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朝廷各卿臣,便于统辖调派。虽有些许窒碍之处,但样样都是良政,只需稍加修

    饰,便可拟诏发往河东。只是——”

    他有意拉长了音调,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就连与他打久了交道的尚书

    令杨瓒此时心里也生起了好奇心,忍不住朝士孙瑞看来。

    董承知道士孙瑞在关西士人中的地位不亚于马日磾,此时也提起了兴趣,含笑

    朝对方看去:“只是如何君荣,有话就说,可别在这玩弄玄虚。”

    一直以来,董承都是这般无礼的称呼士孙瑞的表字,若照往常,士孙瑞根本不

    &




第三十一章 谁谓不庸
    “公护名节,胜于功名。善刀而藏,见机勇退。”————————【节寰袁公传】

    商议完怎么做了以后,时候也差不多了,董承第一个退值回府,紧接着的是司

    空士孙瑞与司徒马日磾,他二人并肩往尚书台附近的建礼门走去,哪里停靠着车

    驾,准备送他们出宫。

    两个年岁相差无几的老人在宫道里慢慢的走着,夕阳跟在他们身后,用余晖把

    他们的道路染成鲜艳温暖的橙红色。两人看着地上各自拉长了的影子,一步一步像

    是踩着它们的脚跟走路似得。

    “你知道我最讨厌贾诩哪里么”马日磾轻声问道。

    “贾诩性情阴郁,不喜与人打交道,入朝一年多以来,身边也就王邑、张济这

    几个朋党。”士孙瑞不由想起贾诩深邃沉静的眼神,说道:“他是只茕茕孑然的狐狸。”

    “不错,此人到底与咱们不是一路人。”马日磾说完,又忍不住埋怨道:“当初

    他在尚书台的时候,施政理事便与我等屡屡相违,好不容易借着盐铁之议将他劾奏

    出去,你适才何故又要举荐他入尚书台而且,你还不事先提醒我,反教我一时难

    堪,在外人眼里,倒像是我等彼此不谐。”

    士孙瑞瞥了马日磾一眼,见他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心里冷笑,表面上却是不

    以为然,说道:“刚才哪有事先商议的时机,还不是凭恃才智,各抒己见”

    分明是借机要我出丑,反倒怪起我来了

    马日磾心头不悦,忍住了气,强笑道:“那你又何故举荐贾诩接替吴硕留下的

    位置,让他做三公曹尚书三公曹主年末考课州郡事务,如今将至年关,各地郡县

    的上计都要先由三公曹考评,位置紧要,你如何能交到他手上”

    “这可未必。”士孙瑞淡淡说道:“我且问你,陛下遇事不询大臣,反而私见六

    百石官,这是朝廷的体统么”

    “当然不是!”马日磾义正言辞的说着,脊背忍不住往后一挺,地上的影子登时

    跟着偏移了几分。

    “这不仅不是朝廷的体统,更说明陛下这是不信我等辅弼之臣。按常理,君不

    信臣,我等不应贪恋权位,而该自行请辞,请陛下另求贤能。”士孙瑞幽幽说道。

    “可这样就等若逼宫,即便陛下最后让步挽留,我等君臣之间也会另生嫌隙,

    尚书台也会愈加遭受冷落。”马日磾想也不想就摇头否定道:“至少要先行抗辩,若

    抗辩不成,再自请辞退不迟。只是,其他人未必肯与我等同进退。”

    他其实说错了,如今皇帝几次三番绕开尚书台决策,已经很大程度上侵犯了他

    们这些秉政中台的宰相们的利益,而且皇帝这番举动明显就是信不过马日磾他们。

    君既然不信臣,臣子但凡有些骨气,都会主动请辞,哪里会继续留下受辱而马日

    磾若真的以此相要挟的话,皇帝说不得还真会妥协,至少以后会收敛些、遇事做做

    样子询问大臣的意见——天子疏远贤臣名士的恶名,他可不愿承受。

    但马日磾一来是猜不准皇帝的态度,当初的廷议时王斌打算兵戎相见的风闻至

    今让他后怕;二来又是舍不得拿名爵和身家犯险,即便这回赢了,难道还能一直压

    着皇帝不成他虽是个视名节权势为生命的人,但他性子又软弱不敢抗争,所以明

    明知道有一个见效快的法子,可偏就不敢与皇帝硬碰硬,只能在那里生闷气。

    从这一点看,他就比王允少了几分魄力。

    两人无法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这让有心以退为进、以三公有两个重臣请辞迫

    使皇帝退让的士孙瑞独木难支,恐怕陛下早看出来马日磾的手段只会那几招,是个

    不中用的花架子,绝不敢贸然请辞,所以才这般有恃无恐。

    可惜,却忽视了他士孙瑞。

    士孙瑞一时气结,站在原地,侧身看向马日磾说道:“你有颜待在朝堂,我可

    没有!明日我便向陛下乞骸骨回归乡里,你就继续做你的司徒、录尚书事吧。”

    “你走了,那我还有何颜面待下去”士孙瑞主动提出请辞之后,马日磾若是不

    跟着请辞,必然会遭人诟病,说他贪恋权位。可这样一来马日磾势必会为了名节而

    与士孙瑞一同请辞,然而这又与他的初衷相违,他有些不满,道:“你这是逼我跟

    你一同进退。”

    身后的常随见两人边走边聊还挺融洽的,突然就剑拔弩张的对峙,那一高一瘦

    两个当朝重臣的威压,让后头的常随一个个都站得老远,谁也不敢前来搭话。

    士孙瑞心里想着,难道还要与你同进退才是对的么他到底是顾忌着这是未央

    宫里的宫道,没有与马日磾当众吵起来,只好放下姿态,拉了拉马日磾的衣袖,让

    他偏过身与自己继续走着:“翁叔!”

    他苦口婆心的说道:“你就听我一回劝,我何时料错过这一回光是咱们退尚

    且只是让陛下为难,要真想保住天子与枢臣议事的体统、保住你我录尚书事的大臣

    该有的权势与名节,你我退的同时,还得让他进。”

    “他”马日磾本来还是一副怒气冲冲的模样,此时却被士孙瑞的话引起了注

    意,神色稍霁:“贾诩”



第三十二章 吉往凶归
    “众将未及齐其锋芒,臣崇未及尽其愚虑,而事已决矣。”————————【汉书王

    莽传】

    关于河东改制的诏旨很快由尚书台下发,一时间河东郡以及特增秩中二千石的

    郡守王邑成为了朝野内外瞩目的焦点,他们不仅是关注由贾诩一手提携、其治下历

    经了一场叛乱却仍屹立不倒的王邑这个政坛新星的崛起,更是随之关注着由王邑主

    持的一系列河东新政将会给天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此之外,即便皇帝对河东的重视以及政策引人侧目,也没有因此掩盖平准令

    贾诩的锋芒。

    就在河东改制的诏书下发的当天,司徒马日磾、司空士孙瑞、太尉董承为首的

    录尚书事的三公,以及尚书令杨瓒、尚书仆射吴硕等官联名共荐,言称平准令贾诩

    前有说李傕逆贼归降之功、后有定策平河东贼乱之勋、今有议论河东新政之绩,从

    政有迹,录功记劳,不宜久在下位,请拜为尚书。一是宠赐功臣,二是使名实相

    副、不再出现六百石平准令参预国事的违制局面。

    公卿保奏共荐某人为官的先例不是没有,但往往这些人无不是声名远播却隐居

    江湖的宿德大儒、或是遗落草莽的俊才贤士。而贾诩无德无名之辈,凭什么能得到

    朝廷所有权臣的保荐

    就在众人猜测的时候,紧接着,司徒马日磾、司空士孙瑞以才不堪任为由上疏

    请辞。

    这无疑又是一个重磅炸弹,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将关西士人的两个领袖辞位与

    贾诩荐举入尚书台的事情联系起来,风头顿时盖过了众说纷纭的河东新制。

    皇帝似乎一开始也没有料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几乎是辞退的表奏刚到手上便

    下了言辞恳切的挽留诏书,但马日磾与士孙瑞似乎是态度坚决,表示自己才德不足

    以辅佐皇帝,祈求卸任返乡。

    看上去贾诩这个后进要踩在这两个关西士人的巨头的肩上崛起,只是在底下百

    官知道原委后,纷纷开始为秉政辅国的马日磾、士孙瑞感到义愤填膺,认为皇帝与

    小臣商议几句后便草草决定国事,未免太不尊重大臣。于是朝野也开始以关西士人

    为首刮起了一股上疏请求皇帝挽留二公的风浪,连带着劾奏贾诩的章奏也接踵而至。

    这段时间马日磾与士孙瑞都没有入宫理事,太尉董承终于短暂的实现了他大权

    独揽的目标,但他没有任何的志得意满,反而在见到士孙瑞与马日磾等人所展现的

    智谋与果决、将皇帝逼得看上去手足无措之后,心里一阵阵后怕。

    旁观者尚且心有余悸,站在风口浪尖上的贾诩却是泰然自若,像是无事发生似

    得每天按时入大司农衙署办公。他那一副安之若素的样子有些出乎他年轻的直属上

    官、大司农刘和的意料。

    刘和虽然他忠于皇帝,但并不是皇帝的每一个举动他都会奉若圭臬,他也有他

    的政治取向。皇帝议论改制度这类要事的时候不询问老成谋国的大臣意见,反而问

    了两个亲近后就草草决断,在得知这件事后,好脾气的他即使不曾参与到这种政争

    之中,但心里其实是很不赞同皇帝的做法的。

    “贾公。”刘和轻蹙眉头,思量了片刻对贾诩说道:“我听说臣子受劾,不说属

    实与否,理当上疏自辩,无过则罢,有过则当自谒廷尉请罪,以求宽贷。可我观贾

    公却满不在乎,这似乎于礼不合,而且国家也不好保全贾公。”

    跟他父亲刘虞相比,刘和的仁厚才真正算得上是表里如一,即便贾诩是他下

    属,刘和依然以晚辈的身份尊称对方。

    贾诩临出门前忽然听刘和这么一说,不禁笑着摇摇头,他如何不知刘和这是在

    提醒自己早些自辩,免得陷入被动,最后又被扣上一顶不尊王法的帽子。他将迈出

    门槛的一条腿收了回来,向眼前这位大司农揖了一礼,道:“鄙人何德,有劳大农

    挂念。此事说起来倒也简单,我若是真的上疏自辩了,那才是给陛下添麻烦。”

    诚然,贾诩若不自辩,等到士孙瑞和马日磾上第三道辞表的时候,他们就会在

    辞表里真正表态,皇帝也会借此与他们各退一步,以贾诩入尚书台、士孙瑞等人不

    再坚持请辞为条件,换取皇帝从此以后不再疏离、绕过大臣行事。

    但这并不是贾诩真正想要的结果,因为这个结果是皇帝为了保全他而不得不做

    出的牺牲与让步,以皇帝凉薄的性子,难免会挂记在心上,成为贾诩的隐患。

    &nb



第三十三章 赂遗金钱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贾诩家的苍头身形矫健、鞭花耍的炸响,一看他坐在车辕上的架势就知道他是

    个御车的好手。此人曾是安集将军张济帐下的一员亲兵,因为打仗时被箭射中了右

    腿,落下残疾,被张济拿来送给贾诩看家护院。与之伴随着的还有北阙甲第的一间

    宅院,都是张济为贾诩筹备的,羽林郎张绣也经常登门拜访,并执子侄礼,两家关

    系之亲近,可见一斑。

    出了未央宫北宫门,折返不远就是勋贵重臣所居住的北阙甲第,长安城首屈一

    指的贵人区。驾车的苍头在张济帐下的时候就很懂得察言观色,此时早在上车的时

    候他就偷偷看明白了,贾诩丝毫没有将这个攀交情的典农校尉带回家中做客的意

    图,于是苍头心领神会,故意带着马车走上横门大街,马蹄嘚嘚踏地,节奏感分

    明,其实在路上走的极慢。

    杜禀久经军旅,察觉得出车马的动静,也知道贾诩的意思,有些讪讪的笑道:

    “去年若不是贾公带我等投诚,我等如何会有今日这般地位说起来此等再造之
1...9899100101102...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