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董承立即应下,然后不着痕迹的偷眼看向皇帝。
皇帝恍若未觉,面色如常的向众人依次交代了在降雨过后要注意的事项,好言督促了一番。赵温等人皆然诺,唯独董承有些情急,几次想说话,却一直瞅不到机会,又有吴硕在一旁不断的给他使眼色,这才作罢。
会后,侍中荀攸被留下与皇帝单独诏对,董承等人则先一步走出清凉殿。殿外阴云密布,天气凉爽如秋,看着孤零零一人走在一侧的赵温,董承拉了拉吴硕的衣袖,问道:“尚书令有缺,今日本该议定人物,国家为何像是忘了一般连带着赵子柔、荀公达等人也不曾提及。”
吴硕觉得董承未免太急躁了些,皇帝如今尚未表态,就算是有人提请了,又如何能保证这个位置就一定会落在他头上他不禁苦笑道:“敢问君侯,司空麾下可有合适的人物为尚书令”
赵温如今虽然获得了益州士人的拥戴,但由于益州士人入朝时日尚短,尚未形成什么气候,更无有足够资历、名望和能力的人担任尚书令。董承心中明白这一点,却还在脑中细细回顾了一番,答道:“蜀士有名者不少,但鲜有入朝为官者,要想为其助力,还得很长一段功夫不可。”
“既然没有,见国家尚无此意,司空又何必主动提及呢”
这番话问得董承哑口无言,半晌,复又说道:“那荀公达呢颍川士人在朝中不乏名臣,听说秘书令荀悦侍讲于国家左右,日夕谈论政事、典籍,深受嘉许。其人名望、资历具备,可是做尚书令的大好人选。”说着,他斜睨了吴硕一眼,道:“尚书令意味着什么,不消我多说,你不急,我也没什么好急得了。”
吴硕立即反应过来刚才那番话显得董承智拙,引起对方不满了,急忙谢罪道:“君侯误会了!在下的意思是,事情尚不急于一时,朝中如今缺的可不止一位尚书令。”
董承眼睛眯了眯,看着前面走得比他要快的赵温,轻声道:“马日磾将不久于朝堂了”
“仅是以病免三个字,就不知让多少公卿黯然离任。”吴硕错后一个步子,态度恭谨的对董承说道:“何况,司徒自己也不是什么错处都没有。”
董承点了点头,说起来他与马日磾相处并不和睦,一个古板迂腐、一个激进狂妄。彼此明争暗斗这两年,最后见到对方洁身自好一辈子,却折在自家人手里,不免有些唏嘘。此外,又预见到昔日的宿敌黄琬可能东山再起,心里颇受威胁,他言道:“近来黄琬那些人声势不若是陛下有心,我再如何也抗拒不得上一次捉拿的那些商贾,我看还是要加把力气了。”
“董公说的是。”吴硕笑着应下,又补充了一条:“除此之外,董公不妨从别的地方用些心力。”
“别的地方”董承一愣,在宫门下停住了脚步。
吴硕拱手说道,眼底闪烁着一丝锐利的神采:“放眼朝堂诸公,能荷尚书令之职者并不少,董公除了要讨陛下心意,还有别的路走,譬如,先设法将他人翦除。”
尚书令的热门人选很多,除了仆射吴硕、秘书令荀悦以外,还有曾担任过尚书令的太常陈纪、左冯翊政绩出众的种拂、以及在平蜀一战立下大功的司隶校尉裴茂。
“这些人都不好动啊。”董承沉吟了会,看向吴硕:“你既然提出来,定是有所见教了”
“见教不敢,只是一点拙计。”吴硕低头说道:“董公不必将彼等逐一压下,只需在国家跟前挑一些刺,引起国家不悦,事情便可成了。”
吴硕工于心计,机谋权变更甚于京兆尹胡邈,董承有时候也自认为追不上对方的思路,比如此时他就不明白对方所指的是什么。但董承也有他的聪明之处,他故意不答,偏做出一副沉着的态势,像是什么都知道了似得,紧紧盯着对方。
“董公睿鉴。”吴硕显然是误会了,以为对方又在埋怨他自作聪明,说一半藏一半,于是略作惶恐的说道:“这可是一举而两得的事情。”
第713章 明惠及下
“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史记孝武本纪
京兆尹,长门亭。
由于本地的蝗虫所剩无几,为了保证雨后的农时,亭长与里正在商议一番后,只留下十来个村夫帮助捕蝗使苏则继续搜寻残存的蝗虫以及土里的蝗卵,剩下的都打发回家修整农田。
由于工作量减少,他们一上午只是在各处田间、沼泽等湿地搜寻蝗卵,倒是清闲不少,走走停停,很快就到了用饭的时候。
苏则早已习惯了粗衣粗食,这些日子的相处也使周围的农夫们对这个平易近人的高门子弟心生好感,乡野村夫们吃饭没什么规矩,捧着饭碗聚在一处,一边吃一边闲聊。
有的时候老人们会聊些几十年前的往事,说:“那时候西北处处都是羌乱,每一处地方是安生的,十年前还有几万骑兵跑到三辅,连长安的先帝陵园都有羌兵,几乎每年都是打仗、旱灾、蝗灾、地震,咱也是苦啊虽说这两年日子也没好到哪里去,但起码知道朝廷在乎咱们,年年给修水渠、发粮食、免赋税,这日子只有越见越好,过得才舒心嘛。”
这个老人是乡里的三老,德高望重,一群人点头如捣蒜,纷纷附和道:“那是那是。”
苏则静静地听着他们一言一语的吹捧朝廷,慢条斯理的扒着碗里的麦饭。马超说得对,这种没有油水的东西吃久了确实会反胃,但他又不肯当着这些人的面大鱼大肉,这样会让苏则觉得自己与他们的距离一下子拉开。那种感受看似高高在上,却并不是苏则喜欢的。
“对了,张家的三郎怎么没来”一个人忽然问起道。
另一人也想了起来:“是啊,这小子不是巴望着要来捕蝗么怎么还没来”
“跟着捕蝗就不用照顾家里的地,他就是为了躲懒,此刻估计又跑到县邑里混粮食去了。”有个知根知底的人不屑的说道。
众人听了,皆议论纷纷,似乎都很不喜欢这个张家三郎,苏则心里想了想,也记起了这么号人物。因为前些日子这个人抱怨旱灾、连带着埋怨了几句皇帝,所以让苏则记忆犹新。
三老脸色顿时沉了一下,把筷子往碗上一磕:“这小子受人财货,诽谤天子,昨日已被亭长拿走了。”
“啊这混账,什么话都敢乱说!”
“就是,这次若不是天子亲自求雨,咱们地里的谷子都要死了。他还敢诽谤天子,等他回来我非得教训他不可!”
听着众人不绝于耳的骂声,苏则目光一动,将手中的陶碗缓缓放下,目光所及之处,马超正在对面舔食着一只空碗,这么点东西,向马超这样精壮的汉子是根本不足以果腹的。
关中的骤雨接连下了三四天,不仅极大缓解了旱情,还似乎也将百姓心头躁动不安的火气都给浇灭了,京畿三辅原来盛传的流言几乎是瞬间销声匿迹。
苏则一直都觉得这些中伤皇帝失德的流言出现的太过蹊跷,看来背后确实有人在推波助澜,却不知对方是谁呢
“诶你们看那边!”一个人突然从原地站了起来,往西边一指:“好多的鹿!”
“好壮的鹿。”马超眼睛一亮,顿时抛去了手中的空碗,站起来摸向腰间的宝剑:“我杀一头来给你们尝尝肉。”
苏则定睛看去,由于接连几天的雨水,就在一夜之间,本来因旱灾而荒芜的土地重新生长出嫩绿的草芽。西边的小坡上也不例外,这时除了青青的鲜草以外,还有一大群麋鹿在草坡上悠闲的漫步。
马超兴致勃勃的带着几个精壮汉子走了过去,打算从两边包围,谁知才走了几步便忽然停了下来。
只见在那群麋鹿中间,一匹白色的幼鹿正睁着水蒙蒙的眼睛四处张望。
霸陵原是因为孝文皇帝的陵寝霸陵之故,而有此称,在此之前,它原有的名字叫白鹿原,相传是周平王东迁洛阳,在此原上见白鹿游弋而得名。孝武皇帝时在这附近新建白鹿观,归入上林苑的管辖范围,为皇室豢养麋鹿。
如今此地再现白鹿,又是这个时间点,不免让人惊奇。经过查访,发现这群麋鹿来自阳平关,正是年初为司隶校尉裴茂撞破山上敌军营垒的野麋。当时裴茂使人从中挑选精壮雄美者,敬献给皇帝,打算以此化解旱灾而带来的人心隐患。哪知关中百姓都只当这个做饭后闲谈,皇帝知道后,便不闻不问,任由这些麋鹿在白鹿观的林子里自由生活,也许是白鹿观的值守人员疏于职守,倒让这些麋鹿跑到附近的霸陵原上去了。
“平蜀一战,皆仰赖全军上下一心,将士用命,我只道麋鹿误闯敌营,并不信其有灵。”皇帝十分顾及将士们的感受,任谁也不希望自己付出性命博得的功勋被一群畜牲抢了去,在祥瑞与军心之间,皇帝选择了后者:“此番偶现白鹿,应是白鹿观原有之遗种。诏司隶校尉正清视听,民间不可胡乱宣扬,扰乱军心。”
董承心中窃喜,连忙道:“唯唯!太常陈公有奏,言王者明,惠及下,乃见白鹿,请移驾观之,不知陛下意为”
一头白化病的鹿实在没什么好看的,皇帝心里漫无边际的想着,等到哪天闲下来把金鱼锦鲤培育出来了,放池里群游不还得吓着你们最重要的是,祈雨功成就已经是最大的神迹,这个时候再广开进献祥瑞之风,无异于锦上添花,只会得不偿失。皇帝皱了皱眉,不悦的说道:“太常这是闲下来了不是要组织祭祀、答谢山川社稷降下甘霖么一匹白鹿,何劳移驾就放在白鹿观养着吧。”
有皇帝的这个态度,等若是同时将太常陈纪与司隶校尉裴茂这两个得力的竞争对手排除在外,这其中裴茂或许是不知情、被动的遭受算计,而陈纪却是揣摩错了上意,自动往圈套里钻了。除开这些人以后,左冯翊种拂仍在辅助车骑将军皇甫嵩进讨冯翊叛羌,一时脱不开身,剩下的人物也都没什么威胁,似乎尚书令这个空缺,董承麾下的吴硕已经是十拿九稳了。
经历了白鹿事件之后,朝野内外都知道皇帝对祥瑞这些虚的东西不感兴趣、只在乎恢复民生之类的实务,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的心也暂时偃旗息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皇帝喜欢脚踏实地干事的人,于是在关中兴起了一股实干简练之风,关中百姓们也很快从旱蝗的伤痛中走了出来。
虽说人们不好再搜寻祥瑞以邀圣宠,但有些真正的、利与百姓的吉兆,却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上报给皇帝。
此时正是九月上旬,许是皇帝吞蝗、祈雨时发下的宏愿上感于天,又或是这半月水热适宜,关中各地的那些早已过了时令的桑树忽然又生出了桑椹,百姓除了朝廷的赈济以及各家捕捉的蝗虫以外,在这灾年又多了一种充饥的辅食。
算起来朝廷赈灾已有数月,耗费粮草无数,饶是座山也被掏空了,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皇帝势必要从别的地方想法子。
第714章 此言可味
“故严刑峻法,破奸轨之胆。”后汉书崔骃传
未央宫,尚书台。
刑部尚书郭溥是冯翊大族出身,年近六旬,是尚书台资历最老的一个尚书,熟悉各类掌故,人情练达,位居中台数十年,饶是尚书令也多有向他请教。皇帝改革中台,初设刑部,念及手中无人,便考虑到郭溥向来老实守成,让他去先占个位置,也好对桓典等人进行制衡,等到手下的人都成长起来后,再慢慢调动。
自从骆伯彦等不法商贾被逮捕入狱以后,为其声援者倒有不少,更有人假借旱灾之名,请皇帝大赦天下、宽恕冤狱。皇帝为此一直忍受着各种舆论上带来的压力,就连负责审讯骆伯彦的廷尉也很不好过,一方面是马日磾等人希望他从轻另一方面是董承、黄琬等人希望他从重,而皇帝迫于形势,在降雨之前迟迟未曾表态。
如今时机一到,廷尉法衍便带着廷尉正杨沛入宫请见尚书郭溥,打算就此将案件了结。
刑部的前身是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等事务,改制之后,其司法诉讼的权力大都移交廷尉,只留下一个对重大案件的终审与复核的权力,并且还负责在宏观上指导、协调、监督御史台、廷尉等部门的司法工作。可以说,但凡遇到大案要案,都绕不开刑部,乃至于只要刑部认为有司判罚不当,不符合律令的精神,可以直接提出意见。
尚书虽只有六百石,但其威权却比二千石的九卿还要大,廷尉法衍不敢怠慢,在尚书台东厢恭敬的执板拜见。
郭溥看起来特别亲善,他热情的招呼着二人起身就座,眯着眼问道:“法公此行,是要议长安粮商一案吧”
杨沛严肃的点了点头:“不仅是长安一地,连同整个京兆都有不少粮商趁势牟利、伤害黎庶。此案干系万民之心,陛下对此早已有杀一儆百之语,只是念在旱蝗正炽,不宜轻动。如今旱情稍解,蝗虫东去,正应借此振奋民心。”
郭溥听了,眉头微皱,沉吟了好一会,这才道:“我记得孝和皇帝的时候,京都大旱。时雒阳有冤囚,孝和皇帝乃幸雒阳寺狱,清理冤屈,从容宽释,结果行未还宫,便有澍雨降。眼下亢旱成灾,本就和气有伤,好容易降下甘霖,若是再兴大狱”
“陛下未有失德、朝廷未有理冤、宰辅未有奢僭。而国家亲领百姓之罪,受万方之过,天乃降下甘雨,可见非是寺狱有冤屈之故。”杨沛看了眼仍打算和稀泥的郭溥,毫不客气的打断说道:“骆伯彦等商贾营私害民,贪虐不法,依律当斩。”
郭溥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他紧盯着杨沛说道:“依什么律”
“当依九章之杂律,此外,有律言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如今彼等皆衣锦绣、乘轩车,大违其律,其罪还要再加。”即便面对的是位高权重的尚书,杨沛仍毫不示弱的与之对视。
“好、好。”郭溥气得连笑两声,回过头对一旁老神在在的法衍半是埋怨半是嘲讽的说道:“老夫倒不知廷尉府出了个强项不知法公的意思,也是与这位杨君是一样的么”
“杨孔渠在河东任决曹掾时,便不畏强豪,后来奉诏惩处范先余党,连陛下也称其秉公执法。”法衍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委婉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直到这时郭溥方才明白,这两人一唱一和的是在逼他就范,若是自己一味的回避下去,就很容易被外人视为偏袒。他想起因病不能视事的司徒马日磾,不免有些担忧,话语间也缓和了几分,先对案件避而不谈,与对方拉一拉交情:“说起来,杨君与老夫皆是冯翊乡人。”
杨沛最不喜欢官场上的这些拿腔作势,他生硬的说道:“承蒙挂念,在下正是左冯翊万年县人。”说完,他不待对方继续开口,接着从袖中掏出一张折好的白纸,往下说道:“骆伯彦等人,廷尉府已拟定罪状、惩处在此,还请尚书批阅。”
郭溥脸色森冷,一时没有去接,饶是平日里再如何中立、守成,一旦遇见利益攸关的事后就会失去公允。这次虽说朝廷只抓了京兆的豪商,但左冯翊、右扶风的豪强无不战栗。为了保证自己不会同样深受严惩,就只能不让朝廷开这个先例,这些日子劝皇帝宽赦冤狱的舆论甚嚣尘上,其背后未尝没有这些人的鼓动。
作为冯翊甲族,郭溥的家人也有不少牵涉其中,原来是仗着司徒马日磾的势以及每遇旱灾都会行此一事的惯性,没把这个后果放在心里。如今皇帝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郭溥也着实失了往日为官的准绳,就在他想着要不要动用权力将其搁置下来、等向马日磾问计之后再做打算时,法衍干咳了两声,悠悠开口了:“我等来时,陛下于承明殿会见诸公、有过这么一番话,不知郭公可有耳闻”
郭溥凝着两道白眉,向某一处拱手说道:“不知圣训”
法衍一手撑着席榻,变坐为跪,然后慢慢屈起右腿,站了起来,很是艰难的样子。杨沛见状,立即越过桌案扶他,法衍许是坐久了,两腿有些麻木。他在杨沛的扶持下原地站了会,伸手拿过杨沛手中的文书,倾下身来,将其放在郭溥身前的桌案上,再顺势往前一推:“求雨得雨,旱岂无因这是陛下的原话,依我所见,凡事皆有其因。上天之谴,不可不察,若非狱有冤屈,则必然是狱有大贼了。”
“求雨得雨,旱岂无因”郭溥小声复述道,不由得出神。
这时法衍与杨沛二人皆已走到建礼门外,途中,杨沛仍有不解道:“圣意已定,郭尚书若仍不听受,自有陛下裁决,法公何须与他多费这番口舌”
“孔渠,你就是太刚强耿介了。”法衍轻轻吁了口气,作为他的副手,杨沛的办事能力以及对律法的熟稔程度远在他之上,他也向来欣赏这个敢闯的下属。只是这天下并不只有法,在法之外还有人情,这却是杨沛所不屑为之的。
猜你喜欢