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只是地震又不同于一般的政治事故,何况有前司空士孙瑞的前车之鉴在,这一次皇帝若是要护短,不肯依例罢免赵温,那就是破坏规矩,舆论上也说不过去。

    所有人都在等皇帝的态度,皇帝对赵温无论是护是弃,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陛下如此深恩厚重,臣感激涕零!”此时,赵温已失却了刚才保持的淡定,苦口婆心的劝道:“臣未有匡救之策,无德无能,如今正是苍头归咎于臣,臣若不引退,岂非贪恋权位况乃朝廷每逢灾异,三公皆引咎辞退,已为常例,陛下如若不允臣辞位,那士孙公、黄公等人又何如臣一旦辞位,不足为惜,而陛下却不可因此有损圣德。”

    皇帝扭过头来,深深的看着赵温,那目光沉静又锋利,仿佛直刺心底。

    赵温被这眼神看的心里发颤,又不敢贸然移开,那样会显得心虚、没有底气,只好硬着头皮勉强与皇帝对视。

    “我原以为。”皇帝把目光挪开了,他开始摆正面庞,把后背往凭几上挪了个舒服的位置:“你与赵公一样都是审时度势,精于算计之辈。”

    赵温有些不自在的低下了头,他的兄长赵谦的确精于算计,甚至有时候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尤其是当初李傕郭汜围城,赵谦还在私底下与他商量过万一朝廷软弱,难以相抗,不妨说动麾下叟兵开城应敌,以为晋升之资。当时朝廷的胜算很明显,赵谦也没有再考虑此事,只是顺口一提,以防万一。

    &n




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贵
    “故朝不勉力务进,夕无见功。”管子形势

    赵温哽咽着唯唯称是,嘴里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皇帝瞥了他一眼,见火候差不多了,便伸手将桌案上写好的纸张拿起,递给赵温,赵温立即双手接过。

    虽然赵温刚才一直很好奇皇帝在上面写了什么,但赵温一直很谨慎的没有去偷看,只是依稀见得那似乎是一封草拟的诏书。

    “别不敢看,这本就是写给你的。”皇帝微侧着身,将部分体重压在凭几一边的扶手上,似乎想凑近赵温,与他耳语机密,只是这倾斜的姿势却不怎么雅观了:“这几日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彼等也该从地震后的热闹劲中缓过来了。更改规矩的事,如今尚不可急着外传,所以只好先拿你投石问路了。”

    “唯、唯。”赵温看完诏书之后,顿时潸然泪下,话不成声。

    那诏书上写着:

    告司徒、录尚书事日磾,太尉……昔者权臣陵纵,祸乱社稷兵寇攻逼,边情波骇。故司徒赵谦,将率文武,尽心固守,保全之功,厥效可书。惜乎天不假年,不得助成治世,感焉兼至。今考其忠概,参迹前踪,宜加丕显,式扬义烈。以本有郫侯之爵,可追崇谥忠,另赐钱十万,布百匹,以旌勋绩。

    有汉一代,一向讲究有爵则有谥的规矩。故而在最开始的时候,只要是封侯的官员,死后都会给予谥号。但自光武皇帝中兴以后,历代皇帝便极大程度上减少了赐谥的数量,有时即便是官员得以封侯,死后也没有谥号。逐渐的,对谥号的吝啬,反过来也愈加使得谥号成为士人官员梦寐以求的荣耀。

    毕竟官方定谥属于全国范围、乃至于会写入青史留传,而一伙志趣相投、或是生前交情不错的士人偷偷议论的私谥,影响范围就只有一



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论语颜渊

    “陛下对赵子柔的重视,比我等所想的还要多啊。”马日磾对士孙瑞说道:“也不知是他沾了忠侯的光,还是忠侯沾了他的光。”

    “缘由究竟,恐怕只有国家才知道了。”士孙瑞随口敷衍道。

    马日磾瞥了对方一眼,这次将对方请来,可不是为了听这些的。

    “在下为士孙公鸣不平。”马宇主动说道:“同样是京师地震,同样是司空,何故赵公就能得以无恙”

    “依你之见,老夫该有怨言咯”士孙瑞皮笑肉不笑的问道。

    “在下没有这个意思。”马宇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谦抑的说着,与往常那般直率轻傲的性子大相径庭:“在下想说的是,若是陛下早有此意,士孙公又何至于遭受策免此时还当是在中台才对。”

    话外之意,是马日磾一方仍有意让士孙瑞重返朝堂,只是在这之中需要士孙瑞发表怨言,才能求得皇帝的任职补偿。

    这在士孙瑞看来简直无异于是自寻死路,私发怨言、非议朝政,按皇帝的个性,难道还会低声下气的给他补偿恐怕他要是真按马日磾的话去做,下一步就是执金吾的缇骑上门了。看来自己不在了以后,马日磾、马宇等人便越发看不清局势,竟然连这种主意都想得出来。

    士孙瑞气得发笑:“时也命也,老夫当时确是有错在先,若非灾异,恐也难以保全声名。左冯翊事发之后,国家不予追究,已经是深恩厚德,老夫又岂能大发议论”

    马宇眉头一皱,正欲待说,士孙瑞却拱了拱手,打算告辞了:“我大汉开国至今,历代先帝从未有如此回护臣下者,但凭这格局胸襟,今上便远胜孝和、孝顺之流。翁叔若是察于时事,实不该只将心思盯在赵温身上,要放远一点,才能看清利弊。”

    说完,士孙瑞便起身走了。

    “他这是说老夫眼见短浅”马日磾冷哼了一声,有些不服气:“他凭何这般



第一百一十四章 层叠欺压
    “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论衡别通

    胡邈回到衙署之后,便一直愁眉不展,自家人知自家事,他如今虽是特奉朝请的京兆尹,但权势仍不及直属的下属长安令王凌。王凌强势而有作为,这段时日为了立威、压住他,胡邈不知对其使了多少绊子。如今被王凌瞅准机会上封事算计了一通,既让他心里愤恨不已,又无计可施。

    虽然来的时候他想得到好,要恩威并施,防止那些掾吏下乡之后给他惹祸,可真正实行起来的时候却困难重重。

    “府君!”功曹杜骘在一旁察言观色良久后,忍不住开口道:“其实此事,兴许是福之为祸,祸之为福。”

    当得知自己照拂过的晚辈杜畿如今已是河东郡丞,杜骘也不觉生起了再度入仕之心,于是他打点关系,通过同窗好友、钟官令董凤的门路,得以征辟入仕。

    胡邈既是为了给董凤一个面子,同时也确实是需要有个自己人为他把控京兆的局面,平日里对杜骘也是颇为倚重。

    他心中闻言一动,仍乜斜了杜骘一眼,状若无意的说道:“你说我如今就是那失马堕儿的塞翁”

    “喏。”杜骘应道:“掾吏下乡采买余粮,国家仅准京兆施行此事,其余郡国只得先行观望,若有成效,再从容推之。说起来,是国家为政谨慎老成,但究其本源,何尝不是国家为府君准备的考验”

    胡邈心思急转,一时间脑中掠过许多事,他有想过这会是皇帝识察到了他借此谋算赵温的图谋,也想过皇帝是要借此事敲打他以及身后的董承,毕竟在地震后的这段时间里,董承一派都不怎么老实情愿。

    “王凌与我不和,这番应是嫌我太过拘住他的手脚,想借此算计我。”胡邈没有对杜骘说心里话,另启话题,说道:“而王凌身后也另有其人,依我看,此事可不只是国家随手而为那么简单。”

    杜骘曾在大儒刘宽门下就学多年,对局



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员
    “夫兵之冗不难于汰,而难于处。籍其力于强壮之时,而欲去其籍于老弱之后,何以慰其心哉”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处冗兵

    因地震而引发的政局波动,最后的解决结果是以皇帝亲自下罪己诏修省为代价,换取了司空赵温继续得以留任三公。各方不仅从此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因灾异,而被皇帝推出去背锅的可能性更是再度获得了一条制约君权的手段,可以说是占了大便宜。在这个前提下,皇帝继续留着赵温,并让赵温与大司农、京兆尹等人推行采购余粮,也再无人从旁置喙了。

    “我到底是没有看错王彦云。”皇帝如是说道,把一封奏疏放在桌案的最上面。

    就在长安县一伙胥吏意图捞油水的时候,向存的反水让他们直接陷入了死地,有向存做人证,他们百口莫辩,很快便被王凌关在牢狱,准备处死。

    胡邈被王凌的这番动作吓了一跳,他也不迟钝,紧跟着便让其他已经派遣掾吏下乡的县邑内部纠察,牵连出一大批的胥吏。

    只是两人的手段雷厉风行,互不相让,虽然让民间黎庶大都拍手称快,但却难以掩盖随之出现的一个事实。

    “郡县胥吏,大多是因陈沿袭,见晋升无望,便只顾着徇私贪腐。朝廷吏治败坏,则多半有他们的缘故。”皇帝看向侍中荀攸、杨琦二人,继而说道:“如今京兆尹、左冯翊等处掾吏鲜少,我看,除了依往例从当地选才补入以外,也得从其他地方调派过去。”

    “从邻郡调派”杨琦问道。

    皇帝摇了摇头,眼光看向荀攸,荀攸细想一会,说道:“夏秋时候,朝廷平乱河东,禁军有不少兵卒伤残,这时候虽多已康健,但大都无能从军。彼等有不少是读过军中夜校的,县邑的掾吏所需也不过是会识字写字、整理公文、知道些计算之法而已。陛



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间
    “是嗛嗛者,奚足以营于时改辙,立言图功。”联绵字典

    琅邪国,开阳县。

    “宣高,你可得想清楚了,那一千万不仅是钱,还有我等急需的麦粟!”军帐之中,昌豨瞪着席上一名颇有威严的魁梧大汉,气势汹汹的说道:“送上门来的钱帛,你真的舍得不要”

    那汉子长得高大结实,颔下生长着密密匝匝的络腮胡子,细密的贴伏在颔部周围,像是一蓬蓬杂草。

    此人正是徐州牧陶谦手下骑都尉臧霸,他的声音也犹如他那胡子一样粗狂又沙哑:“这是朝廷给琅邪顺王的赙钱。”

    “那又如何如今青徐等地盗贼丛生、流寇遍地,琅邪国无兵无将,拿什么看管如此多的钱粮!”昌豨听了,大摇其头,不以为然的说道:“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今我等既奉使君之命,安镇琅邪,既是保此间百姓、更是保王室安宁。我们将这笔钱粮引为军资,谅彼等也不敢说什么!”

    座中除了臧霸与昌豨以外,还有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他们都曾是泰山郡有名的任侠勇壮。自黄巾寇乱以来,臧霸、孙观随陶谦四处征讨,双双拜为骑都尉。由于都是同乡故友,彼等便收束部众,在今年的时候听奉陶谦调遣,趁琅邪顺王薨逝、国内大乱之际,引兵攻入琅邪国都开阳,逼走琅邪相阴德。

    本来他们进兵琅邪,是为了打通陶谦与公孙瓒之间在青州的联系,在如今曹操势大,陶谦再难进兵兖州的情况下,唯有走琅邪入青州,陶谦才能与盟友公孙瓒在青州达成军事上的东西呼应。

    后来随着曹操在徐州攻势迅猛,陶谦手下兵马部将节节败退,以致州内士民骚动。尤其是下邳相笮融,畏惧曹操兵势,裹挟黎庶、军资,退走广陵,由因其贪慕广陵富庶,故而设宴谋杀了广陵太守赵昱,纵兵大略后逃亡



第一百一十七章 隐忧未解
    “使者治丧,穿作,柏椁,百官会送,如故事。”续汉书礼仪志下

    “幸而我等未曾将图谋如实托付,不然,他又岂会准我等所请”昌豨站住了脚,转身看向孙观与吴敦二人,眼睛里转着精光,叮嘱道:“这事对我等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奈何臧宣高迈不过这道坎。故而咱们得先瞒着他,等事情办好了,再如实陈说不迟。”

    孙观与吴敦两人相视一眼,皆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割据青徐,再也不居于人下,从此在一方作威作福,这不正是他们与臧霸这些年来的梦想么臧霸此刻不愿意背弃他与陶谦之间的义,那么他们这些做兄弟的,也只好私底下做了。吴敦对此事颇为伤心,想了想问道:“那事情要如何才能办好”

    昌豨说道:“董君说了,琅邪位置重要,要想占据此处,就得排斥国相阴德、把控郡国。尔后才能修养部众,趁机而动。”

    “国相乃南阳阴氏、高门大族,虽然军谋非其所长,但处政清明,深得国人之心。我等外兵刚来琅邪的时候,彼等尚知不敌,退避莒县自守,如今天使奉诏而来,徐州名士多有云集,此人又眼巴巴的跑回来了。”孙观有些不高兴,感觉白费了一番功夫似得:“他是瞅准了我等不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动兵。”

    “不是瞅准了我们,是瞅准了臧宣高。”昌豨冷笑了一声。

    吴敦有些不习惯昌豨对臧霸的这个态度,忍不住皱了皱眉,说:“董君回青州了”

    “交代完事,早几天就回去了。”昌豨看了吴敦一眼,说道:“既然臧宣高哪里说不通,我等暂且先依他说的办,等葬仪过后,再寻嗣王与国相讨军资。”

    吴敦与孙观二人想到董昭的种种许诺,不由得心驰神往,说道:“北海相躬杀董卓,威震夷狄莅任青州以来,呼吸之间,便连下数郡,横扫贼寇。如今有其引为声援,我等可无虑也。



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图便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刘邈故作无意的看了刘熙一眼,见他坐在一边两手紧握、放在腹间,畏畏缩缩的不敢说话,心里就莫名有些无奈,若不是他与琅邪顺王两人兄弟情深,不愿见兄长遗孤在这世道受委屈,自己又岂会主动去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暗自叹了口气以后,刘邈复又看向臧霸,虽然时间会证明这一切,但对方到底没有亲眼见到朝廷的实力,仅凭自己的一面之词并不足以让他对朝廷心存敬畏。故而在威逼之后,紧接着就得是利诱,这是刘邈在太原担任太守时与归附匈奴、本地豪强们打交道时常用的手段:“下邳、广陵等郡国遭乱,粮草供给艰难,想必这些将军也已都知道了。”

    臧霸点了点头,隐隐猜到了对方话里的意思。

    刘邈继续说道:“将军安镇琅邪,保一地平安,功莫大焉。此时军资无济,而琅邪国府库还算充盈,自然要为将军分担一二。”

    “府君的意思是”臧霸扬了扬眉毛。

    刘邈很快回应道:“殿下适才与我商议,愿从千万赙钱之中,拨给八百万钱粮,以供将军所需。”

    八百万不是个小数字,臧霸知道自己等人攻下开阳时,饶是有不得侵犯先王遗体的军令,昌豨仍带人将王宫、府库抢掠一空。此时新王继位不久,处处都急需用钱,能支出八百万给他已经实属不易了。

    本以为自己主动找新王索取钱财会遭遇许多麻烦,没料到对方会如此识趣,不仅大方主动的给了钱,还明里暗里的示了威。臧霸明白此时朝廷余威尚在,自己不能太过大逆不道,能借着新王的关系与刘邈搭上线,对今后来说也算是多一条从良的路。

    &n



第一百一十九章 别有旁愿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文选序

    说完,又向刘熙行礼,辞谢道:“故人来访,我不得不见,让殿下见笑了。”

    “王叔有岁余未曾归国,访问旧识也是人之常情。”刘熙此时没了压力与负担,脸上的笑容也跟着自然了起来。

    刘邈也不多说话,很快便走了出去。

    琅邪王刘熙端端正正的坐在席上,身上虽然穿着由最粗的生麻布所制作而成的衣服,简陋宽大,给他带来一丝弱不禁风的柔弱感。但刘熙收敛笑容之后的样子,却隐然流露出那么一丝贵气,这种贵人的气度就连亲人刘邈都从未在刘熙身上见过。这个名不见经传、因为保护父亲遗体而孝名远扬的新王,这个似乎脸上永远挂着庸懦的微笑、让人一看就觉得软弱可欺的刘熙。
1...117118119120121...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