成为海外番邦的抢掠之所,让大明百姓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何等泯灭人性的狼心狗肺之徒,才能做出如此数典忘祖、不忠不义之事!

    这时候,张仑也忍不住冷冷来了一句,道“看来叔父让你提前看一番那些正菜,实在太对了。毕竟,就算李千户不打算给你一一来上一遍,我也不会放过你!”

    唯独一直掌控着大局的何瑾,这时候却沉默不语。

    得知了此番倭寇的人数儿和进攻大致方位后,根本没搭理李承祐和张仑,起身便向外走去。

    两人一看何瑾这幅反应,当即也顾不上钱华,赶紧追了上来。李承祐更是迷惑不解,道“叔父你这是要做什么去”

    “还能做什么去当然是去都司衙门,然后调兵去折腾老百姓。”

    这时何瑾就仿佛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道“从钱华口中已得知,为造成倭寇袭扰盐场的假象,他们会选择在盐城登陆。”

    “眼下的当务之急,自然是要将盐城的百姓全都往东迁。然后坚壁清野,跟那些家伙好好干上一仗。”

    一听说到正事儿,张仑的脸色不由青了起来,颤巍巍地问道“叔父,如今淮安知府都被抓到了千户所配合调查,整个淮安群龙无首。迁徙一县百姓这么大的事儿,又这般刻不容缓”

    果然,他的预感一点都没错。

    就听何瑾随后理所当然地说道“所以,我才要让你以都司衙门的名义,调兵强硬去督办啊如此危急关头,还有什么比得上刀枪齐上,更有说服力呢”

    “叔,叔父这事儿可来不及上奏朝廷,万一情报不准,朝廷怪罪下来”

    张仑闻言越来越慌,想起之前何瑾说过让他帮忙背黑锅的事儿,忽然有些不寒而栗“叔父,我年纪还小这么嫩的肩膀,扛不起这么大的担子啊!”

    “没事儿,你扛不动背后不是还有你爷爷嘛。再说,我也没说只让你爷俩扛”

    何瑾就开口随意说着,然后一指旁边幸灾乐祸的李承祐,道“这不,你俩都是我侄儿,也算是兄弟了。难兄难弟,有担子就要一块儿扛嘛!”

    没招谁惹谁的李承祐,当时就傻眼了“叔父,我这是躺着也中枪,你未免太不讲道理了吧再,再说了我怎么替他去扛”

    “遇到不听话的,不管是官和民,锦衣卫上去吓唬一通,不是大小长短正合适”

    何瑾表面一副替李承祐着想的样子,说话还蛮有歪理“你们锦衣卫,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我,我们好吧,我们的确是干这个的,只是”李承祐就急眼了,慌不择言道“这事儿叔父提出来的,怎么不自己扛”

    “总得留一个给大家送饭吧”

    何瑾就一脸惆怅的模样,道“我比你俩有钱,家里的饭也香。你们总不想蹲了局子,跟钱华一样吃不好吧”

    这话一出口,李承祐和张仑当时就不说话了。毕竟他们也知道,何瑾说的是事实,他们的确没人家有钱。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真正的原因他们也清楚。

    何瑾如今正跟张谊斗法,实在不宜再节外生枝。况且此番他要是斗赢了,两人此举非但不会是罪过,反而是一笔大功劳。

    再参考何瑾出道后屡战屡胜的战绩,两人对视一眼后,齐声咬牙说道“那就这么说定了,跟着叔父混,有肉吃!”

    当下,也不用何瑾亲自跑了,张仑便主动请缨道“叔父就在此好生谋划,侄儿去将这事儿给办了。”

    何瑾闻言便欣慰地笑了,但想了想,还是不忘交代道“记得多跟刘火儿和陈明达商量商量,他们清楚我当初如何处置灾民迁徙的。最重要的是,迁徙时一定记得登记造册、编好里甲。”

    “假如倭寇的确如钱华所言,大部分是沿海穷困的百姓,那他们在当地肯定会有亲人的。编好了里甲,十户相互监督,就可以大大减少倭寇跟百姓相互串通。同时,也利于我日后将计就计”

    这时张仑就不得不感叹同样是人,甚至我还比叔父大三岁。怎么我就光想着赶紧将百姓迁走,人家考虑问题就面面俱到的

    甚至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还要有备无患、化弊为利

    嗯假如有朝一日,三人真要坐牢的话,也得保叔父在外面。毕竟人家这脑瓜子,在外面还能想办法将自己捞出来。

    要是他跟自己都进去了,留李承祐那傻子在外面,那估计也没啥事儿,因为何瑾肯定会自救,然后出来收拾李承祐的。

    同样思考着这个问题的李承祐,佩服之余不由思维发散,道“叔父,你审问钱华前提到的学费是不是也在教育侄儿,有些事情其实不必动刑,也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何瑾闻言显然有些愣,但很快就了然地点了下头,认真地言道“你不提我差点都忘了不错,严刑酷法的确可以让人开口。”

    “不过那样犯人说的,其实都只是你想听的。真正的执法机构,要在确凿证据的基础上,大胆推论,小心求证。”

    说到这里,他才忍不住一叹,道“如此才能还原整个事件的全貌,以及让你体会到人心的转变,继而才能了解人性”

    这番话,无疑给李承祐很大的启发。

    想着大明的锦衣卫,虽说威名赫赫,朝野皆知。可无论朝堂还是百姓,对其更多的是怕,而不是信任。

    根本的缘故,就是因为锦衣卫刑罚太重太变态,难得人心。

    倘若真正能做到何瑾所说的那样,稍微减少执法的粗暴严酷,反而拿出更大的精力,还原事情真相,效果可能会真的不一样。

    想至此,他当即躬身一礼,心悦诚服地道“叔父言之有理,侄儿受教了。”

    何瑾也一副深感欣慰的模样,摆摆手抬步离去,路上却忍不住嘀咕道“唉,就骗了你几分碎银子,还要让我编这么个理由,容易嘛我”

    。



第五八六章 造反了啊!
    平日栅栏围挡、门禁成排的府衙大门,被如狼似虎的都司精兵冲开。带领着二百精兵的刘火儿,当即走到二堂大手一挥“给我上!”

    这下府衙的刀笔小吏、帮差白役可都抓瞎了咋回事儿,倭寇还没杀来,都司衙门的兵先造反了

    很快,身穿青色官服的同知就跑了过来,呵斥道“干什么,你们这是要干什么!身为朝廷兵丁,竟敢”

    他话还没说完,刘火儿便不耐烦地开口了“同知大人莫见怪,我等得知确切情报,倭寇即将从盐城登陆。”

    “此番我等是奉了指挥佥事之命,前来召集府衙的官吏,协助都司衙门将盐城一地的百姓西徙。”

    “迁徙一县的百姓这么大的事儿,可有朝廷的批文”

    同知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看到刘火儿摇头后,当即就不干了“没有朝廷的批文,这可是扰民的大罪,朝廷怪罪下来,谁来担这个责任!”

    这话在刘火儿听来,简直就是混账话一县百姓的安危,跟朝廷的怪罪比起来,哪个才是当官儿最应考虑的

    不过,对此他也没太多的气愤。

    毕竟跟了何瑾那么久,里面的道道儿他也十分清楚迁徙一县的百姓,先不说功劳,罪责必然是有的。况且即便倭寇真的在盐城登陆,烧杀抢掠,那也是倭寇作乱,跟自己没多少关系。

    如此迁徙必然要担责任,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却可以保住乌纱这同知能有如此反应,也实属正常。

    可事情紧急,沟通无效下刘火儿当即也懒得多讲,冷笑一声道“所以,此番我才带了兵士过来,就是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什,什么情况”这同知也心虚,语气顿时就有些松动了。

    但刘火儿却不管他这个,命令身边早就准备好绳子的兵丁道“去将他给绑了,扔锦衣卫衙门里,就说他跟淮安盐业一案也有牵连,需要配合调查!”

    “你,你们不能这样!”

    同知当时就慌了在大明活了四十年,还是第一次看到泥腿子丘八们,敢如此辱没文官、以下犯上的!

    然而刘火儿却不在乎,道“府衙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进去了,剩下的就是通判这三把手”说着,他就看向一旁颤颤巍巍的老判官,道“不知判官大人是个什么意思”

    这通判杂流出身,今年都六十多了,就想安安生生混个致仕还乡。没想到最后,会来这么一出儿,当时就不知该咋说话了。

    也就是这时,一队锦衣卫锦衣卫,跨骑着快马如风赶来。

    刘火儿看到后,面上神色不由松了一口气,道“判官大人还是快点拿主意为好,你看,锦衣卫的兄弟们都有些等不及了。”

    然而,就在刘火儿以为来者是友军的时候,领队的锦衣卫下马,却将一张布帛展开,冷面大声宣读道“朝廷加急敕令,两淮一带着右都御史潘蕃总制,授巡抚一职,督剿倭寇作乱!”

    言罢,他看了一眼场中情景,不由蹙眉言道“尔等怎么回事儿,为何不见知府前来应命”

    这一番话下来,刘火儿当即意识到,事情就在这节骨眼上发生了变化,面色变的极其难看。

    刚才的同知却一下仿佛看到了救星,挣扎着言道“你们来的正好,这些泥腿子私拿朝廷命官,他们这是要造反!”

    刘火儿不得不耐着性子,上前解释道“这位百户有所不知,我等得到确切情报,此番倭寇要于盐城登陆。”

    “奉指挥佥事之命,前来府衙召集人手协助盐城百姓迁徙。这同知明知事情紧急,竟还想着装作不知,我等没办法才”

    话刚说到这里,前来宣旨的锦衣卫百户就伸手打断“跟我说这些没用。我只知都司衙门可管不了府衙,一应事宜得等到巡抚大人到了再做定议。”

    刘火儿心急如焚,不由问道“那不知巡抚大人何时能到”

    “快则三四日,慢则五六日,我等宣旨之时,巡抚大人已在赶来途中”锦衣卫百户还是一板一眼答道。

    可刘火儿却等不及,当下就说了一句“倭寇还有三日就到了,等巡抚大人来了,盐城也完了!”

    这话可就有些冲,来的这锦衣卫百户,想必在京城也是说一不二的人物儿,闻言当即拿腔作势道“朝廷大事,岂是你这副千总可置喙的”

    “更何况都跟你说过了,都司衙门可管不到府衙。而你竟敢以下犯上,捉拿朝廷命官,这可是实打实的罪过!”

    “来人啊,给我锁起来!”说完,他就一挥手,着令身后的锦衣卫上前擒拿刘火儿。

    一时间,那同知不由笑了起来,通判老头儿也忍不住松了一口气。

    虽然两人未怎么开口落井下石,但神态和眼神儿却都表露着一个意思哼,区区泥腿子还想翻天,简直在做梦!朝廷规矩和法度,都还要不要了

    可就在刘火儿还想再解释两句的时候,忽然就看到一股红色的旋风,从府衙大门眨眼间冲到了二堂。

    紧接着,刚才还耀武扬威的锦衣卫百户,整个人就飞了起来。空中时还不知发生了何事,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妈呀!”
1...282283284285286...2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