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在陛下心中的分量。即便是惹到了陛下,看在宋贵人的面子上,他也不会有什么
事。”马日磾思虑周详,缓缓说道:“陛下要以吏治整治我等,即便因此扫掉几个不
中用的旁支,那也算是为我涤清积弊。只要是郑君他们胜了,老夫就能扶郑君他们
那一帮人,劣去优来,也不算亏。”
“可我看郑公……似乎另有心思,未必是真心襄助我等。”说起郑玄,马宇仿佛想
到了什么:“郑公向来是不慕名利,此番朝廷又未曾征辟过他,随着孔文举说来就
来了,光是凭孔文举待他的那点情谊,这恐怕说不通。”
“据说是卢君临去之前,给他寄了封信,想请他出山辅佐国家。裴茂那里也能
佐证其事,这封信还是他代写的
第四十八章 荐可黜否
“人主执虚,后以应,则物应稽验;稽验,则奸得。”————————【商君书禁使】
看完宋泓的奏疏,皇帝知道自己召见伏完等今文经学大儒的举动,让马日磾那
些人坐不住了。
皇帝长长地舒了口气,事情正一步一步按他所设想的走着,对付马日磾没有必
要像对付王允那般赶尽杀绝,断其一臂,让杨氏等人互相牵制就行了。毕竟这些老
牌的政治势力还有存在的必要,可以替他卡住后面的新势力,所以在时机到来之
前,皇帝还暂时不急着重新洗牌。
“太学的事,这些日子以来也该有个定论了。恐怕就连曹操本人都没有想到自
己会引起这么大场论战吧古今经义、公羊复仇,白虎观会议过去百多年了,是该
好好重新辩一辩……”皇帝指着桌上的奏疏说道:“中散大夫的这个奏疏,你们都看过
了”
“唯!臣等已经仔细看过。”马日磾当仁不让的答道:“一家之谈,难免会有偏
颇之处,宋泓想多举荐声望隆重的大儒参与辩论,也是有‘博采其辞,乃择可观’的
意思。这是有益经义、清源正本的好事,还请陛下肯准。”
“准是自然要准的。”皇帝扫视了几眼宋泓的奏疏,宋泓此次信心十足、又自作
聪明,以为不需要明言,皇帝只要看见了自己的奏疏,就能明白自己的暗示,让自
己也跟着与会——这就是不荐而荐。可皇帝偏偏没有这一层的想法,顾自拿笔圈了几
个人的姓名,又在末尾附带众人意见的一根竹简上写了个字,漫不经心的说道:
“我还是那句话,凡事要以公心为用。”
马日磾不知道皇帝忽然冒出来这句话有何意义,他心里暗暗揣测着,只毫无表
情的答了一声:“臣谨诺。”
议完这事之后,士孙瑞又忽然提起了太原郡守刘邈:“琅邪顺王薨逝,刘邈上
疏恳请陛下早早遣派使者告奠,以安国人之心。”
皇帝不置可否,循声问道:“我听说刘邈与琅邪顺王兄弟情深,得闻丧讯后忧
思成疾,不能视事”
“唯,刘邈的奏疏后面另有陈说,想请陛下准其辞归故国,为琅邪顺王奔丧。”
士孙瑞一五一十的说道。
“他在太原郡处事有方,就这么走了,朝廷从何处寻合适的人代他”皇帝摇摇
头,说道:“他这只是忧思过度,是心病。就准他三个月假,让他归国一趟,待办
完了琅邪国的丧仪,他的心病想必也会好了——只是他走之后,太原郡让谁暂时署理
着”
他将目光放在尚书令杨瓒的身上,杨瓒稍一思忖,便立即会意,迎合道:“晋
阳令司马朗才堪其任,不如使其暂代郡丞,处理郡中事务。”
士孙瑞想不到杨氏这么快与皇帝一唱一和,他之所以提出这个话题,其实是为
了引出别的心思:“既如此,不妨早定归去之期。”
王端将要随行出使,前往琅邪国办护丧事的消息没能瞒住有心人,虽然所有人
都知道这是皇帝要给自家表兄王端铺路,但让众人都不明白的是,这事明明越早去
越好,可皇帝为何迟迟没有定下出发日期
士孙瑞隐隐约约的明白王端除了办护丧事这一份功劳以外,看皇帝的意思,恐
怕还给他准备了说和曹操、陶谦两家的机会。这么一来,王端势必会带着朝廷对曹
操复仇的最终判决出京,王端等人也将等到太学论战出结果了之后再出发,而这个
结果,正是古文经的这些士人们所不愿见到的。
想要改变这个结果,除了将希望寄托在郑玄身上以外,士孙瑞还打算另辟蹊
径,抢先在太学论战出结果之前把王端等人送出长安。这样王端也就不会被托付什
么代朝廷处置曹操的重任,皇帝不能借这个机会栽培王端之后,兴许会重新考虑自
己在这个论题上的立场。
士孙瑞打算的很好,本想借刘邈对琅邪王的感情至笃,点出皇帝对藩王薨逝的
丧仪都这么久拖不决、以及对宗室凉薄的弊处,从而让皇帝不得不早早将王端遣派
出去。
可皇帝偏偏不为所动,反而拿出了非常正当的理由来搪塞:“灵台
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一】
他本来是想找兰台令史蔡邕,与他交代一些事情之后,径直去对面的石渠阁,
并传唤秘书监众人过来读书。岂料蔡邕没有见着,反倒是在天禄阁见到了万年长公
主刘姜和怀园贵人唐姬。
今天刘姜少见的穿着宽袍大袖,头上戴着珠钗螺钿,给往日清丽的容颜增添了
几分艳色。
皇帝心中一动,一边坐下,一边招呼着唐姬不必拘礼:“皇姐不是向来在自己
的居处看书么怎么到天禄阁来了。”
“书上有些不懂的地方,想找蔡公请教。”刘姜好看的眉睫微颤,目光往空阔阁
子里扫了一眼,淡淡说道:“我才来不久,可惜蔡公今日不在。”
“蔡公今日何故未至”皇帝沉吟了一下,话头顺着刘姜说了下去。
唐姬这时在一旁笑着插话道:“蔡公的女儿来长安了,正好轮到休沐,故而回
家陪女儿去了。”
“女儿是蔡琰”皇帝眉头一挑,‘文姬归汉’的故事他在前世就有所耳闻,只
是蔡琰自从丈夫亡故以后,便退居老家,一直不曾得见:“何故这么晚才来”
皇帝话说出口顿时觉得有些不对,连忙补救道:“蔡公如今在长安为官,她本
该早就来了,这一年却为何不曾听闻此人的消息。”
蔡琰虽有令名,但终归是个女子,皇帝对她如此上心,不由得让刘姜想了想,
说道:“去年袁术进军陈留封丘,道路不宁,蔡昭姬再如何也不会犯险。而袁术退
兵之后,陈留郡守张邈素来尊爱士人,蔡昭姬这才得以来长安。”
“陛下来寻蔡公……”刘姜皱着眉,突然有个难以置信的念头:“难道是为了蔡氏女”
“什么”不仅是皇帝,就连一边的唐姬都一副惊诧的样子:“皇姐说笑了,我
寻蔡公是有正事。”
“是么”刘姜眼神明显带着不信。
皇帝简直哭笑不得,正好这时穆顺从外间走进来,说是皇后有事相请,皇帝也
不管其他,借着这个机会走了。
刘姜不动声色的看着皇帝来去匆匆的背影,心里愈加认为对方是做贼心虚。
“想来也是。”刘姜手里握着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轻轻抚摸着,口中轻叹了口
气:“那人既通诗书、善属文,还精于乐律。性子也还不错,可以说是样样都与陛
下般配……”
刘姜独自在哪里推敲着,但在唐姬看来这未免有些小题大做,毕竟皇帝刚才那
番话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她拢了拢袖子,忍不住解释说道:“蔡公的女儿昭姬
少说也有二十岁了吧又未曾入过宫,陛下如何会记挂这么个女子,长公主可能是
多想了。”
不知为什么,唐姬近来一直觉得刘姜自打喜欢看书之后,性子就变了许多,若
说是以前到还有一些少女故作成熟的青涩,现在可以说是愈加的有城府了。
“我可没说是蔡昭姬。”刘姜低垂着眼睑,好似回忆起了什么事,又好似在心里
盘算着什么,语调极慢极慢的说道:“蔡氏的女儿可不止一个。”
在回去的路上,闭眼假寐的皇帝陡然睁开双眼,用极认真的神色说道:“不对劲!”
陪坐骖乘的黄门侍郎金尚被吓了一跳,非常大胆的愣怔着瞪向皇帝。
皇帝眼角余光瞥见十分好奇的金尚,脱口而出的话也被他咽了回去:‘刘姜向
来喜欢素雅的服饰,今天却戴了如此多的头饰,来见蔡邕需要这么打扮’
“穆顺。”皇帝把穆顺唤了进来,金尚自觉的缩在角落里,看着皇帝在穆顺耳边
小声吩咐道:“你去石渠阁找王辅,让他平日多留心些……”
穆顺唯唯诺诺的应了几声,紧接着便下车走了,皇帝这才转过头来看向躲在角
落里尽量不去偷听的金尚,那股既好奇又胆怯的神态让皇帝忍俊不禁:“金侍郎,
角落里如何伸得开腿脚,坐近些。”
金尚字元休,是京兆人,与韦端、第五巡俱著名京师,号为三休。他去年曾与
韦端一同被马日磾举荐给皇帝,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当初皇帝身边的黄门侍郎如今
已有的被提拔为侍中、有的则被外放。老一辈的黄门侍郎现今也只剩下他和一个叫
邓昌的,邓昌出身南阳邓氏,勋臣贵胄之后,金尚并不知道他为何没有得到皇帝的
赏识与重用,但他却知道自己的。
自己曾经与马日磾走得太近了。
他没有韦诞、韦康那样的好儿子能与皇帝打小培养感情,自然也不会有韦端那
样好的运气为皇帝所看重。
以往骖乘的无不是那几个亲近的侍中、侍郎,根本轮不到他来骖乘,可那些人
无不是在各自忙着各自的事,如崔烈忙着搜集整理图书;荀攸、杨
第五十章 以夏变夷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孟子】
“并州一战,段煨等人犁庭扫穴,致使南匈奴死伤殆尽,匈奴单于去卑与左贤
王呼厨泉今已带数万落归附朝廷。”皇帝淡淡说道,做出一副问计的姿态:“虽大都
是些孤寡,但如何处置他们,以防再叛,也是一大难事。众说纷纭,西河郡守崔钧
疏陈,请比照军屯之法,编户屯田;而刺史刘公却想以怀柔为主,分设各部,划地
安置……”
金尚不敢大意,边听边在心里思索着,果然,皇帝话锋一转:“侍郎可有何良
策进陈”
“愚臣浅见,岂敢扰乱圣听”金尚假意谦虚了几句,他当然不会放弃这个表现
的机会,皇帝也没有当真,饶有兴趣的盯看着他。于是金尚半倾着上身,两手按着
膝盖,垂首说道:“刘公的主张,臣不敢苟同。当年南单于归降,朝廷只是允其移
居并州,并遣护匈奴中郎将监之,其后百年,不仅叛多于附,使黎庶遭乱,还使西
河、上郡等郡县不复为汉地,俨然成了他族游牧之所。”
刘虞父子深孚皇帝厚遇,金尚当着皇帝的面批判刘虞的主张,其实是有很大风
险的,但他一方面是的确不赞同刘虞的主张,另一方面其实是在赌——赌皇帝与他抱
有同样的看法。
在皇帝身边跟了这么久,察言观色,若还摸不清皇帝的性情与办事风格,那金
尚这个黄门侍郎简直就太失职了。如果皇帝真的赞同刘虞对待匈奴的主张,又何必
酝酿这么久何况崔钧所提的建议也并不是他一人提出来的,王斌当初带北军入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