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这是上至皇室下至民间,沿袭四百多年的习俗规矩,尽管穆顺明知道皇帝不喜欢这些味道,他也不敢进言皇帝修改这个习俗。且不说皇帝会不会同意,单是外朝那些敏感的大臣们就会立即对他口诛笔伐,穆顺担不得这个风险。虽然他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宠宦,而且还有在贾诩返乡时、代掌平准监的权力
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
“伏蒙陛下亲洒宸翰,铺述三子屯田足食之事,俯以赐臣。”御书屯田三事跋
曹操与刘备二人羽翼未丰,对朝廷的态度还算恭顺克制,是故皇帝也没有将其视为死敌,而是看做是可以拉拢、收编的对象。在此之前,皇帝已经见了不少如司马懿、周瑜、法正等历史上的名人,对于曹操、刘备这两人,皇帝心里一直都是很想见上一面的。
他曾想过,若是有朝一日能见到这两人同时站在自己面前,顺便算上孙权,对自己俯首称臣的样子,那一定会让自己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至于如何在朝堂驾驭这两人,皇帝对自己很有信心,也将其当做一个挑战。
既然在此刻的环境下二者尚未真正养成野望,还有一颗算是为国为民的心,那么皇帝也不该恶意的敌对。尤其是刘备,且不论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至少在此时,皇帝出于各种政治、利益上的考虑,以及各类事件的发展趋势,他也要对其示以优容。
“如今朝廷振作,想必以后不会再有宵小敢行此违逆之事。”说着,皇帝的笑容有些讥讽,这话连他自己也不太信,他复又说道:“刘备本是齐相,因缘际会,复为徐州牧陶谦署任沛相。如今青州丧乱,路途多险阻、盗贼,再使其返程,也难济其急难。何况乎有吕布在彼”
赵温与荀攸微微低下了头,静待皇帝的部署。
“即刻颁诏,念刘备劳有前勋,敬守忠义,转沛国相。”皇帝略一思忖,继而说道:“听闻他还是我汉家宗亲,那便再封其为宜城亭侯,朝廷给了他如此优待,且看他要用什么来回报朝廷!”
这似乎有要与曹操彼此既合作、又牵制的意思了,荀攸心中一动,忽然联想到了某个名望卓着的宗亲、以及刘备与大儒郑玄、孔融等人交好的传言,或许……皇帝要在刘备身上预埋暗棋了。
“臣谨诺。”赵温毫不含糊的答应道:“刘备此人声名不显,臣也未闻其有何忠君之事,但观其乃宗亲远支,得朝廷优渥如此,理应竭力尽命,报效于陛下。”
话很熨帖,皇帝也深以为然,想了想说:“还有吕布,他在北海相任上做的不错,又是剿平盗贼、又是安抚百姓、还发现了辽东太守公孙度侵犯他郡、私设州官等不法情事。种种勋劳,朝廷理当旌表,彼让魏续暂代东莱太守的表奏数月前便呈上来了,这会子将其诏准。至于吕布本人,则改拜为安东将军,督青州军事,领北海相如故。”
吕布本来是安汉将军,如今转拜为安东将军,说起来除了有督青州军事的权力以外,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因为在汉代,四征、四镇等将军还未正式形成体制,四安将军还是魏初才开始兴起的,此皆位于杂号将军之列、居于卫将军之下。
荀攸知道皇帝有意拔高吕布在青州的地位,使其能更好的与袁谭抗衡,最好是能与田楷等人达成三方平衡,不使一家做大。作为朝廷布置在青州,防止袁绍将势力往南延伸的棋子,仅给个督青州军事的权力,将军职的杂号改成另一个杂号,似乎还不够。
此外,荀攸知道皇帝早有创新
第一百二十八章 画无失理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君臣几个说话的时间并不长,窗外的天色却不知何时阴沉了下来,忙活了半天的皇帝此时兴致仍然很高。他侧首看着窗外已经擦黑的天色,在森森的阴云之下,依稀可以瞧见提前点灯的宫人们在庑廊上穿梭着婀娜婆娑的身影。
“近来无不是阴云密布,长安已经很久未现日光了。”皇帝顺口感慨道:“过两个月伐蜀时,还望天公作美,不要有什么……”
话未说完,却见荀攸忍不住挑了挑眉,皇帝这才后知后觉的补充道:“是了,关中雨顺风调最为紧要。”
皇帝的及时改口让荀攸内心十分熨帖,这说明皇帝不会那么穷兵黩武,而是会在民生与战争之间,选择前者。
荀攸说道:“陛下乃圣明天子,自有苍天护佑。”
皇帝莞尔一笑,别过不谈:“大鸿胪等人还要何时返京”
由于使团的返程队伍人员庞大,一路上出行不便,于是索性先将一干人等的奏疏贺表抢在正旦之前呈交长安,至于周奂等人的队伍,则还在雒阳休整呢。
荀攸在心里估摸了时日,说道:“从雒阳至长安,若是不急,应还有十余日。”
赵温瞅准了机会说道:“这次大鸿胪与公车司马令祭奠琅邪顺王,又宣慰兖、徐等州,解一方兵祸,功莫大焉。待彼等归朝,朝廷理应嘉赏才对。”
皇帝微微颔首,他忽然问道:“王端于青徐等地征诣的贤士良俊名册呢何故我不曾见过”
赵温抬起头往皇帝身前的桌案上看了看,说道:“这几日承明殿所有奏疏,皆在于此。凡奏疏一概按轻重缓急,分类放置,公车司马令所呈名册,应是压在最下了。”
皇帝闻言,在一堆简牍缣帛中总算是费一番功夫翻到了王端的奏疏,他没急着打开,倒是有些无奈的说道:“王端这几日不在,他手底下的人连奏疏都整理不好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赵温稍一想,便附和着说道:“公车司马令掌天下臣民上书、四方贡献、及征谒贤士。虽为六百石,其职权之重,却非常人所能任。”
“嗯……”皇帝深
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
“渐渐东风暖。杏梢梅萼红深浅。正好花前携素手,却云飞雨散。”安公子
宣室内,皇帝正坐在席上逐行看着王端进呈的名册,看着刘繇、吕岱、严峻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不住的点头,真有种天下英才皆入觳中的意味。
这些人之中,有一些会安排进吏治科熟悉政务,还有一些会直接给安排职务,皇帝一眼看过去,对这些人大致都有了个安排。他正准备将名册合上,却忽然嗯了一声。
皇帝径直将名册翻到最后,定睛看去,只见末尾的角落里排着一个让皇帝再熟悉不过的姓名。
“诸葛玄”
皇帝发出一声轻笑,手指摩挲着那一行名字,嘴里念叨着:“这就有意思了。”
建安元年正月初八。
在宣平里的一处宅邸之中,数十名奴仆苍头正在门口忙着装卸车架上的货物,这间宅邸的新主人麋竺此时正带着小妹麋贞在院子里漫无边际的逛着。
“这院子太小了,也不精致。还说是长安的富贵宅邸,我看几眼也不过是如此模样,还比不上我们家。”说话的正是麋贞,她的个子较兄长麋竺要稍矮一些,身上穿着一件杏黄色的曲裾,上面染着桃花枝落英缤纷,朵朵桃花皆不重样,好似将一副工笔画穿在了身上在她腰间围着一条藕色的绣带,其末端长长的垂于膝处,裙下露出月白色绫裤,线条流利舒畅。
生性好动的她在素有威仪的兄长身边不得不约束脱兔的性子,一双细绢履轻轻的踱着小步,圆润的脸庞上鬓角如刀裁,七分美貌,还带着三分稚气。
“宅邸规格皆有定制,不是你想修多大就修多大。”麋竺扫视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慢条斯理的说道:“在东海那种地方,本地府君往往拘于情面,也不会太过为难我等。而长安这等帝京则不同,你若是逾制了,那暗中等着你犯错的人会立即将你置于死地。”
麋贞乖巧的点了点头,眼珠一转
第一百三十章 鱼帛狐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王朗的法子很直白,不是猜测卫将军王斌恐怕不知道麋氏有多少家财么那就低调的炫个富好了,当然,这里头得讲究技巧,最要紧的是不能让坊间传言说王氏是嫌贫爱富才拒绝了这门亲,这不仅对王氏的声名不利,更可能触怒对方。
于是王朗与麋竺敲定了一番细节之后,径直问道:“敢问麋君此番来京,身边带了多少财帛”
麋竺在来之前便考虑到长安与东海两地相隔千里、道路不靖等因素,所以事先便带了一批财物,跟着大鸿胪周奂等人的官方队伍来到长安。此番在长安更是打好了长期定居的准备,故而添置宅邸、上下打点,花钱如同流水。
听王朗问起来,麋竺心知财不露富的道理,不肯说实话,报了个虚价说道:“五铢钱太重,携带不便,是故没带几箱。此行带的都是些金饼、珠玉、锦帛等物,算起来也有两三千万。”
饶是早知徐州富庶,麋氏更是州中首富,王朗此时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惊叹麋竺对金钱如此轻描淡写的态度,同时也不由得想到麋氏既有如此家财,其急于再进一步、挤入上层社会的心思也就不难理解了。
王朗想起来时路上,那随着麋氏跟在队伍里的数十辆车驾,看那车驾的规模绝不止三千万,麋竺明显是有所保留。王朗无意点破,只微微颔首说道:“这已足够了。”
很快,皇帝于百忙之中拨冗召见了麋竺、王必等一行从徐州、兖州姗姗来迟的使者,对麋竺这个人物,皇帝非常的有兴趣,他还想与其多深入交流一些经济上的问题,甚至动了主意想将其留下。但由于这只是一次临时会见,以后还有机会,故而皇帝也没有表现的太性急,至于麋竺则是心里有事、初次觐见心里又有些慌然紧张,更是没有将这个机会把握住。
等到朝觐结束,麋竺便悉索财物,把全部家当都带到车上,让人一路上张罗无数车马仆从,摆起偌大一个派头,浩浩荡荡的出城而去。
长安城里的百姓不是没有见过高门大族出行的队伍,有时就连皇帝的銮驾他们都曾遥遥见过几次,所以即使麋竺的车马很是煊赫,却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唯一值得那些在冬日里闲的无事可做的黎庶们稀奇的是,这一行准备离城而去的车马里面乘坐的不是人,而是一箱箱金银珠玉、缣帛锦绣。
这一下就引发了闾里黎庶们的好奇心了,彼等纷纷猜测,竟不知东海麋氏有如此豪奢。细细一打听,原来是东海麋氏的幼妹与卫将军家的长子王端两情相悦,本来这一回是打算直接成亲,那一车车财货就是聘礼。可谁知道卫将军家不慕财货,不愿接受资贿,是故麋氏便要将这些侍御服饰、金银珠玉尽皆遣归徐州。
那些不明真相的黔首黎庶知道这事之后,一时感动于麋贞与王端之间的深情,同时也为王氏的高风亮节表示敬佩。这些流言越传越盛,把两人之间的亲事传的有模有样,其规模与范围甚至超出了麋竺的预期。
麋竺心里隐隐有些不安,特意寻了王朗来问:“我本意只是炫耀家世,好教彼等知晓我家并非寻常小姓。可如此一来,岂非是有逼迫之嫌”
“无妨。”王朗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淡然说道:“闾里闲谈,皆是无妄之言。礼记曾言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卫将军乃明智之人,不会辨不清其中关隘。
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忧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国风周南
王辅知道他家虽煊赫一时,在长安贵比王侯,但将外戚这个名头抛掉不谈后,他王氏也不过是赵国邯郸县的一个小豪强,往上数最近也就出过一个中郎将。再往前也就只有一个叫王郎的邯郸人名声稍大,但这人名声却不好,是个假称刘氏皇族、聚众造反,对抗光武皇帝的人物。
祖宗没能给王氏留下一片像样的基业,王氏内部更没有出现什么像样的人物。如今好不容易凭借着天赐鸿运,有了一个跟皇帝称亲道故、让王氏一飞冲天的机会,王辅不傻,用不着别人说就知道该如何把握。
这一次听说东海麋氏有意与自家长兄结亲,王辅一开始可是喜不自胜,挺说那东海麋氏家财数亿,跟如今朝廷的府库比起来,那可是真的富可敌国,自家若是得到麋氏这样的良助,何愁无以壮大只是他冷静下来后却立时反应过来,这事十有会碰钉子!
“怎么了”司马懿放下茶碗,轻声问道,王辅的脸色阴晴变化太快,他不难看出来。
王辅有些郁闷的摇了摇头,含糊的说道:“没什么。”
说完,便拿起茶碗仰脖喝了一大口,像是豪饮美酒一样。
自家人知自家事,其父亲王斌不知是为什么,对那些豪强士族一直带有偏见,起先王辅还以为其父只是针对个别人,没想到却是对所有人抱有警惕。搞的王氏权位虽重,在朝中却独来独往,除了少府张昶勉强算是羽翼以外,更是连一个盟友、声援都没有。
在王辅看来,这如何得以长盛!
他起先还问了几句缘由,但王斌见他素来太过轻浮,不足以托告大事,故而语焉不详,只说些何进当年也是阿附士人,最后身死族灭,他王氏如今却不能重蹈这个覆辙。
这个理由为王辅嗤之以鼻,但又不好明说,只得在心里暗暗定下筹算,自己玩自己的,总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nb
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义形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玉台新咏古诗
“子仲。”王斌对麋竺稍稍有些改观,言语里也不再带着刺,用很清楚的声音说:“近来坊间流言纷纷,有碍你我两家声名,老夫早就想寻你过府了。只是怕你忌讳,或者不愿意说,所以不敢贸然相询。”
“唯。”麋竺不善谋略,心术也非其所长,在商场上养成了以诚待人,谨言慎行的性格,非必要时从不开口。听了王斌的话,他先是伏身稽首,然后抬起身子,动作做得十分漂亮,话也很中听:“君侯再明白不过,像晚辈这种身份,最是容易惹闾里议论。在东海的时候,我家因为比寻常之家富有些许,便屡遭蜚语。在下当君侯是长辈,言语里即便有所忌讳,也不敢不听、不敢不答。”
“你言重了!”王斌的脸色开始缓和了点,觉得麋竺的态度不卑不亢,很有风范:“既然如此,老夫就不在讳言了,坊间都说令妹与吾儿相好,有了嫁娶之约。其实你我都知道并无此事,奈何此时传之愈盛,若无遏制,终究会影响到你我两家的清誉。”
说着,王斌想起皇帝这两天还要抽时间召见麋竺,于是加重了语气,点醒道:“你以后无论是留于朝中任职、还是回徐州桑梓,这硕望清誉,都要看重。”
“谨谢君侯良言。”麋竺停了一下说道:“这次坊间流言,确实是我管教不严,致使府中奴仆妄言乱语,我将其家法处置后,如今已带至贵府,交由君侯发落。”
王斌不耐的摆了摆手,表示不愿听这些虚的,麋竺只好继续说道:“坊间之言,的确是虚妄之谈,但王君与舍妹,又确实是亲如胶漆。这次的话,我不能光拿有无此事这么几句来搪塞,彼等二人之间的嫁娶之约虽还谈不到,但彼此的情谊是有的,君侯也是明白清理的人,何不……”
“怎么”王斌断然问道:“你是非要结这门亲”
这话才真的让麋竺难以回答,既不能说
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国风卫风
“大冷的天,快些起来吧,这里就你我君臣二人,不必拘礼。”
王斌却不起身,仍是稽首伏身,将额头紧紧贴在叠起的手背上:“老臣愧对!”
本来面带微笑的皇帝勃然而立,将手中捧着的热茶狠狠砸在地上,漆碗做工结实,看上去没有被摔碎,只是砰地一声摔在地上,把门外候着的穆顺吓了一跳,小心翼翼的往里面探了探首,却不敢进门。
穆顺都是如此,其余侍立在檐下的几个中黄门更是噤若寒蝉,悄悄往后倒退了几步,企图远离这片风波中心。
“愧对什么我看你是瞧不上那些个良家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