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陛下曾言‘治民先治吏’,朝廷吏治败坏已久,是该拿此人以儆天下守、令。”

    “看来你知道我叫你来是为何事了。”皇帝抬手止住了傅巽要表示谦抑的话,径

    直往下说道:“吏部的原名是三公曹,主诸地方州郡的年末考课,底下这些郡守、

    县令,就连刺史、州牧,他们一年干得好不好,有没有认真将朝廷的诏令推行下

    去、有没有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这些都是由三公曹、也就是由你这个

    吏部尚书考成评定。”

    傅巽唯唯应下,知道皇帝还有话说。

    “陟罚臧否,政绩好,则是升迁、嘉赏;政绩差,则是贬黜、申饬。”皇帝不动

    声色的说完,又似若无意的用手指点了点桌案上的书卷,似笑非笑:“朝廷到底要

    留下什么样的官治理地方,百姓到底能不能得到一个好官,这些都是你负责的事

    情,你任重而道远。”

    “臣蒙此大任,惶恐。”

    “我且问你。”皇帝一字一句的说道:“孝明皇帝整顿吏治,杀了几个二千石”

    “陛下!”傅巽伏下身,不敢妄议先帝,只好梗着脖子说道:“郡县守令考评好

    坏,理应分等而论,依律办理,不可随意杀人。”

    孝明皇帝整顿吏治,法令分明,政察奸胜,在位时期狠抓吏治,司隶校尉、河

    南尹这样的高官说杀就杀,百官无不竦然兢惧,以至终其一朝,政治清明,百姓安

    定,与孝章皇帝并称‘明章之治’。

    皇帝今日特意借此说与傅巽,就是为了要他这个吏部尚书有整顿吏治的决心:

    “乱世当用重典,若不是吏治败坏到必须下猛药的时候,若不是像万年令这样的人

    实在该死,我又岂会轻易杀人上回驻跸万年县,你想必也看到了,万年令阳奉阴

    违,一味逢迎邀好,却罔顾河渠、农桑等要政。最后竟还敢心生埋怨,弃官挂印——

    拿我沽名钓誉!”

    他恨声说道:“吏治到今日这般地步,不开杀人是不行了,像这个万年令一样

    的郡守县令,关中不知有几许,天下也不知有几许!就是这些禄蠹败坏朝政,此番

    趁年底上计,不杀一批人以收拾吏治,谈何中兴傅公悌,我为何要你做这个吏部

    尚书,你想想壮节侯的秉性方格,好生思忖去!”

    ‘壮节’是傅燮的谥号,他品性正直不阿,以忠君为上,没有皇帝对傅燮的哀

    荣,就没有北地傅氏一族如今的显赫。皇帝拿他来说给傅巽,既是提醒,也是警示。

    傅巽也不知明白了什么,心里拿定了主意,答道:“臣谨诺!如今离岁末上计

    还有两个月,臣下去以后,将重订考课之法,务求严密细务,以正吏治。”

    “考课之法本有前例,无须过分删改,你只需将近年朝廷所行的盐铁、屯田、

    驿道等诏令纳入其中即可。”皇帝满意的点点头,补充说道:“关键在于严防郡县虚

    造政绩、粉饰太平。”

    说着,皇帝忽然想起了后世一种全国某部长集中开会的会议形式,索性把它抄

    了过来:“这样,你回去后先拟诏,将三辅、弘农、河东、河南以及并州等郡的吏

    曹——也就是以前的功曹,一并传至长安。先




第三十九章 尽释疵咎
    “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国语齐语】

    这是皇帝今年在宣室最后一次召见贾诩,他命穆顺在自己跟前摆了张桌席,请

    贾诩坐在对面。桌上摆放着茶饮点心,俨然一副送行的模样,贾诩见皇帝如此隆重

    相待,逊谢良久,方才稳稳地坐下。

    两人相对无言,皇帝在专心摆弄着几个圆口杯子,打算沏茶,贾诩一双眼睛看

    着皇帝熟练地坐着这一切,眼底闪动着意味不明的光芒。他深知皇帝的脾性,有些

    事情不用他开口,皇帝自己会主动说出来、只不过是借一个由头。

    “贾公。”果然,过了一会,皇帝把茶碗放在贾诩面前,开口招呼道:“把这茶

    喝了,等离了长安,再想喝可就没有了,武威可没有这个东西。”

    “臣谢陛下。”贾诩双手拿起茶碗,轻轻吹走了漂浮的热汽,将微烫的茶水一饮

    而尽。

    皇帝没有动自己面前的茶,反倒是认真的看着贾诩喝完,见他将茶碗放下,再

    又带着埋怨的语气说道:“贾公弄出这么大的事来,挥挥衣袖,走得倒是轻松。”

    “臣惶恐,不明白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的。”皇帝逼视着贾诩,缓缓说道:“你要是不知道,早就辞官守孝

    了,何必等到董芬劾奏于你。当初在万年县的时候,你恐怕就知道我的意图了,这

    几天不过是顺水推舟,给我一个题目而已。”

    贾诩眼皮一跳,欠身刚要答话,却被皇帝摆手止住了:“这其中原委,你我最

    好都心照不宣,你想借此机会洗清当初说服李傕反叛的污名,我不怪你,也不要你

    谢罪。你毕竟是我最得力的股肱,自然不能亏待了你。但我想说只有一句话,你不

    要在心里存个什么‘忧谗畏讥’、‘明哲保身’的念头,那才是会让我失望!”

    皇帝想整治日益势大的马日磾等人的念头,早在驻跸万年县的时候就已经初现

    端倪了,不然何必借题发挥整治前万年令、何必耗费口舌跟郑玄说那一通道理

    河东一战过后,皇帝已不需要靠着马日磾等关西士人代他稳定朝局,随着原本

    能与马日磾分庭抗礼的关东势力开始弱势,主次矛盾的变化,也让皇帝收拾马日磾

    等关西士人的举动势在必行。

    贾诩只不过是在其中顺势而为,为皇帝提供了一个启衅的机会,顺便给自己谋

    算了足够的利益而已。

    “臣不敢!”贾诩低下头,目光盯着桌案上的朱漆图案,口中说道:“臣昔日不

    过是从贼之人,董芬所言也是实情,当初臣为了一己性命,又恨王允滥杀凉州人,

    于是唆使谋叛,险些酿就大祸。陛下不因此而罪诛于臣,予以赦免、还简拔在侧,

    不吝重用,如此厚恩殊遇,岂敢不为陛下供牛马奔走!”

    “贾公。”皇帝淡淡一笑,只要臣子对他竭尽忠能,即便私下有些小算盘他也都

    是能够包容的。唆使李傕反叛的事是贾诩的政治污点,如今有了董芬的前车之鉴,

    朝廷内外再不会有人提及此事,而皇帝也想趁此把话说开了,将两人之间最后哪一

    点窒碍消解掉:“管仲当初还险些射杀齐桓公呢,最后不还是辅佐桓公称霸天下

    贾公有军国之才,难道我就做不得齐桓,与贾公再来一次君臣相得”

    贾诩先是惊愕的望了望皇帝,即使通过对皇帝性格的观察,知道皇帝在刻薄之

    外也有宽宏的一面,但直到亲耳听见皇帝这番话后,还是为皇帝的胸怀感到惊讶。

    颠覆社稷、谋害性命之仇,可不是谁都能原谅的。贾诩心里上不感动是不可能的,

    只是他习惯了隐藏情绪,依旧是神色如常:“能为陛下克平天下、中兴汉室,臣纵

    使身死亦无怨了。”

    皇帝敏锐的听出了贾诩语气里的一丝变化,满意的笑了一下,而后说道:“贾

    公这次回乡除了守孝,可还有想过别的打算”

    被皇帝猜中了心事,贾诩如实说道:“陛下睿鉴,臣想趁这次回武威,顺带为

    陛下观察雍凉的情势。”

    皇帝抬了抬眉:“不是与荀君都说好了,先不动雍凉,明年预备伐蜀么”

    “未雨绸缪,早做防范到底是好的,谁又能料定那么久之后的事呢当初臣与

    荀君不还商议着朝廷要先伐蜀、然后定河东么后来还不是为范先等人搅乱了筹

    划。”贾诩淡淡笑着,似若无意的说道:“荀君的平分关东、各方制衡之策也是同

    样,观如今的情势,恐怕到最后也难如



第四十章 远近仰望
    “今四海汤汤,未知所底定,先生之辙迹将安之乎”————————【凝道记终胥符】

    当初光武皇帝依靠豪强,期年间灭王莽、平赤眉,没花多少力气便统一天下,

    四海宾服。这么做使得地方豪强势力大量保存,光武皇帝后来想度田限制兼并,用

    内部斗争的方式抑制豪强,最后也只能惨淡收场。

    前车之鉴,不可不防,皇帝便采取了与光武迥然不同、难度更大的一条道路。

    放眼中国数千历史,每一个开创盛世的朝代,无不是从前代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没有经过一番彻底的动荡与破坏,后继者就只能背上前人留下的包袱。就如清得天

    下以后,全盘继承了明代的弊政,开国初年就有乱象,即便有英主改革,也依然没

    有改变明朝沿袭下来的吏治问题。

    皇帝敢这么打算,最大的底气就是自己的身份以及汉室的名望,还有手下这帮

    良将谋臣、自己作为穿越者的见识。

    但他无论再怎么想稳扎稳打,放缓统一的步子,他身周的臣子、天下的大势、

    以及历史的洪流也会推着他往前走,他不走,就会有别人走,这就是历史的进程。

    皇帝本来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设法想过应对的方式,比如先下益州、恢复关中民

    力,囤积足够的粮草,再打稳仗。

    可当历史的进程到来之时,皇帝依然会选择跟随潮流,而不是阻碍、倒退。

    历史的进程在影响着皇帝的个人奋斗,只是皇帝现在通过贾诩却发现,这背后

    似乎还有人在加速统一的进程。

    他们自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他们可能纯粹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与抱负,自

    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到了历史的进程中去了。

    “征郭嘉入朝”皇帝认真的思索着贾诩的这个建议,不禁摇了摇头,狠心压下

    了一睹历史名人的想法:“郭嘉乃是朱儁幕中军谋掾,将他征调入朝,难免不会让

    朱儁生起别的心思,以为朝廷这是在针对他。何况眼下朝廷又应了骆业所托,要派

    干吏赴河南任事,还有河内、汝南郡守、陈国相等职也需安排……实在不宜多事啊。”

    “当初陛下与臣等相商,荀君的先下凉益、稳固关中的三分之策,理应是告诉

    前将军了的,却不知彼等何故置若罔闻。进颍川倒是好说,前将军乃豫州刺史,守

    土之责,可他北收河内,压迫袁绍;东收汝南,进逼袁术……”贾诩偷眼瞧了皇帝一

    下,轻轻说道。

    “你的意思是袁氏这两兄弟若联起手来合击朱儁,朱儁未必敌得过。”皇帝说

    道:“到头来还是得朝廷派兵援助,只是这样,局面就会不可收拾。”

    贾诩点点头,复又说道:“荀君所提三分之计,臣从未以为然,不过是搪塞之用……”

    皇帝摆手打断了贾诩的话,忽然不胜感慨的说道:“顺势而为吧,让郭嘉待在

    朱儁身边,更能人尽其用。”

    “嗯”贾诩怔了一下。

    “我等得起,黎庶可等不起,荀君那番话只是应付我,他真正想的恐怕还是想

    早些安定天下。”皇帝已然换了一副神色,目光炯炯的看着贾诩:“早些克定天下也

    好,如若真有平定天下的机会,朝廷也不能因此错过,此事终究是拖不得。”

    抑制豪强向来是皇帝最大的愿望,若是没有让豪强经过战争的削弱就一统天

    下,那时候推行抑制政策很容易引起二次叛乱。而利用战争消耗豪强的实力,之后

    自然就不会再有多余的力气反抗皇帝的政策。只是眼下他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误

    区,不能一味的延缓统一的进程,还是要根据情势的改变相应的调整才行。

    贾诩虽是不明白皇帝态度的转变,但还是低头应道:“臣谨诺。”

    荀攸那一伙颍川士人想靠着朱儁发展政治势力,早早在安定天下后步入朝堂,

    这是今后将会取代黄琬等关西士人,甚至是杨氏的一股力量。而作为荀攸对头的贾
1...101102103104105...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