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陛下说笑了。”董皇后轻启朱唇,打趣道:“臣妾若是不来,陛下或许又要留宿清凉殿、或是宣室殿了。”
“这是哪的话”皇帝眯着眼睛,对方此时正隔着缣布轻揉着自己的头部,恰到好处的按摩让皇帝很是享受:“这几日忙,又要布置南征军务,又要预备着地方上的旱情,哪有心思来寻你们”
不单是这几天,自打这半年来,皇帝一直在有意无意的躲着后宫众人,就连最受宠的宋都也不见得有几次能留下皇帝夜宿,每回都说前朝政务繁忙,可前朝真是如此么且不说董皇后,就连宋、伏两位贵人都通过各自背后的家族得知,前朝其实有时并不算忙碌。
可她们偏不能将这个浅显的谎言揭破,不然岂不是证实了她们不仅有渠道沟通外朝,而且还能窥视皇帝在前朝的一举一动所以只好各自装着糊涂,而如今,却是董皇后率先忍不住了。
她仍伸出双手为皇帝揉着头,哪怕此时皇帝的头发已经全干了,董皇后仍是不急不慢的揉着。似乎是不经意的,她青色的宽袖从胳膊上轻轻滑下,露出两条雪
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从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未央宫,椒房殿。
暮色沉沉,斜阳彤日低悬宫墙,难得晚风清凉,驱走一方热气。
皇帝甫一进来时,便察觉到不同:“你这里的灯烛倒是少了泰半,那些花样好看的,怎么不点上了”
董皇后知道对方是在打趣,接口说道:“如今朝廷处处都需钱粮,那些不必要的花费自当裁省,臣妾主持中宫,也当如此。只是宫中诸贵人,强令恐伤及和气,倒不如先让自己身正了,其余的事,便可不令而行。”
当初喜欢明亮,一入夜便在椒房殿摆满灯台、肆意豪奢的董皇后,如今说节俭就节俭,也不打个正式的招呼,这让那些因她而下效的奢侈、又反应迟钝的如何办可她这手段偏是冠冕堂皇,无可指摘,饶是皇帝也不得不高看一眼。
他目光深沉的看向董皇后,眼里流转着捉摸不透的意味,当初他故意纵任董皇后每晚都点满灯台,耗费灯油、用度奢靡的时候,除了笼络董氏、不在乎这等细末枝节等理由,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阴暗心思。
往后所受,皆是今日所为。
怎料董皇后的心计比她那平庸的父亲远胜一筹,将皇帝刻意给她弄的劣势,在有意或是无意之中,化为无形。这让皇帝留了心,既定的心思也不由变了几分,他低下眸子,笑道:“你倒是伶俐,若是旁人不曾领悟呢事后论起来,岂不愈是折煞了她你既有以身作则、让掖庭众人效仿的想法,这很好,却不许不教而诛,不然便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董皇后不禁抬眼看了过去,对方的唇边虽然带着笑,但眼眸深处却没有丝毫笑意,这让她心里发酸。
皇帝说的公允,但在董皇后听来,无疑就是偏袒宋都。未央宫中谁不知晓,宋都喜好玩乐,不比懂事克制的伏寿,若是董皇后先奢后俭,第一个反应不及的便会是宋都。那时无论董皇后罚不罚她,宋都的名声都要坏,这本是董皇后想的一个法子,只是现在有了皇帝这番话,她却不好再按设想的去做了。
“谨诺。”董皇后眼睫微动,垂下目光,手仍扶着皇帝,打算将皇帝移到席上就座。
言语之间,她轻轻转了个弯,说道:“不过陛下说的未免有些严重了,如今天气炎热,便是夜里也不见凉快几许,阖上门窗,再点多了灯,岂不是要将人闷坏!臣妾想着,哪怕不说,彼等伺候的宫人也会知觉减省灯烛……不过,也怕有不知事的,臣妾一会指使长御前去陈说便是了。”
“掖庭有你在,不知给我省了多少心。”皇帝鼓励似得拍了拍董皇后柔荑似的手,嘴角带笑的与她说道:“你有主意,尽管去做就是了,但凡要记得端正二字。今年有旱,又是天干物燥的,宫里不仅要省着水用,也得多备着水,免得引起火来。”
皇帝本来也没对董皇后寄托什么期待,只是要求她不惹事、不犯事,那么以后自己兴许还能让董氏留个善终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之后,皇帝对当初立后时的亏欠差不多都要消散殆尽。尤其是董皇后这两年的表现除了不喜欢宋都以外,并没有什么错处,皇帝因此也就淡了一些最开始的凉薄心思,打算尝试着用心相处了。
心思与态度的转变,最初很难从一个人的举止上看出来,何况还是皇帝这样心思深沉的人。
董皇后并不觉得皇帝忽然向她提出要求,是对她抱有期望、想长期相处下去的好意。反倒误解为是皇帝在刻意提醒她要处事端正,这不就是在暗里敲打她么
当下她只唯了一声,便闷着不说话了。
董皇后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宋都,那单纯是小女儿家的吃醋,自己费尽心思的奉迎皇帝,临了却被说了一通,这让她心里幽苦怨愤、郁结而无处可伸。
“你啊。”耳边有个温和的声音轻轻说道,半是无奈、半是温情。紧接着,一只温暖的
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辞恳切ShuHaIGe.CoM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论语季氏】
“禀陛下……”董皇后本也是个心思坚定的女子,今天被皇帝用言语忽冷忽热的搓揉、敲打了好几次,早就没了脾气,她挣脱开皇帝的搂抱,从床沿滑下来,跪在地上说道:“臣妾昧死进言。”
皇帝抖了抖袖子,将本来搂抱着董皇后的右臂收了回来,与左手叠在一起,放置于腰间。董皇后此时跪伏得极近,皇帝甚至能从对方身上闻到一缕佩兰的香气,他气息平稳,盯看着董皇后洁白修长的脖颈:“但讲无妨。”
“陛下亲政以来,以中兴为念,不好犬马,不湎酒色,所疾唯弊事,所行唯良政。臣妾虽鄙,亦然深信陛下天纵英睿,定可大匡社稷,颓坯重造。”董皇后徐徐说道,这是她早在事先就准备好的进谏之辞,刚好用在了这个时候:“而陛下为孝灵皇帝之独裔,刘氏宗庙之攸赖,合该早出皇嗣,以承国祀。”
皇帝沉着脸,他懂得对方的话,也知道有一个继承人,能很好的安定朝野人心。但要他以十四五岁的年纪,跟宫里那些未长成的小女孩行房事……无论是为了身体健康着想,还是出于后世人的现代观念来说,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至于年纪已然十八岁的董皇后,考虑到政治因素,皇帝更不会让她生下嫡长子。
“陛下系居宸极,德齿并茂,臣妾才色鄙薄则罢,而宫中伏氏、宋氏,皆一时良人。”见皇帝没有回应,董皇后继续说道。她的语气恳切,话里尽显一个贤后该有的大度、无私的品质,把她故意安排采女诱惑皇帝,说成是为了早些传宗接代的堂皇理由:“若是陛下都不喜欢,今年择选媵御、新纳采女,也大可为之,陛下如何视之不见”
“你且起来……”看董皇后情绪有些不低,皇帝想先伸手拉起她再说话。
谁知董皇后挣开了皇帝的手,伏在地上,不见面目,话里已带泣声:“陛下不亲妃嫔,不仅是有负于皇祚之重,还是欲将臣妾置于死地!”
这话说的严重了,皇帝不禁变了神色,站起来躬身把董皇后扶起,好生安慰了几句,说道:“你这是什么话你我夫妻一场,视为一体,我何故要害你了”
董皇后此时不知是真的忧心委屈、还是刻意为之,她眼泪涟涟的哭诉道:“陛下不知,如今宫里宫外,皆因陛下年余未有皇嗣,而说臣妾性好嫉忌,是个妨碍陛下亲近妃嫔的妒妇。可臣妾从不敢独擅圣宠,也不敢有违陛下心意,谮言毁人,臣妾实在是有口莫辩。”
“有好事者乱言乱语,你不要放在心上,若再有人说,你尽管打杀。”皇帝手抚其背,又轻声细语的安慰了几句,在这个时代,丈夫迟迟未有子嗣,责任永远都在正室身上。现在时间尚短,等以后日子长了,董皇后身上所背负的舆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无论这是不是皇帝的本意,一个‘妒妇’、‘妨碍皇嗣’的声名就足以让董皇后的位置岌岌可危。
所以董皇后不管是出于什么考虑,都要想办法诱惑皇帝,而既然是诱惑,那自然是得由自己尝试着先拔头筹。
“你别哭,听我说。”在皇帝的安抚下,董皇后很快停止了抽噎,从袖中拿出一块细绢擦拭着眼泪。刚才的一番哭诉让她的妆容都花了,她不想让皇帝看到这丑态,便把脸转了过去,竖着耳朵听皇帝的解释。
见董皇后情绪逐渐安稳,皇帝这才说
第一百九十二章 导引禽戏SHuHaiGe.CoM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椒房殿中,鱼鹳铜灯星火闪烁,有清香满室。
董皇后长裙曳地,粉面垂泪,坐立不安。
“我知道,这会让你很为难。”皇帝早已缓和了语气,说道:“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我之间,就多体谅些吧。”
董皇后此时已转过念头来了,如今皇帝明显是深信那个叫华佗的‘方士’所说的话,担心短寿不假,但想养精固元,修习‘补导’等房中之术,这恐怕才是主要意图。既然皇帝主意已定,一时不得劝说回心转意,而又有求于己,想让自己代他安抚宫中议论……何不借此为自己索取好处
“臣妾体谅陛下,只是谁又来体谅臣妾”董皇后故作为难的说道。
“你是皇后,谁敢不体谅你不过二三年的功夫,有人便等不及国储了”皇帝假意作色道,他稍加思忖,慢慢抚摸着董皇后柔顺的头发,说道:“你尽管放心,但凡有事,皆有我在。”
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以后会常来椒房。”
董皇后心里一喜,面上却未露端倪,不管皇帝修不修习‘补导’之术,只要经常到自己身边,未尝不是一个借故亲近的机会。何况有了为皇帝解忧的这一层关系在,不仅宋都那一帮人威胁不到她,就连她父亲董承,兴许也会因此受用:“臣妾谢陛下殊遇,不过,臣妾尚且不知该做什么”
“孝武皇帝十九岁才有长公主、二十八岁才有太子,你我还年轻,身体又康健,以后不愁没有子嗣。所以只要你不急,别人也就不会急了。”皇帝这时站起身来,拍了拍董皇后的肩膀,笑道:“你明白我的意思。”
“臣妾明白。”董皇后伸手环抱住皇帝的腰,更紧地靠向他胸前:“养精固元是好事,只是臣妾怕的,是陛下会采补仙药仙丹……不是说不可,而是陛下如今年纪轻,倒不必急于一时……”
古来帝王多有寻仙问道的,却往往不如人意。董皇后出于关心,特为嘱咐,这让皇帝心里很受感动,轻轻推开她,抚了抚她的头发,说道:“我不求长生,只求康健。那华佗有一技名曰‘五禽戏’,可以强身健体,我要习练的就是这个。”
二人终于达成一致,皇帝算是能暂时卸下肩头担子,不用再往这件事上耗费太多心思了。
等到第二天,皇帝便诏来了太医华佗。
华佗是沛国谯县人,精通医术,常为人治理疑症,在兖豫徐等州广有声名,却一直不曾入仕。多年游历于江淮之间,搜罗病症、采药救人,以至生计艰难,后来得闻朝廷征辟,这才随王端等人入朝为官。
皇帝见了满面红光的华佗,径直问道:“我听说你擅长一术,名五禽之戏,不知可否赐教”
“臣不敢。”华佗干笑一声,说道:“庄子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也’。人体欲得康健,必得时常劳动,如此,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亦不生。五禽戏效熊虎鹿猿鸟,引挽腰体,动诸关节,正可起延年之效。陛下欲求之,臣岂有不授之理”
“好、好。”五禽戏与后世的太极拳同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勤练于此,虽不能担保长命百岁,但足以让皇帝健康少病。加上自己在食色上保持克制、注重养生,至少降低患病的次数是没有问题的。历史上的刘协活到五
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开一笔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周礼天官】
“陛下,臣当初是遭逢不顺,心内畏惮,故只敢明哲保身。然身在江湖,臣一直心存汉室。去年获知圣天子在上,朝廷有为,力图振作,遂不敢遗世独立、退居山林,乃奉诏起行。只期以区区鄙陋之身,能裨益于国家,供陛下驱策。”华佗没有那等城府心智,见皇帝似乎知道了什么,便立即做贼心虚的解释道。
他这副神态看在皇帝里,倒显得有些老实。其实他曾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才偶然得知黄琬与华佗、陈珪之间还有这么一段联系,那时他正担心华佗不肯应征,知道此事后,便再也没有顾虑。
而且,皇帝之所以急着征辟华佗、张机等人,也是为了自己的身体着想。
因为无论是当时、还是此时的太医署,都是被以太医令脂习、太医吉丕为首的关西人所把握。虽然这么久以来,他们会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但那也许是皇帝这两年未曾生过病的缘故,而且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太医署这样至关重要的部门,就更不能让其一家独大。
所以从关东征辟华佗、张机这些名医,安插进太医署,便成了皇帝急需做下的布置,以为不时之需。到时候若生了病,综合来自不同利益体系的专家会诊,总比只听一家之言要好得多。
只是张机尚在南阳,不知为何迟迟不肯应征,所以太医署就只有华佗、樊阿等几个外来户在皇帝的暗中支持下,与脂习等人分庭抗礼。为了保险起见,皇帝自己也打算挤出时间,多看看有关医术方面的书,好知己知彼。没想到自己才开始自学,就发现自己对针灸、艾灸等医术上很有天赋,像是生来就是干这个料子似得。
思绪飘远,皇帝摇了摇头,回过神来,这才转身看向华佗,说道:“你有这份心是好的,但有此心,何时效命朝廷,都为时不晚。”
华佗此时也有些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似乎太急着撇清关系了,倒显得其中有什么似得。心里不禁懊恼不已,黄琬当初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时候,选举人才从来都是讲究公平——虽然是相对意义上的。但就此论起来,华佗其实与黄琬并没有太深的交情,根本就不怕皇帝这一连串的发问。
只是在去年的时候,黄琬得知皇帝要征辟他,立时想起自己与华佗之间有过这段联系。于是写信劝他应征,而华佗当时见朝廷安定,也想来做一个官,便跟着顺水推舟过来了。
所以这等若是承了黄琬的情,来长安之后,华佗想在朝廷多个倚靠,前往拜访了几次,如今看来,像是被皇帝猜忌起什么来了。
毕竟华佗心里也明白,太医这个位置的重要性。
幸而皇帝好像没往深处去想,这让华佗松了一口气,应声说道:“陛下乃圣明天子,天下贤士,皆将会于朝廷,以助陛下中兴之业。臣不过微贱之身,侥幸先投了而已。”
“不要妄自菲薄,我正有事问你。”皇帝笑了笑,说道。
华佗敛容恭听,他本以为又会是什么让他提心吊胆的问题,没想到却是——
“你行走江淮,可曾记得你一年最多救治过多少人”
“这、臣不曾计数过……”华佗愣了一下,随即笼统的答道:“应有百余人。”
“百余人……”皇帝忽然叹了口气,感慨道:“这天下间罹患疾病者,何止万千!以你一人之力,救治得过来么”
“这……”华佗语塞,迟疑了一下,不得不承认了这个无奈的现实:“臣无能,虽救不得天下病患,但能以平生心力,救济黎庶,便死也无愧了。”继而,他又说道:“陛下也知道,臣奉诏入朝之时,曾有疏上,请许臣供职太医之余,可许臣私下为人诊治。故而这些天来,臣在闲暇之时,也曾治过不少病患。”
“这些我都知道,有御史曾劾奏你没有个臣子的体统,被我给驳回了。”皇帝点了点头,从这一点看,华佗就比脂习、吉丕这些人要多一份医者仁心,也不枉
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荀子非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