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近来太学里为此而展开的一场论战很是博人眼球,就连隐居孝里的栾规都有所

    耳闻,太学祭酒杨懿与博士韩融等人在面对郑玄的时候屡战屡败,时不时会有高论

    通过宣平学市流传开来。栾规有时听得心里火热,也会跑到太学去,只可惜他没有

    郑玄那么大的名望,太学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

    王辅这一系列的问话,俨然是剑指这场论战,栾规心里想着;莫不是这小子要

    劝自己去太学辩论

    “唯,先生高见,还请教我。”王辅低下了头,诚恳的说道。

    “老夫与你说了那么多话,你竟还不知对错”栾规眯起眼睛,一字一句的说

    道:“曹操为父报仇,罪是一定有的,却不能算错。汝南陈公思当初为叔报仇,杀

    人之后,主动赴郡府请罪。当时的汝南郡守、也就是之后的太傅胡公,认为陈公思

    追念叔父,手刃敌仇,是义举;自归公府,是知法,于是便未有治其罪,只是将其

    遣归。”

    听这话的意思,栾规认为曹操即便做法有些过了,但也是可以像陈公思那样得

    到谅解。王辅惊讶的挑了挑眉,他早知道自己的这个先生对经义有着独到的理解,

    教书授学也都与别人不同,但没想到他会如此口出惊人——看来此行是来对了。

    “复仇取仇,犹不失仁义。”司马懿突然插话道:“郑公他们也不是说曹操为父

    报仇是错,而是在讨论曹操为父报仇,迁怒徐州百姓、屠城泄愤的做法有无罪过。”

    “伍员因何而伐楚”栾规突然问道。

    “自然是欲报其仇。”王辅抢着说道。

    “吴国虽是夷狄,但好歹也是一方诸侯。”栾规转头看向王辅,说道:“诸侯不

    为匹夫兴师,何况伍员自己也说‘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最后吴国之所

    以伐楚,是因为楚人以私求不得而擅自攻蔡,是为无道,所以吴国才借此大义兴

    师,伍员只是顺势复仇。”

    王辅在一边尚未琢磨明白,一旁的司马懿却是拊掌说道:“善!楚王杀无罪之

    臣,是为无义;楚人因私事而攻蔡,是为无道,无义之君、无道之人,伍员即便攻

    灭楚都、残杀楚民,那也是秉持大义而为之。”

    司马懿堂而皇之的这一番道理,说得王辅哑口无言,合着不仅是陶谦无义,就

    连徐州百姓都是助纣为虐的无道之民了这司马懿还真是什么都敢想啊。

    王辅到底还记得自己的来意,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先生有此高论,就没

    想过入太学授业么”

    “太学有那么多大儒博士,难道还少了我一个”听到王辅让他出仕的请求,栾

    规脸色有些冷了下来。

    王辅循循善诱道:“郑公就住在太学附近,时常与杨祭酒等人论战,彼可是当

    世硕儒,难道先生就不想寻郑公请教一二”

    “这……”栾规沉吟不语。

    他这一辈子皓首穷经,能有几个跟郑玄这样的大儒交流辩论的机会这一次若

    是去了,即便是输了也无憾事,反倒能得偿所愿,接触到更精妙的学问。

    只是这么一来,他势必要重新搅入名利场,这可与他避世隐居的想法背道而驰。

    就在栾规为难、纠结的时候,司马懿在一旁适时说道:“能与郑公这样的大儒

    研讨经义,又是这样的一个题目,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栾公要慎思啊。”

    司马懿今天说的话很少,但每一句话都直击要点,栾规不由得对这个外表温润

    谦和的少年高看了几分。

    “话要先说好。”栾规的视线越过王辅两人的身子,径直看向妻子食案上孤零零

    摆放着的碗,像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理由,释然的说道:“我只知如何教习子弟、

    研习经义,别的一概不会。”

    “唯、唯。”王辅紧接着应下,高兴的说道:“我素知先生不慕名利,更不会为

    难先生。只是小子家业渐成,为人学生,岂能眼见先生久于微贱。”

    “嗯……”栾规淡淡应了一声,看了看王辅、又看了看司马懿,便不再说话了。

    在回去的路上,司马懿与王辅并辔行走路上,两人闲聊了几句,王辅突然无奈

    的笑道:“师道尊严,没想到在栾公面前,我还是那幅心虚的模样。”

    司马懿稍稍靠前,他把头扭到一边,正脸看向王辅。王辅像是没有留意司马懿

    这一扭头的怪异,他的马不由加快几步,赶上了司马懿,司马懿的头也跟着摆正了:

    “天生万物,一物克一物,就譬如是我怕栾公,栾公怕师母。”王辅在马上伸了

    个懒腰,像是被压抑许久:“也不知我这回请栾公复出,会不会给我苦吃啊。我可

    是自在惯了的,这回怕是要在国家、阿翁以外,再多个管教我的人了。”

    郑玄在太学与众人之间的辩论渐有古今文之争的趋势,皇帝见火候差不多了,

    便打算着手下一步。于是派王辅等亲信搜寻几个平日里籍籍无名、有一定的经学功

    底、并渴望建立功业的宿儒,对其灌输自己的理念,充作御用儒者。

    这些人不仅能在现在代替皇帝下场与郑玄打一次试探性的论战,而且在以后无

    论是引导社会舆论、为皇帝把握喉舌,还是按皇帝的设想改造意识形态、抓住最高

    解释权,都需要靠这些儒生为他




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
    “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和。”————————【逸周书官人】

    也不知是什么缘故,王辅走后的第二天,便有使者来到孝里,代天子诏拜栾规

    为太学明经科博士;紧接着,负责太学行政事务的仆射潘勖也派人来到孝里,言说

    太学内有专供博士、教习等职员居住的宅邸,敦请栾规移居。

    王辅在皇帝面前如此说得上话,实在是出乎栾规夫妇的意料,相较于妻子的欣

    喜若狂,栾规更为显得忧虑重重。既担心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论战,更担心王辅作

    为外戚的政治影响力,毕竟王辅对权势的热衷和钻营,跟他的师弟李儒简直是太

    像、也太值得防范了。

    就在他暗自思忖如何让这个学生在歧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不知不觉间,他竟

    已走过了北宫门。

    “栾公。”公车司马令王端一边用眼神示意属下的丞、尉退下,一边走到栾规身

    边执弟子礼,笑道:“虽说彼此熟识,栾公也是奉诏前来,但这公事还是得办的,

    学生得看看你的门籍。”

    “喔、喔。”栾规回过神来,赧颜道:“老夫一时失神,让你见笑了。”

    王端浅笑着颔首,也不说话,径直走到值庐旁,从北宫门司马手中接过门籍,

    从最后面直接翻到了新添上去的栾规的个人信息。

    汉制,每个守护宫门的司马手中都有一块长二尺的竹简,里头记载着朝中所有

    公卿百官的年龄相貌,号曰门籍。不在门籍上的,有什么情况只能谒阙上疏,没有

    出入宫中的资格。

    王端例行公事的看了两看,将门籍还了回去,对栾规说道:“光禄大夫与赵博

    士他们都已经先入宫了,栾公初入宫省,有些地方不熟悉,还是让学生送一程吧。”

    栾规正好有话要说,于是便任其扶着上了车。

    师徒两人坐在车内,栾规稍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然后说道:“听说你过几天要

    与大鸿胪去琅邪国”

    王端抬眼看了下栾规,复又低下眼睑,反问道:“此事尚未有所定论,栾公这

    是听谁说起的”

    见他避而不谈,栾规便知道这是朝廷机密,不由捋须叹道:“除了仲弼,还能

    有谁昨日我向他问起你,他原原本本的告诉老夫,你不日就要去一趟关东。”

    “这混小子,当真是什么话都敢往外说。”王端眼底闪过一丝恼意。

    琅邪王刘容薨逝,按规章制度,朝廷应该派大鸿胪前往吊唁、并封拜王太子继

    位。办护藩王丧礼,是件毫无难度、又意义重大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今刘氏衰微的

    情况下,只要把忠于朝廷的琅邪王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就能起到当初赵岐奉诏在

    雒阳置办灵怀皇后、孝怀皇帝陵园一样振奋人心的作用。

    这是个简单易得的功劳,王端作为皇帝的表兄,趁此机会出去公干、顺便镀个

    金,回来了就能升任他职。

    只是不知道为何,皇帝早在多日之前就定下了琅邪王刘容的谥号以及丧仪,可

    偏是迟迟未有定下出使的主要人员、乃至于出使的时间。这让太原郡守、刘容的弟

    弟刘邈心忧成疾,几次上疏都没有下文。

    栾规压下心头疑惑,苦口婆心的劝道:“仲弼的性情最是乖张难驯,旁人容着

    他的脾性,那是看在他是国家表亲的份上。你是做兄长的,得多管束才是,到底不

    能让他太恣意。”

    他顿了顿,复又感慨道:“这么多年了,你们王氏走到今天也不容易,可不要

    一时行差踏错。”

    似是回忆起皇帝的生母灵怀皇后当年遭人鸩杀,远在赵国的王氏非但没有因为

    皇帝的缘故受到半点恩泽,反而处处受到何氏外戚的苛待,直到皇帝登基了也是不

    断的遭人冷落白眼。王端一直认为弟弟王辅能有今天这般叛逆的性格,跟他当初的

    成长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由是在心里叹惋着,嘴上同时应道:“学生明白。”

    王端温和沉静的气质与王辅简直大相径庭,在栾规眼中,正是因为王氏有王端

    这样知礼懂事的人,以后才有可能不会衰落。

    栾规欣慰的看着这个他一直都很赏识的年轻人,轻声说道:“老夫倒是不担心

    你,国家对你的安排恐怕在心里早有成算,每一步都踏得很稳,不像以往的那些外

    戚,年纪轻轻,一出仕便是什么城门校尉、河南尹,根底浅薄犹如芦苇。而你们王

    氏不一样,老夫看得出来,国家对你们很是上心。”

    “谨诺。”王端深以为然,点头



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从
    “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

    ————————【诫子书】

    正如皇帝登基继位要讲究名正言顺一样,每个朝代在兴替之初也会面临这样一

    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正统,也就是合法性问题。

    比如汉高祖皇帝原本只是一个亭长,比六国贵族不知低贱了多少,凭什么最后

    是他坐天下又凭什么是刘氏世世代代为天子而不会轮到别人

    当然,普通的底层黎庶是不会考虑这些事的,他们在乎的只是皇帝与臣子能不

    能让他们太平安生的过日子,但他们也需要一个永永尊奉刘氏的理由。而且治理一

    个国家首要的还是知识分子,越聪明的知识分子就越比普通黎庶要难说服,所以在

    汉代建国之初,刘氏就一直在急于寻找一个合适的理论,用来解释上述的两个关键

    问题。

    这个问题只要一直存在,刘氏的皇位就不能说是万年永固。

    幸而在孝武皇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他所提出的理论不仅解决了刘氏的燃

    眉之急,更是妥善的解决了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的合理性、以及

    刘氏受命于天,治理万民的合法性问题。

    那个人的名字,叫董仲舒。

    他将先秦传统儒家学说与法家刑名之术、阴阳家思想结合吸收,重新打造了一

    套以《公羊春秋》为中心的所谓的新儒学,也就是今文经学。里面所包含的‘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理论迎合了孝武皇帝的需要。今文经学也由此成

    为汉代官方的主流思想,从此开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局面。
1...103104105106107...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