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只是皇帝统合十三经、并加以校注的想法,说得好听是博采众长,不好听就是一锅烩。不仅是要编出来,还要将其编好,至少要获得绝大多数士人的认可,可谓是搞好了流芳百代,光是这个功绩就足称文治,搞差了就会贻笑大方,连带着他们也会被后人讥笑。
杨彪暗自吃惊于皇帝的野心,忍不住开口道:“古今二经对立已久,各家皆有传典,譬如易有
第七十九章 名动人心
“亦以大王为天下之雄主,忠臣烈士,毕集秦庭故也。”东周列国志
皇帝知道,郑玄已经彻底对他表示归顺了,至于他的年龄问题,眼下到不需要考虑,毕竟他事先已经通过各式各样的试探与铺垫。譬如在长安郊外当着崔烈等人的面说学以致用、在河东战场上对荀攸解说孟子人心齐一,以及最近的格物致知。这些铺垫已经让众人充分认识到皇帝的经学功底,还让众人对皇帝解说经书的行为有了心理预期。
既然皇帝有那个能力和才智注释经书,众人也没有拦着的理由,毕竟皇帝才是做这个蛋糕的人,也是决定分蛋糕的人。谁若是不同意,不仅可能会失去获得蛋糕的资格,更有可能面临掀桌的风险只要皇帝一直把此事拖着,把这辈人拖死了,岂不是谁也得不到
所以利益共享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们犯不着当恶人,把做蛋糕的皇帝拒之门外。
有了郑玄、赵岐这些大儒的鼎力支持,加上杨彪、桓典、荀悦等人在世家、士人中间的名望,这部钦定十三经章句正义尚未开始编撰,便已收获了无数人的注目。
“如此盛事,青史之上足以大书特书,倒是要恭喜叔父了。”小小的别院之中,敞开的轩窗之下,荀攸笑着对荀悦说道。
“这也是我颍川荀氏之幸事。”荀悦语气平静,不矜不喜,很有士人荣宠不惊的风范。他目光深沉的看了荀攸一眼,将手上的笔搁下,随意的翻动着桌案上的简牍与缣帛:“可惜的是我这汉纪尚未编完,便又担负了十三经正义的编修职事,一事未成,一事又起,就怕的是最后两头都没办好,误了陛下的托付、失了天下士人之望。”
“事有轻重缓急,叔父不见崔侍中这几日忙着整理家中经传注疏,俨然是打算一心放在十三经正义的编修上了。哪里记得自己肩头还有一个搜求图书,以编订皇览的职事”荀攸忽然瞧了瞧桌上的那几份尚未整理好的汉纪草稿,感慨道:“文治武功,哪一项不是伟业,陛下要两者并举,真是好大的气魄啊。”
“你莫要拿我与那铜臭相提并论。”荀悦并不觉得好笑,他板着面孔,引用
第八十章 尘埃落定
“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诋毁、非议十三经正义的声音到底只是少数,且不说皇帝的态度坚决,就说是杨彪、桓典、赵岐、蔡邕、郑玄这些人以及他们身后的无数门生故吏,也绝不会纵容这种声音成为舆论的主流。
所以这根本用不着让荀悦担心什么,何况他也不是真的担心这些人能起到什么阻碍作用,无非是滚滚洪流之中的一颗石子罢了。
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皇帝究竟需要那些名士大儒作出怎样的让步,才会放开编修十三经正义的名额。在这个时候,首先是光禄大夫伏完给众人做了个表率,他向皇帝献出了从家祖伏生以降、历代伏氏大儒注释的今文尚书,以及若干宫中未有的图籍典藏。
皇帝受到老丈人伏完体贴的奉献之后,当即诏拜为城门校尉,许入天禄阁参与十三经正义的编修。
然后众人见了,纷纷有样学样的献出自家典籍珍藏,没想到有些人皇帝收下了书,却并没有给他开方便之门,只是给了钱财之类的赏赐。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除了献书以外,还得自身是个学识渊博、名望能服于人的大儒,最重要的是,得能入皇帝的眼才行。
这样一来,献书的人便立即少了许多,但皇帝依然借此搜罗了千余卷秘府没有的藏书,算得上是一个收获,同时也让博士韩融、议郎孔融等有资历的大儒参与其中。
“从年初开始,我便诏崔侍中用心搜罗各家所藏典籍,充实秘府,校订皇览。一年下来,各家敝帚自珍,自愿敬献者鲜少,所得不过寥寥千卷,还不如在河东时抄录的多。”在宣室殿,皇帝拿着书录提要,对秘书丞朱皓说道:“这一回臣子敬献,算起来,秘府藏书也有五万余卷了吧”
“谨诺。”朱皓低头想了一遍,细细数道:“崔公搜求图籍所得千卷、河东叛乱诸家抄没所得千卷、朝廷诸公敬献亦有千卷,合秘府原有图籍典藏四万七千卷,共五万余卷。”
“按原来我说与你的要求,除了史书、兵法
第八十一章 振师整众
“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
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孙策、孙贲等人方才带着两千多残兵退入平舆城中。
郭嘉与田畴也没有指挥骑兵攻城的念头,只是派人通知了张超一声,然后便光明正大的在城下安营扎寨。
大帐之中,汝南太守刘艾端坐主位,越骑校尉田畴与军师祭酒郭嘉在下首相对而坐。此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一名斥候揭帐而入,禀报称已经在后方追上了河南典农校尉张超,并以刘艾的名义劝其收兵返归,如今正在帐外。
此时郭嘉很不像样的斜靠在简陋的木制凭几上,斜睨一眼,说道:“尔等是在何处追上张校尉的”
“禀祭酒,是在上蔡城郊。”斥候一五一十的说道。
“上蔡”郭嘉不禁哑然失笑,扭头看了看刘艾与田畴,讥讽着说道:“咱们这典农校尉打仗的能耐未见得有几分,逃亡的本事倒不小。”
郭嘉是前将军朱儁一手提携,可以说是与张超互为同僚,按理说出了这等事,怎么也得为张超说几句好话,为何反其道而行之了
田畴沉着的思考着其中关碍,尚未发话,在行军布阵期间一言不发的刘艾先开口了,言语之中有些揶揄:“即便是再好的箭手,也会有脱靶的一天,何况张超早年也是前将军麾下剿除黄巾的干将,一时失察,也不是不可原谅。”
“张校尉临阵溃逃,酿就大祸,如不严惩,众将士何以归服”郭嘉不以为然,义正言辞的说道。
刘艾盯了郭嘉半晌,若不是对方的坐姿与气势太过随意,不似作伪,他倒还以为对方是在开玩笑。于是刘艾轻点了点头,敛了笑,沉下脸说道:“那就用不着见他了,将其拿下关押,解除印绶,留待朝廷处置。”
如不出意外,这次战后他也将承担一定的军事职责,汝南不比四面安靖的弘农,南边就是荆扬、东边正对着的就是徐州牧陶谦所置的沛相刘备、北边则与袁绍一系的曹操、朱灵隔着一个陈国。若是不先拿张超立威,以后怎么统率手底下的
第八十二章 连骑击鞠
“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别录
在汉代,虽然已有官制上的文武分离,但文武之间并没有如宋代那般泾渭分明,出身豪强、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武将可以下马治民熟悉兵法的士人可以带兵打仗。太守也是一样,作为汝南军政要务的首脑,刘艾自然而然的也是张超手下败兵、李通,许褚归附部曲的主帅。
而田畴与刘艾都是朝廷派出的外人,感情上关系更为亲近,所以当刘艾提出在城下顿兵两天,一边休整部众、一边观望敌情的时候,众人稍作思考便都同意了,即便是郭嘉也没有异议。一来是因为刚收束的败兵尚未调整军心,不宜仓促上阵二来则是刘艾与郭嘉两人私下的博弈。
好在城中敌军也已经伤筋动骨,日趋颓败,看着城外日夜逡巡着的越骑,总是紧闭城门,绝不浪费最后一点实力。
郭嘉也不闲着,建议刘艾围而不打,在城外伐木修建箭楼,像是故意挑衅一般。每隔一段时候就命士兵奋力擂鼓,然后从箭楼上居高临下的朝城内射几十支鸣镝响箭,弄得声响很大。当城内敌军忙着准备应战的时候,他却命人扬长而去。
要么,就是让李通、许褚、田畴等人在城下轮流演练布阵、招摇驰骋一番,既是为了展示军威,刺激城中敌军也是为了趁着演练军阵恢复士气。
沉不住性子的孙策有好几次准备带着人马冲出去,但都被吕范、程普等人好说歹说的拦着,只让人在城头往下放箭,然而城头刚有动静,底下的李通等人便迅疾退走。
如此反复几次,到后来,不管城下玩什么花样,城上的守军也打不起精神来了。
这天傍晚,平舆城中的刺史府邸内,奴仆婢女在廊下来来回回的穿梭者,有的端着木托盘,里头盛放着木梳之类的东西有的捧着铜盆,里头盛满了热水还有的则端着折叠好的干净衣服。
温热、乳白色的水汽从窗棂的缝隙中氤氲散出,吕范从院子外面甫一走进,一个苍头便凑过来说道:“主公说,吕君若是来了,可直接进去。”
周公握发
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测
“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松风阁记
“周郎雅量高致,逸才不群。”郭嘉坐在马背上,眼神之中带着些惺惺相惜的意味:“此战若周郎是孙氏的谋主,我等还真未必有机会险中逃生。”
“郭祭酒虽然好险,却从未入过险地,何以称险中逃生”周瑜扬起长眉说道。
郭嘉不着痕迹的瘪瘪嘴,看上去有些不乐意:“休得称我为祭酒,周郎现在虽是白身,待去了长安,指不定要授任何职呢。”
周瑜看见郭嘉这副做作的样子,未免觉得好笑,性情旷达洒脱之士他见得多了,但大都是故作特异,为己搏名,像郭嘉这样自然天生的性情却是首次见到。
他莞尔一笑,换了个亲近的称呼:“郭郎说笑了,但凭此间强兵精骑,汝南可谓是谓唾掌而决,功成之后,何愁不能授受官爵”
“赐爵可以,授官就罢了,我这军师祭酒可是陛下钦赐,只管出谋划策,别的什么都不用做,正好适合我的秉性。”郭嘉眨眨眼,突然嘿地一笑:“若是调我做一地县令、功曹,那才是折磨我呢。”
他刚才看似还很嫌弃祭酒,这会子又舍不得了,可见此人说话绝不能轻易相信,周瑜暗地留心。
由于政治、生活环境逐渐稳定,关中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朝中许多独身的关东人便开始写信邀家眷入长安团聚。这其中,水衡都尉周忠因为专司禁钱以及新钱铸造,颇受皇帝重视,故而很早之前便往庐江老家写过家书,几次邀周尚、周瑜等人北上。周瑜本来并不想去长安,后来因为天下局势的变化,以及长辈之命,所以一直拖到将近年底才开始动身。
在周忠的家书中,周瑜或多或少的知道一点朝廷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知道周忠与颍川荀氏关系密切,私底下所图非小。所以作为荀氏的乡党,郭嘉才会说想做军师祭酒,因为只有继续在军师的位置上,他就不仅能为自己、更是能为背后所站的势力
第八十四章 深谋勿疑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鹊桥仙届征途
即便是吕范、孙贲仍心存顾虑,孙策也不信他最亲的兄弟会算计他,他决然道:“无论如何,我也要亲自见一见周公瑾!”
以往的孙策都是才略多谋,吕范从没见过如今这么意气,但这又像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吕范想了想,心中转了念头:“好,伯符既然要见,那就大大方方的见!不妨将他领到城头上来,以观军容。”
“我正有此意,公瑾与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带他上城墙,这才叫坦诚相待,子衡知我也!”孙策喜道,说完,便催促着人开门迎接周瑜去了。
程普等人从后面走来,纳闷不解的问道:“这是何故”
“我适才想到,若是这周郎也与伯符一般重情义,那他此次过来,应不为攻城,而是攻心。”吕范沉吟着说道:“兴许,还能转圜我等与朝廷之间的嫌隙。”
“你是说,这是个转机”程普等人面面相觑。
“伯符想必也是料到如此,所以才要下去亲迎吧。”吕范说完之后,回首望向敌军阵中,在简单的辕门之下,那个身材瘦弱的年轻人正骑在马上,似乎在翘首以待。
这几天下来,吕范似乎摸到对方的性情了。
“公瑾。”孙策大开城门,亲自走出去迎接周瑜,他习惯性的牵过周瑜的马缰,将他引入城中。
让周瑜意外的是,孙策并没有带他前往城中的府邸,而是毫不犹豫的直接带他登上了城墙,将城头守备、兵力毫不掩饰的袒露在周瑜眼前。
这是莫大的信任,周瑜有些动容,忍不住叹了口气,道:“伯符直率的性子还是一点没变!”
“乱世之中,公瑾还是如此清闲洒脱。”孙策笑了笑,开始向周瑜介绍吕范,孙贲等人。
由于孙坚死后,孙策便离开舒县,周瑜也未正式见过这些孙氏亲族。此时
第八十五章 陈情讲武
“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汉书项籍传
微凉的北风迎面吹来,孙策站在栏杆边上,缓慢而用力的,打了一个寒颤。
周瑜不为所动:“此行除了我以外,还有伯父、阿峻等几个周氏族人。我二伯如今做了朝廷的水衡都尉,深受国家重用,在长安几番催促我与亲族早些过去。故而才有此次北上,途经此处,正好替你解围,顺带去对面军中见了刘府君。”
“你家人都来了”孙策吃了一惊,周瑜给他的传讯只提了自己北上将要经过平舆,那时他还误以为周瑜特意来帮他出谋划策,故而直接忽视了细节,没想到对方什么都打算好了,孙策没来由的一阵失落。
周瑜微侧过脸去,望着城头飘扬的旗帜,不舍与戚伤的感情在他眼光中交替闪烁:“不能随你征讨天下,是我食言了。”
“我等当初不是说好了么你我兄弟,逢此乱世,就当以天下为已任,以四方清平为毕生之志。你要做我的淮阴侯!”孙策望着周瑜,两眼灼灼的质问道。
“是我料错了局势,没想到德运虽改、天命在汉。”周瑜故意不去看孙策的眼睛,说道:“你心里应该也知道了,汉室逐渐恢复,天下间,唯有袁氏兄弟能与之相抗,但彼二人四周看似围绕盟好,实则强邻环伺,迟早会被朝廷讨平。这天下乱不了多久了,不出四五年,大汉还是那个大汉。我等最初的志向,也要随之更易了。”
“改怎么改”孙策问道。
周瑜说出早已做好的打算:“我先去长安,为你探听前路,你暂留后将军麾下,想办法占据江东,静待时机。”
这是周瑜与郭嘉商议好的计策,只要孙策一直心向朝廷,委身袁术麾下,占据江东之后,在时机成熟时背后倒戈,所立下的功劳不比正面战场的要小,而且还能为所有归降将领做个榜样。这个计策比孙策直接投靠朝廷,让袁术内部再无不安定因素要有利得多,而执行的关键则是需要一个在朝廷与孙策之间的沟
第八十六章 织作文绣
“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西京杂记
未央宫,披香殿。
“皇后身边的长御太招人厌了。”宋都为郭采女打抱不平:“几次把你叫去训话是什么意思,你又不是不知道宫规!”
“长御犹如国家身边的侍中,位尊权重,这次是奉了皇后之命宣示宫规。未央宫所有采女、宫人都要去听的,也不只我一个。”郭采女嘴上说的轻松,其实她心里知道这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董皇后借口称迁都以来,许多知晓宫规的老人都已不在,规矩废弛,致使许多新进的宫人采女无以管束。为了给明年将要新选入的宫人、采女树立一个好风气,董皇后便让掖庭令苗祀以及身边的长御一同负责教导现有宫人规矩,一个月后还要加以考核,不合格者会有相应的惩处,严重的会贬黜宫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