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你说此话之前,先抚心自问,若再让孙氏出一个太守,我今后何以安眠!”
袁胤与袁嗣同为庶出兄弟,彼此感情深厚,此时忍不住为他出头说道:“既然如此,君侯当初又何故屡屡轻许孙伯符太守之位言出不诺,失信于人,如今倒让底下众人非议不止。”
这话让袁术立时语塞,当初他是为了让孙氏出力,替他赶走拒绝接纳袁术的陈瑀,特意许下的好处。后来见驱赶陈瑀的过程中孙氏并没有出多少力,便理所当然的给了自己人——但在此后他一连提拔了孙贲、孙香等人,也算是补偿了。
如今又许孙策任庐江太守,也是因为袁术深知陆康在庐江素有恩信,绝非仓促可下。所以袁术想让孙策先在庐江城下挫挫锐气、又因攻打名士陆康而声名俱损之后,再让他人代其进攻。
谁知道——
“庐江易得,陆康败走,这实在是让人始料未及啊!”若非陆康忠诚义烈,又与孙策有嫌隙在先,袁术当时还真以为这是彼等商议好的了。他尴尬了一会,倒是很快坦然自若了起来,慨然道:“虽说由此可见‘恩信’不足以固守,但庐江一战而下,却让我为难不已。允其前诺,实非我所愿;食言而肥,却失望于人……”
“君侯不必为难。”阎象适时说道:“孙策乃孙氏之首,轻易不可授付大任,君侯既然忌惮,大可托辞其人过于年轻资浅,还不足以任二千石之重!这庐江太守之位,不是不给,而是为避揠苗之妨、捧杀之害,暂时托与他人,只留待孙策可堪方伯之用时,方可授任。至于人心非议,可仿前例,另外补偿孙贲等旁支。君侯如此为孙氏着想,谁也不敢说亏待。”
“善、善!”袁术拊掌笑道:“就依你此言!”
言罢,他略微思忖,说道:“命吴景为捕虏将军,率所部征讨江东诸郡。”
袁嗣等人退下之后,阎象凑前对袁术说道:“丹阳乃渡江要郡,又屡出强兵,非亲信不可托付,君侯不妨借此机会,另派他人接管。”
“嗯,我有意让继业为丹阳太守,给吴景督粮。”袁术对此事早有决断,只是他所想的人选不是勉强可用的袁嗣,而是默默无闻、能力平庸的袁胤,这让阎象吃了一惊,不过转念一想,他便明白了。
从刚才的一番话来看,袁嗣明显是在为孙氏的遭遇而鸣不平,像这样的人渡江之后,恐怕很难起到制约、防范吴景的
第一百九十九章 参分天下
“反义而谋,倍民而动,未闻存者也。”————————【晏子春秋】
待到了第二天,高干一早便受邀来到袁术府上,主簿阎象亲自为其引路。行至内室,与袁术见礼之后,袁术开门见山,径直说道:“当此之时,以同心抗敌,则何事不成不过这抗敌之后,乾坤重定,又以何人为主,何人为大呢”
“舅父乃袁氏嫡传,自然是以舅父为大。”高干有些不明白袁术反复的态度,表面上仍是底气十足。
袁术看了阎象一眼,撇了撇嘴,表示不信,说道:“总得有个凭据才好。”
高干沉下了脸,难道是要把他留在此地可这种事情,嘴上说的再好,都不如各凭实力,袁术怎么也是袁氏英才,如何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他想了想,尽量解释说道:“抗敌之后,冀州明公只求冀、幽、并、青等四州,而舅父坐守河南诸州之地,兵众为天下之盛。依仗强力,比空口竹书要可信百倍。”
等的就是这句话,袁术眉头一抖,好整以暇的问道:“听你这话,我那兄长竟是连兖州都不想要了”
“舅父既属意于此,兖州拱手奉上也无妨。”高干领会其意,坦然说道。
“玩笑可别开的太过,兖州如今可是曹阿瞒的,刺史田芬可是半点主都做不得。”袁术提起曹操就心内不悦,这不仅是由于去年他被曹操打败,一路逃至淮南。而是早在很多年前,他就素来瞧不起这个常在袁绍身边混迹的矮个子,那时候他只当是物以类聚,婢生子与阉人子关系亲密,没料到后来居然会让他有这般气候。
袁术因此还想过,与袁绍和解之后,不妨让对方先为自己敲打一下曹操,好表现诚意。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想法而已,曹操目前的表现,依然还是袁绍手下得力的打手,袁绍不可能为了他而自折羽翼。
当然,这一切还是建立袁绍对曹操信任如初的基础之上。
这时且听高干理所当然的说道:“这又如何,河内不也曾是张杨的么”
河内张杨遭部将眭固背叛的事早已传遍中原,各州诸侯无不侧目,眭固的叛变看似无迹可寻,然而明眼人都清楚其中的蛛丝马迹都隐隐指向了受益者袁绍。
不然何以解释那种种巧合
当然,除了张杨宽纵部署、失察于下以外,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袁绍对其他势力内部的渗透。
袁术心里微微警惕,看来自己这外宽内忌的兄长对好友曹操并不是那么的推心置腹,只是不知袁绍有心算计曹操有多久了,而这兖州的‘眭固’又是何人
“好、好。”袁术并未迂回,反而笑着赞道:“我原以为我家兄长太过柔仁,岂料彼还有此等狠绝的手段!”
高干惊讶的看了他一会,有些无所适从,在一边尴尬的跟着笑了会。
阎象也是苦笑着摇了摇头,对此也是颇为无奈,能通过计策以下克上、谋夺冀州的袁绍,岂会是宋襄公那般的迂腐不知变通之人袁术未免太看不起这个庶出的兄长了,不过说起来,如果这不是袁绍用来跟自家弟弟虚与委蛇的托辞,那么曹操到底是做了什么才让袁绍对他产生防范的
这时,袁术又说道:“你可知朝廷已派兵伐蜀”
高干倒是没料到会有这种事情,他去年受命南下,在陈留老家与宗族亲人相聚,一起过了年,方才徐徐南下。到寿春时已是二月初,而朝廷却是三月出兵,这几个月以来他囿于府中,一直不知晓外间之事,如今听了对方一说,顿觉惊讶:“敢问舅父,这是何时的事情”
“三月间的事,朝廷假称伐羌,实则取道武都,走陈仓入汉中。”说到这里,袁术刻意停顿了片刻,想要就势听听高干表达他的看法,但对方一直怔然沉思,好半天也没
第二百章 丧将失恃
“谗佞贪浊之徒,屏而去之,此仆之所能。”————————【答罗生书】
就在关中朝廷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伐蜀之战、全力应对随之而来的旱蝗等灾、以及雍凉羌胡动静的时候,那些观望局势的关东诸侯们见状,也纷纷在四月的时候开始动作起来。
幽州牧公孙瓒与冀州牧袁绍在涿郡、河间等地从春初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鏖战,就在袁绍率主力应付公孙瓒的同时,平东将军曹操亲自率兵进剿盘踞在泰山郡的贼寇,从西南方面策应了袁绍属下臧洪与袁谭、麴义、高览等将在青州的战事。双方呼应之下,终于击败了公孙瓒所置的刺史田楷,连下齐国、乐安等郡,与北海相吕布对峙。
与此同时,年过六旬的徐州牧陶谦,在见到下邳、广陵等郡国局势糜烂而又有心无力后,终于支撑不住病体残躯,晕死在病榻之上,奄奄一息。
东海国,郯城。
老人好容易辗转着苏醒过来,回顾左右,却见两个儿子陶商、陶应跪坐榻侧,垂首流涕,亲信曹宏默默无声的侍立在不远处。
“使君。”曹宏一双小眼睛正四处不停的张望着,很快瞥见了那老人的动静,立即走了过来,躬身说道:“身子可是好些了”
陶谦吃力的摇了摇头,他适才已经望见门外人影幢幢,知道州中有许多人因他病倒而焦急万分。只是为何而焦急,陶谦不想也知道,他问道:“外间都有谁”
“东海相和典农校尉都在……还有曹将军也在门外守着。”曹宏留意看了陶谦的神色,见他无动于衷,又忍不住跪坐在陶商两兄弟中间,一手抚床,轻声提醒道:“典农校尉本在下邳安集百姓,得闻使君病倒,立即就乘快马赶了回来。使君,得小心此人会有什么打算啊……”
“唤陈元龙进来。”陶谦没理他,张口便说道。
曹宏顿时一急,忙道:“使君如何要唤他!”说完之后又发觉自己声音太大,陶商两个人都对自己怒目以视,他只得小着声说道:“陈登这些人怀着什么心思,使君还不明白徐州富庶之地,使君莫非就舍得……就、就不曾……为二位郎君想过么”
“曹宏,你少在这里乱言乱语,蛊惑人心。当初朝廷迁都,四方断绝,唯有我父遣使贡献。家君忠于朝廷之心,日月可鉴,绝不会做乱臣贼子!”长子陶商站了起来,先是义愤填膺的盯看着曹宏,复又俯身对陶谦说道:“阿翁,官爵乃人主之器,况乎州牧如此高位……儿既无德望、又非刘氏,断然授受不得!”
“是啊,阿翁。”陶应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乜斜了曹宏一眼,跟着在一旁说道:“千万莫听小人之言,毁我陶氏累世清名。”
真要是在乎这点累世清名,那下邳阙宣自称天子造反的时候,又是谁与其一同寇钞境内曹宏心里不屑的想到,却又不敢在此刻当面挑破,他素来就是陶谦身边亲信任用的谗慝之人,为其充当监视境内豪强的耳目与戕害异己的拳脚。如他这般酷吏,得罪了太多本地豪强,若是陶谦一旦撒手人寰,届时第一个随葬的就是他。
要想苟全性命、继续保持现今的权势地位,曹宏费尽心思的想让陶家人继承州牧之位,可谁知陶家两兄弟没一个有此意向。见到这个情况,他大感为难,两只手不停的互相捏来捏去,苦口婆心的说道:“诶呀,二位郎君这又是何必!事情也不至于此,只要咱们……”
“不要说了。”陶谦有气无力的打断道,态度无比坚决:“唤陈元龙进来。”
曹宏正在犹豫,一边的陶商自行站了起来,径直走到门边去传唤了。
“使君……”曹宏趁陶商离去唤人,又俯下身,背对着陶应,似乎想在陶谦耳旁说些什么。
陶谦却已阖上了双目,无声的叹了口气,道:“念在往日情面,你现在就回丹阳去吧。”
曹宏是丹阳郡歙县人,是陶谦的乡党,当初陶谦召集丹阳子弟成军、入徐
第二百零一章 仰凭仁君
“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韦道安
陈登一副意料之中的神情,早在当初孔融与郑玄打算西入朝廷、途径徐州的时候,彼等便与陶谦、还有寄寓此地的陈纪等人初步商议了一番。都认为刘备弘雅有信义,上显忠义,下除凶害,能行桓、文之事。
当时陶谦尚且康健,他们也只把刘备当做徐州的屏障,可随着后续局势的发展与观察,本来根基浅薄的刘备,在徐州豪强的眼中居然已经深孚人望了,甚至比任何人都适合做徐州之主。
让刘备在陶谦身后接任徐州,是个让徐州各方豪强都满意的结果,哪怕是陶谦本人,也相信刘备跟曹操、袁术比起来,会更好的在各方面照顾他的两个儿子。
未过几日,陶谦召来州中从事、别驾,以国都遥远、路上不静为由,打算将州牧之位让与沛相刘备,又拜陈登为治中从事,率州人赴沛国迎接刘备。待做完这一系列决定之后,陶谦叫来陶商兄弟,当着名士陈纪、陈珪的面,执起陶商二人的手说道:“刘玄德当不负尔曹!”
老态龙钟的陈纪坐在一旁,好似老僧入定,身子动也不动一下,像是置身事外、与此事无关。
比陈纪年轻不了多少的陈珪却是眉头一抖,睁开一双浑浊的眼睛,诚挚的盯视着陶谦,在旁紧接着表态说道:“刘备宽仁有度,使君深知其人,当无虑矣!”
话音刚落,徐州牧陶谦便眯着眼看向两人,喉咙像是含着口痰似得嗬、嗬笑了两声,然后溘然长逝。
陶谦病逝后,早有筹备的陈登立即请素有威望的陈纪、自己的父亲陈珪、还有东海相刘馗暂时共同主持大局,并留下自己的屯田兵驻守城中,以防生变。
随后,他便带着州中从事、别驾等人,在彭城相汲廉与驻守彭城的典农都尉麋芳的支持下,很
第二百零二章 视事未安ShuHaiGE.CoM
“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华阳国志】
得到刘备肯定的答复之后,陈登便心满意足的笑了,他看看刘备、又看看陈群,笑说道:“我就知道府君雄姿杰出,绝非畏难不前、如丘而止之辈!”
刘备苦笑一声,连连摇头,并不言语。
接着,三人再度回到正堂,向刘备麾下众亲信、将官,还有随行的彭城相汲廉、典农都尉麋芳等人公布了这一喜讯,又与彼等一同商议接下来赶赴徐州继任的事宜。
陈登早已算计好了,刘备可以留下一员大将驻守沛县,其余的兵马全部跟随南下。等到了郯城之后,彭城、下邳、东海等郡国的郡兵与各家部曲都会听从刘备调遣。有了这些人在背后支持,刘备再开徐州武库,募民为兵,可扩军数万——这些算起来,就是陈登所言的步骑十万。
刘备不愿在此事上表现得太热切,心不在焉的敷衍了几句后,便让简雍招待众人下去休息了。
众人走后,唯独陈群很自觉的留了下来,偌大的厅堂里,两人各坐一边。刘备看了看陈群,几次欲说还休,最后终是叹了口气,起身往后面走去。
陈群随即起身,跟着刘备来到另一间稍小一些的房间里,两人宾主对坐着,刘备方才开口道:“我记得长文本是劝我不入徐州,说此地已是泥淖,任谁都会陷足其中、纵有伟力也无从施展。可如今却是为何更改前计,与陈元龙一同劝我接下徐州”
“先谢府君信重。”刘备先前只凭他一句话便转变态度,这让陈群微受感动,他先是拱手作谢,然后说道:“如今袁术据守淮南,兵威强势,曹操又驻军泰山,虎视眈眈。而府君若是进图徐州,则袁术必与之争,届时曹操若袭府君之后,岂非倾覆之危更何况还要考虑到朝廷的态度……故而在下当时便说,徐州牧这个位置,看似光鲜,实则凶险,不如不得。”
刘备镇静的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文长此番一定有个好消息,不然,不足以更改前言。只请问足下,不知是何等破解的妙策”
陈群心里明白,这是刘备不放心,执意要问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不是问怎么应对袁术与曹操的腹背夹击,而是在问陈群这些天游走于东平、颍川、河南等地的成果。曹操到底会不会惦记着徐州这块肥肉、或是听命于袁绍南下争抢;朝廷会不会容忍刘备僭夺方伯的行为
因此,他想了一下,这样答道:“时移俗易,非人力所能知。去年的情形与今年大为不同,我不敢说有何‘妙策’,只不过周旋各方,为府君谋事而已。”
“唯、唯!”刘备紧接着他的话说道:“还望足下不吝相告。”
陈群顿了顿,忽然提道:“我从前将军麾下军师祭酒处得知,朝廷欲征辟家君为太常。”
“啊,这倒是件喜事,我可要恭贺陈公了。”刘备脸上喜悦的神色,发于内心,现于眉宇。
他是由衷的为陈群、尤其是为陈纪而感到高兴,他与陈纪早在平原国的时候就有过一段交集,那时候他被青州刺史田楷举为平原相,与陈纪这个朝廷名正言顺诏拜的平原相并立一处。本来是尴尬万分的处境,却被刘备轻松化解,他借着恩师卢植的名头,对陈纪执礼甚恭;又在平原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很快获得陈纪等一干士人的好感。
以至于后来陈纪见平原将生战祸,不仅主动将平原相的位置‘让贤’给刘备,更是在自己的朋友圈中为本来默默无名的刘备说起了好话——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陈纪的好友孔融在北海被黄巾围困,第一个想的就是请刘备来援的因由。
孔融与陈纪父子相交莫逆,刘备‘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这个名声,便是陈纪说与他听的。
陈纪对刘备的提携之情,不比恩师卢植对刘备的栽培要小。如果是卢植只是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