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台前。

    “贾文和比你还不想出风头,你与他是一时良、平。”荀悦直截了当的说道:

    “可你这回却偏偏把他推了出来,投璧于道,引人侧目,此人可被你害苦了。”

    “叔父这是什么话。”荀攸否认道:“我与他从无过节,这回朝议我可一句话也

    没有说,谈何害他”

    “是么。”荀悦明显不信,嘴上却是说道:“那就是有人太过不智了,敢招惹贾

    文和。”

    荀攸笑了笑,深深的看了自家叔父一眼,说道:“贾文和不是那么好摆布的,

    叔父只以为这次是有人借机害他,为何就没有想过,贾文和本人,是乐见于此的”

    “乐见于此”荀悦不明白。

    荀攸说道:“唆使李傕叛乱的事情在樊稠、张济那些将校之间不是秘密,迟早

    有一天会被人捅出来,与其等到以后不知何时会被人拿出来大做文章,倒不如趁着

    现在把罪行洗的干干净净。至少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出于何等因由,国家都不会让

    贾文和受委屈。”

    这却是荀悦未曾料到的事情,他只知道荀攸与贾诩表面上和谐共事,私底下暗




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
    “卿等居持衡秉鉴之任,宜在公平以辨别贤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

    ————————【典故纪闻卷三】

    静谧的尚书台,与往日大不一样,太尉董承本以为自己应该渐渐习惯马日磾、

    士孙瑞两人接连辞去,只有他一个人在尚书台秉政理事的日子,可他还是错了。

    朝野的这场大纷争看似吵闹,但也只是关西那一伙士人与皇帝只见的博弈,与

    董承毫无关联。他虽然也不太乐意皇帝的做法,在心里偏向于士孙瑞等人,但在这

    种事上,他到底是不敢跟皇帝唱反调——士孙瑞他们也不喜欢董承跟自己立场一致。

    三公要是集体辞职,其中一个还是皇帝的丈人,皇帝恐怕会翻脸吧

    凡事要有个度,官员彼此哪怕是敌对也要有一份默契。

    这么些天以来,董承一直在冷眼旁观,在府中的时候他就从董凤的口中得知此

    事会造成怎样的结果、会引起怎样的变化,其实扪心自问,虽然他不喜欢马日磾这

    一帮人,但他却希望这一次是皇帝输。只有皇帝输了、或是妥协退让了,他才可以

    不劳而获的与马日磾等人分享胜利的果实。

    当然,即便是皇帝赢了,他也能作为皇帝的打手,对马日磾等人好生收拾一

    顿,照样从中获利。

    与他抱有同样一个想法、一同作壁上观的,还有此时此地与他一同在尚书台办

    公的尚书令杨瓒,及其身后的杨氏等一干关东士人。

    杨瓒正抬手拿着茶壶沏茶,神情怡然自得,像是大鸿胪、太常府这种闲散部门

    里混日子的老吏,丝毫没有任何尚书令该有的样子。

    可尚书令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董承自己也说不清楚,毕竟从他录尚书事的时

    候开始,皇帝就已经把尚书台提前批阅奏疏的职权收回去了,至此以后尚书令及以

    下各官,只有写诏、执行的权力,再难参政议政。或许这一次风波,也是他们积怨

    已久的爆发吧。

    感受到董承投来的目光,杨瓒手头的动作顿了顿,笑着解释道:“按以往的惯

    例,若是今天的奏疏不多、陛下批阅的快些,还有一个时辰才能送到。”

    意思是在皇帝批阅完奏疏,在奏疏里下达指示、发给他们拟诏之前,杨瓒可以

    偷个懒。

    “那以前呢”董承看着杨瓒无所事事的模样有些想笑,不禁好奇的问道:“以

    前是怎么样的”

    “以前啊。”杨瓒捧着茶,面上浮起追忆往事的神情:“我记得孝灵皇帝的时

    候,奏疏除了臣子的封事以外,都先送到中台,由录尚书事的大臣们和尚书令先行

    处理,拟写好了意见之后,再呈递陛下裁夺。如今回归往例,奏疏先移交宣室,由

    陛下一人而决,幸赖陛下英睿,身边又有荀公达等几个侍中在,处理政务也没有太

    大纰漏,遇到疑难未决的事也会另传我等过去。只是这么一来,也就是我等清闲了

    些、陛下劳累了些。”

    “尚书台本是为君解忧,可如今职权更移,陛下年纪轻轻便日益劳形,我等既

    为大臣,碌碌充位,有何颜面继续……”董承话说道一半突然止住了。

    杨瓒正笑吟吟的看着他,眼神似乎在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这老货!

    董承心头大怒,自己差一点就被他带进去了,刚才那话在外人眼中,简直就是

    自己在抱怨皇帝的做法,并赞同马日磾等人辞任的行为——这要是传到皇帝耳朵里

    去,那他好不容易保持的中立优势可就没了。

    “哈哈。”杨瓒边人畜无害的笑着,边把茶碗放下,马日磾等人不在尚书台,他

    也就只能和董承斗智了。

    董承压住了气,正想着如何扳回这一城,抬眼却看见专司吏民章奏,四方贡献

    的公车司马令王端提前来到了尚书台,身后还跟着几个小吏,两两抬着堆放如山的

    奏疏简牍。

    像是料到皇帝会有这么一番表示似得,杨瓒面上并未显露过多惊异之色,客客

    气气站起来迎了过去:“王郎今日何来之早”

    他看了一眼盛装在锦囊里的简牍,明知故问:“陛下这么快就将奏疏批阅完了”

    一旁跟着过来的董承也拿眼看着王端。

    “董公、杨公。”王端不苟言笑



第三十七章 皆赞所见
    “通命达旨,赂往遗来,解忧释患,使无所疑。”————————【吴越春秋勾践入

    臣外传】

    宣室殿内,皇帝正坐在席上走神,紧蹙的眉宇间透着一丝不耐烦,杨瓒与董承

    走进殿来,刚要行礼,皇帝便朝他二人摆了摆手:“贾诩母丧,上疏请求回乡受

    制,偏就这时候董芬弹劾他当初图谋反叛。你们议一议,该怎么说。”

    两人没想到皇帝会这么直接,一时有些犯难,对视一眼后,还是由官爵最大的

    董承先开口:“臣以为,李傕、郭汜等首恶已诛,陛下前次既有赦诏,此时不该追

    罪才是。”

    “这才像话。”皇帝站起来走了两步,表情仍未放松:“既已赦免,哪有再翻旧

    账的道理若是再闹起来,他董芬负的起这个责任么此人未免太迂腐了!”

    “唯!”这一次董承也是心有戚戚,若是贾诩因为这件事被清算了,那他们这些

    同样跟随李傕造过反的恐怕哪一天也会遭受这样的攻讦。所以尽管董承不喜欢贾

    诩,也要为了自己而保下他:“董芬妄自劾奏,罔顾圣意,若不惩处,如何安定人心”

    皇帝听了,没有表态,只将目光从董承转移到了杨瓒身上。

    杨瓒心头微颤,低头答道:“董芬为人耿直,虽然此举失措,但究其本心,也

    不算大过。臣以为,将其除职即可……”

    “除职我记得他是弘农人,弘农郡要迁移有罪豪强充实万年县,他私底下还

    为此发过议论……”皇帝说到一半,突然住了口,或许是想到董芬这个人以后还会有

    用,或许是想到了别的什么,让他一下改变了主意:“也罢,将其褫职回家。”

    “臣谨诺。”杨瓒立即应道:“平准令母丧,理应返乡守孝,朝廷不妨赐下丧

    仪,以安人心。”

    直到这个时候,贾诩才算依然是平准令,而不是受劾待罪之身。

    “嗯,这个我会另寻贾公,我有话要与他当面说。”皇帝草草解决完贾诩这档子

    事后,说道:“你们在尚书台都收到奏疏了吧”

    “唯。”董承赶紧应道:“蒙君上不弃,臣等必竭力尽心,辅佐政事,为君上分忧。”

    皇帝此时已走到董承面前,不置可否的说道:“今天的奏疏就先送交尚书台,

    从明日开始,但凡臣民奏疏,一律送到承明殿去。承明殿恰好离宣室、温室等殿不

    远,来往请示也方便。录尚书事、平尚书事的大臣、尚书令、仆射等官以后直接去

    承明殿代我批阅奏疏、处理政事。随后将应对的意见、措施上报于我,我允准了以

    后,再发给尚书台拟诏施行。”

    杨瓒心里一突,这不等若还是将决策权从尚书台转移了么只是他们这些大臣

    依然保存了决策议政的权力,而其余的那些尚书却仅仅只有拟诏、执行的权力了:

    “那、中台诸尚书……”

    “我正要说起这个。”皇帝打定了主意要将决策权从尚书台剥夺出去,如今虽然

    不难明目张胆的更改四百年沿袭下来的制度,但换个温和的手段倒是可以的:“尚

    书台除了令、仆射以外,有丞二人、尚书六人、其下有侍郎三十六人、令史十八

    人、剧曹三人,合计六十五人,这还没算上尚书郎。人员冗繁,耳目众多,如何能

    商议国事机密若有泄密,谁又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尚书台自令、仆射、及六曹尚书以下,几乎被关西、关东士人分割完毕,每个

    尚书都能对各自职能对应的奏疏提意见。董承在尚书台势单力孤,能力有限,好几

    次都无法让那些尚书服从自己的决策,话语权被大大削弱。

    如今按皇帝的意思,今后只有董承、侍中平尚书事荀攸、杨琦、尚书令杨瓒以

    及尚书仆射吴硕五个人才有权在承明殿批阅奏疏、商议制定国策,这跟以前十几二

    十个人一起为一份奏疏争执不休、无形之间削弱董承权势的情况比起来,简直就是

    天差地别。此外,有资格进入承明殿的尚书仆射吴硕又是董承的走狗,为其马首是

    瞻,这相当于他能在初步决定国策、批阅奏疏时能做一半的主。

    这情况可比以前要好太多了!

    当然,要是马日磾和士孙瑞两人不回来就更好了。

    董承琢磨完了之后,心里陡然亢奋起来,不由联想到前些日子自家女儿派人出

    来传信,难不成是皇帝开窍了,懂得爱屋及乌,倚重丈人了么

    他当即说道:“君上睿鉴!当年大将军窦武等人谋诛宦官,其奏疏何等



第三十八章 陟罚臧否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

    私,使内外异法也。”————————【前出师表】

    初平四年九月二十一。

    未央宫,宣室殿。

    “公悌随我一同从河东返归,路径左冯翊时,我曾命人拿下办事不力的前万年

    令。”皇帝看着接替吴硕留下的位置、原尚书郎、新任吏部尚书傅巽,缓缓说道:

    “此人渎职玩忽,现已被送交廷尉狱严审治罪。”

    “谨诺。”傅巽这是尚书台改制、受拜吏部尚书以后第一次觐见皇帝。虽说他与

    皇帝相处过一段时间,但对于这个实际年龄比他要两倍,举止令人生畏的皇帝,他

    还是不敢大意:“前万年令疏于农桑、不治道路、贻误白渠动工,罪不容恕。”

    “那你可知道廷尉议定是什么惩处”皇帝桌案上摆放着一卷蔡邕与杨彪重新整

    理出来的《孝明本纪》,自从把奏疏转交给董承、杨瓒、荀攸他们了以后,皇帝只需

    要最后拍板决定,往日繁琐沉重的工作量顿时大减,以前只能挤出时间看书,现在

    几乎是随时都可以翻书来看。

    “臣有幸得闻,据说是以其罔顾诏书、渎职贪名等罪,予以处死。”

    皇帝垂首看着书卷,半晌,方才抬头盯着傅巽说道:“你认为他该死么”

    “臣以为廷尉量刑得当。”傅巽似乎从皇帝的话语中捉住了什么,欠身答道:
1...100101102103104...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